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三大法寶運用自如時,革命力量就會由弱變強,革命形勢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大法寶”為什么靈驗
1939年 10月4日,《共產黨人》雜志創刊,毛澤東在發刊詞中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
黨的建設、武裝斗爭、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歷史證明,對三大法寶運用自如時,革命力量就會由弱變強,革命形勢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三大法寶”為什么如此靈驗?我們需要看看三大法寶各自的威力,更需要看看三大法寶結合起來無比強大的威力。
“黨的建設”的威力:鍛鑄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
1840年以后,由于封建統治的腐敗,西方列強入侵,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跌入黑暗和苦難的深淵。為改變悲慘的命運,中國人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斗爭,但都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自從在五四運動的基礎上以俄國十月革命為榜樣、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誕生后,中國的面貌才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發揮這樣偉大的領導作用?因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因為中國共產黨“最沒有狹隘性和自私自利性,最有遠大的政治眼光和最有組織性”,是“一個為大多數人民所信任的、被人民在長時間內考驗過因此選中了的政治領導者”。
中國共產黨偉大的黨性、偉大的領導作用從何而來?一言以蔽之,從“黨的建設”而來。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做群眾的向導發揮領路作用,這是黨的政治建設的突出特點。在農民成分的黨員占絕大多數的歷史條件下,抓整風學習,進行經常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解決從思想上入黨的問題,這是黨的思想建設的突出特點。重視民主集中制,深入人民群眾之中抓基層組織建設,把支部建在連上,重視遵守紀律,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這是黨的組織建設和紀律建設的突出特點。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艱苦奮斗來提高全黨的素質,這是黨的作風建設的突出特點。走加強黨的思想建設、政治建設、作風建設、組織建設、紀律建設的“黨的建設”的道路,這是中國革命不同于俄國革命的提高黨的領導能力的內容,也是我們黨不斷自我革命、持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
鍛鑄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保證黨和人民命運與共,這就是“黨的建設”的主要威力。有了這個法寶,黨才能成為人民的主心骨、定盤星、壓艙石,人民才能信任黨,堅定地跟黨走。另一方面,有了這個法寶,人民才能成為黨的靠山、黨的根基、黨的血脈,才能成為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黨才能發揮領導作用。
“武裝斗爭”的威力:解決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和主要斗爭形式問題
這個“武裝斗爭”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的農民戰爭。不像俄國革命那樣走以城市為中心、城市暴動的道路,中國革命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這是適合中國實際的正確道路。
掌握了這個法寶,就能認清中國革命為什么要開展武裝斗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里,各帝國主義及其分別扶持的軍閥都是武裝到了牙齒的統治者,日本帝國主義是以武力侵略中國的,國民黨反動派是靠武力壓制人民的。黨要奪取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必須以武裝斗爭為主要斗爭形式。這就是毛澤東反復強調的“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掌握了這個法寶,就能認清中國革命為什么能開展武裝斗爭:總體來看,是由于中國地域廣大有回旋余地。分開來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于各帝國主義間接統治和劃分勢力范圍,造成了白色政權間的長期的分裂和戰爭,黨可以在敵人力量薄弱的地方通過打土豪分田地實行紅色割據。抗日戰爭時期,雖然敵強我弱,但由于敵小國我大國、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敵人占領的地方,實際力量只能到達城市而不能到達廣大鄉村,黨可以依靠農民建立敵后根據地,開展敵后武裝斗爭。解放戰爭時期,蔣介石雖有美國援助,但是不得人心,士氣不高,經濟困難;中國共產黨雖無外國援助,但是通過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人心歸向中國共產黨,可以通過戰略防御發展到戰略進攻。
掌握了這個法寶,就能認清中國革命在哪里開展武裝斗爭:概而言之,黨是在敵人力量薄弱、地理條件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地方開展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在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深入開展土地革命,建立進可攻退可守的根據地,依靠農民進行武裝斗爭。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廣大鄉村發動農民建立根據地,進行英勇的敵后抗戰。解放戰爭開始后,黨領導在戰略要地建立鞏固的根據地,不惜放棄一些城市和地區,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以求爭取達到敵我力量的平衡以及超越。
掌握了這個法寶,就能認清中國革命怎樣開展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敵強我弱,黨指揮紅軍不與敵人搞正規戰和戰略決戰,而是采取“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法,輔之以“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運動戰法。抗日戰爭時期,黨通過民主抗戰、游擊抗戰、持久抗戰,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國民黨主導的正面戰場,打的是正規戰;共產黨主導的敵后戰場,打的是游擊戰。此時,毛澤東又將中國革命三大法寶之一的武裝斗爭稱作游擊戰爭,要大家不要看輕這“游擊戰爭”四個字。解放戰爭時期,隨著人民解放軍由劣勢向優勢轉變,黨領導游擊戰向正規戰轉變,由占領鄉村向占領城市轉變,使人民解放軍不但能打運動戰,而且能打陣地戰。
沒有黨領導的武裝斗爭,就沒有黨和人民的地位,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這就是“武裝斗爭”的威力。這個法寶是黨在建立根據地、依靠農民、發展生產的基礎上發揮其威力的。毛澤東深刻指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
“統一戰線”的威力:團結全民族最大多數人共同奮斗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就看到了統一戰線的重要性。他指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我們的革命要有不領錯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團結我們的真正的朋友,以攻擊我們的真正的敵人。”在日本帝國主義成為中華民族主要敵人時,毛澤東突出強調了實行統一戰線策略的重要性。他指出:“日本帝國主義決定要變全中國為它的殖民地,和中國革命的現時力量還有嚴重的弱點,這兩個基本事實就是黨的新策略即廣泛的統一戰線的出發點。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軍,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進攻的需要。”他批評與統一戰線策略對立的關門主義的策略是孤家寡人的策略。“關門主義‘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把‘千千萬萬’和‘浩浩蕩蕩’都趕到敵人那一邊去,只博得敵人的喝采。”
統一戰線的基礎是工農聯盟。黨重視工農聯盟,重視解決占全國人口80%以上的農民的土地問題。中國的革命是農民的革命,農民若不支持革命,革命就搞不起來,就不可能勝利。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強調:“不要把‘農民’這兩個字忘記了;這兩個字忘記了,就是讀一百萬冊馬克思主義的書也是沒有用處的,因為你沒有力量。”
統一戰線的關鍵是解決好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關系。黨重視區別民族資產階級與買辦資產階級,重視區別買辦資產階級的不同利益集團,達到了“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的人搞得少少的”的目標。特別是實行保護民族工商業的政策,既調動了民族資產階級參加革命的積極性,又保護了社會生產力。
走建立廣泛的民族民主革命統一戰線的道路,這是中國革命與俄國革命的區別,后者把資產階級當作革命對象。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凝聚起眾志成城的力量,這就是“統一戰線”的威力。周恩來說:“毛主席對我們共產黨的許多干部談:你們每天寫日記不要寫別的,就只寫一句‘團結百分之九十’就行了。我想在毛主席領導下,爭取大多數,為著共同事業奮斗,消滅反動統治,這一政策的運用,是我們最大的成就。”這個成就,就是統一戰線的成就。
“三大法寶”結合起來才“靈驗”,才有無比強大的威力
“三大法寶”從來就不是單獨發揮作用的,而是結合在一起發揮作用的。“三大法寶”的內容也不是相互隔開的,而是相互貫通、緊密相聯的。“三大法寶”結合起來才“靈驗”,才有無比強大的威力。
中國共產黨成立十八周年時,毛澤東總結道:“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斗爭的統一戰線。而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黨的建設這件偉大的工程應該怎樣進行?毛澤東認為應該把黨的建設、武裝斗爭、統一戰線聯系起來看,聯系起來進行。
中國共產黨成立二十八周年時,毛澤東進一步總結道:“一個有紀律的,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武裝的,采取自我批評方法的,聯系人民群眾的黨。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軍隊。一個由這樣的黨領導的各革命階級各革命派別的統一戰線。這三件是我們戰勝敵人的主要武器。”“三大法寶”居于第一位的和核心位置的是“黨的建設”,黨建設好了才能發揮領導作用,才能領導好武裝斗爭,才能領導好統一戰線。同時,“三大法寶”是三位一體的,黨的建設基礎上的黨的領導必須有黨領導的軍隊和黨領導的統一戰線。
“三大法寶”是著眼中國革命特點的、發展的三大法寶,不僅對奪取中國革命的勝利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建設、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推進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作者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