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現歷史和理論統一的“真”與“善”
《火種──尋找中國復興之路》,劉統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
推薦理由:100年前,“中國該向何處去”的疑問縈繞在每一位愛國人士心頭。彼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風起云涌,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中光榮誕生并在頑強斗爭中不斷發展壯大。
本書溯源黨史、新中國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上迄20世紀初,下及1929年古田會議,以宏大史觀配以全景式敘事方法,書寫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大背景下的中國,講清黨在生死關頭將作出怎樣的關鍵抉擇,紅色火種又如何在沉沉黑夜中成功燎原。
本書擺脫傳統的通史寫作框架,以“尋找中國復興之路”為切入口,開啟一段尋根溯源、溫故知新之旅。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00年歲月如歌,風雷激蕩;100年征帆高懸,乘風破浪!痘鸱N》通過解密紅色火種如何在沉沉黑夜中成功燎原,以深刻展現中國共產黨人在艱難困苦中徹底革命、開天辟地的精神和斗志,傳承“火種”精神;通過剖析中國共產黨如何在一代代尋找中國復興之路的黨派中脫穎而出,找到適合自己生存、發展的道路,找到中國復興之路,以為黨史、新中國史“溯源”,牢記初心使命,堅定必勝信念,為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增添精神動力。
《火種》一書除了具有恢宏與厚重、嚴肅與生動、豐富與翔實的明顯特質之外,還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突出特征。
一、《火種》是一部黨史研究的文學作品
歷史著作是比較難寫的一種,因為怎么寫歷史本身就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大問題。黨史著作尤其難寫,因為我們黨長期以來高度重視黨史教育的優良傳統和較為有效的近現代史與黨史教育,我們大多數人對黨的歷史都比較熟悉,如何寫出既嚴肅又生動,能夠讓人耳目一新,引人入勝的黨史著作是擺在每一個黨史作家面前必須認真思考的前提性問題。
《火種》作為黨史著作,兼具了文學作品的特質,“是一部黨史研究的文學作品”。從書名“火種”到各章節的標題,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一般歷史著作的標題范式,透射出一種頗具感染力的文學色彩,如第二章標題“憤青,刺客與暗殺”、第八章標題“風從東方來”,第二十一章第一目標題“‘虎狼成群’的上海”等都具有強烈的文學色彩。在開局入題的方式上,本書沒有采用一般學術著作較為嚴肅的“前言”,而是采用了文學作品慣常使用的“引子”。在具體的表現手法上,則可以看到很多小說的敘事方式,比如在入題的“引子”中,作者是這樣開始的,“1921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這是一幢沿街的石庫門寓所。底樓是客廳,樓上是住宅!薄斑@天,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知識分子聚集在這里,秘密舉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初讀起來,還真頗有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的開局之風。
二、《火種》是一部文學創作的黨史著作
從寫作手法上來說,文學作品與黨史著作具有明顯不同的要求。文學作品應該是創作出來,這種創作包含著超越現實對人類美好價值的浪漫追求,包含著符合理性邏輯的事實虛構,包含著預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拍案驚奇等。歷史著作特別是黨史著作是記述出來的,這種記述要符合歷史的客觀和真相,要恪守實事求是的態度,充分尊重歷史,這種記述嚴格來說是一種歷史還原的方法,即要努力站到歷史的現場去記錄歷史,在這種記述中,任何虛無主義的態度都是必須被反對的。
《火種》作為一部文學作品,恪守了實事求是的態度,“是一部文學創作的黨史著作”。雖然該書作為一部“黨史研究的文學作品”,采用了相應的文學創作手法,擁有了更具感染力的文學色彩,但作者恪守了實事求是的態度,尊重了歷史的客觀和真實,以大量史料為基礎,對相關歷史事實進行了較為深入細致的考究。比如關于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時間,作者就以學界的有關研究成果為基礎,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論證,告訴讀者我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實際時間不是我們黨確定的紀念日7月1日,而是1921年7月23日。類似還有很多,都體現了作為黨史著作的嚴肅性等要求。
三、《火種》是一部有理論的歷史讀本
黑格爾指出,哲學史是哲學家的哲學史。這里,黑格爾強調的不僅只是指哲學史是關于哲學家或哲學家思想的歷史,而是指哲學史只能是哲學家“寫”的哲學史。因此,真正的哲學史只能是寫出來的,表達著哲學家的思想,而不是編出來的,作為一種單純的大事記。真正的歷史著作也應如此,應該是歷史學家“寫”出來,必須內含相應的理論于其中,體現出歷史學家的歷史觀和精神追求,而不是簡單編出來的大事記,讀起來毫無精神可言。這也應該是史學界常倡導的“以論帶史,史論結合”原則的重要體現。
《火種》作為一部歷史讀本,不乏相應的理論在其中,“是一部有理論的歷史讀本”。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沒有只是單純地記錄歷史事實,而是力圖體現出理論上的追求與思考。如關于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作者沒有只是簡單地告訴讀者上海的召開地點,而是進一步分析了為什么會選擇在上海召開的問題,從而讓大多數讀者對這一熟知的事實,有了理論上的進一步認識,即書中所指出的“是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的大環境和中國民主革命的內部環境相交匯的結果。”具體說來,一方面源于上海“是相對自由的天地”,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上海有“中國最大的工人階級群體”,第三則是基于上海是“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中心”。這就使該書超越了一般的歷史讀本,而成為一部有理論的歷史讀本。
四、《火種》是一部有歷史的理論讀物
理論既來源于現實的實踐,也來源于歷史的經驗。中國文化的傳統歷來重視以史為鑒,在當前我們的黨史學習教育中,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其中學史明理,就是要通過對黨史的學習,掌握黨的理論,牢記初心使命,堅定人民立場,提高工作本領。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教訓、涵養理性和智慧,是學習理論掌握理論最生動有效的途徑之一,真正好的理論讀物,應該是有理有事的,即不僅是有理論的,也必然是有歷史的。
本書作為一本理論讀物,以黨的歷史為基礎,呈現了大量豐富的歷史事實,“是一部有歷史的理論讀物”!罢搹氖烦觯氛摻Y合”是史學界倡導的另一原則。該書作為一本理論讀物,根本上還是一本歷史著作,歷史才是其承載其他一切的根基。因此如該書副標題“尋找中國復興之路”所標定的,宏觀上有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后,我們尋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宏大歷史事件,如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井岡山的斗爭等,微觀上有蔡元培組織暗殺團、朱德的扁擔、毛澤東在蛟洋、蘇家坡的日子等,但無論是宏觀的大事變,還是微觀的小細節,作者都堅持了歷史的真實,做到了以史料為據,從而保證了該著作有歷史的知識性特征。
基于以上四個方面的突出特征,《火種──尋找中國復興之路》一書在總體上體現出以下四個方面的重要價值。一是“真”,即擁有歷史的客觀真實,這反映了黨史著作嚴肅嚴謹的基本要求;二是“善”,即具備理論的價值善向,這體現了政治上導向正確的價值追求;三是“美”,即兼具文學的生動美辭,這達到了引人入勝的相應文采;四是“知”,即具有黨史的可靠知識,這滿足了讀者學以增知的閱讀渴望。
作者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科研規劃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