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運用改革思維改革辦法
從全面小康到偉大復興,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階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努力用改革思維改革辦法構建新發展格局,在“十四五”時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良好開局。
順應實踐要求,始終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
日前,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和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展區域方案印發。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自貿試驗區實施7年來,堅持改革,大膽探索,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形成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
自貿試驗區的實施和擴容,是我國運用改革思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改革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誰勇于改革,誰就會走在時代前列;誰拒絕改革,誰就會被歷史淘汰。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到地方調研,就來到得風氣之先的廣東,現場回顧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鮮明提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等重大論斷,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要奮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邁上新臺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等領域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黨的十九大后,憲法修改、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雄安新區建設、擴大對外開放、鄉村振興等重大改革連續推出,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深化學前教育改革等改革探索陸續推開,審批服務便民化等改革舉措接續推進。改革這個關鍵一招,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地位作用愈加重要。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變化。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但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我們黨深刻把握世界大勢和發展規律,科學分析我國發展面臨機遇和挑戰的新變化,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過去,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外部環境下,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優勢對我國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今,由于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加上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而我國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在這種形勢下,我們必須把發展的立足點更多放到國內來,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拉動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
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順應了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的新要求,是著眼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我們要自覺站在黨和國家事業大局上想問題、辦事情,進一步增強改革思維,提高改革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著力補短板、強弱項、激活力、抓落實,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聚焦重點問題,發揮改革突破和先導作用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天有超過2億件快遞在各地穿梭,每小時有超過10億元商品在互聯網上成交。不斷跳動的數字背后,是現代流通體系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強大活力。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國物流費用占GDP比重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據測算,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降低一個百分點,就可節約7500億元。所以,我們要繼續下功夫暢通“大動脈”,疏通“毛細血管”,建設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網絡,進一步減少交易環節、降低交易費用、提高流通效率,讓生產要素在區域和城鄉之間高效流通、合理配置。
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支撐,也生動地體現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所在,這就是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向,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在深化改革中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進一步拉動國內消費,持續釋放內需潛力。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變化。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首要的就是緊緊抓住這個主要矛盾,在深化改革中努力創造適應美好生活新需求的有效供給。要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進程,不斷推出更多符合國內消費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務。要切實加大教育、醫療、社區商業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有效提升內需在拉動經濟增長、促進技術進步、培育市場主體中的作用。還要更加注重公平與效率的統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增強居民消費的能力和信心。
進一步完善產業配套,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要看到我國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體系、最強大的工業配套能力,也要看到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非經濟因素沖擊,特別是科技領域“卡脖子”問題突出。今后,我國制造業會逐步轉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鏈會更復雜、更高端。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必須持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深化改革中充分挖掘國內能源、技術、人才等資源,不斷推動經濟發展轉方式、調結構、增動力。要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占領先機、贏得優勢。要不斷完善國內產業配套體系,盡快構建“以我為主”的供應鏈體系,進一步釋放產業集聚效應,提高產業集群競爭力。
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更好聯通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辯證統一關系,不能割裂開來、片面強調某一方面。盡管現在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但從長遠看,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既要統籌國內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線上市場和線下市場、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發展,加快推動區域市場整合,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也要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不斷提高國內市場標準、技術、品牌、知識產權的全球影響力,促進全球范圍內各種要素資源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從而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總而言之,我們要像打通物流網絡那樣,發揚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改革精神,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快推進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改革,并著力加強改革舉措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打通淤點堵點,激發整體效應。
堅持正確方法,蹄疾步穩推進改革
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長沙主持召開基層代表座談會,當面聽取基層干部群眾代表對“十四五”規劃編制的意見和建議。與會代表既有來自農村、社區、企業等方面的,也有來自教育、科技、衛生、政法等戰線的;既有各級黨代會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勞動模范、扶貧干部,也有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農民工、快遞小哥、網店店主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五年規劃編制涉及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需要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
改革的種子往往從基層實踐中萌發。40多年來,我國推進改革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重視發揮地方、基層、群眾首創精神,鼓勵解放思想、積極探索,及時總結典型經驗,推動全局性改革。這是“符合中國國情、富有中國特色、富有中國智慧的改革方法”。把改革推向深入,加強構建新發展格局,要繼續堅持加強頂層設計與鼓勵基層探索良性互動。對必須取得突破但一時還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先通過改革試點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這樣一項一項抓好落實,就可以確保改革穩步有序推進。
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也是我國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相輔相成、相伴而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把改革推向深入,加強構建新發展格局,要繼續發揮法治的引領、規范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做到改革和法治同步推進。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成果,要及時上升為法律。實踐條件還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試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權。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規,要及時修改和廢止。唯有如此,才能在法治軌道上穩步推進改革,保證改革不變形、不走樣。
當前,把改革推向深入,加強構建新發展格局,還要堅持和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這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也是在改革中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方法。要把協同貫穿改革全過程,既抓改革方案協同,也抓改革落實協同,更抓改革效果協同,促進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尤其是要厘清重大改革的邏輯關系,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和領域實現改革舉措系統集成,在國有企業改革、科技體制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等方面集中攻堅,盤活改革“一盤棋”,打出改革“組合拳”,做到前后呼應、相互配合,實現銜接配套、形成整體,提高改革的整體效益。
(毛勝 作者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