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同志最近在視察我國南方時說,我們要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前進。資本主義發展幾百年了,我們干社會主義才多長時間!何況我們自己還耽誤了二十年。如果從建國起,用一百年時間把我國建設成中等水平的發達國家,那就很了不起!從現在起到下世紀中葉,將是很要緊的時期,我們要埋頭苦干。我們肩膀上的擔子重,責任大啊!
這番話,多么情真意切,多么語重心長!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這番話正是鄧小平同志這次視察南方時全部談話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這里,鄧小平同志再一次強烈地表達了中華民族的雄心壯志,即到下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中等水平的發達國家這一戰略目標。這是一個要用“一百年”走過“幾百年”路程的偉大戰略目標。
由鄧小平同志于1979年底首先提出,爾后反復論證,已為黨的十二大、十三大確立的我國從本世紀八十年代到下世紀中葉共七十年的三步發展戰略目標,即到八十年代末實現翻一番基本解決溫飽、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進入小康社會、到下世紀中葉再翻兩番建成中等水平的發達國家,這樣一個“三部曲”的目標,是激勵著十一億中國人民奮發努力的偉大目標。十多年來,圍繞著這一目標,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認真地學習和領會這些思想,特別是聯系學習鄧小平同志最近的重要談話,對于我們正確認識和指導當前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宏偉的目標:
要使中國徹底擺脫貧困
要為人類作出較大貢獻
一位外國評論家指出,中國提出七十年的發展戰略,這樣長期的目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我們為什么要提出這樣長期的一個戰略目標呢?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簡略地回顧一下歷史。
近代中國的仁人志士所為之奮斗的,無非是要完成兩大任務。一個是結束中國四分五裂狀況,爭取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另一個是徹底擺脫貧困,使中國強盛起來。這兩大任務都歷史地落在中國共產黨人的肩上。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完成了第一個任務。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當國家有了一定的經濟發展基礎之后,毛主席、周總理又及時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科技四個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實現第二個偉大的任務。由于歷史的曲折,這一任務被耽擱了二十年的時間。當我們結束“文革”,惡夢醒來之時,突然發現,我國與世界上經濟發達國家的差距更加拉大了。現實是嚴峻的,時間再也不能耽擱了。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在鄧小平同志的提議下,全黨堅決果斷地實現了工作重點的根本轉移,下決心排除任何干擾,一心一意地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完成歷史的重托,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偉大任務。鄧小平同志根據實事求是的原則,客觀地分析了我國與發達國家經濟上的差距,及時切實地提出了從八十年代到下世紀中葉分三步實現現代化任務的戰略設想和戰略目標。
有了這樣一個目標,就有了凝聚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為之團結奮斗的基點和前進方向。同時,一個明確具體的長期發展戰略,也為我們制訂中短期經濟發展計劃提供了依據。黨中央在制定“六五”計劃時,就是與本世紀末的小康目標聯系起來考慮的。1985年在制定“七五”計劃時,又考慮到下世紀的發展目標。英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古德曼曾評論說,“七五”計劃是中國第一個詳細具體和明確的計劃,這顯然與中國有了一個長期發展戰略有關。去年七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八五”計劃與“十年規劃”,更加體現了這一特點。
有些人說,用這么長的時間達到人均四千美元,現在有的國家人均已超過一萬美元了,我們的目標是不是太渺小了?
究竟這是一個渺小的目標,還是一個宏偉的目標?正確認識實現這一目標的意義,對于增強信心,至關重要。對此,鄧小平同志作了充分的論述。
鄧小平同志認為,我們擁有一切條件,一定能夠趕上世界先進國家的水平。但是,我國人口眾多,基礎落后。要消除同發達國家兩三個世紀至少一個多世紀形成的差距,決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辦到的,必須通過幾代人的努力,下長期奮斗的決心。對這一點,我們不能抱有任何幻想。在本世紀末實現人均八百到一千美元,這個數字確實不高,同發達國家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但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卻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真正達到也并不容易。他認為,八百美元雖然不多,但是,由于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財富不高度集中在少數人手里,沒有大的貧富差別,所以一般老百姓的日子好過。他舉了蘇州的例子。1982年蘇州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四百美元,人們的飲食、服裝、住房、教育文化狀況和精神面貌,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蘇州是全國經濟發展最好的地區之一,才達到小康目標的一半,就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鄧小平同志說,如果全國都達到人均一千美元的國民生產總值,那么中國將發生多么大的變化啊。對于這一點,國外的一些經濟學家也認為,同樣的人均收入,國情不同,狀況大不一樣。希臘前總理帕潘德里歐就曾說過,人均收入的統計對中國有意義,對我國就沒有什么意義。我們希臘的人均收入雖然高,但差距實在太大了。鄧小平同志說,我們的優點就在這個問題上。
據國外經濟學家的觀察和定量分析,與中國人均收入相同而制度不同的國家,一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與中國比差距較大,中國人的生活狀況實際上超過估算的人均收入水平。黨中央在關于“八五”計劃的說明中也指出,小康目標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不僅僅是八百美元的數字,應該全面理解實現翻兩番的意義。所以,鄧小平同志認為,我們既要實事求是地承認我國經濟上落后,但也不能妄自菲薄,還要看到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才是比較客觀的態度。他進一步指出,如果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國徹底擺脫貧困落后的狀況,真正達到人人豐衣足食的小康水平,那么我們國家就對人類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我國人均收入數字低,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口太多。這是歷史給我們留下的一個相當沉重的包袱。但是,反過來看,由于人口多,人均收入數加起來,總值就很可觀。這個因素也不可小看,它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鄧小平同志曾說,他過去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后來看了一份材料,說一個搞霸權主義的鄰國認為,中國人均收入雖然少,但總值高,國力并不弱,所以不可小看。這份材料提醒了鄧小平同志。他說,現在我們還很窮,與我們這個大國的地位不相稱。我們是個大國,又是個小國,就是經濟上落后。如果我們達到人均八百至一千美元,十二億多人口,總值就是一萬多億美元。這就很了不起。現在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超過一萬億美元。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可以集中力量辦很多事。拿出百分之一來搞國防、搞教育,就是一百億美元。如果在下世紀中葉達到人均四千美元,十五億人口總值就是六萬億美元。這個數字在世界上肯定是數得著的。這樣,中國的國際地位就會大大提高,就會對世界和平和第三世界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在鄧小平同志看來,實現三步發展戰略目標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意義,就是證明社會主義的成功。有些人總是把社會主義國家經濟上落后歸結為制度的原因,其實,決定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因素很多,也很復雜。戰后選擇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至今仍然十分貧困的為數也不少,而中國在那樣落后的基礎上,四十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這十幾年來走社會主義道路所取得的成就,已為世界上許多持客觀態度的政治家和經濟學家所承認。現在,國際上經濟競爭十分激烈,市場被占得滿滿的。北方發達國家愈來愈富,而南方不發達國家,不管是何種社會制度,大多相對地愈來愈窮。鄧小平同志認為,如果我們能夠在這樣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實現我們的戰略目標,“這不但是給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道路,更重要的是向全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鄧小平同志重要談話》第23頁)
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鄧小平同志堅信,我們的戰略目標不是一個渺小的目標,而是一個宏偉的目標。也正因為如此,他從來不把這一目標僅僅看作一個單純的經濟目標,而是將其看作一個意義重大的政治目標。
堅定的信念: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
一切著眼確保建國一百年大目標
這樣一個政治目標,在鄧小平同志的心目中自然居于極其重要的位置。自1979年12月同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談話時提出這個設想后,他就一直思考著這個問題。1980年1月,他在《目前形勢與任務》這篇著名的講話中,第一次向全黨提出了這個設想。他把這件事放在同作歷史決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當時,他找來中央負責經濟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的有關同志,對他們說,當前要抓好兩件事:一是作歷史決議,正確評價毛澤東同志;一是考慮制訂長遠的發展規劃。根據他的指示,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上,正式確立了本世紀末翻兩番實現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
從鄧小平同志十幾年來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談話中可以看到,目標問題是他談論最多的內容之一,幾乎每次都要提到。我們特別注意到,他的許多重要思想,都是圍繞著戰略目標問題展開和闡發的。認識到這一點,對于全面系統地理解他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思想,十分重要。
在談到中國為什么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時,鄧小平同志指出,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主義是我們實現戰略目標的根本保證。他說:“一旦中國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要說實現‘小康’,就連溫飽也沒有保證。”(《鄧小平同志重要談話》第3頁)如果按照資本主義的分配方法,小康目標所達到的一萬億美元算不了什么,還擺脫不了貧窮落后狀態,也就是百分之幾的人生活好,百分之九十幾的人生活還是貧困。“但如果按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就可以使全國人民普遍處于小康狀態。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堅持社會主義的道理。不堅持社會主義,中國的小康社會形成不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第54頁)
在談到為什么要堅持改革開放政策時,鄧小平同志指出,改革開放是“實現宏偉目標的根本政策”。“目標確定了,從何處著手呢?就是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我們確定搞兩個開放:一個對外開放,一個對內開放。”要實現我們的第一步目標和第二步目標,不開放不行,不改革也不行。他認為,第一個翻一番,農村改革起了決定性作用,第二個翻一番要靠城市改革。城市改革做得好,可以為本世紀甚至下世紀30年到50年打下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物質基礎。鄧小平同志還指出,即使不進行更大的改革,本世紀末翻兩番的目標也可以達到,但考慮到要在下世紀中期爭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不經過改革是不行的。鄧小平同志特別強調,改革開放放棄不得。照過去的老框框做,肯定達不到我們的戰略目標。如果固守成規,一模一樣的搞,沒有一些失敗的嘗試,肯定達不到目標。最近,他更強調地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過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
在談到為什么要堅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問題時,鄧小平同志指出,搞自由化,搞動亂,破壞了穩定,對四化危害極大。中國要實現戰略發展目標,第一個條件,就需要政治穩定。他說,要向人們講清是非,講清利害。“是非是涉及我國根本利益的是非,利害是關系我國社會主義根本目標,即能不能達到我們本世紀目標和下個世紀目標的重大利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第156頁)“為什么我們對學生鬧事問題處理得這么嚴肅,而且是迅速處理呢?因為中國不能再折騰,不能再動蕩。”(《鄧小平同志重要談話》第13頁)1989年政治風波過后,鄧小平同志再次強調,這次動亂使我們更加認識到穩定的重要性。中國搞四個現代化建設,完成原定的經濟發展戰略任務,擺脫貧困,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最關鍵的問題是需要穩定。今后如果需要,當動亂因素一經出現,就不惜采取任何手段盡快消除,可以采取戒嚴或比戒嚴更加嚴厲的手段,使我們不受任何外來干擾。
在談到為什么在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時,鄧小平同志指出:“為了使中國發展起來,實現我們的宏偉目標,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第82頁)過去我們認為世界大戰很快要打起來,從現在總的國際局勢看,爭取比較長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戰爭是可以避免的。為此,我們調整了對外政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根據和平共處原則,有意識地同許多國家改善了關系。“中國在本世紀末擺脫貧困狀態達到小康水平,是可以實現的,但是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還要花五十年左右的時間。因此,我們希望至少有七十年的和平時間。我們不要放過這段時間。”(《鄧小平同志重要談話》第44頁)
在談到為什么我國方針政策長期不變時,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提出用“一國兩制”的辦法解決香港和臺灣問題的政策、改革開放政策、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政策五十到七十年不變。這不是隨隨便便、感情沖動才講的,是考慮到中國的現實和發展的需要。“我們第一步是實現翻兩番,需要二十年,還有第二步,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恐怕是要五十年,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兩步加起來,正好五十年至七十年。”(《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第68頁)
此外,鄧小平同志還論述了實現宏偉目標同軍隊和國防建設、科技教育、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的關系。從這些論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著眼點。許多話寓意深刻,發人深省,極具說服力。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戰略目標問題在他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重要位置。它實際上是我黨確定的“經濟建設”這一中心任務的具體化,我們的一切政策都是為了確保這一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目標的實現。
最近,鄧小平同志在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中再一次強調,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同時,他的談話清楚表明,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的論斷,是同從建國起要用一百年時間把我國建設成中等水平的發達國家這個大目標緊密關聯的。
為了確保實現這個大目標,必須狠抓落實工作。對于如何落實戰略規劃,鄧小平同志也作了周密的思考,提出了許多具體指示。有幾個思想特別重要。
——要抓緊時間,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才能保證戰略目標的實現。這是鄧小平同志的一貫思想。他認為,二十年實現翻兩番,時間是很緊迫的,必須抓緊,否則就有落空的危險。1982年10月十二大確立了翻兩番的目標。會議一結束,鄧小平同志就找來國家計委的負責同志,對他們說:翻兩番“靠不靠得住?黨的十二大說靠得住。相信是靠得住的。但究竟靠不靠得住,還要看今后的工作。”“二十年的時間分為前十年、后十年。前十年為后十年做準備。準備有個時間問題,要搶時間,不能不認真對待。”他要求抓緊落實能源、交通等骨干建設項目,“能早上的就集中資金早上,早上一年早得利一年,不然要拖到下個世紀去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第6、7頁)鄧小平同志后來一再指出,到本世紀末的這段時間,是一個關鍵時期。我們要認清形勢,把握機遇,真抓實干,加快經濟發展速度,力爭幾年上一個臺階。鄧小平同志同時也強調,說搶時間,抓速度,并不是鼓勵不切實際的高速度,還是要扎扎實實講求效益,穩步協調發展。
——為確保戰略目標的實現,必須做到心中有數。解放戰爭中,毛澤東同志經常用算帳的辦法來預期戰爭發展的進程。他說,只要每個月消滅8個旅的敵人,三年內就可以徹底打敗蔣介石。他要求各個戰略區分片包干,實現這個數字。毛澤東同志的辦法就叫作心中有數。戰爭年代的經歷,總是給鄧小平同志留下深刻的印象。鄧小平同志認為,實現翻兩番的目標,也要做到心中有數。1983年鄧小平同志來到江蘇,親自了解江蘇省翻兩番的具體落實情況。回到北京后,他立刻找到中央一些負責同志,以江蘇情況為例子,提出落實翻兩番,國家有具體規劃,“各個省、市都要有自己的具體規劃,做到心中有數”。現在心中還沒有數。他指示,國家計委要規定各省市的任務。要一個省市一個省市落實,使大家都做到心中有數。“我們要幫助各省、市解決各自突出的問題,幫他們創造條件,使他們的具體規劃能夠落到實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第13頁)同時,鄧小平同志又強調,各地情況不同,制定具體規劃時要區別對待。他舉了日本發展的例子。日本翻兩番首先是在大城市搞起來的,中國要翻兩番,條件好的大城市起碼應該翻三番。而一些落后地區,要實事求是地根據它們的具體情況制定翻兩番的規劃,也要心中有數。最近,鄧小平同志強調,條件好的地區要爭取快些發展。他說,比如廣東,要上幾個臺階,力爭用二十年的時間趕上亞洲“四小龍”。江蘇等發展比較好的地區,就應該比全國平均速度快。又比如上海,目前完全有條件搞得更快一點。
——為了確保戰略目標的實現,必須從基礎環節抓起。農業就是基礎。對這個問題,鄧小平同志特別重視,指導得十分具體。他強調:“農業是根本。這一點千萬不要忘記”。他說,農業翻番首先要增產糧食。“到2000年,以十二億人口每人八百斤計算,糧食產量要達到九千六百億斤。從現在起,每年要增產一百多億斤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第132頁)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他要求“在規劃中要確定用什么手段來達到這個目標。比如,從增加肥料上增產多少斤,從改良種子上增產多少斤,從改進管理上增產多少斤,從搞好農田基本建設上增產多少斤,其它手段能夠增產多少斤,都要有計算。”(同上,第11頁)他還特別強調科學技術對農業發展的作用。1982年10月,他提出“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作用是無窮無盡的”著名觀點(同上,第7頁)。他說,美籍華人學者吳健雄建議,中國解決農業問題,要搞生物工程,投資少,見效快。我看2000年糧食要達到9600億斤,要靠這個。
——為了確保戰略目標的實現,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鄧小平同志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近一、二十年來,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領域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我們自己這幾年,離開科學技術能增長得這么快嗎?要提倡科學,靠科學才有希望。近十幾年來我國科技進步不小,希望在九十年代,進步得更快。每一行都樹立一個明確的戰略目標,一定要打贏。高科技領域,中國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早在1982年,鄧小平同志就指出:“要實現二十年翻兩番的目標,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第一位的就是解決科技隊伍的管理使用問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增訂本)第8頁)最近,他又語重心長地指出,老科學家、中年科學家很重要,青年科學家也很重要。希望所有出國學習的人回來。不管他們過去的政治態度怎么樣,都可以回來,回來后妥善安排。這個政策不能變。告訴他們,要做出貢獻,還是回國好。對我們的國家要愛,要讓我們的國家發達起來。
執著的奮斗:
排除干擾加快改革闖出一條新路
抓住時機發展自己實現雄心壯志
從上述講話和談話中,我們看到,鄧小平同志不但提出了目標,制定了一系列確保目標實現的重大方針和政策,并且對其發展的每一步驟和環節都極為關注。客觀宏偉的戰略目標,是他時刻縈繞于心,須臾不能忘懷的事情。他反復強調,要排除“左”右干擾,扭住發展生產力這個根本環節不放松,一心一意為實現戰略目標而奮斗。他說:“我們全黨全民要把這個雄心壯志牢固地樹立起來,扭著不放,‘頑固’一點,毫不動搖。”(《鄧小平文選》(1975—1982年)第213頁)“這件事情,任何時候都不要受干擾,必須堅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干下去。”(同上,第240頁)
1986年底和1987年初,鄧小平同志主張以果斷而迅速的措施制止動亂,隨后把全黨的注意力盡快轉到現代化建設上來,加快改革的步伐。
1988年9月針對經濟建設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鄧小平同志和黨中央做出治理整頓、深化改革的決定。他強調指出,十年改革成就巨大,盡管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是我們有信心,對本世紀末翻兩番的目標,我們沒有失望。
1989年政治風波過后,鄧小平同志在6月9日的講話中提出,要很冷靜地考慮一下過去,也考慮一下未來。而他考慮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戰略目標問題。他說:“我們發展戰略的‘三部曲’,正確不正確?是不是因為發生了這次動亂,我們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性就發生了問題?我們的目標是不是一個‘左’的目標?是否還要繼續用它作為我們今后奮斗的目標?這些大的問題,必須作出明確、肯定的回答。”他說:“我想我們做出的不是一個‘左’的判斷,制定的也不是一個過急的目標。因此,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應當說,我們所制定的戰略目標,現在至少不能說是失敗的。在六十一年后,一個十五億人口的國家,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是了不起的事情。實現這樣一個目標,應該是能夠做到的。”(《十三大以來》第538—539頁)
1989年9月4日,鄧小平同志會見黨中央新一代領導集體,決定辭去他最后擔任的黨中央軍委主席的職務,從工作崗位上完全退下來。他再次表示了對實現戰略目標的深切關心。他充滿感情地說,中國按計劃實現第二個翻一番,也是社會主義的成功。我希望我能活到那個時候,親眼看到翻兩番的實現。
年逾八十的鄧小平同志,為了改變中國的落后面貌,早日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投入了全部的心血、精力和智慧。這種崇高的獻身精神,是令人感動和欽佩的。
最近,鄧小平同志以88歲的高齡,不辭勞頓,興致盎然地視察了我國南方,發表了極為重要的談話,再次強調,要抓住時機,發展自己,確保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黨中央政治局根據鄧小平同志的意見,及時召開全體會議,討論改革和發展的若干重大問題,強調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會議要求全黨同志進一步提高全面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的自覺性,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堅持兩手抓,以改革和建設的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四大的勝利召開。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鄧小平同志重要談話和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精神的重大意義,認真學習領會,堅決貫徹落實。
應該看到,近十幾年來,世界的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激烈競爭的國際環境中,正視現實,采取愈來愈靈活的經濟政策,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以亞太地區為例,繼東亞四小龍之后,東南亞新四小龍緊步其后,正千方百計迎頭趕上。有人認為,在本世紀末,亞洲的新舊四小龍國民生產總值總計將達到一萬億美元。世紀末的挑戰對我們來說是嚴峻的,而據鄧小平同志估計,下世紀的挑戰將更加嚴峻。我們要實現我們的發展戰略,就必須在實踐中大膽地探索。當年劉鄧大軍在那樣困難的情況下,千里躍進大別山,出奇制勝,從根本上改變了全局被動的局面,表現出戰略家的膽略和氣魄。經濟建設有自己的規律,是極為復雜的一項系統工程,要講究高度的科學性。然而,要想在當前國際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狀況下,“殺出一條血路”,把我國落后的經濟迅速發展上去,的確需要當年毛澤東、鄧小平的那種戰略家的膽略和氣魄,需要在實踐中闖出一條新的路子。這十幾年來,鄧小平同志提出一系列重大決策:改革開放,建立特區,為了共同富裕而讓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一國兩制……等等,無一不是體現著這樣的一種膽略、氣魄和出奇制勝的創造性精神。試想,如果沒有這樣的一些方針政策,我們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嗎?這些年來,某些社會主義國家發生的變化,無疑提醒了我們要更加旗幟鮮明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警惕和平演變的危險;然而它也告訴我們,一定要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決地進行改革。解放思想應該是我國思想戰線上的一項長期任務,也是當前的一項緊迫任務。只有解放思想,大膽改革,勇于創新,并且確有實效,才能使馬克思主義永葆青春的活力,才能使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無限的生命力。
一百多年來,我們中華民族有一個夢,就是徹底擺脫貧困落后的狀態,使中華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無愧于我們這一歷史悠久泱泱文明大國的稱號。現在,鄧小平同志、黨中央為我們制定了一個十分宏偉的現代化的三步發展戰略目標,并且已經取得了第一步的重大勝利。這個夢正在實實在在地成為、并且必將最終成為偉大而光輝的現實。鄧小平同志說,這就是中國的雄心壯志,是“中華民族真正的雄心壯志”。讓我們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團結起來,沿著鄧小平同志指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奮發進取,為實現這一雄心壯志而忘我地奮斗吧!
《人民日報》1992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