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增進民生福祉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核心的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大任務,也是人民最關心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建設,統籌做好各項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特別是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顯著提升,進一步增強了對黨的信任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我們今天正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這樣一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重要階段,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重要論述,認真總結社會建設的重要啟示、重要經驗,對于更好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著基本實現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邁進,具有重大意義。
適應民生工作新變化 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為現階段社會建設提供了時代坐標和基本依據。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同時,又要準確地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斷變化的特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我們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在繼續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更好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具體到社會建設領域,就是要適應民生工作的新變化,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向往。要看到,當前民生工作面臨的宏觀環境和內在條件都在發生變化。
從宏觀環境來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同時必須清醒看到,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面對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必須做好應對一系列新的風險挑戰的準備。我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強化底線思維,有效防范、管理、處理國家安全風險,有力應對、處置、化解社會安定挑戰。
從內在條件來看,國內發展環境也經歷著深刻變化。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日益廣泛,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
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面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如何適應這些深刻變化,統籌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都需要認真研究并作出工作部署。
牢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建設重要論述的思想內涵和核心要義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擲地有聲的莊嚴承諾,溫暖和打動了億萬人的心,成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執政為民的一面鮮亮旗幟。發展為了人民,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于如何理解這一思想,習近平總書記作了深刻闡釋,這“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習近平總書記對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一步提出四個方面的要求。即: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物質精神產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全面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各行業各方面的勞動者、企業家、創新人才、各級干部創造發揮作用的舞臺和環境;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解決好收入差距問題。由此可看出,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核心內容。
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正是因為有中國共產黨領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中國才能創造出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才能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奪取全國抗疫斗爭重大戰略成果,并在此基礎上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抓緊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取得顯著成效。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貫徹執行能力,能夠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的獨特優勢,是抵御風險挑戰、提高國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證。只有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從我國實際出發,遵循治理規律,才能更好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處理好發展經濟和保障民生的關系,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經濟發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質基礎,同時,發展又必須回應人民的期待,讓群眾得到實際利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氣熱不熱、霧霾能不能少一點、河湖能不能清一點、垃圾焚燒能不能不有損健康、養老服務順不順心、能不能租得起或買得起住房,等等。相對于增長速度高一點還是低一點,這些問題更受人民群眾關注。如果只實現了增長目標,而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沒有進展,即使到時候我們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人民群眾也不會認同。”持續不斷改善民生,又可以增進社會消費預期,擴大內需,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提供強大內生動力。
對于如何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告訴我們,“既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加大保障民生力度,也不要脫離財力作難以兌現的承諾”“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現實條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決不能開空頭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過高,否則就會失信于民”。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落實共享發展理念。我國社會歷來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觀念,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新發展理念中,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落實共享發展,歸結起來就是兩個層面的事。一是舉全民之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斷做大的“蛋糕”分好,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更充分體現,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蛋糕”不斷做大,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堅實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同時,收入差距、城鄉區域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人民群眾的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也不斷增強,對社會不公問題反映越來越強烈。在分好“蛋糕”、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個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有利于實現效率和公平有機統一。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絕不能出現“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的現象。
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 不斷擦亮高質量發展的民生底色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是新發展理念的“根”和“魂”,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本質特征。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要始終把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把高質量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推動堅持生態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有機結合、相得益彰”。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突出補短板、解難題、兜底線,加快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斷擦亮高質量發展的民生底色,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堅持黨對社會建設的領導,把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不能駕馭好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不能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根本上講取決于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得好不好。在我國,黨的堅強有力領導是社會建設取得實效的根本保證。在深化社會治理體制改革過程中,我們要堅持和發展我們的政治優勢,以我們的政治優勢來引領和推進社會治理體制改革,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推動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制不斷完善,社會治理不斷進步。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國發展領域不斷拓寬、分工日趨復雜、形態更加高級,對黨領導社會建設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無論是分析形勢還是作出決策,無論是破解發展難題還是解決涉及群眾利益的問題,都需要我們發揮政治優勢,樹立戰略眼光,更加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創新群眾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及時解決群眾現實利益問題。
不斷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在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這部分中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這部分中突出強調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在就“十四五”規劃《建議》向全會作說明時指出,“這樣表述,在黨的全會文件中還是第一次,既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也是實事求是、符合發展規律的,兼顧了需要和可能,有利于在工作中積極穩妥把握,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斷向前邁進。”
進入新發展階段,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就要始終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不斷地、逐步地解決好這個問題。2021年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要統籌考慮需要和可能,按照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等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里,突出強調今后要更加注重向農村、基層、欠發達地區傾斜,向困難群眾傾斜,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把群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解決好,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塑造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新的偉大斗爭的時空背景,各種風險挑戰難以預見,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尤為重要。當前,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大量是由利益問題引發的。這就要求我們處理好維穩和維權的關系。對涉及維權的維穩問題,首先要把群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解決好。單純維穩,不解決利益問題,那是本末倒置,最后也難以穩定下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重大改革尤其是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改革決策,要建立社會穩定評估機制。遇到關系復雜、牽涉面廣、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時深入了解群眾實際生活情況怎么樣,群眾訴求是什么,改革能給群眾帶來的利益有多少,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思路、制定舉措、推進落實。既著力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又著力引導群眾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系、理性合法表達利益訴求,營造安定團結的社會氛圍。
實現從傳統社會管理向現代社會治理轉變。當今社會,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改變了人類交往方式,社會觀念、社會心理、社會行為都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而傳統的社會管理工作在很多方面已經跟不上。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治理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治理是一門科學,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濤洶涌也不行。要講究辯證法,處理好活力和秩序的關系。”他提出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使每個社會細胞都活躍起來。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要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把為群眾服務的資源和力量盡量交給與老百姓最貼近的基層組織如城鄉社區去做,增強基層組織在群眾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重要論述,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全面地、鮮明地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在我們黨迎來百年華誕的重要時刻,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把高質量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扎扎實實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到實處。
(作者: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