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關于國家治理現代化重要論述研究
[內容提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提出的重大命題,把國家治理納入現代化的視野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實踐的一個重大成果。習近平圍繞國家治理現代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內容豐富、內涵深刻、意義重大。習近平關于國家治理現代化重要論述以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為理論依據,把人民立場貫穿于治國理政各領域各環節,具有鮮明的人民性思想特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關鍵一著,習近平關于國家治理現代化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黨領導人民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具有重大指導價值。
[關鍵詞]習近平 新時代 國家治理現代化 治理效能 人民立場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聚焦體系和能力兩個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形成了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全面部署。習近平關于國家治理現代化問題的重要論述,內容豐富、思想深刻、意義深遠,為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真研究習近平關于國家治理現代化重要論述的理論觀點、思想特征和重大意義,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指導價值。
一、習近平關于國家治理現代化重要論述的理論觀點
新中國成立以來,現代化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追求,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不懈奮斗的目標集中于現代化建設上。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一直到黨的十九大,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三大歷史任務,作為黨的使命話語表述一直沒有變化過。把國家治理納入現代化的視野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實踐的一個重大成果。
(一)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堅持自己的道路
人類歷史上,現代化的萌發表現為變革傳統社會的革命,因此它是一個具有豐富思想內涵的概念。關于現代化從何時開始,學者們有不同看法,有的以歐洲文藝復興為起點,有的以英國工業革命為開端,有的則把英美法等西方國家資產階級政治革命作為現代化開始的標志。這些觀點從不同視角考量現代化,各有其依據,但都難以全面反映現代化這個概念的豐富涵義。從19世紀后200多年的歷史看,當時代深刻變動和社會快速發展時,人們關于現代化的認知不斷更新,思想在超越中加深,理論在飛躍中豐滿。
當現代化成為世界各國的普遍追求,怎樣正確地選擇發展道路是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人們的思想往往習慣受先發事例的束縛,把現代化成功的國家作為模板而固化成為思維定勢,以為搞現代化只有“華山一條路”。借鑒別國經驗是必要的,但現代化不是像刻模子那樣可以普遍套用的,各國歷史、文化、傳統以及制度差異決定著搞現代化建設必須立足于本國國情。從迄今率先進入現代化行列的國家看,雖然在某些方面有共同之處,但各自走的路并不相同,如“東亞四小龍”與英美法等西方國家的差異就十分明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都證明,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現代化模式,實現現代化沒有普遍適用的道路。
習近平指出:“中國近代以來的全部歷史告訴我們,中國的事情必須按照中國的特點、中國的實際來辦,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正確之道。”【《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3頁。】“一切成功發展振興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適合自己實際的道路的民族。”【《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20—21頁。】中國共產黨在一個有14億人口的大國搞社會主義,實現現代化沒有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沒有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既不是其他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更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我們黨認識到,中國搞現代化只能走自己的路,必須深刻吸取世界上一些國家照搬別國模式而導致社會動蕩、國家分裂、人亡政息的教訓,決不能因道路選擇不當而犯顛覆性錯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找到的一條實現現代化的可行、有效的正確道路。改革開放40多年,黨領導人民創造的輝煌事業證明了中國正在一步步接近現代化目標。“我國的實踐向世界說明了一個道理:治理一個國家,推動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這一條道,各國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來。”【《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7頁。】把道路選擇作為關鍵問題加以突出強調,是習近平論述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聚焦體系和能力兩個重點
中國共產黨的全面執政意味著肩負全面領導國家建設的使命,從它掌握全國政權起,治國理政全部實踐就是國家治理的歷史過程。然而,把國家治理作為一個重大命題加以揭示,并與國家現代化掛上鉤,則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新實踐的一個重要成果。
習近平指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重大命題,并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71頁。】這里強調的“首次”有兩個涵義:其一,此前,黨中央規范使用的提法是“國家管理”,第一次形成“國家治理”新概念,“治理”比“管理”更能表明現代化的需要,在治國理政的主體結構、體制機制、運行方式、實踐布局等方面都體現了現代化要求。其二,“首次”的意義還表現為治理與制度的有機連接。習近平強調,改革開放總目標由兩句話構成,不能只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講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不是就事論事,必須把制度的完善和發展融入國家治理現代化之中。
現代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國家治理構成現代化系統工程方方面面的實施架構。習近平關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論述既著眼全局的頂層設計,又突出綱舉目張的重點問題,從體系和能力兩個方面聚焦國家治理現代化。他指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有了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548頁。】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雖然有緊密聯系,但又不是一碼事,不是國家治理體系越完善,國家治理能力自然而然就越強。國家治理體系就是建構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體系,國家治理能力就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國家治理現代化以體系和能力來驅動,國家治理體系的有效運行必須以國家治理能力來保證,國家治理能力首先體現在構建國家治理體系的能力上。由此而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中具有“綱”的地位。
(三)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本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代化從一開始就確立了與西方國家不同的目標,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就對這個目標作出了一個明確定位,強調中國的現代化前面有一個“社會主義”的限定詞。無論是原先提出的“四個現代化”,繼而形成的“全面小康社會”,還是現在確定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些目標的靈魂就是社會主義。
國家治理進入現代化的范圍,是我們黨認知現代化的一個思想飛躍。相比以往的認識,它的重大突破在于超越了線性思維的局限,不再停留在某些方面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個綜合性概念,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現代化都包含其中,軍事、科技、國防、教育等領域的現代化都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相關。有的研究者把國家治理現代化視為“第五個現代化”,這是不準確的。現代化體現在各個領域各個方面,但不是一個個現代化的疊加,也沒有先后次序排列的劃分。“四個現代化”只是特定歷史階段提出的奮斗目標,現代化的整體性要求國家治理的綜合性,現代化不可能在某個方面單獨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綜合性,要求必須筑牢根基,為全面建設現代化提供支撐。
習近平指出:“治理國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作用的”【《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28頁。】,“我們治國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8頁。】。這從根本上揭示了制度在國家治理中的地位,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樹立起靈魂。離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根,國家治理現代化就失去了立足之基。作為本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就是國家治理的優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充分憑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發揮。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8頁。】基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本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觀點,習近平進一步指出:“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制度穩則國家穩。”【《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19頁。】長期以來,受冷戰時代的環境影響和思維支配,國家間競爭被蒙上意識形態斗爭色彩,“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的重要觀點跳出了冷戰思維,把制度競爭的意義聚焦在國家治理的效能上,顯示了制度競爭在現代化建設優勢比較中具有的特殊價值。
(四)國家治理現代化以法治建設為路徑
以制度為保障是規范國家治理的基本要求,在各種類型的制度中,憲法和法律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被列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一,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位一體建設構成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發展格局,使法治建設成為國家治理制度化的重要路徑。
現代化與法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孿生物。古代國家(包括中國)雖然也有一些法制條文,但與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法治有本質的區別。新中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廢除舊法統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經過曲折探索,加深了對依法治國問題的認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法治取代人治是現代社會的特征。“法治和人治問題是人類政治文明史上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各國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綜觀世界近現代史,凡是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沒有一個不是較好解決了法治和人治問題的。”【《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84頁。】習近平這個重要觀點告誡我們,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過程也是法治和人治問題的解決過程,法治中國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指向。
習近平指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 “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堅持依法治國,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法治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骨干工程”,“人類社會發展的事實證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穩定的治理”。【《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6、7、4、12、114、33、63頁。】這一系列重要觀點,深刻揭示了法治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使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與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有機地統一起來。
(五)切實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制度的功能在于實踐,檢驗制度是否得到執行的標準是國家治理有沒有產生效能。制度體系構成國家治理體系,制度執行反映國家治理能力。建構國家治理體系、提高國家治理能力,首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次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不可能各自分離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提出治理能力建設的要求,國家治理能力對應國家制度執行力的要求,兩者形成動態的統一發展,最終體現在國家治理效能上。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發揮制度的杠桿作用,必須著力制度實踐功能的效率產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是理論邏輯演繹出來的結論,而是實踐邏輯證明的事實。世界各國所有制度設計都以實現其功能為前提,各自形成的制度安排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從一定意義上說,制度競爭歸根到底是國家治理效能高低的比拼。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3頁。】這兩大奇跡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事實證明。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進一步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國家治理效能方面的優勢。
習近平指出:“我們既要堅持好、鞏固好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的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又要完善好、發展好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斷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24頁。】一方面,把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必須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整體優勢。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要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完備、穩定、管用的制度體系,“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7頁。】。另一方面,要從解決國家治理體制機制存在的問題入手,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習近平關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論述還有很多,以上梳理的只是其中一些需要深刻把握的重要觀點,有助于加深領會國家治理現代化這個重大命題的深刻涵義。從我們黨領導人民不懈奮斗的歷史實踐看,這個重大命題的顯著意義不在于“首次”提出,而在于它體現了對世界潮流的深刻洞察,以前瞻的眼光和戰略的視野形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課題,是深刻認識和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標志性理論成果。
二、習近平關于國家治理現代化重要論述堅持的人民立場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繼承我們黨群眾路線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群眾觀點,把人民立場貫穿于治國理政的創新實踐之中。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形成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部署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奮斗任務,都體現著為了人民的價值取向。“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7頁。】習近平關于國家治理現代化重要論述貫穿著鮮明的人民立場。
(一)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國家治理現代化增進人民福祉的價值取向
習近平在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后就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作為履職宣示,強調推進現代化建設是為了“贏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繼續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完成時代賦予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70、73、79頁。】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習近平指出,要把這個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13—214頁。】他提出,要讓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和政績觀,堅決反對以危害和犧牲人民利益為代價片面追求發展。習近平指出:“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體現人民共同意志,維護人民合法權益,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本質屬性,也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有效運行、充滿活力的根本所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始終著眼于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23頁。】他強調,我們黨治國理政必須“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把為人民造福的事情辦好辦實”。【《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73頁。】“人民”是習近平一系列重要論述中的高頻率詞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彰顯了國家治理現代化增進人民福祉的價值取向。
(二)強調中國土壤的立足基點,闡明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踐以人民為力量來源
邁進現代化是歷史大勢,世界各國都在努力建設現代化國家,多樣化的實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國家治理樣式。國家治理體系的構建、國家治理能力的提高、國家治理效能的呈現,都必須立足于本國的具體實踐。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黨和人民長期奮斗、接力探索、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19、121頁。】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證明了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根基在人民,動能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國家治理現代化立足中國的土壤就要根植人民的實踐。習近平指出:“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參與,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坎”,“中國要飛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十三億人民的力量” ,我們黨的執政成效、治理國家的水平要由人民來評判,“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如果自詡高明、脫離了人民,或者凌駕于人民之上,就必將被人民所拋棄”。【《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554、698頁。】把人民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踐的力量來源,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是歷史創造者思想的運用,體現了習近平關于國家治理現代化重要論述中對人民立場的堅守。
(三)突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要求,闡明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汲取人民智慧
改革開放新時期,黨中央明確提出了創新型國家、創新型政黨的建設任務,這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59頁。】創新是中國共產黨的特質,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道路都是通過創新開辟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形成勇于創新的時代新要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自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構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格局,創造了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建設的新場域。這些富有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新時代實踐,要求我們黨發揚創新精神、強化創新理念、形成創新舉措。創新需要智慧,智慧來自人民。中華民族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民族,5000年悠久歷史延綿中代代傳承的優秀文化,積淀著中國人民建設國家的豐富經驗,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創新發展,必須從人民中汲取智慧。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中國共產黨的一切執政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治理活動,都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把政治智慧的增長、治國理政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見都能運用于治國理政。”【《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76頁。】
(四)揭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明確國家治理現代化滿足人民期待的責任擔當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在歷史接續中傳承,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在時代變換中堅守。黨的十九大以偉大夢想、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為全黨指明了砥礪奮進的方向。“使命呼喚擔當,使命引領未來。”【《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13頁。】肩負這樣偉大的歷史使命,要求黨員和領導干部圍繞滿足人民期待形成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動力,著眼人民群眾所需、所急、所求、所盼樹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問題導向,把使命要求變成實干精神,把責任擔當落到現實作為。在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情況下,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要努力取得解決這個社會主要矛盾的顯著效果。面對人民新期待,既要厚植發展優勢,又要找軟肋、補短板,“要認真想一想群眾實際情況究竟怎樣?群眾到底在期待什么?群眾利益如何保障?群眾對我們的改革是否滿意?”【《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554頁。】習近平提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進一步實現社會公正公平,不僅要做大“蛋糕”而且要分好“蛋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建設美麗中國、健康中國;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建立聯系群眾長效機制;轉變發展方式、實現高質量發展等重要思想,都體現了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踐的群眾關切。這些重要思想把滿足人民期待作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歷史使命與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連接點,使堅持人民立場成為貫穿習近平關于國家治理現代化重要論述的主軸。
三、習近平關于國家治理現代化重要論述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關于國家治理現代化重要論述的豐富思想是新時代黨的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具有重大意義。
(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并莊嚴地寫入黨章,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這是一個歷史性決策和歷史性貢獻,體現了黨在政治上理論上的高度成熟、高度自信。”【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頁。】習近平關于國家治理現代化重要論述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中占重要地位。中共中央宣傳部編寫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概括為“將全面深化改革進行到底”的內容之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為核心內容,其中很多思想都體現著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要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以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領域,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不可分隔的關系,習近平關于國家治理現代化重要論述的豐富內容有機地融入新時代思想體系之中。
(二)第一次對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作了全面總結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共產黨全面執政和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歷史并不長,長期以來缺乏深刻的理論思考。習近平指出:“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樣全新的社會,在以往的世界社會主義中沒有解決得很好。”【《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548頁。】馬克思、恩格斯沒有遇到全面治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蘇聯共產黨雖然取得了一些初步實踐經驗,但也犯下嚴重錯誤。我們黨在全面執政后不斷探索如何治理社會主義國家,在探索的過程中雖然也發生了嚴重曲折,但取得了重大成果。40多年的改革開放有力推動著國家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在革除體制機制弊端的過程中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逐漸走向成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充分顯示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強大自我完善能力。事實證明,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體上說是好的,是適應我國國情和發展要求的,但還有許多不足,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習近平既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實踐進行思考,又從我們黨的歷史探索進行總結,第一次提出和系統論述了國家治理現代化重大問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作出了創造性貢獻,為深刻認識和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增添了嶄新內容。
(三)豐富了我們黨對現代化的認知
實現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目標追求。現代化的目標在中國共產黨經濟思想和綱領中是十分明確的。1945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指出:“在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條件獲得之后,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采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頁。】1949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再次重申了建設工業化國家的目標。他指出,黨領導人民“取得了或者即將取得使我們的農業和手工業逐步地向著現代化發展的可能性”【《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0頁。】。20世紀60年代,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提出為實現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而奮斗的目標。改革開放新時期,歷屆黨中央為實現現代化接續奮斗,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都把現代化建設作為重要任務。隨著實踐的深入發展,黨中央的現代化思想不斷豐富,從最初的工業化,到聚焦“四個現代化”,再到后來提出文化現代化、社會現代化、人的現代化,認識逐漸豐滿。習近平進一步把國家治理納入現代化的認知范圍,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這標志著我們黨的現代化思想得到進一步升華。
(四)打破了西方國家的現代化話語霸權
從發生學意義上說,現代化緣于工業化,西方資本主義最早開始現代化。但是,現代化作為人們對理想社會狀態的向往和追求,不能與資本主義制度實踐等同起來。現代化與資本主義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率先進入現代化行列只是代表成功的個例,它們的模式不能因此而成為非此不可的圭臬。長期以來,西方國家以自己的價值標準認定現代化,戴著有色眼鏡對世界各國進行挑剔性的審視,凡是不合乎他們意愿和標準的就肆意壓制、打擊、顛覆,形成現代化的話語霸權。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在時間上晚于資本主義國家,在現代化的世界進程中是后起步的追趕者。然而,事物發展中落后趕超先進是常見的現象,不足為奇。蘇聯、東歐一些國家曾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許多現代化建設的顯著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是以舉世矚目的成就創造了日益走向現代化的事實。我國已經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電子通訊、航天技術等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趕超的跨越,現代化的落后局面得到了極大改變。習近平指出:國家制度、國家治理不存在世界統一的標準化模式,照搬別國的模式必然會遭遇失敗。中國搞現代化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絕不是西方化、資本主義化”【《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8頁。】。這就明確揭示了現代化決不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專利。習近平關于國家治理現代化重要論述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話語表達,以豐富的思想對西方國家現代化話語霸權作出了有力的回擊。
(五)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提供了實踐指南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治國理政實踐創新發展,取得了全方位的、開創性的成就。黨的十九大提出:“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聚焦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問題,通過系統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全面部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建設任務,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作出了具體安排。習近平的重要論述回答了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要堅持什么、反對什么,要完善什么、防止什么的問題,是思考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的理論成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必須牢牢把握推進發展的戰略定力,必須堅決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必須以實現現代化的高度自信凝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的力量,必須通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向全世界證明現代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成功。習近平關于國家治理現代化重要論述,指導黨和人民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進征程上不斷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