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秋天,北京政法學院的學生在趕制一個模型。
上面這幾個大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出自這一年頒布的新中國第一部憲法。
那么,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是如何制定出來的呢?
隨著國家大規(guī)模經(jīng)濟建設的開始,加強國家政治、法律上層建筑領域建設,更好地為建立社會主義經(jīng)濟基礎服務,成為重大而迫切的任務。
根據(jù)中共中央的提議,1953年1月成立了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和以周恩來為主席的選舉法起草委員會,為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進行緊張有序的籌備。
為了選舉產(chǎn)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普選在全國各地展開。
紀錄片《莊嚴的一票》,拍攝了1953年的普選現(xiàn)場。
在民國初年,還只有少數(shù)有錢人能擁有選舉資格。而這一回,全國人民都能以自己莊嚴的一票,行使他們的選舉權。
中南海也設立了投票站,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和周恩來都來到投票站投票。
這是毛澤東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的證書。同樣領到證書的,還有各民族、各階層的人民代表。
1953年12月27日,毛澤東帶著憲法起草小組成員,乘專列來到風景如畫的杭州。毛澤東親自掛帥,做一項為新中國法制建設奠定千秋基業(yè)的大事,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毛澤東廣泛閱讀和研究了世界各類憲法,他認為,制定本國憲法,參照別國憲法和中國歷史上有過的憲法,是完全必要的。人家好的東西,結合中國國情加以吸收;不好的甚至反動的東西,也可以引為鑒戒。
1954年2月24日,毛澤東致信在北京主持工作的劉少奇,提交“二讀稿”。兩天后,提交“三讀稿”。落款處的時間,都是“上午二時”。
2月28日和3月1日,劉少奇在北京主持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并基本通過了憲法草案的初稿“三讀稿”。3月12日、13日和15日,劉少奇再次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專門討論毛澤東于3月9日提交的“四讀稿”。3月17日,毛澤東一行回到北京,立即著手準備召集憲法起草委員會會議,討論憲法草案。
3月23日下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中南海勤政殿舉行。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陳云、董必武、鄧小平和宋慶齡、李濟深等出席會議。會議決定對憲法草案的初稿組織討論修改。
經(jīng)過81天的廣泛討論和反復修改,憲法草案刊登在1954年6月15日的《人民日報》上,提交全國人民公開討論。
一時間,討論憲法成為人民群眾政治生活中的頭等大事。
歷時近三個月,全國1.5億余人參加了討論,共提出了118萬多條修改和補充的意見和問題,由各地黨政領導部門及時上報中央,憲法起草委員會認真討論、再作修改。
1954年9月15日下午3時,北京中南海懷仁堂,1200多位各地選舉產(chǎn)生的全國人大代表,帶著六億中國人民的囑托,步入會場。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隆重開幕。
毛澤東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為副主席,劉少奇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根據(jù)毛澤東的提名,決定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大會依據(jù)憲法的規(guī)定,選舉和決定了國家領導工作人員。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在中國政治發(fā)展史乃至世界政治發(fā)展史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