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024国产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无码影片在线播放,日韩和欧美aaa片,欧美性欧美巨大黑白大战

抗美援朝鐵路搶修司令員彭敏

作者:彭倍勤    發布時間:2020-10-27    來源:百年潮
分享到 :

彭敏(1918—2000),18歲參加革命,是我國鐵路和橋梁建設的卓越組織者和領導者,曾任國家科委副主任、鐵道部副部長、國家建委副主任、國家經委副主任、國家計委副主任。朝鮮戰爭爆發后,彭敏任中國人民志愿軍鐵道兵團司令員、中朝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搶修指揮局副局長,指揮部隊搶修被美軍炸毀的鐵路橋梁;與美軍斗智斗勇,戰勝了特大洪水和敵機轟炸的雙重困境,構筑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緊急出征快速搶通鐵路和橋梁

1950年11月6日,中央軍委命令鐵道兵團部隊入朝遂行鐵路保障,時任鐵道兵團工程部長兼總工程師的彭敏隨軍入朝。同一天,“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為阻止志愿軍繼續增兵朝鮮,發動了以鴨綠江上所有橋梁為目標的“空中戰役”。美海軍中校M.W.卡格爾說:“1950年11月9日—21日間,攻擊鴨綠江橋的海軍飛機共593架次,投彈共232噸(包括500磅、1000磅和2000磅的炸彈)。”敵人很清楚,在朝志愿軍部隊所需的武器裝備和物資完全要從中國國內輸入,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鐵路運輸能力和水平。因此,敵人空軍部隊有相當一部分力量都被用來破壞我們的鐵路運輸系統。經過美軍的轟炸,朝鮮境內的鐵路能勉強維持通車的只有107公里,90%的橋梁被炸毀,隧道、路床和鐵軌均被破壞。這導致物資供給受阻,糧彈供應成了燃眉之急,不少部隊在一把炒面一把雪的條件下堅持作戰,前線形勢十分嚴峻,迫切要求恢復鐵路運輸。

炸彈如暴風驟雨一般,不給中朝軍隊留下任何喘息的機會。正值嚴冬,火車通不了,前方志愿軍的供應跟不上,彭敏心情急切。搶修部隊初到朝鮮,就遭遇了氣候惡劣、地理生疏、資料不全、材料奇缺等困難,尤其是材料必須要從國內定制運來。彭敏從進入朝鮮第一天起,就帶領部隊破冰下水作業,連夜突擊搶修橋梁、鐵路,爭分奪秒地向前推進。最后,搶修部隊硬是用不到兩月的時間把鐵路延伸到平壤以南,東面到達三登、元山等地。

然而,由于作戰半徑狹小,從海上起飛的敵機依然有能力轟炸前后方幾乎一切鐵路、大橋和大站,致使搶修部隊首尾難顧。情勢危急之下,國內鐵道兵團總部不斷調整兵力增加入朝搶修力量。1950年12月26日,東北軍區決定在原鐵道兵團一師的基礎上組建志愿軍鐵道兵團,任命彭敏為司令員。接到任命后,彭敏立即給東北軍區領導打了兩個報告:一是請求急派高射炮團,以掩護已修復的重要橋梁。加強通訊,補充通訊人員和設備不足。二是完善志愿軍鐵道兵團組織建制等內容。為了加快修復被炸毀的鐵路橋梁,彭敏利用回國開會的時機,設法見到他的老朋友——蘇聯橋梁專家西林,并請他為抗美援朝戰場上的搶修技術難題出謀劃策。針對彭敏提出《快速修復的定型便橋設計和工廠預制的辦法》,西林在高度贊揚之余,也在設計和預制方面提出了不少建議;此外,西林還在彭敏的請求下編了一本《簡明的搶修規程》,對提高搶修工作的速度和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1951年2月15日,鐵道兵團在沈陽召開了朝鮮境內鐵路搶修第一次工程會議,彭敏總結了初期搶修經驗教訓,并根據西林提供的蘇聯的《鐵路破損橋涵臨時修復及短期修復設計技術規程》制定了《戰時鐵路搶修技術規定》。彭敏決定,各部隊只要按這個技術規程辦,可不必呈批,從而簡化戰場上的簽批手續,進一步加快搶修速度。

在彭敏的領導下,搶修部隊的工作速度超越了敵機轟炸的速度。1950年12月,敵機破壞橋梁為2座次,次年1月增至16座次,2月為36座次。在敵機加大破壞的同時,搶修部隊修復鐵路大型正橋、新建便橋達10座以上,并將原來只剩107公里的殘破鐵路線,一口氣延伸了923公里。朝鮮北部鐵路線的西路由京義線的新義州延伸到平壤以南,中路由滿浦線的滿浦經順川、新成川延伸到三登,東路由順川經陽德、元山延伸到漣川以南72公里處,極大地改善了前線作戰部隊的物資供應。彭敏因此多次受到東北軍區的通令嘉獎。

不畏強敵與美軍斗智斗勇

戰爭期間,敵機重點轟炸大寧江、清川江、大同江、沸流江等大橋和車站。白天,他們沿鐵路、公路附近的村莊掃射,迫使部隊遠離搶修現場,延遲搶修時間;夜間則進行投彈阻礙搶修。對于大車站,敵機會投擲大量定時炸彈;對于小車站,敵機則趁黃昏或發車前,低空俯沖投彈;對于隧道,敵機常炸洞口和低空炮擊洞內的待避列車和人員,并于拂曉或傍晚攔擊進出隧道列車。敵機的進攻給搶修和運輸造成極大威脅。

彭敏作為工程部長兼總工程師,明白不能靠硬拼戰勝敵人。于是,他與各師領導及總工程師潘田、朱世源、王傳記、陳兆舟、劉漢東、汪祖美密切配合,針對敵機活動的特點,采取了有效對策:第一,在主要橋梁附近,加強對空炮火;第二,多修便橋,加強偽裝現場,以分散和迷惑敵機的轟炸目標;第三,對車站、通信、給水、隧道加強預修和防護;第四,集中兵力保障重點項目。搶修部隊按指示調整了兵力部署,集中搶修力量進行分段保障,不僅做到了隨炸隨修,還能在各重要大橋附近增修便橋;對敵機重點破壞的橋梁、隧道和鐵路樞紐加強對空炮火配備,迫使敵機不敢低空飛行轟炸。

彭敏積極支持三師的工程師潘田提出的“預設計、預測量、預施工、預計劃”的工作法。具體而言,即由搶修部隊在重點大橋預先修好幾座便橋,在咽喉車站預先修出幾條迂回線,通車線路一旦被炸,預先修好的線路、橋梁很快就可以開通。根據實戰經驗,彭敏組織國內工廠預先制作幾種高度的排架,敵機轟炸后,預先組立好的排架很快就可以用來開通線路。

彭敏清楚,運輸線雖然修通,但我軍的供應情況并未得到根本的好轉,只能保障最低限度的供應。特別是鐵路橋梁的搶修形勢依然嚴峻。因此,他常常對戰士們說:“在朝鮮鐵道戰線上,轟炸與反轟炸是敵我斗爭的基本形式。敵人的企圖是想在‘炸—修—通’的連續循環中取消‘通’的時間,我們的反轟炸斗爭就是爭取通車時間。我們采取的具體技術措施主要是:修建迂回線以迂回重點;變集中為分散、簡化建筑物的結構、設置防護及偽裝以減少破壞量;先通車后加固以縮短修復時間;將料具沿途儲備、重點散布、機動運用、隨用隨補以保證隨炸隨修,加快修復時間。”

彭敏觀察到清川江橋一日兩次的潮位,認為可以利用潮水作掩護,通火車。在國內搶修時,蘇聯專家曾提出過水下橋的建議,彭敏便與二師工程師陳兆舟商議能不能采取以高潮水位為標準修一座水下橋。陳兆舟受此啟發,提出了在距正橋兩公里遠處鋪架水下橋的方案。彭敏積極支持,水下橋成功建造。曾有火車司機把火車開到江邊,看見水面上的橋時隱時現,不敢向前開,負責引導火車前進的戰士跑上橋大聲說:“這是彭司令員的水下橋,大膽過吧!”水下橋通行火車很長時間,也沒有被敵人發現。

彭敏觀察敵機轟炸的情況,發現有時敵機飛來并不轟炸就飛走,一連幾次,他琢磨出原因:敵機是“你沒修好我不炸,你修好立刻就炸”。于是,搶修部隊利用美軍敵機對沒修好的橋梁不轟炸的特點,對經常遭受破壞的橋梁采取竣工后不拆除腳手架,留一二節鋼梁不架上,或留下一臺吊機,或在橋面上散放草袋、破木板,通過偽裝以迷惑敵機,減少轟炸次數。在需要通車的時候,迅速架梁,運送列車。西清川江橋上使用這個方法很長一段時間,才被美軍飛行員識破。

1951年夏,朝鮮遭遇到了40年未見的特大洪水。搶修部隊剛剛竣工的防洪工程無論在基礎、跨度、上下流落差都是按“能渡一般洪水”的標準修建的,經受不了特大洪水的襲擊;加之上游難以渡洪的橋梁尚未被全部拆除,現場材料未向高處轉移,洪水一到,兩岸材料和被沖毀的橋梁構件順流而下,沖毀了下游的橋梁,加劇了破壞。整個洪期,被沖毀橋梁達94座次,總延長5200米。因此而中斷的車次達60座次,累計中斷通車時間10天以上的橋梁有21座,其中西清川江和東清川江分別中斷31天和35天。七八月間,洪水沖毀橋梁為同期敵機破壞量的358%。部隊冒雨搶修、打撈材料,加之得不到蔬菜、肉、食油供應,體力消耗嚴重,部隊戰斗力嚴重削弱。敵人斷言,洪水對我軍“將意味著巨劫”,聲稱我軍“不可能再過一個冬天了”。為了在談判桌前爭取更大的利益,敵機“趁水打劫”,一面轟炸我施工現場,一面轟炸未遭水害的橋梁,對尚在通車的鐵路逐站逐區地轟炸。敵機在整個7月的轟炸,比7月以前每月的平均破壞量還要多兩倍以上。

在重重壓力之下,彭敏知難而進、迎難而上。他根據以往經驗提出了抗洪保橋的幾點原則,讓各部隊在施工搶險時注意:第一,由于便橋跨度小、橋面低,大多數不能渡洪,故須改善原正橋的臨時結構或修復原正橋,以便通車。第二,加設防撞設備,如:在橋墩設混凝土防撞尖;設木樁防撞;設攔江繩等。若遭損毀橋梁墩臺完好,就用架橋機同跨度軍用梁或構架工字鋼即可;若搶修材料不足,而運輸緊急不能等洪峰退下再修時,采取“頂牛過江”“人力推車”“倒裝倒運”等辦法來保證運輸。

徹底粉碎敵人的“絞殺戰”

1951年秋,為了配合停戰談判,美軍對我軍施加軍事壓力,其空中力量幾乎傾巢出動,實施瘋狂切斷我交通補給線的“絞殺戰”。自10月中旬起,美軍的三艘航空母艦專用于對路軌的切斷,并重點轟炸由新安州、價川、西浦三條線組成的鐵路樞紐。新安州到西浦一線靠近朝鮮半島西海岸,多為水田,加之秋季陰雨綿綿,路基太軟。10月24日,我軍6列空車沿新義線向北返回時,發生了連環脫軌的事故。有4臺機車和149節車皮滯留在肅川和萬城之間約2公里的地段,即317公里處。敵機發現后,即刻抓住這個扼殺我鐵路交通的絕佳機會,對此處進行了歇斯底里的轟炸,企圖達到真正阻斷我軍交通補給線的目的。317公里處立刻硝煙彌漫,炸彈聲不絕于耳。每天3—7批敵機,每批一般20架,多達120架次,每批投彈至少200余枚。由于鐵路兩側均系水稻田,敵機轟炸后坑洼相連、無土可取,即便搶修完成又會被炸翻,只能在泥地中進行艱難的修復工作。東線滿浦線價川到西浦的29公里處也遭到了破壞,因為東西線之間只有不到30公里,飛機從西海岸起飛,可以同時轟炸兩條線。經過輪番轟炸,東西兩線路段已看不見路基原型,炸壞的機車、車皮都傾斜在路基兩側,“三角地區”的鐵路線被敵機徹底封鎖。

面對前所未有的嚴峻局面,彭敏果斷地制定了盡快打通“三角地區”的措施:即刻布置在兩個被炸重點地段修建小迂回線,抓緊搶建重點橋梁的第二便橋。雖然加強了防空力量和搶修人力,但是肅川至萬城間路段30余天仍無法通車。彭敏親臨現場并提出兩項措施:第一,大量開采片石,回填彈坑,挖排水溝,排除路基兩側積水,以改善線路質量;第二,線路兩側設防空哨,修防空洞與疏散通道,利用敵機轟炸空隙組織“白天搶修”。在彭敏的統一指揮下,部隊換下了疲憊不堪的戰士們,從濟南鐵路局調來27名鐵路職工加強技術力量。搶修部隊日夜深挖路基兩側的排水溝,并利用拆卸定時炸彈掏出的炸藥開采石料,以改善鐵路質量。敵機一來,部隊就近挖坑道躲避;敵機一走,部隊就抓緊突擊搶修,整個工作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由于白天作業效率高,加之高炮第六十二師兩個團掩護搶修,敵機的命中率大大降低,僅用8天時間,該路段就于12月9日實現通車。8天的時間里,敵人的轟炸達318次,鐵路線上平均每1.4米落下1枚炸彈。然而,狹路相逢勇者勝,中斷了46天的西線路段恢復了活力。12月下旬,行車速度由每小時5公里,提高到15公里,甚至達20公里。同時,彭敏布置在東西兩線被炸重點地段修建的小迂回線也相繼修通,敵人對我“三角地區”的封鎖被徹底打破了。1952年5月31日,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詹姆斯·范弗里特承認,持續10個月的“絞殺戰”徹底失敗。他在漢城記者會上說:“雖然聯軍的空軍、海軍盡了一切力量企圖阻斷共產黨的供應,然而共產黨仍然以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把物資送到前線,創造出驚人的奇跡”。“聯合國軍”總司令馬克·克拉克也承認:“我們的空軍力量沒能阻止敵人的供應物資和支援源源不斷運往前線。”

1952年5月,彭敏負傷回國。在朝鮮戰場上浴火奮戰一年半,彭敏接受了嚴酷的考驗。我搶修部隊在我空軍、炮兵和運輸部隊的配合下,與朝鮮人民一道,以艱苦卓絕的戰斗成功構筑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這其中的經驗彌足珍貴,必須倍加珍惜。為此,1955年3月,彭敏組織參加搶修的工程技術人員,把在朝鮮搶修鐵路的經驗匯集成冊,編成了共計79萬字的《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鐵路搶修技術經驗總結》。彭敏在該書前言里說,“也許有些人會這樣想,戰爭都結束了,這些經驗總結還有什么用,以后我國的經濟發展了,技術也進步了,還有人看這些嗎?書中所收集的技術、施工方法是十分珍貴的,是飽浸著搶修人員的鮮血和智慧的,是我們戰勝強大敵人的法寶,我們之所以能以弱勝強,除了我們部隊的正確指揮、政治工作和后勤物資供應之外,還應包括的鐵路搶修的技術經驗”。抗美援朝戰爭中,彭敏和他的搶修部隊用超人的智慧和堅強的毅力創造了歷史。他在書中說道:“因為帝國主義分子還沒有從他們在朝鮮戰爭的失敗教訓中清醒過來,還在揮舞著原子武器威脅著世界和平的時候,我們溫習這些戰爭經驗,就有著更加重大的意義。”

(作者:彭敏長女,中國輕工業出版社編輯室主任,副編審)

(原載《百年潮》2020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