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一本英文雜志出現在上海的外國僑民手中。這本中文譯名為《直言評論》的雜志,連續四期刊載了中共領袖毛澤東所寫的一篇文章的英譯版。
究竟是什么樣的文章,能夠引起這本雜志出版者的格外重視,以這樣不多見的多期連載方式向海外傳播?
1937年日本侵略軍發動七七事變,由此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共產黨積極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國共合作抗日,一面積極配合國民黨軍隊作戰,一面依托太行山向敵后實施戰略展開,精心部署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
1938年5月,抗戰局勢異常嚴峻。徐州失守,武漢告急,日軍的鐵蹄踏破大半個中國。中國抗戰的前途究竟在哪里?有人持悲觀論調,認為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再戰必亡。也有人抱盲目樂觀思想,對戰爭的長期性、艱苦性缺乏精神準備。
此時,在延安鳳凰山下一個普通的窯洞里,毛澤東陷入深深的思考。針對人們對于國家前途和命運的迷茫,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決定全面、系統、深刻地論述這一問題。
據毛澤東的警衛員回憶,當時,毛澤東廢寢忘食地在窯洞里寫作,經常通宵達旦地坐在油燈前奮筆疾書。有時實在太困了,他就讓警衛員打盆涼水洗洗臉,然后坐下來繼續寫。有一次他寫得太入神,炭火盆把鞋子烤焦了都渾然不覺。
1938年5、6月間,毛澤東以《論持久戰》為題發表了激情洋溢的長篇演講。
毛澤東指出:中日戰爭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日本是一個強的帝國主義國家,但它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中國的國力雖然比較弱,但它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日本是一個小國,經不起長期的戰爭,中國是一個大國,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日本的非正義戰爭失道寡助,中國的正義戰爭得道多助。毛澤東明確地說:“中國會亡嗎?答復:不會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復: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
《論持久戰》科學地預見到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還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只要動員全國老百姓,就會陷敵于如滅頂之災般的汪洋大海,彌補武器等缺陷,造成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演講結束后,《論持久戰》講稿很快被整理出來,油印成冊,并很快在延安《解放》雜志正式刊出,出版單行本。為了讓海外人民更了解中國抗戰,中共中央指示把《論持久戰》譯成了英文,在熱愛和平的人士中產生了廣泛影響。不久以后,就有了由中外翻譯家翻譯的若干版本的《論持久戰》英譯本相繼出版。
周恩來把《論持久戰》基本精神向時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白崇禧作了介紹,白崇禧深為贊賞,認為這是克敵制勝的最高戰略方針。后來白崇禧向蔣介石轉述,蔣也十分贊成,并支持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成“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兩句話,作為抗日戰爭中的戰略指導思想。共產國際總書記季米特洛夫也對《論持久戰》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說它是一本劃時代的著作。
事實證明,《論持久戰》的問世,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偉大勝利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