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的“最后一次”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周恩來同志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偉大風范,感召和哺育著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周恩來同志身上展現出來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精神,是歷史的,也是時代的,將激勵我們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征程上奮勇前進。”斯人已去,精神猶存——我們從周恩來生命倒計時的500多天里,選取幾個時間點,還原他的“最后一次”,再現偉人“不忘初心、堅守信仰;對黨忠誠、維護大局;熱愛人民、勤政為民;自我革命、永遠奮斗;勇于擔當、鞠躬盡瘁;嚴于律己、清正廉潔”的光輝形象。
一
周恩來一生勇挑重擔,嘔心瀝血,任勞任怨,即使重病后也是如此。時間進入1974年,由于過度的勞累,周恩來的健康狀況急轉直下。從3月上旬起,他每日便血量達100多毫升。醫療小組在全面檢查的基礎上,經過多方會診,最終確定為癌癥復發。
周恩來本人也清楚自己的病情,意識到自己剩余的時間已經不多,但他卻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重病的治療當中,因為辦公桌上需要處理的文件實在太多太多,他必須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地把關乎黨和國家命運的大事處理完、安頓好,確保自己“百年”后,國家能夠平穩運行。正如他自己在參加四屆人大天津代表團討論時說:“現在,我正在醫院里同疾病作斗爭,在可能的情況下,我還要繼續和大家一起奮斗,共同實現我們的宏偉目標。”
周恩來被病痛折磨的程度,常人是無法想象的。據當時守候在周恩來身邊的一位工作人員描述:總理的病情比外界猜測的要嚴重得多。值班時,總是能看到總理因癌癥的劇痛而頭冒虛汗、緊皺眉頭的情形,我們心如刀絞。總理的保健醫生張佐良也曾回憶:“總理用的止痛藥,開頭打一針可管上四五個小時,后來管兩三個小時……他疼得實在不行時,就把我叫進去,說,我很疼,能不能哼一哼,叫喚叫喚。聽到這里我的眼淚都掉下來了,我說,總理,你現在愿意怎樣就怎樣吧!”
周恩來曾經說過:我不怕死。古人說,人活七十古來稀,我已經是77歲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壽了。從新中國建立至今這二十幾年的時間,本應該把國家建設得好點,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馬克思那里報到,才感到安心。以現在這種狀況去報到,總讓人感到內疚、羞愧,但“既然把我推上歷史舞臺,我就得完成歷史任務”。在生命的最后階段,他抱病操勞國事。據統計,從1974年6月1日在解放軍三〇五醫院住院至1976年1月8日逝世,周恩來共做大小手術13次,平均40天左右要動一次手術。除了批閱、處理一些文件外,他同中央負責人談話161次,與中央部門及有關方面負責人談話55次,接見外賓63批,在接見外賓前后與陪見人談話17次,在醫院召開會議20次,出醫院開會20次,外出看望人或找人談話7次。
二
1974年5月28日至6月2日,馬來西亞總理拉扎克應邀訪華。在身體極度虛弱、醫護人員已經做好隨時搶救的情況下,周恩來堅持按原計劃同拉扎克就中馬兩國建交問題舉行會談。這是周恩來最后一次與外國首腦舉行會談。5月29日,周恩來陪同拉扎克去見毛澤東,這也是毛澤東與周恩來,這對風雨同舟、攜手走過半個世紀的戰友最后一次共同會見外賓。5月31日,在人民大會堂,周恩來出席中馬建交公報簽字儀式并同拉扎克共同簽署《中馬建交公報》,見證中馬兩國之間的這件大事。當他在公報上重重落下“周恩來”三個字時,身后賓主一片歡呼雀躍,舉杯相慶。活動結束以后,賓主先后離開人民大會堂,這時已是5月31日午夜(即6月1日凌晨)。周恩來才在鄧穎超以及保健醫生、護士等的陪同下,前往三〇五醫院。從那時起,周恩來就再沒有離開過三〇五醫院,直到生命的盡頭。
1974年9月30日晚,周恩來出席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5周年招待會并致祝酒詞。這是周恩來最后一次參加國慶招待會。當周恩來和其他中央領導同志步入宴會廳時,全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軍樂團高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后,周恩來致祝酒詞。他那帶著江蘇口音的普通話,聽起來是如此的熟悉、洪亮、清晰。講話快要結束時,他環視全場,嗓音有些發顫地說:“我們向全世界人民和各國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感謝你們給予我們的支持。……請大家舉起杯,為中國各民族人民大團結,為世界各國人民團結干杯!”招待會進行當中,周恩來在醫生的再三催促下,滿帶歉意地向鄰近的賓客握手告別,提前離場,結束了他最后一次國慶招待會的活動,離開了人民大會堂。
1975年6月9日,周恩來出席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的賀龍骨灰安放儀式,這是周恩來最后一次參加悼念活動。長期以來,賀龍飽受林彪、江青等人的誣陷,一些無恥之徒拼湊的材料使賀龍蒙冤。這件事自始至終壓在周恩來的心頭,他要在有限的日子里,還賀龍清白。幾經努力,特別是在毛澤東作出指示后,周恩來、葉劍英、鄧小平、聶榮臻等人排除“四人幫”的干擾,終于起草了中共中央關于賀龍問題平反的通知稿。很快,毛澤東批準了《關于為賀龍同志恢復名譽的通知》。1975年5月,賀龍夫人薛明給葉劍英寫信,要求將賀龍的骨灰遷移到八寶山革命公墓安放。葉劍英批示同意,中央軍委決定在賀龍逝世六周年這一天(即6月9日),舉行賀龍骨灰安放儀式。儀式開始前,周恩來在鄧穎超的陪伴下緩步走到賀龍家人中間,眼含熱淚,嘴角顫抖,半天才說出幾句話:“我來晚了,我來晚了”,“薛明啊,我沒有把他(賀龍)保護好啊……”四周哭聲一片。賀龍的女兒握住周恩來的手說:“周伯伯,您要保重身體,要保重身體啊!”周恩來顫抖地回答:“我的時間也不多了。”所有在場的人,無不失聲痛哭。骨灰安放儀式由鄧小平主持,周恩來致悼詞,參加人數由原定800人增加到1500人。許多軍內受審查的老同志剛剛被解放,有這樣的機會和周恩來見面,實在是太難得了。
1975年6月15日,周恩來回到西花廳,整個過程時間不長即返回解放軍三〇五醫院。這是周恩來最后一次回到曾經學習、工作、生活過的地方。西花廳坐落在中南海大院西北角,是清末宣統年間修建的那種京城常見的舊王府式四合院建筑群。1949年11月,周恩來和鄧穎超搬到了西花廳,以此作為居住和辦公的地方。周恩來在此生活了26年。周恩來去世后,鄧穎超在此又居住了16年。西花廳由前后兩個院落組成。前院有一個前廳,建在約一米高的臺兒上,是周恩來接待與宴請外賓的地方。臺下有一橢圓形花壇,四周是低矮的常青樹,中央栽種著周恩來和鄧穎超都喜愛的芍藥花和月季花。后院是周恩來辦公與居住生活的地方,綴滿海棠花的海棠樹隨風搖曳。每年初夏時節,后院里的海棠花盛開,每棵樹上開滿了紅色和白色的花朵,芳香四溢,引彩蝶紛飛,周恩來和鄧穎超經常在樹下散步賞花。周恩來因何事返回西花廳,現在已經不得而知,有人猜測可能是又值初夏時節,是海棠花開的時候,周恩來想最后一次看看西花廳里盛開怒放的海棠花。
1975年7月1日,周恩來與部分身邊工作人員最后一次合影。三〇五醫院的工作人員早就想和周恩來合影留念,但苦于沒有機會。這天,周恩來會見外賓,大家就請喬冠華幫忙轉達這個請求,沒想到周恩來竟然一口答應下來。他站在第一排中間的位置,兩位護士分別站在他的兩側。拍攝完,大家正準備離開,總理說了句讓大家大吃一驚的話:“我這是最后一次同你們合影,希望你們以后不要在我的臉上打叉叉。”大家面面相覷,都嚇了一大跳。因為誰都知道“打叉叉”是什么意思——“文化大革命”以來,對被打倒的人的一種否定的極端做法。當時被打倒的人的名字上要打上紅色的叉叉,如果與這個人有合影照片,為了表示劃清界限,照片持有人便要在被打倒的人臉上畫上叉叉。
1975年7月23日下午,周恩來最后一次去人民大會堂,在南門接見廳《迎客松》畫前,佇立良久,陷入沉思。人民大會堂貴賓接待廳內的巨幅鐵畫《迎客松》,由蕪湖著名的鐵畫大師儲炎慶在1959—1960年用了近兩年的時間制作完成,先在人民大會堂安徽廳內陳列,后由周恩來決定移往人民大會堂貴賓接待廳。從此,鐵畫《迎客松》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中國人民傳統好客的象征,成為一件具有特殊意義的民族瑰寶。十幾年來,迎賓大廳不知舉行過多少場隆重的儀式,《迎客松》也不知見證過多少歷史瞬間。當天陪同周恩來的工作人員都清楚地記得:周恩來走走停停,看到了《迎客松》,走到跟前,用手輕輕地撫摸一下,直到大門口他還在回頭看,說這個地方他太熟悉了。周恩來囑托大家,你們是代表中國外交的一個窗口,要把大會堂好的思想、好的作風傳下去,以后再來新同志你們要把他們帶好。臨走,周恩來最后說的一句話是:你們要在這兒把這個家給我看好。
1975年9月7日,不顧病情的惡化和醫護人員的再三勸阻,周恩來會見以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政治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書記伊利耶·維爾德茨為首的羅馬尼亞黨政代表團。在回答客人的提問并介紹自己病情時,他坦然說道:馬克思的“請帖”,我已經收到了。這沒有什么,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法則。這是周恩來最后一次會見外賓,他近半個世紀的外交生涯隨之落下了帷幕。時間定格在當時,場面是這樣的:周恩來用那略有殘疾的右臂,握拳支撐在沙發邊沿,左肘抵在沙發扶手上,為盡可能緩解腹部傷口未愈合而帶來的劇痛,他上身艱難地向前微傾,凝神聽著伊利耶·維爾德茨的談話。在會見中,周恩來充滿信心地向羅方介紹鄧小平,說鄧小平將接替他主持國務院工作,鄧小平很有才能,你們可以完全相信,鄧小平將會繼續執行我黨的內外方針。會談只有短短的15分鐘,但周恩來的額頭上已經滲出細密的汗珠,右手握拳緊緊支撐沙發邊沿,形象好似一尊石刻的雕塑。
1975年12月20日上午,周恩來體溫38.7℃。這天上午,周恩來突然提出要見中共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羅青長,羅青長感到十分意外。在周恩來的病榻前,羅青長簡要匯報對臺工作,周恩來不時插話,詢問臺灣的近況和在臺灣的老朋友的情況,羅青長一一作了回答。交談15分鐘,周恩來再次被病痛折磨得說不出話來,好一會兒才醒來,對羅青長說:“不要忘記臺灣的老朋友……”周恩來說完這句話,再次陷入了昏迷。羅青長在病室外一直等候,但他知道周恩來的病情已是相當嚴重,不能再讓他因為談話太累發生昏迷,便沒有向周恩來告辭就離開醫院。后來,羅青長一提起這件事就傷心不已,因為他最終沒能聽到周恩來的最后指示。
1976年1月5日凌晨,周恩來做最后一次治療手術。鄧小平、李先念、汪東興等前來探望并在手術室外守候。當時,周恩來已有兩個多月不能進食,但腸道內仍有自身分泌的液體,還有留下的少許殘渣,加之體內惡性腫瘤細胞和各類致病病菌在迅速地生長繁殖,不停地進行著新陳代謝而產生毒素。這些復雜而有害的物質造成腸道發生麻痹,本已處在高熱狀態的周恩來又增加了“腸麻痹”,使得他腹脹,疼痛難忍。為此,5日凌晨,醫生為生命垂危中的周恩來做了最后一次手術,即在左下腹開一個口子,以解決大便不通問題,將腸道里的“殘渣余孽”盡量清除出去,但這個手術對于病情沒有任何幫助,只是暫時緩解了周恩來的一些痛苦。
1976年1月7日晚,周恩來進入彌留之際,他雙眼微睜,辨認出病床前的吳階平大夫等人,聲音微弱地說:“我這里沒有什么事了,你們還是去照顧別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們……”這是周恩來說的最后一句話。這時,他說話已經不是十分清楚,但這句話周圍的人還是聽懂了。
1976年1月8日上午9:57,周恩來病逝于解放軍三〇五醫院,終年78歲。一顆偉大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他用生命詮釋了大愛、無私、奉獻、擔當……
1976年1月15日下午,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首都各界群眾5000多人,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追悼大會。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詞,高度評價周恩來偉大、光榮的一生。
1976年1月15日夜至16日凌晨,遵照周恩來的遺愿,其骨灰撒在北京、天津以及山東北部黃河入海口等處,這是周恩來最后一次“乘坐飛機”巡視他眷戀的祖國大地。
(作者:中央文獻出版社編輯)
(原載《百年潮》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