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舉烽煙解國憂——聶榮臻的三封書信
從為救危亡遠赴重洋,到投身革命戎馬半生,直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技事業鞠躬盡瘁,聶榮臻將自己的畢生心血奉獻給了黨和國家。他生前所寫的三封書信,從不同角度詮釋了他為國為民的精神。
初心:“四萬萬全胞之均能享安樂”
在重慶江津區艾坪山下的聶榮臻元帥陳列館內,有一面4米多高的展示墻總會引起人們駐足瞻望,這面墻上鐫刻著這樣一封家書:
父母親大人膝下:
不得手諭久矣。海外游子,懸念何如?又聞川戰復起,兵自增而匪復猖!水深火熱之家鄉,父老之苦困也何堪?狼毒野心之列強!無故侵占我國土!二十一條之否認被拒絕,而租地期滿,又故意不肯交還!私位飽囊之政府,只知自爭地盤,擁數十萬之雄兵,無非殘殺同胞,熱血男兒何堪睹此?男也雖不敢云以天下為己任,而拯父老出諸水火,爭國權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兒之有責!況男遠出留學,所學何為?決非一衣一食之自為計,而在四萬萬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樂以自足,而在四萬萬全胞之均能享安樂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視為終身之事業也!
…………
男榮臻跪稟
六月三號
這封書信,是1922年6月3日,聶榮臻在比利時沙洛瓦勞動大學寫給父親聶仕先和母親唐氏的。1919年,20歲的聶榮臻離開重慶,遠赴重洋,開始了勤工儉學的歲月。他先于1920年1月來到了法國馬賽,后于1921年11月到達比利時,進入沙洛瓦勞動大學學習,這封書信正是那時所寫。
拳拳愛國心,殷殷報國情。聶榮臻在這封書信中寫下了自己的初心。水深火熱的家鄉,列強侵占的國土,中飽私囊的政府,擁兵自重的軍閥……年輕的聶榮臻為國而痛、為民而哭,在書信中擲地有聲地發出了“拯父老出諸水火,爭國權以救危亡”的吶喊,這是錚錚男兒的誓言。
“遠出留學,所學何為?”聶榮臻在書信中以自問自答的形式,道出了一批同樣懷著救亡圖存理想的留學青年的心聲,“決非一衣一食之自為計,而在四萬萬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樂以自足,而在四萬萬全胞之均能享安樂也!”。2000多年前,曾子留下“士不可以不弘毅”的諄諄教誨;1000多年前,詩人杜甫在茅屋破損之際,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喟嘆……彼時的聶榮臻,以四萬萬同胞的衣食安樂為己任,告訴世人:家國天下的理想,依然在中華民族的血脈當中綿延流淌。
1922年8月,聶榮臻加入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從此,他的一生,便在為國為民為共產主義奮斗中度過。從戎馬倥傯的革命年代,到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時代,聶榮臻為民族強盛殫精竭慮、孜孜以求。在負責領導國防科技事業時,他曾言:“搞不出‘兩彈’,我死不瞑目。”
“父親一生做了兩件事情:一是為新中國的創建貢獻了前半生;二是為新中國的建設,為我國科學技術,特別是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貢獻了后半生。”女兒聶力平淡樸實的話語道出了聶榮臻不平凡的一生。
1992年,按照聶榮臻的遺愿,他的部分骨灰被安放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革命烈士陵園,永遠注視著這片他曾奉獻了后半生的大漠戈壁,永遠陪伴著這些一起并肩戰斗的戰友。
“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視為終身之事業也!”聶榮臻用一生守護了自己的初心。
大愛:“至仁至義,有始有終”
抗日戰爭時期,時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的聶榮臻,曾提筆給日軍寫過一封信。一段抗日將軍救日本孤女的故事因此而被歷史銘記。
聶榮臻(資料圖)
1940年,八路軍發起了著名的百團大戰。晉察冀第一分區三團在進攻井陘煤礦時,救起了兩個日本女孩:大的叫加藤美穗子,大約五六歲;小的叫加藤琉美子,還在襁褓中。她們的父母已在戰火中死亡。聶榮臻得知此事后,讓官兵用籮筐將她們挑至司令部。見到這兩個小女孩,聶榮臻懷著人道主義精神和父親般的憐愛,囑咐官兵對她們悉心照顧,甚至按照團職干部負重傷的標準給她們配備奶粉、罐頭、白糖和水果。
聶榮臻后來回憶說:“我看到送過來的孩子時,馬上叫來看護人員,讓她們好好照看孩子,命令部下從村子里找來婦女,給小一點的孩子喂奶。給大一點的孩子一個梨讓她吃,可她怎么也不吃,用清水洗了之后再遞給她時,吃得津津有味。較大一點的孩子總是用小手拽著我的褲子,無論走到哪里都緊跟著。我當時想過要不要我自己來扶養她們。”幾經思慮后,聶榮臻還是決定將她們送還給日本人,以便得到更好的照顧。于是,他將這兩個女孩拜托給一位可靠的農民,由其送至石家莊日軍處,同時修書一封,請其一并轉交日軍。信中這樣寫道:
日本軍官長、士兵諸君:
日閥橫暴,侵我中華,戰爭延綿于茲四年矣。中日兩國人民死傷殘廢者不知凡幾,輾轉流離者又不知凡幾。此種慘痛事件,其責任應完全由日閥負之。
此次我軍進擊正太線,收復東王舍,帶來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礦井著火時受重傷,經我救治無效,亦不幸殞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僅五六齡,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無依,情殊可憫。經我收容撫育后,茲特著人送還,請轉交其親屬撫養,幸勿使彼輩無辜孤女淪落異域,葬身溝壑而后已。
…………
但中國人民決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為仇敵,所以堅持抗戰,誓死抗日者,迫于日閥侵略而自衛耳。而侵略中國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亦不過為日閥脅從耳。為今之計,中日兩國之士兵及人民應攜起手來,立即反對與消滅此種罪惡戰爭,打倒日本軍閥、財閥,以爭取兩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與幸福,否則中國人民固將更增艱苦,而君輩前途將亦不堪設想矣。
我八路軍本國際主義之精神,至仁至義,有始有終,必當為中華民族之生存與人類之永久和平而奮斗到底,必當與野蠻橫暴之日閥血戰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覺醒,與中國士兵人民齊心合力,共謀解放,則日本幸甚,中國亦幸甚。
專此即頌。
安好
聶榮臻
8月22日
聶榮臻在這封書信中,既譴責了日軍的暴行給中日兩國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同時又表明了八路軍及中國人民“至仁至義,有始有終”,即從未將日本人民視作寇仇,所要爭取的是“兩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與幸福”。信中言辭情真意切,讀來感人至深。
這封信的內容被攝影師沙飛拍下,連同聶榮臻照顧日本孤女的照片,一同成為這段傳奇故事的見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聶榮臻以自己的胸襟,彰顯了中國人民的人道主義精神。而那時,聶榮臻自己的女兒聶力卻下落不明。直至抗戰勝利,聶榮臻才在周恩來的幫助下與女兒相見。
1980年,被救助的加藤美穗子帶著家人來到北京,專程看望聶榮臻。“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段抗日將軍救日本孤女的故事,從此成為中日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聶榮臻對日本孤女有愛,對腳下這片土地、對人民、對戰友更是愛得深沉。抗日戰爭時期,他臨危受命,率3000余人建立晉察冀根據地,將其建設成為“模范抗日根據地和統一戰線的模范區”。1942年,抗戰進入最艱難的時期,有些老百姓只能以樹葉充饑。聶榮臻為讓百姓有“糧”吃,在軍隊內頒布“樹葉訓令”,命令全區所有部隊,將村莊周圍15公里以內的樹葉,全部讓給老百姓。1942年,在得知戰友左權犧牲的消息后,他曾揮淚寫下:“我畢竟是鐵石心腸,只知道有你的血跡,不知道我有淚痕!我們當踏著你的光榮血跡前進,直到最后的勝利!”
至仁至義,情滿山川。聶榮臻用一生大愛,詮釋著一名共產黨人的人生底色。
家風:“非如此不足以警千百”
作為黨的高級干部,聶榮臻始終重視家風教育,以自己的言傳身教嚴格要求子女,為黨員干部樹立了家風典范。
1986年4月14日,耄耋之年的聶榮臻就抓好干部家庭子女教育問題寫信給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余秋里。信中寫道:
當前,各種不正之風是搞好家庭教育的嚴重障礙。有些父母不正之風就很嚴重,怎能教育好子女?又怎能教育子女抵制克服不正之風?如果不正之風在家庭里這樣代代相傳,那不要多久,我們的民族精神、黨的優良傳統都將蕩然無存,豈不可虞?所以,為國家民族計,我們也一定要堅決反對不正之風,把子孫教育好,以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
在這里,我還想說說所謂高干子女問題,本來高干子女與普通子女一樣,絕大多數是好的,但確有少數家教不嚴、家風不正,再加上社會上某些影響而變壞的。……我們一定秉公處理,提拔不當的,該降就降,該罷就罷;為非作歹的,該關就關,決不能留情。而且對那些為子女搞不正之風,甚至包庇縱容子女干壞事的干部,按其責任大小,該處分的就處分,該法辦的就法辦。非如此不足以平民憤,非如此不足以警千百,非如此不足以引起對家教的重視。……由此,給我們的干部,尤其是高級干部,在教育子女問題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重的責任。這不僅是個人家事,更是關系到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的大計,豈能等閑視之。所以,我想可不可以這樣做,即在今后考核干部時,也把他對子女的教育情況列為德才表現之一,認真考核,把這一問題看得嚴重些,才能引起足夠的注意。
…………
聶榮臻在這封信中,強調了家風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強對干部及其子女的管理,特別是要嚴肅處理那些為子女搞不正之風的干部,“非如此不足以警千百”。他還提出把“對子女的教育情況列為德才表現之一”,作為干部考核內容,這對今天仍有積極的啟發意義。
聶榮臻一生勤儉節約、廉潔自律,營造了良好的家風。20世紀80年代,聶榮臻故居的老房子因年久失修,成了危房,當時的江津縣人民政府多次提出修復意見,但聶榮臻都沒有同意。直到故居快要垮塌之時,他才同意修復,并多次囑咐,一定要嚴格按照規定辦,不可勞民傷財,造成不良影響。工程開始后,他又多次強調要節約,不能搞新的裝飾。
聶榮臻對于家人也有著嚴格要求。1966年,國家給聶榮臻配備了專車,但他從不讓家人使用,并告誡女兒聶力:汽車是國家配給的,只能用于公事。他還斷然拒絕讓妻子張瑞華擔任自己辦公室主任的提議,此后張瑞華一直在中組部工作至退休。在聶榮臻的嚴格要求下,他的外孫女聶菲也樸素得像一個平常人家的孩子。上學期間,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外祖父是聶榮臻。
良好的家風,是聶榮臻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以聶榮臻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以高尚的情操、優良的品格,為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樹立了光輝榜樣。
信中舊事,幾許春秋;皓首蒼顏,青史留名。1987年,88歲的聶榮臻曾欣然賦詩,追憶平型關大捷:
集師上寨運良籌,
敢舉烽煙解國憂。
瀟瀟夜雨洗兵馬,
殷殷熱血固金甌。
東渡黃河第一戰,
威掃敵倭青史流。
常撫皓首憶舊事,
夜眺燕北幾春秋。
為國為民,紓憂解困;聶帥之風,山高水長。這首紀念平型關大捷的詩歌,實則是聶榮臻一生的寫照。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來源:《湘潮》202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