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自然科學工作者為國家建設與造福人類服務
——讀周恩來的《建設與團結》
1950年8月24日,周恩來參加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并以《建設與團結》為題發表講話。周恩來在講話中闡明了自然科學工作者應如何服務于新中國的建設并造福人類,闡釋了科學工作者團結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團結科學工作者。他鼓勵科學工作者團結起來為新中國的建設和造福人類創造出更大的功績。
用所學所長為建設新中國而奮斗
科學家學習與工作的目的在于造福人類。周恩來說道:“依我看,一般從事自然科學研究工作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與自然界作斗爭的認識。他們在事業上下功夫、費精神,目的是為人類掃除生存中的障礙,改善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發展精神生活。”人們為了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學來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從自然里得到自由。在這個過程中,自然科學家們下功夫、費精神是為了服務人類發展。對于學習的目的,周恩來舉例說道,學醫的想把病人治好,學農的想把農作物病蟲害消滅,學工的想把人類生活的物質基礎搞得更好,學理的為著增加人類的科學知識,使世界文化水平更加提高。周恩來認為絕大多數科學家,“從他們本身學習和工作的目的來說,都是為著造福于人類的”。
舊中國的科學家所學所長難以發揮大作用。周恩來指出,由于帝國主義者和國內反動統治階級的破壞,舊中國不能進行建設,科學也很難在舊中國的土壤上生長,科學家沒有辦法貢獻自己的能力。雖然在當時,不少科學家為中國的前途和科學發展摸索道路,尋求真理,然而并沒有成功。因為“他們一直受著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壓迫”,面臨的是“理想不能實現,計劃不能實行,工作不能開展,甚至連生活也陷入困境”。
全力支持科學家用所學所長服務新中國建設。回顧科學家們的苦難史,周恩來意在強調“我們今天有條件團結科學家們為中國人民服務”。他說:“現在情況完全改變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了,中國人民翻了身,這就給中國的科學和科學家的發展開辟了一條無限廣闊的康莊大道。”他指出,“人民政協通過的《共同綱領》規定了建設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要把中國由一個農業國變為工業國,這也就是規定了中國科學家的奮斗目標。這個方向和目標是很清楚的,這正是近百年來中國科學家所尋求的。”他還明確指出:“方向和目標是確定了,但道路是要我們一步一步去走的。”
打好服務各方面建設的自然科學基礎
打好恢復生產建設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所接收的“舊中國滿目瘡痍,是一個破爛攤子”。周恩來指出,在這個破爛攤子上進行建設,首先必須醫治好戰爭的創傷,恢復被破壞的工業和農業。對于建設工作而言,必須先打好基礎,才能為建設穩固的高樓大廈提供條件。不允許因為地基不牢埋下樓倒廈傾的隱患。
在調查研究分析的基礎上,周恩來指出,新中國能接收的科學器材、設備和資料等科學技術遺產太少了。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必須下一番苦功夫,花足心思,費大精神,創設條件來打破無深厚自然科學基礎的現實。周恩來說:“現在我們要進行建設,首先就要進行發掘、調查、統計和搜集材料的工作。”這是準備工作,是建設新中國的重要基礎工作。換言之,基礎工作要先摸清有什么,其后才能考慮用這些資源來發展什么。
周恩來提出:“在國家建設計劃中,站在科學家的崗位上,我們開始做些什么呢?不可能百廢俱興,要先從幾件基本工作入手。”他從五個方面進行了說明。
農業方面:首先是實行土改,解放生產力,然后求得發展。配合土改,要著手做以下幾件工作,興修水利、修筑鐵路、制造化學肥料,這幾件大事,都需要科學家的努力。
林業方面:首先是林業基礎太小,要擴基礎。同時要大力整修林政,按科學的方法采伐。并且做好護林和育林,避免森林毀了與森林變成荒山禿嶺情況的出現。
工業方面:首先,明確生產要為人民利益服務。其次,用好機床設備,合理安排生產。生產不能不考慮生產加工地與原料地及市場之間的距離以及產品的急需程度。同時,不能忽視的是做好燃料資源勘測能夠為生產供應動力提供關鍵保障。
醫療衛生方面:要解決全國衛生會議提出的普及醫療事業的問題。加快醫院、衛生所、醫務工作人員等的配備,同時要重視醫療隊伍建設,培養醫務人員。
國防工業方面:制造兵器、飛機等都需要專家,也感到人才不夠。
周恩來提出這五個方面的建設要求,指明了自然科學基礎工作的著力點,也點出了面臨著專家不夠的現實。他進一步提出,要從調查統計全國科學家人數著手,對中國自然科學工作者的數量、水準、專長、職業、資歷做一個全盤的調查。這樣就可能更好地把他們安排在適當的崗位上,為國家為人民服務。他還特別提出希望“現有的科學家能培養出更多的青年科學工作者”。
科學工作者隊伍要團結與統一
為了有效工作,科學家必須團結。周恩來指出,與自然界作斗爭是無限的,所以團結也是長久的。他強調:“凡是為新中國努力服務的科學家都是朋友,都應該團結。”
周恩來認為,自然科學是分門別類的,所學不可能一樣,各人所努力的方向也自然不一樣,而且自然科學有許多是從國外學來的。但是,他強調,為了實現和鞏固團結,必須破除門戶之見,不能互相歧視,要強化集體合作,要善于彼此“看到別人的長處,保持各自的長處,去掉短處,互相學習,互相切磋”。他指出,“一個科學團體中,人們來自不同的生活環境,有著不同的思想與生活方式,是很不容易聚集在一起的”,但是,“團結是在矛盾中形成和發展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們的智慧、才能、性格各有不同,相互之間有時是有矛盾的。“團結就是在共同點上把矛盾的各方統一起來”。善于團結的人,就是善于在共同點上統一矛盾的人。鋼鐵和水泥是性質不同的物質,把它們結合起來,就變成鋼骨水泥那樣強有力的東西。科學家能把自然界不同的物質組合、統一起來,難道不能把有不同見解和脾氣的人統一起來嗎?“我們在自己的隊伍中,就是要強調統一與團結。”他希望自然科學工作者要在團結上努力,攜手共同前進,為中華民族和人民謀得福利,創造出“不在禹下”的更大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