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偉大復興匯聚強大道德力量
2013 年“六一”國際兒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市少年宮,同來京參加交流體驗活動的全國 56 個民族、革命老區、災區、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少年兒童和農民工子女以及首都城鄉少年兒童等,一起參加“快樂童年放飛希望”主題隊日活動,向全國廣大少年兒童祝賀節日。這是習近平同孩子們合影 李學仁攝 / 本刊
◇要旗幟鮮明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
◇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達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
◇公民道德建設對象在基層、主體在基層,必須瞄準基層需求,推動公民道德建設提質量、上水平
◇法律是底線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
“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立德樹人關系黨的事業后繼有人,關系國家前途命運。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召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到多次赴學校考察和交流談心,習近平總書記就思政課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以高遠的歷史站位、深邃的戰略眼光,深刻闡述了學校辦好思政課的重大意義,提出了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明確要求,為推進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對于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而言,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從世界大勢來看,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演化,大國博弈愈加復雜激烈,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更需弘揚新風正氣、提振人民精氣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匯聚強大道德力量。
從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到聚焦聚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想道德建設,立根塑魂、正本清源,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動思想道德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我們黨歷來重視培養什么樣人的問題。進入新時代,為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展,迫切需要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全社會道德水平。
立足于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一重大命題。他強調,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指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貴在堅持知行合一、堅持行勝于言,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他要求特別要抓好青少年等重點人群。同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考察時提出,學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課不僅傳播知識、而且傳授美德,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在學生們心中生根發芽。
2016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八一學校考察時強調,基礎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要旗幟鮮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他強調,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2018年五四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專門考察了馬克思主義學院,他說,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就是要堅持“馬院姓馬,在馬言馬”的鮮明導向和辦學原則,為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推動馬克思主義進校園、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發揮應有作用。
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開大學考察時指出,學校是立德樹人的地方。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高校黨組織要把抓好學校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作為辦學治校的基本功。
2019年10月,《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印發;11月,《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印發。這兩個綱要的制定出臺,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重大舉措,既是新時代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礎的必然要求,也是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優勢進一步轉化為治理效能的迫切需要。以此為契機,有助于推動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聚焦聚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發揮實踐養成和制度保障的作用,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重中之重是要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自信。
加強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既是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工程,也是一項長期而緊迫、艱巨而復雜的任務。要大力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營造全社會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加強黨風政風、社風家風建設,特別是要讓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要引導和推動全體人民樹立文明觀念、爭當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同時,還要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促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習近平總書記對此高度重視。他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
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定器,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多種多樣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要把全社會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必須有一套與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相適應、并能形成廣泛社會共識的核心價值觀。否則,一個民族就沒有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一個國家就沒有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
因此,要從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戰略高度,持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作為一項根本任務,切實抓緊抓好。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貴在堅持知行合一、堅持行勝于言。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達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要把核心價值觀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要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業規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等行為準則,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人們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還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融入各種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之中,吸引群眾廣泛參與,推動人們在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風尚。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要靠思想教育、實踐養成,而且要用體制機制來保障。要發揮政策導向作用,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轉化為具有剛性約束力的法律規定,用法律來推動核心價值觀建設。各種社會管理要承擔起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責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體現價值導向,使符合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得到鼓勵、違背核心價值觀的行為受到制約。
核心價值觀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需要堅持由易到難、由近及遠的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形成自覺奉行的信念理念,使之成為人們自覺自愿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引導人們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讓每個人都能感知它、領悟它,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特別要抓好領導干部、公眾人物、青少年、先進模范等重點人群。
大力夯實基層基礎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
公民道德建設對象在基層、主體在基層,必須瞄準基層需求,推動公民道德建設提質量、上水平。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需要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良好道德風尚,爭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范者、良好風尚的維護者。
一方面,要堅持不懈強化理論武裝,毫不放松加強黨性教育,持之以恒加強道德教育,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堅守真理、堅守正道、堅守原則、堅守規矩,明大德、嚴公德、守私德,重品行、正操守、養心性,做到以信念、人格、實干立身。
另一方面,要持續深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
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闡釋和主題教育活動,深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例如,可充分利用我國改革發展的偉大成就、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華民族傳統節慶、國家公祭儀式等來增強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意識,運用藝術形式和新媒體,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生動傳播愛國主義精神,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讓愛國主義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堅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強化道德建設的法治保障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二者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法律有效實施有賴于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
法律要發揮作用,首先全社會要信仰法律;道德要得到遵守,必須提高全體人民道德素質。要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使人們發自內心信仰和崇敬憲法法律;同時要加強道德建設,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提升全社會思想道德素質。
一方面,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逐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這條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就要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為全面依法治國創造良好人文環境。要在道德體系中體現法治要求,發揮道德對法治的滋養作用,努力使道德體系同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銜接、相協調、相促進。
要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內涵,注重培育人們的法律信仰、法治觀念、規則意識,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全社會都講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環境。要把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范,引導全社會崇德向善。
另一方面,發揮法治對道德建設的保障和促進作用。把道德導向貫穿法治建設全過程,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都要體現社會主義道德要求;各項公共政策制度從設計制定到實施執行,都要充分體現道德要求,符合人們道德期待,實現政策目標和道德導向有機統一。
同時,要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法律是底線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加強相關立法工作,明確對失德行為的懲戒措施。要依法加強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失德行為的整治。對突出的誠信缺失問題,既要抓緊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又要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懲戒機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對見利忘義、制假售假的違法行為,要加大執法力度,讓敗德違法者受到懲治、付出代價。建立懲戒失德行為常態化機制,形成扶正祛邪、懲惡揚善的社會風氣。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想道德建設的系列重要論述,既深刻總結這些年的工作實踐、所取得的成績和經驗,又準確把握道德建設領域存在的不足和問題,進而科學分析新時代對公民道德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對于推動全民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一個新高度,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意義重大。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研究部)
(來源:《瞭望》2020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