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024国产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无码影片在线播放,日韩和欧美aaa片,欧美性欧美巨大黑白大战

國際社會對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的關切和認知

作者:趙超    發布時間:2021-01-07    來源:國外理論動態
分享到 :

[內容提要]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前后,國際社會對這次會議予以高度關注,聚焦會議召開的背景、會議的相關熱點議題以及會議將對中國和世界產生的影響等方面,從多個角度進行解讀和評析。總體看來,國際社會看待這次重要會議的態度較為冷靜,所做的評論和分析相對客觀。不少國外主流媒體、智庫和學者能夠理性看待我國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對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討論的一些重要議題深切關注。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世界經濟遭受重創、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之際,西方社會對引領世界經濟復蘇的新發展動力充滿期待。

[關鍵詞]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 主要目標 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理念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以下簡稱五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審議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國際社會對這次會議的召開給予了持續關注,國外一些主流媒體、智庫和學者相繼發表報道或文章,對五中全會召開的背景、會議的相關熱點議題以及會議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等進行了解讀和分析。本文將從這幾個維度出發,梳理國際社會對五中全會的關切和認知。

一、對五中全會召開背景的關注

《建議》指出:“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正是由于全世界正在經歷如此復雜深刻的大變局,五中全會對中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戰略擘畫才備受外界矚目。國外大部分相關文獻都不約而同地對會議召開的背景進行了解讀,認為這是理解此次會議所作決策的重要前提條件,但相關表述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一種解讀傾向于從中國發展取得重大成就這一背景出發,客觀地肯定了中國在有效應對疫情危機、實現穩定發展方面的承諾和信心。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稱,五中全會的召開正值全球局勢嚴重動蕩的時期,許多國家正面臨經濟和社會劇變。相比之下,中國通過精準管控和廣泛檢測,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疫情,使中國大部分地區的生活恢復正常。10月18日,中國政府宣布,在7月至9月間,中國經濟增長了4.9%,而其他許多國家的產出都下降了。[Ben Westcott, “China's Top Leaders Meet to Plan Next Five Years as Coronavirus Rebuilding Begins”, CNN, October 26, 2020.] 西班牙《先鋒報》網站10月29日報道稱,在歐洲忙于應對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美國因大選充滿不確定性之際,中國共產黨召開五中全會,為中國的中長期發展確定方向。通過制定新的五年規劃,中國當局希望以強健的姿態走出困擾全世界的公共衛生危機,并在未來幾年內讓國家在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更加成熟和強大。[轉引自《外媒述評:五中全會展示中國自信自立自強》,載參考消息網,2020年10月31日。] 法國《世界報》也在報道中指出,五中全會傳遞的信息表明,在一個深受新冠肺炎病毒侵擾的世界里,只有中國在繼續向前發展。[Frédéric Lemaitre,《En Chine, Xi Jinping pose les jaons pour un troisième mandat après 2022》, Le Monde, Novembre 2, 2020.]

另一種解讀主要從五年規劃的制定所處的制度背景出發,分析中國共產黨對這一制度的堅持在應對國內問題上的現實效果。美國國家亞洲研究局(NBR)高級研究員麥可海(William C.McCahill Jr.)認為,中國的五年規劃起初是效仿蘇聯模式,為工業和農業生產制定大量的定量指標。但是,在近期的規劃中,中國更多地制定了較為寬泛的宏觀經濟和社會政策目標,而將預算和其他細節問題留給相關的具體政策予以明確。五年規劃通過總結上一個五年的發展,并對下一個五年作出展望,在跨越政策周期的過程中,這種規劃通常能夠保證一些政策的延續性,避免政策議程因人事更迭而頻繁變動。法國24新聞臺將“十四五”規劃同“十三五”規劃進行了比較,認為前一個五年規劃提出了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的目標,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而新的五年規劃則更注重經濟發展質量而非增長速度,這是中國對當前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所帶來的新要求、新挑戰作出的積極回應。[William C.McCahill Jr., “Plenum Means Full: How the October ‘Fifth Plenum’ Filled China's Agenda”.]

還有一種解讀傾向于從會議議題設置的動因出發,強調外部環境的變化是促使中國作出一系列戰略調整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五中全會召開的第一天,英國廣播公司(BBC)即對會議的議題進行了預測。報道稱,中美關系的前景并不樂觀,貿易戰仍未結束,科技戰迫在眉睫,美國將疫情歸咎于中國,中國未來的日子會面臨更多挑戰。該媒體稱,北京可能會以減少對美國的潛在依賴為目標,宣布一系列新措施來加大科技投資、支持企業發展、刺激經濟等,同時實施足夠的市場開放措施來應對美國進一步的脫鉤行為。[《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國年度政治大戲有哪些看點?》,載BBC中文網,2020年10月26日。] 比利時智庫布魯塞爾歐洲與全球經濟實驗室(Bruegel)研究員阿莉西亞·加西亞-埃雷羅(Alicia García-Herrero)認為,要想理解五中全會制定的目標和政策的性質,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中國所處外部環境發生的巨大變化。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來,一個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恐懼的世界更加助長了民粹主義的氣焰。鑒于中美戰略競爭日益加劇、美國對華進一步采取脫鉤策略以及全球化遭遇逆流等現實問題,這次會議作出的決策所要應對的是一個不太有利的外部環境。[Alicia García-Herrero, “Fifth Plenum Maps China's Response to a More Hostile World”.]

二、對五中全會相關熱點議題的關注

五中全會對未來五年乃至15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進行的部署是國外相關文獻關注的重中之重,相關討論尤其關注主要目標、新發展格局以及創新和綠色發展理念等主題,并從多個角度進行了解讀和分析。

(一)主要目標

《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英國廣播公司對相關歷史進行了回顧,認為雖然提出長達15年的規劃在中國十分罕見,但這并非中國共產黨首次提出類似的遠景目標,鄧小平曾提出“三步走”的發展戰略,1995年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也制定了跨越15年的發展目標,即“二O一O年遠景目標”。此次會議提出的2035年遠景目標可被視為著眼于“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期目標。

部分報道和研究尤為關注規劃提出的關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目標。來自經濟學人智庫(EIU)的經濟學家蘇月認為,《建議》沒有制定具體的增長目標,但有一個隱含的目標,即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提高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天風研究”發布的報告對這一目標進行了具體估算,認為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可能指發展中國家中相對比較高的水平,上限可能是高收入國家中的較低水平,對應現價可能達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5萬至2萬美元。為實現這一目標,在未來15年內,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水平可能仍需達到4%—5%。[《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解讀:2035年中國經濟全面超越美國?》,載BBC中文網,2020年10月30日。] 加西亞-埃雷羅表示,五中全會提出2035年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可以將其理解為中國正在從“青少年時期”向“成年時期”過渡。在“青少年時期”,世界其他地區通過貿易、投資和現有的全球治理機制,為中國實現其目標作出了積極貢獻。而在此次全會上,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其面臨的外部風險正在加劇,因此保持謹慎似乎是更好的選擇。[《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國年度政治大戲有哪些看點?》,載BBC中文網,2020年10月26日。]

還有部分國外媒體聚焦“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和主要目標,強調新政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澳大利亞“中國政策中心”(China Policy Center)網站刊登的亞當·倪(Adam Ni)等研究人員撰寫的分析文章稱,《建議》提出的5條指導方針和6個主要目標本身并不是全新的內容,其中大部分內容不同程度地延續了過去已經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但是,這個清單代表著中國共產黨為改革和完善中國經濟、社會、生態和治理體系而制定的雄心勃勃的計劃。[《Les actions de Xi Jinping augmentent encore après le plénum》, Crumpa, November 2, 2020.]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0月30日發表了題為《中國高層的自信與“不變”意志》的文章。文章指出,從五中全會作出的“中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等重要判斷可以看出,這次會議傳遞了諸多“不變”的信息,即在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的情況下,中國的和平發展意志不變,中國辦好自己事情的意志也不變,中國的優勢制度更加不會變。

也有媒體認為,中國要按期實現此次全會設定的各項目標、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仍然面臨諸多挑戰。法國《費加羅報》報道稱,規劃建議為國家復興設定了時間表,預示著中國國力將進一步加強,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產業鏈斷裂,中國自身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因而中國的生產能力可能會受到不利影響。[Virginie Mangin,《Chine : l'indépendance technologique au coeur du nouveau plan》, Le Figaro, Novembre 2, 2020.] 日本《產經新聞》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認為中國提出到203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主要以14億人口的內需動力為基礎,減少對出口的依賴,構建起自力更生的經濟發展模式,但是現已凸顯的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齡化問題很可能成為這一發展模式的制約因素。[「2035年に中等先進國目指すも少子高齢化が課題」,『産経新聞』2020年10月30日。] 顯然,這些媒體所列舉的挑戰都是中國正在面臨的現實問題,五中全會作出的部署在看到中國發展優勢的同時,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這些問題正是我們做好下一步工作的著力點。

(二)新發展格局

《建議》提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成為本次會議最受國外主流媒體、學者和智庫關注的主題,相關文獻或報道幾乎對這一主題均有所論及,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意義。

一種解讀主要從政策出臺的動因考慮,認為中國政府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為應對國內國際環境變化而作出的重要戰略選擇。意大利國際政治研究院(ISPI)研究員薩拉·貝洛圖(Sara Berloto)發表評論文章表示,當前世界正在不同層面上發生動蕩:傳染病大流行,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興起,中美摩擦加劇。而在此情形下,中國將關注重點轉向國內經濟,同時保持對外貿易的開放度,希望在未來數年內鞏固國內經濟,通過經濟增長拉動內需,并最終實現“雙循環”模式。[Sara Berloto,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fter the 5th Plenum: What Lies Ahead?”.] 德國新聞電視頻道網站10月26日發表題為《對美國制裁的回應——中國經濟應變得更加獨立》的評論文章。該文認為,五中全會重點用“雙循環”這一關鍵詞為新的經濟規劃確定了方向,旨在加強自身的技術創新,稱“這似乎是北京對美國考慮與中國‘脫鉤’的回應”。

另一種解讀主要從政策蘊含的意義考慮,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反映出中國自力更生意識的加強,有利于降低中國經濟對外國技術的依賴程度。德國《青年世界報》網站10月30日發表的《加強內循環》一文稱,根據“雙循環”的戰略規劃,中國經濟將更加集中于本國的生產、貿易與消費。北京唯一的選擇就是在技術上獨立,只有實現高度獨立,才能在自身發展受到阻擊時保護自己。加西亞-埃雷羅認為,世界變得更具進攻性,民粹主義和保守主義勢力大增,五中全會公布的雄心勃勃的目標是對此作出的回應。[《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國年度政治大戲有哪些看點?》,載BBC中文網,2020年10月26日。]

還有一種解讀主要從政策背后的戰略考量出發,探究其對中國改革開放走向的影響。一種觀點認為,新發展格局意味著中國政府將刺激內需作為新發展模式的軸心,同時仍會繼續堅持開放合作。法國《回聲報》認為,“雙循環”政策的目的是尋求減少對出口的依賴。中國一直都在向世界開放,只不過此次“雙循環”政策的出發點是想把經濟發展的立足點主要放到國內市場上來。“雙循環”的關鍵在于,一方面加強內需,另一方面不放棄出口,也不向外國投資關閉大門,中國將努力做到“兩條腿走路”。[Frédéric Schaeffer,《La Chine élabore son prochain plan quinquennal face aux 〈vents contraires〉 venus de l'étranger》, Les Echo, October 25, 2020.] 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站10月26日發表《后新冠時期的中國經濟轉型》一文,認為新發展格局力求依靠強大且有能力抵御外部沖擊的國內市場,建立一種更加自給自足和平衡的經濟,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會回歸孤立狀態或放棄外部循環,而是將國際循環作為發展的第二引擎。此外,促進國內消費不可避免地涉及為外國投資打開大門,完善外國公司的營商環境。

另一種觀點則在解讀新發展格局時表現出了某種顧慮,認為新發展格局立足國內大循環,應更好地發揮市場的作用。中國美國商會政策委員會主席萊斯特·羅斯(Lester Ross)等人發表的文章指出,“雙循環”理念的提出是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造成的不利影響以及某些國家對中國進入全球市場和獲取技術的限制。文章稱,根據這一理念,市場的作用將得到加強,但同時,市場作用的發揮也同政府作用的增強和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息息相關。[Lester Ross, Kenneth Zhou and Tingting Liu, “China: China's Fifth Plenum Concludes”.] 《費加羅報》發表分析文章表示,中國未來可能會更多強調自己的工業標準和參考值,因而他們擔心中國經濟的開放度會降低。[Virginie Mangin,《Chine : l'indépendance technologique au coeur du nouveau plan》, Le Figaro, Novembre 2, 2020.] 而事實上,產生這種顧慮的學者和媒體顯然未能很好地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也低估了中國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的決心。

(三)新發展理念

《建議》提出,要“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其中,創新和綠色發展理念得到較多探討。

部分外國學者和主流媒體高度關注創新發展理念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五中全會閉幕當天,英國廣播公司在其網站上發表報道文章稱,中國不僅不會放棄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努力,反而會加大力度,“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實際上是“中國制造2025”的“升級版”。[《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BBC中文網,2020年10月29日。] 蘇月認為,未來五年,中國的首要任務是通過提升國家創新能力來帶動經濟增長,而這也是中國與美國競爭的關鍵領域。[《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解讀:2035年中國經濟全面超越美國?》,載BBC中文網,2020年10月30日。] 西班牙《國家報》網站報道稱,無論是在應對疫情危機中,還是在與美國的對抗中,創新和科技自立自強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撐,也被寫入未來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轉引自《外媒述評:五中全會展示中國自信自立自強》,載參考消息網,2020年10月31日。]

還有許多國外學者和主流媒體聚焦中國的綠色發展理念。其中一種分析認為,中國在環保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為實現綠色轉型奠定了基礎。華沙研究所(Warsaw Institute)研究員帕維爾·帕夏克(Pawel Paszak)認為,環境的改善體現了中國社會的環保意識日益增強。這些計劃實施的第一步是引入國家排放交易系統,該系統如果啟動,將成為世界上此類系統中規模最大的典型代表。[Pawel Paszak,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Dreams of a Technological Superpower”.] 《費加羅報》和法新社的聯合報道指出,中國是對可再生能源投資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巴黎氣候協定》的重要參與者,正在加快綠色轉型。[《Pékin dévoile un plan quinquennal sans objectif de croissance》, Le Figaro & AFP, Octobre 29, 2020.] 另一種分析認為,中國作出的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具有重要意義,其實現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法國國際廣播電臺(RFI)10月26日的新聞報道稱,如果中國希望在2060年達到碳中和的目標,現在必須加緊部署。根據一些專家的估計,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必須在2025年將能源中的煤炭比例降至50%,而2019年該比例為58%。也有專家估計,中國需要在2025年前將其風力發電量增加一倍。全球知名能源咨詢顧問公司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的專家普拉卡什·夏爾馬(Prakash Sharma)認為,在中國的能源轉換問題上,最困難的并不是投資或增加可再生能源的能力,而是伴隨這一變化的社會轉型。[《中共開十九屆五中全會有哪些看點》,載RFI中文網,2020年10月26日。] 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則更關注中國的綠色轉型對澳大利亞的影響。該報稱,中國在今年9月承諾到2060年實現凈零排放,而澳大利亞沒有作出此類承諾,中國、日本等國的凈零排放承諾將影響澳大利亞向這些國家出口礦物燃料。

三、對五中全會影響的關注

《建議》指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意義重大,任務艱巨,前景光明。”國外的主流媒體、學者和智庫分別對會議對中國和世界將產生的影響進行了評估。

(一)對中國的影響

一種觀點認為,五中全會為中國未來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日本《朝日新聞》報道稱,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以及與美國發生摩擦的艱難局面下制定的新五年規劃,將為一直以來保持高速增長的中國指明新發展階段的前進道路。英國路透社在10月23日發表的報道中表示,“十四五”規劃及其實施對中國避免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至關重要。美國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喬虹表示:“‘十四五’規劃確定的結構改革方向至關重要。”新加坡南洋學會會長許振義表示,“十四五”規劃將令中國從一個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和科技強國。[《Le nouveau plan quinquennql de la Chine(2021-2025)》, Courrier tunisien, Novembre 3, 2020.]

還有觀點認為,會議出臺的政策將有利于中國有效應對當前面臨的各種挑戰。英國廣播公司在此次全會閉幕后發表評論文章稱,當前中國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第一,中國正在喪失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經濟面臨轉型壓力;第二,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第三,逆全球化浪潮出現。該文認為,針對這三方面的挑戰,五中全會均提出了應對方案:依靠創新推動經濟增長,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轉型;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特別是優化生育政策;強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發展重心轉移至國內。[《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解讀:2035年中國經濟全面超越美國?》,載BBC中文網,2020年10月30日。]

此外,也有學者認為,此次全會制定的規劃可能會進一步推進未來“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貝洛圖認為,五中全會的指導方針表明,中國決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與此相關的所有項目、倡議和計劃都將繼續向前推進,這其中自然包括“一帶一路”倡議。但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短期內“一帶一路”項目的建設實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調整或放緩。然而,“一帶一路”倡議在過去幾年的落實經驗已經展現了中國強大的適應能力和應對不可預見情況的能力,因此在未來五年的規劃框架內,通過“健康絲綢之路”的建設,“一帶一路”倡議可能會成為中國提升軟實力的新增長點。[《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國年度政治大戲有哪些看點?》,載BBC中文網,2020年10月26日。]

(二)對世界的影響

有媒體認為,在世界經濟遭受重創、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之際,五中全會制定的規劃和目標也為其他國家參與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機會,對推動世界經濟復蘇具有重要意義。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報道稱,地緣政治新秩序至少在短期內為歐洲公司提供了巨大的機會。因為,中國一直強調將推動對外國投資開放市場,以抵制全球貿易保護主義趨勢。因此,德國的產品和專業技術將繼續受到歡迎。《突尼斯信報》表示,在新冠肺炎大流行和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盛行嚴重阻礙全球經濟發展時,中國在逐步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會不斷地同全世界分享其發展機會,以促進全球增長。對目前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而陷入經濟衰退的世界來說,一個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定的穩定而連貫的發展計劃及其作出的更加開放的承諾是非常重要的。[《Le nouveau plan quinquennal de la Chine(2021-2025)》, Courrier tunisien, Novembre 3, 2020.]

另一種觀點認為,五中全會反映出中國政府對中美關系的現狀及其走向有著清楚的認識,這將對中美力量對比產生影響。華盛頓戰略和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研究項目主任裘德·布蘭切特(Jude Blanchette)和中國商業與政治經濟項目資深顧問兼理事長甘思德(Scott Kennedy)指出,根據五中全會對形勢的研判,盡管中國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Jude Blanchette and Scott Kennedy, “China's Fifth Plenum: Reading the Initial Tea Leaves”.] 美國彭博新聞社網站10月26日刊登的《中國的新增長計劃可能推動經濟在10年內超過美國》一文稱,中國經濟已經開始迅速從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中復蘇,如果能夠保持近年的增長軌跡,那么它將在未來10年內超過美國,與美國摩擦加劇的可能性促使中國加快制定使自己免受世界經濟動蕩影響的戰略。安迅思公司(ICIS)亞洲事務高級評論員約翰·理查森(John Richardson)則表示,人們不經意地談論著,世界很快將要進入中國主導的世紀。[John Richardson, “Politics and petrochemicals: Fifth Plenum review and the US elections”.]

四、結語

以上對國外新聞報道、評論文章和學術研究文獻的梳理表明,總體看來,國際社會看待五中全會的態度較為冷靜,所做的評論和分析采取了相對客觀的基調。不少國外主流媒體、學者和智庫能夠客觀地看到,中國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實現了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決定性成就。同時,他們對五中全會涉及的一些議題深切關注,例如,此次全會對時代主題的研判、對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之間關系的界定等。他們對“十四五”規劃予以高度關注,這反映出在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之際,國際社會對引領世界經濟復蘇的新發展動力充滿期待,渴望能夠盡快解決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

與此同時,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的部分智庫和媒體依舊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的發展,難以擺脫根深蒂固的冷戰思維窠臼。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在加速世界格局發生變化的同時,也放大了西方社會對中國崛起的憂慮。我們應充分把握國際社會對十九屆五中全會的關切和認知情況,積極妥善地應對可能存在的疑慮和誤解,采取有針對性的舉措,以便讓國際社會更客觀、更準確地認識十九屆五中全會對于中國和世界的意義。

(趙超: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信息資料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