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歷史思維,培養歷史眼光,增強歷史擔當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習黨史、國史的重要論述
在我們黨走過99周年的歷程、即將迎來100周年誕辰之際,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習歷史特別是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的重要論述,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為什么要學習歷史,學習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意義在哪里;怎樣學習歷史,學習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重點是什么;在學習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中如何更好地發揮我院作用,要做好哪些工作。
一、深刻認識學習歷史,學習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來 交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答卷》,《人民日報》2013年6月27日。為什么強調這是必修課,為什么說這門功課必須修好,習近平總書記從不同的角度作了深刻闡述。
(一)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談到歷史學的意義和作用,傳統上最常引用的一句話就是“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知興替”有多種解釋,今天來看,最重要的就是可以了解和把握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明確前進的方向,堅定理想信念。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的,無論遇到什么樣的曲折,歷史總是按照自己的規律向前發展,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歷史前進的車輪。只有深刻認識這種規律性,認識到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的必然,我們的理想信念才會更加堅定。
因此,習近平同志指出:“各級領導干部還是要學一些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知識,特別要深入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和中共黨史,深入學習世界近現代史和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習近平:《領導干部要認認真真學習老老實實做人干干凈凈干事》,《學習時報》2008年5月13日。只有這樣,才能心明眼亮,才能在紛繁復雜的形勢下堅持科學指導思想和正確前進方向,才能帶領人民走對路,才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
(二)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以史為師,可以獲得治國理政的經驗和啟迪。歷史對現實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資政。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資治通鑒》最初并不叫《資治通鑒》,開始是叫《通志》,后來叫《歷代君臣事跡》。因為宋神宗覺得歷史要對治國理政有借鑒意義,起了“資治通鑒”的名字。宋神宗本人乏善可陳,但他起的這個名字流傳了下來,這部著作成了歷代政治家必讀的教科書,啟發了一代又一代人,由此可見人們對歷史資政作用的重視。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是最好的老師”。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習歷史的意義說得最多的兩句話,希望我們能從歷史中不斷獲取治國理政的經驗和智慧。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展而來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 《牢記歷史經驗歷史教訓歷史警示 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人民日報》2014年10月14日。中國歷史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堅持不懈的創業史和發展史。其中既有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豐富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的深刻教訓以及由亂到治的經驗智慧;既有當事者對時勢的分析陳述,也有后人對前人得失的評論總結。可以說,在中國的史籍書林之中,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的歷史經驗。其中包含著許多涉及國家、社會、民族及個人的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等方面的經驗與教訓。比如,我國古代主張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國先治吏,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這些都能給人們以重要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認真學習黨史、國史。要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來龍去脈,汲取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經驗,正確了解黨和國家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這對正確認識黨情、國情十分必要,對開創未來也十分必要。
(三)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重溫黨的光榮歷史,可以讓我們不斷接受思想洗禮和精神滋養。歷史不但可以資政,還可以育人、養人,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提高人們的品德修養。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取得偉大成就的同時,形成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這些精神,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滋養,成為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2013年,在參觀西柏坡紀念館的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表示,我的心情一直難以平靜。看著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一封封電報、一個個故事,我的思想又受到一次深刻教育。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他說:“每到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次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禮。每來一次,都能受到一次黨的性質和宗旨的生動教育,就更加堅定了我們的公仆意識和為民情懷。” 《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習近平總書記再訪西柏坡側記》,《人民日報》2013年7月11日。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古田主持召開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時說:“這次請大家到古田參加全軍政治工作會議,走走紅軍路,吃吃紅軍飯,很重要的就是讓大家身臨其境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接受思想和精神洗禮。” 《習近平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選編》(二),解放軍出版社,2015年,第127頁。
習近平總書記倡導學習黨史、國史,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們愛國主義情感培育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要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要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一起來,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
(四)歷史是百科全書,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研究承擔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使命,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論斷。歷史是前人的百科全書,是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我們今天各個學科取得的成績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以此為基礎的,發源于人類長期積累的歷史經驗。
比如說文字,我們都知道倉頡造字的故事。倉頡何許人也?古書記載:“倉頡,黃帝史也。”倉頡就是黃帝的史官,為了記錄歷史,他集中人民群眾的智慧發明了文字。中國文字,每一個字,每一個詞匯和概念,都有歷史內涵,都有歷史典故,不了解歷史,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這些詞匯概念。離開了這些富有歷史文化內涵的文字和概念,一切社會科學都無從談起。在當代中國,要研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要研究哲學文學倫理等等,都離不開黨史,因為當代中國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像“人民”“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等等,都是黨的歷史上創造出來的,沒有黨史基本知識,不可能進行深入研究。
因此,習近平總書記說:從歷史中能夠更好看清世界、參透生活、認識自己。領導干部學習和了解歷史,可以拓寬知識面,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歷史知識豐富了,眼界和胸襟就可以大為開闊,精神境界就可以大為提高,思維層次和領導水平就可以提升到一個新境界。
(五)學習研究歷史是我們黨的優勢傳統,我們就是在不斷總結歷史中把握當下、走向未來的。毛澤東同志說:“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這段話,他強調: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良傳統。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二、對待歷史,要心懷敬畏、心懷良知,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關于如何學習和研究歷史,學習和研究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習近平總書記有豐富的論述。以下幾個方面需要我們特別關注。
(一)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立場問題是對待歷史的首要的問題。同樣的史實,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比如歷代農民起義,站在統治階級立場上就是造反。共產黨領導紅軍鬧革命,國民黨反動派就把我們叫“共匪”,要“戡亂”。所以,學習歷史,首先要掌握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站穩人民立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何認識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是社會歷史觀的重大問題。同歷史唯心主義英雄史觀相對立,歷史唯物主義群眾史觀第一次徹底解決了這個重大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堅持緊緊依靠人民。改革開放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們一開始就使改革開放事業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改革開放以來的歷程表明,許多改革都是由基層群眾自發推動、自下而上形成的,廣大人民群眾是推動改革的重要力量。今天,我們全面深化改革,依然要充分發揮人民主體作用。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
(二)要牢牢把握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和本質。學習歷史,不是簡單地獵奇、看故事,要堅持正確方向,全面把握歷史進程的主題、主線、主流和本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實事求是研究和宣傳黨的歷史,要牢牢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旗幟鮮明地揭示和宣傳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領導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歷史必然性,揭示和宣傳中國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揭示和宣傳通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性,揭示和宣傳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領導人民所取得的偉大勝利和輝煌成就,揭示和宣傳黨在長期奮斗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形成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決反對任何歪曲和丑化黨的歷史的錯誤傾向。這是黨史工作必須遵循的黨性原則,也是每一個黨史工作者應該履行的政治責任。
學習和研究黨的歷史,重點是什么,就是要聚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這五個“揭示和宣傳”。以此來把握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和本質。
(三)要把每一時期的歷史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來理解,正確對待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正確對待歷史曲折。馬克思早就說過:“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69頁。也就是說每一代人都有其歷史局限性,我們不能以今天的眼光來苛求歷史,苛求前人。
針對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進行了2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開創的。正確認識這個問題,要把握三個方面。一是,如果沒有1978年我們黨果斷決定實行改革開放,并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把握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社會主義中國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臨嚴重危機,就可能遇到像蘇聯、東歐國家那樣的亡黨亡國危機。同時,如果沒有1949年建立新中國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積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質、制度條件,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經驗,改革開放也很難順利推進。二是,雖然這兩個歷史時期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指導、方針政策、實際工作上有很大差別,但兩者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提出了許多正確主張,當時沒有真正落實,改革開放后得到了真正貫徹,將來也還是要堅持和發展的。三是,對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要正確評價,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為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積累了條件,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是對前一個時期的堅持、改革、發展。對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揚經驗,吸取教訓,在這個基礎上把黨和人民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關于如何看待歷史上的曲折和錯誤,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指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對自己的錯誤所抱的態度,是衡量這個黨是否真正履行對人民群眾所負責任的一個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我們黨對自己包括領袖人物的失誤和錯誤歷來采取鄭重的態度,一是敢于承認,二是正確分析,三是堅決糾正,從而使失誤和錯誤連同黨的成功經驗一起成為寶貴的歷史教材。
(四)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比如,關于正確評價毛澤東同志,習近平總書記就有很多精彩的論述。不能否認,毛澤東同志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走過彎路,他在晚年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嚴重錯誤。如何評價毛澤東同志,是黨史研究特別是人物研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國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先例,猶如攀登一座人跡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荊斬棘、開通道路。毛澤東同志晚年的錯誤有其主觀因素和個人責任,還在于復雜的國內國際的社會歷史原因,應該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待和分析。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去分析,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不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于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于個人。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業績來。
革命領袖是人不是神。盡管他們擁有很高的理論水平、豐富的斗爭經驗、卓越的領導才能,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的認識和行動可以不受時代條件限制。不能因為他們偉大就把他們像神那樣頂禮膜拜,不容許提出并糾正他們的失誤和錯誤;也不能因為他們有失誤和錯誤就全盤否定,抹殺他們的歷史功績,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毛澤東同志的功績是第一位的,他的錯誤是第二位的。
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精彩論述,為我們研究和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科學指南。
(五)要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把歷史結論建立在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致的研究分析基礎之上。比如在談到抗日戰爭史的研究宣傳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抗戰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過檔案、資料、事實、當事人證詞等各種人證、物證來說話。要加強資料收集和整理這一基礎性工作,全面整理我國各地抗戰檔案、照片、資料、實物等,同時要面向全球征集影像資料、圖書報刊、日記信件、實物等。要做好戰爭親歷者頭腦中活資料的收集工作,抓緊組織開展實地考察和尋訪,盡量掌握第一手材料。
這些重要論述也為我們研究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提供了重要指導。
(六)學習歷史要結合實際,學以致用。為什么要記錄歷史,研究歷史,學習歷史呢?司馬遷在寫完《史記》后曾說過一句話:“述往事,思來者。” 司馬遷:《史記》,岳麓書社,1988年,第940頁。也就是說“述往”是為了“思來”,研究學習歷史,不只是為了知道昨天的事,記住過去,更重要的是要更好地走向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345頁。
所以,我們學習歷史,最重要的就是要結合實際,學以致用。在當前來說,結合實際最重要的就是要著眼這么幾件事:
一是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7月2日。要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懂得黨的初心和使命之可貴,理解堅守黨的初心和使命之重要。
二是要堅定“四個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得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得來的,是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近百年的實踐中得來的,是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得來的,是對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傳承發展中得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我們就是要通過學習歷史,學習黨史國史,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來歷,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是要做到“兩個維護”。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奮斗史告訴我們,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是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重要經驗,是一個成熟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重大建黨原則。學習黨史國史,就是要明白這個道理,堅定不移做到“兩個維護”。
四是要培育民族精神。魯迅先生說:“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魯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222頁。西方有人說,中國應該改變歷史宣傳的角度,不要再搞屈辱史的宣傳。習近平總書記說:“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5年9月4日。一個沒有歷史記憶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我們進行歷史教育,并不是要耽擱在歷史的苦難上唉聲嘆氣,而是要從歷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認識和把握中國社會發展規律,激勵人民繼續前進的信心和勇氣。
五是要把握時代潮流和時代大勢。歷史是一股潮流。歷史發展有其規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只要把握住歷史發展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奮發有為,銳意進取,人類社會就能更好前進。回顧近代以來的歷史,由于看不清歷史潮流,不能把握歷史發展大勢,我們的民族錯失了不少發展機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抓住了機遇,才有了今天這樣的大好局面,我們國家和民族大踏步趕了上來。鄧小平同志說:“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2頁。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不僅要趕上時代,而且要勇于引領時代潮流、走在時代前列。”《習近平關于科技創新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79頁。現在我們學習黨史國史世界史,就是要以大歷史的眼光正確認識和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掌握歷史主動。
三、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論述,做好我院工作,為全黨學習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中央決定組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作為我們黨的歷史和理論研究專門機構,這是一個重大戰略決策。對于學習研究宣傳黨史,我院承擔著重要的職責,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要結合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履行好職責,承擔起使命。
對于學習研究宣傳黨的歷史,我的理解,近期我們應該共同關注這么幾件事情。
(一)及時跟進十八大以來黨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的進程,記錄好新時代黨領導人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的歷史。歷代的官方史家、治史機構有兩項基本任務,一是研究編撰前朝的歷史,二是記錄當代的歷史。記錄當代的歷史更為重要。我們熟悉的“晉有董狐筆”,董狐是干什么的?他主要不是研究過去的歷史,而是記錄當時發生的事。也許有人說,現在信息這么發達,根本不需要你去記。其實不對,正是因為信息太多太雜,更需要我們去記。歷朝歷代留下的史料,各種信息都很多,但真正可信的、可以作為正史的,沒有多少,主要是官方機構留下來的文獻資料。現在每一件事都有大量的不同聲音、不同記錄,事過境遷,后人可能根本認不清事件的真相,這就更需要我們這樣的權威機構來記錄和編輯最基本的資料。按照院務會部署,我們院一直在推進這項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重要文獻選編、大事記,一直在跟進。
(二)寫好黨史基本著作。黨史既然是必修課,那就要有教材,教材是什么?就是我們院寫的黨史基本著作。我們院為什么不可替代,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體現在這里。這些著作是不可或缺的。我們馬上就要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一定要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全力以赴做好這項工作。
(三)抓好基礎研究和專題研究。對于如何做好基礎研究和專題研究,習近平總書記也有許多重要論述。他強調,要加強國家層面的統籌協調,按照“總體研究要深、專題研究要細”的原則,制定中長期規劃和具體工作方案,確定研究重點和主攻方向。要整合全國學術機構和研究隊伍,協調各地黨史、軍史、檔案、政協文史資料、地方志、社科院、高校等部門和機構的力量,扶持民間研究,從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外交、國際等領域對有關專題進行系統研究,推出高水準的權威專著和通俗讀物。我們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在寫好黨史基本著作的同時,著眼長遠,抓好基礎研究和專題研究,爭取在這方面拿出更多的權威專著和通俗讀物,培養更多的人才。
(四)做好紀念這篇大文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總是在一些重要時間節點上更能勾起人們的回憶和反思。” 習近平:《邁向命運共同體開創亞洲新未來》,《人民日報》2015年3月29日。這話很有深意。各種周年、紀念日,往往更易引發人們對歷史的回顧和總結,激起人們對人生意義、生命價值和社會進步真諦的反思與追問,促使人們更好地審視、把握歷史和社會發展規律。這個時候開展紀念活動,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人非常重視紀念活動。“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古人認為,治國就兩件大事:一是祭祀,一是軍事。所謂祭祀,今天來看,除去迷信的含義,主要就是一種紀念。可見紀念的重要。我院在一些重要時間節點上的紀念活動中,承擔著重要的職責。這也是我們最經常的工作之一。我們要高度重視利用周年、紀念日等各種場合寫文章、開展紀念活動,利用這個最佳時機宣傳愛國主義思想,宣傳中華民族和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宣傳人類文明和世界發展的進步成果,教育和鼓舞人民,凝聚社會力量,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促進人類進步事業。
(五)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把黨的領袖人物宣傳好、維護好,把黨的文獻編輯好、出版好,把黨的歷史和理論研究好、闡釋好。”這“三句話、六個好”,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我院工作的要求,也是我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的重要職責。我們必須強化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意識,在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堅決駁斥網絡、社會上對黨的歷史、黨的基本理論和領袖人物的造謠、誣蔑、詆毀言論,澄清事實,加強輿論引導等方面進一步做好統籌謀劃。在建黨100周年之際,意識形態領域很不平靜。我們要做好與我們相關的意識形態領域風險研判,要對黨史和文獻領域面臨的風險和挑戰作系統的梳理,對一些易受攻擊的重點問題、敏感問題作出預判,對各種勢力可能對我們發動攻擊的問題,安排專門力量預作研究,一旦有人挑事,就能及時有力應對。同時又要掌握好火候,該冷處理的要冷處理,不能把一些問題炒熱。
黨的歷史是我們共同的財富,共同的精神家園。我們就是這座花園的守望者、維護者。我們黨已經走過近100年的歷程,我們還能走得更遠。然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我們堅持在這里守望,希望遠行的人們隨時都可以找到回家的路。我們堅持在這里維護,希望不管走了多遠,當人們回望這座精神家園時,可以發現這里依然百花齊放,生機盎然。
(本文系作者在2020年7月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務會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時的發言節選。)
(來源:《中共黨史研究》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