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024国产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无码影片在线播放,日韩和欧美aaa片,欧美性欧美巨大黑白大战

一步一個腳印向著美好未來和最高理想前進

——從“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作者:陳理    發布時間:2020年03月13日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根據黨的十九大部署,黨中央決定,從2019年6月開始,以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為重點,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圖為2019年6月22日,上海大學志愿者來到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開展暑期志愿講解服務。 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四中全會上指出,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形成了關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

為深入闡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脈絡和文化源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本刊從即日起推出系列解讀文章。——編者

始終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作為必修課常修課

——習近平總書記談“初心使命”

初心和使命是我們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不竭動力。

——2019年12月31日發表的二○二○年新年賀詞

要始終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必修課、常修課,時常叩問和守護初心,及時修枝剪葉、補鈣壯骨,把牢理想信念“總開關”,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在關鍵時刻讓黨信得過、靠得住、能放心。

——2019年12月26日至2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專題民主生活會上的講話

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把我們的人民共和國鞏固好、發展好,繼續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2019年10月1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我們黨有9000多萬黨員和40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只要始終守初心、擔使命,那就無堅不摧。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歸根結底就是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2019年7月15日至16日在內蒙古考察并指導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時強調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要靠全黨共同努力來實現,每一個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必須常懷憂黨之心、為黨之責、強黨之志,積極主動投身到這次主題教育中來。

——2019年6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這個重要時間節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其特別意義在于,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

——2019年5月31日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共產黨人堅持的初心,就是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仰,就是對黨和人民事業的永遠忠誠。

——2018年11月23日在紀念劉少奇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團結帶領人民共同創造歷史偉業。這是尊重歷史規律的必然選擇,是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自覺擔當。

——2018年5月4日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

——2017年10月31日在瞻仰中共一大會址和嘉興紅船時的講話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面向未來,面對挑戰,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全國廣大共產黨員要始終在黨愛黨、在黨為黨,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誠一輩子,奉獻一輩子,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團結帶領億萬人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共同奮斗。

——2015年7月1日給國測一大隊老隊員老黨員的回信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大同思想”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

大同思想出自《禮記·禮運》,文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習近平總書記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在國內外眾多場合引用“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大同”等典故,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

圖為1919年3月長興書局出版的維新派領袖康有為的著作《大同書》封面照。現收藏于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在該書中,康有為以民主主義的平等精神和某些社會主義的空想,勾畫出一個人類未來理想社會的場景。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在勾畫新中國的藍圖時說:“康有為寫了《大同書》,他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最終,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并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這條“到達大同的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內容提要

大同社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代表著中華兒女對未來社會的美好憧憬。共產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及資本主義運行特殊規律的基礎上,為人類理想社會指明的方向。它們雖在實現途徑等諸多方面存在差別,卻同樣反映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建設理想社會的追求。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與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有著緊密關系。中國在上世紀選擇了共產主義道路,一個原因就是馬克思共產主義社會理想與中國傳統文化大同世界思想是有融通的。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作出持續不懈努力,目的就是實現共產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這個重要論斷,深刻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的鮮明主題,揭示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不懈奮斗的根本原因。回顧百年奮斗歷程,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團結帶領人民一步一個腳印向著美好未來和最高理想前進,不斷譜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篇章。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中產生過不少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

古往今來,過上美好生活,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中華兒女孜孜以求的夢想。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歷史中,產生過不少建設理想社會的思想。比如,大同社會就是中國古代崇尚的一種理想社會。

兩千多年前,儒家經典《禮記·禮運》對此作了全面集中的描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種被稱為“大同”的美好社會愿景,以“天下為公”作內核,具有公平的選拔制度、平等的人與人關系、老有所養的保障制度、各盡所能的勞動制度、安樂祥和的社會環境等鮮明特征。這種社會理想,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公平正義美好生活的向往,對自由平等“大同世界”的憧憬和追求,其影響一直綿延不斷。

此外,晉代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繪了怡然自樂、平等自由的“世外桃源”。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揭竿而起,要實現“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清末康有為《大同書》提出人類歷史將歷經“據亂”“升平”“太平”三個階段,“大同之世,天下為公,無有階級,一切平等”。一直到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義”,一生堅持以“天下為公”為最高思想境界,致力于“除去人民的那些憂愁,替人民謀幸福”。

但在私有制的條件下,由于存在階級壓迫、階級剝削,這些社會設想沒有也不可能揭示社會發展規律,沒有也不可能找到實現理想的有效途徑,是根本無法實現的。只有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中國共產黨登上政治舞臺之后,中國革命才發生根本變化,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由理想變為現實。

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深刻改變了中國

在馬克思之前,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理論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的基礎上,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運行的特殊規律,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和途徑。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莊嚴宣告:“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共產黨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共產黨宣言》第一次全面闡述科學社會主義原理,公開宣布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并昭示未來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馬克思主義不僅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深刻改變了中國。近代以來,為了改變中華民族積貧積弱的悲慘屈辱命運,無數仁人志士進行了前赴后繼的探索和抗爭,但農民起義、君主立憲、資產階級共和制等都相繼失敗了,資本主義、改良主義、自由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民粹主義、工團主義等嘗試都沒有能夠解決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問題。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給苦苦探尋救亡圖存出路的中國人民指明了前進方向。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一大黨綱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就是要把工人、農民和士兵組織起來,以社會革命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基礎之上

中國共產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傳承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是對從儒家學說到孫中山所一直追求的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社會理想的傳承和升華,寄托著中國人民上下求索、歷經千辛萬苦確立的理想和信念,承載著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愿景的渴望和追求。

中國共產黨也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黨,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基礎之上,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之上,建立在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崇高價值的基礎之上。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歷史實踐中,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并結合歷史發展和時代條件賦予其新的內涵。

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是一部反映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譜寫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壯麗史詩。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成功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最終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中華民族從此站起來了。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深刻復雜變化,聚焦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以及將來多少代人的持續努力,都是向著實現共產主義這個大目標前進

人類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是一個必然趨勢。但實現這個遠大理想是由一個一個階段性目標逐步達成的漫長歷史過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奮斗。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以及將來多少代人的持續努力,都是為著實現共產主義這個大目標前進的。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上海黨的一大會址、嘉興南湖紅船出發啟航,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已經走過了千山萬水,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攻克的難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傳奇。這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但事業發展永無止境,共產黨人的初心永遠不能改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十三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面向未來,面對挑戰,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陳理 作者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學術和編審委員會主任)

(原載《中國紀檢監察報》2020年1月6日,新時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