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024国产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无码影片在线播放,日韩和欧美aaa片,欧美性欧美巨大黑白大战

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處理好四個重大關系

原標題: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處理好四個重大關系
作者:劉志輝    發布時間:2021-04-12    來源: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分享到 :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審時度勢提出的一項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對于我國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對于促進世界經濟繁榮,都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準確理解并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著力把握并處理好四個重大關系。

處理好供給與需求的關系

供給與需求是宏觀經濟最為重要的兩端,保持兩者之間的大致平衡,是實現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重要條件。由于各種原因,國內需求長期不足,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的巨大優勢、潛力和活力未得到充分釋放和發揮。隨著我國供給體系不斷完善以及生產率不斷提升,受制于國內需求不足,供給側產能過剩的問題也逐漸突出,供需不平衡成為導致我國宏觀經濟結構性失衡的一個重要因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處理好供給和需求的關系,尤為重要。一方面,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要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釋放內需潛力,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擴大居民消費,提升消費層次,使建設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當前,必須把握消費升級趨勢,增加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大力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積極培育多層級消費中心,推進城市和農村消費提質擴容,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同時,加強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完善硬件和軟件、渠道和平臺,發展流通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夯實消費升級和經濟循環的基礎。

另一方面,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經過40多年改革開放,我國已經形成體系完整、規模龐大、配套齊全的完備產業體系,成為世界上第一制造大國。但是,我國的產業鏈、供應鏈還存在諸多“斷點”“堵點”,產業基礎能力不足、核心技術受制于人、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性失衡等問題亟待解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給側,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產品和服務的品種、質量難以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市場需求。因此,必須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高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滿足能力,積極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用系統性辦法解決產業鏈、供應鏈結構性問題。這就需要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優先改造傳統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在這個過程中,要重視需求側管理,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始終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集合起來,使國內市場成為最終需求的主要來源,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處理好國內大循環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系

國內大循環是基礎,國內大循環與國內國際雙循環是統一體。國際市場是國內市場的延伸,國內大循環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提供堅實基礎。近年來,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日益加劇。一些大國的內顧傾向明顯上升,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尤其是美國為分散和轉移國內壓力與矛盾,對我國采取一系列干預和打壓措施,實施戰略圍堵。但是,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潮流不會改變,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也不會改變。順應這一形勢,我們既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用國內的穩定性、確定性對沖國際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又要積極引領全球化的歷史潮流,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帶動世界經濟復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立足自身,把國內大循環暢通起來,才能任由國際風云變幻,始終充滿朝氣生存和發展下去。構建新發展格局,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加入國際大循環,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形成“世界工廠”發展模式,對我國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稟賦的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而我國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客觀上有著此消彼長的態勢。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經常項目順差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2020年的不到1%,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我國有14億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突破1萬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具有巨大增長空間。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將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機會,依托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商品和資源要素,打造我國新的國際合作和競爭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遭遇過很多外部風險沖擊,最終都能化險為夷,靠的就是辦好自己的事、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國內大循環并不意味著自我封閉、自給自足,更不意味著什么都自己做,放棄國際分工與合作,而是要堅持開放合作的國內國際雙循環,通過強化開放合作,更加緊密地同世界經濟聯系互動,提升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在此基礎上,立足國內大循環,發揮比較優勢,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將持續上升,同世界經濟的聯系會更加緊密,為其他國家提供的市場機會將更加廣闊,成為吸引國際商品和要素資源的巨大引力場。

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必須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擴大內需同擴大開放并不矛盾。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我們要適應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開放合作格局。比如,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創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在更高水平上引進外資;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貿易創新發展,增強對外貿易綜合競爭力;完善自由貿易試驗區布局,賦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權,穩步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建設對外開放新高地;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推動構建更高水平的國際經貿規則和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從這個意義上講,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次全新的對外開放,是高水平、高質量的開放發展。只有實施高水平、高質量的開放發展,才能真正發揮國內大循環對國際大循環的帶動作用,進而真正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處理好發展與改革的關系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發展問題,但本質上是改革問題,必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督ㄗh》提出,要“暢通國內大循環”“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首要方面,是經濟領域的重大戰略性任務。目前,我國經濟運行還存在一些堵點、淤點,使得國民經濟循環還不夠暢通,國民經濟比例關系存在一定失調。主要表現在國內統一大市場還不完善,流通體系現代化程度不高,供給體系與國內需求不夠匹配,金融、房地產與實體經濟發展不均衡,各主要產業門類間關系不夠協調,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流通的體制機制問題較多,征信、支付、結算等交易支撐體系不夠健全。受此影響,我國經濟運行中產能過剩與需求外流并存,資金“脫實向虛”問題較為明顯,全社會交易成本和要素成本偏高,經濟發展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繼續完成“三去一降一補”的重要任務。必須全面加強對科技創新的部署,集合優勢資源,有力有序推進創新攻關的“揭榜掛帥”體制機制,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必須建立起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發揮好宏觀經濟政策的調節作用,釋放內需潛力,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強需求側管理,擴大居民消費,提升消費層次,使建設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歷史過程。必須促進國民經濟各部門均衡協調發展,特別是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打通經濟循環堵點,解決資金“脫實向虛”問題: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方向,對金融體系進行結構性調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改革優化政策性金融,完善金融支持創新的政策,發揮資本市場對于推動科技、資本和實體經濟高水平循環的樞紐作用;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改善供求關系,抑制投機炒作,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重視保持農業、制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主要產業門類間的合理比例關系,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必須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和流通體制改革,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和結算體系建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處理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

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認真審視發展與安全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要把安全擺到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謀劃,既善于運用發展成果夯實維護安全的物質基礎,又善于創造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環境,形成發展和安全協調共進、互促雙贏的良好局面。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各類矛盾和風險易發期,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必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強弱項,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順利推進。

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要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確保安全發展。一個時期以來,我國經濟安全工作協調機制逐步健全,經濟安全相關政策制定出臺,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取得積極成效,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生態環保和污染防治力度明顯加大,經濟安全形勢總體穩定。但是,經濟領域風險挑戰不容忽視,重大突發事件等“黑天鵝”現象需要高度警惕,潛在矛盾積累等“灰犀牛”現象必須加以防范,經濟生活中的短板效應和瓶頸制約亟待化解,改革發展進入爬坡過坎的攻堅期,“中等收入陷阱”現象應當加以防范。構建新發展格局,尤其是在參與國際大循環的過程中,必須加強經濟安全工作,確保重要產業、基礎設施、戰略資源、重大科技等關鍵領域的安全。

一是要增強產業體系抗沖擊能力,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既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確保經濟穩定安全的重要基礎。我國產業鏈在國際產業鏈中總體上還處于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的環節,不少關鍵技術、高端裝備和元器件依賴進口,研發設計的競爭力不強。面對當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復雜多變的形勢,必須著力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實施產業競爭力調查和評價工程,促進產業鏈與供應鏈、創新鏈、資金鏈、政策鏈深度融合,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二是要確保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安全。目前,我國部分農產品、能源、礦產資源的生產還不能完全滿足國內需求。為此,必須確保糧食安全,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保障能源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提高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水平,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資源能源持續、可靠和有效供給;維護水利、電力、供水、油氣、交通、通信、網絡、金融等重要基礎設施安全;維護金融安全,健全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和金融風險防范、處置機制,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確保生態安全,防范民生領域、新型領域可能產生的風險,防止這些風險向社會和政治領域傳導。

三是要構建海外利益保護和風險預警防范體系。近年來,我國企業在海外投資形成的資產規模迅速擴大,我國公民出境人數迅速增加,而國際形勢更加嚴峻復雜,安全風險日益增加。必須主動適應我國深入參與全球治理、海外利益不斷拓展的新形勢,加緊研究、加大投入、加強防范,構建彰顯影響力、突出行動力、具有塑造力的海外安全保護體系,健全風險預警防范機制,保障海外中國公民、組織和機構的安全和正當權益,把我國海外利益保護和風險防范落到實處。

需要注意的是,統籌發展和安全,不是把砝碼只放在安全上、把發展擺在次要位置,而是要在發展中更多考慮安全因素,在確保安全的同時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了發展而不顧及潛在風險挑戰、為了安全而在發展上裹足不前,都是不對的。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從全局高度準確把握和積極推進。在這個過程中,只有處理好各種關系,把國內大循環暢通起來,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才能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們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

(作者: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