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鄧小平是20世紀中國的一代偉人,人們把他稱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什么是“總設計師”?他對事業的興衰成敗起著怎樣的作用?人們為什么把鄧小平稱為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時期的總設計師?
記得上個世紀50年代初,當新中國大規模經濟建設將要開始的時候,報刊上曾展開一場關于設計在基本建設中極端重要性的討論。人民日報在社論中提出“施工必先有設計”的基本原則,產生了重大影響。事實確實是這樣:如果沒有總體的成熟的設計,只憑熱情和愿望就動工,結果不是做不好,就是做不成,或者中途改變、翻工重建,造成巨大損失。這類教訓是不少的。
其實,小到某個工程項目,大到關系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都需要有總體性的正確設計,這樣才有可能做好。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為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的進程中,上世紀70年代后半期是一個大轉折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有沒有一個總體性的正確設計尤其重要。“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向何處去?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在經歷曲折和挫折后如何向前發展?這是擺在黨和人民面前頭等重要的問題。
那時候,“文化大革命”遺留的問題堆積如山,事情千頭萬緒,人們的思想相當混亂。不少領導干部還沒有從導致“文化大革命”發生的“左”的指導思想中擺脫出來,繼續在“左”的思想軌道上徘徊。同時,也有一些人利用中國共產黨犯了錯誤、社會主義建設發生失誤之機,提出企圖讓中國脫離社會主義道路的右的錯誤主張。在這種情況下,黨必須向全國人民指明國家發展的正確方向,既堅決糾正“左”的指導思想,又努力防止發生右的偏向。
從端正思想路線抓起
“文化大革命”后,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要闖出一條新路來,談何容易!事情應該從哪里抓起?鄧小平果斷地把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作為突破口。
這就抓住了要害。人的行動總是由思想指導的,有怎樣的思想就會有怎樣的行動。歷史處在重大轉折關頭,更需要有一個適應客觀實際要求的思想大解放。解放思想決不是隨心所欲地胡思亂想,而是要沖破不符合客觀實際的舊思想,使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這就是中國共產黨歷來提倡的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是為了做到實事求是。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談不上走出一條成功的新路來。
鄧小平一重新出來工作,就提出反對“兩個凡是”,鮮明地支持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在1978年12月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他作了實際上成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主題報告、成為改革開放開篇之作的重要講話,講話的題目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他說:“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在黨內和人民群眾中,肯動腦筋、肯想問題的人愈多,對我們的事業就愈有利。干革命、搞建設,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闖將。”
鄧小平的這些話,鼓舞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大解放。廣大干部和群眾把注意力放到研究客觀實際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研究如何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上來。以往在“左”的框框束縛下不敢想的問題敢想了、不敢做的事敢嘗試著做了,一切堅持以實踐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以改革開放為標志的新時期,就這樣以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線為先導和突破口到來了。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
要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局面,首先必須明確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用毛澤東同志的話來說:“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一個國家和民族,前進中極重要的是對未來要有明確的方向感,包括奮斗目標、戰略步驟和基本道路,使它成為人們的共識。
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經過3年多的探索和深刻思考,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以高度概括的語言宣布:“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這就使中國人民明確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從而也就有了衡量一切是非的標準,形成了萬眾一心的巨大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兩層含義:第一,它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別的什么主義;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而不是別的什么社會制度。它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或其他制度的國家在社會性質上根本不同。第二,它要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必須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既不落后于實際,也不超越實際。唯有如此,才能使科學社會主義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領域的基本原則深深扎根于中國的土地中,從而具有強大生命力并充分發揮優越性。
這就從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兩大根本問題。
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鄧小平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他又說:“我們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離開了生產力的發展、國家的富強、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如果忘記或離開這些基本原則,那就不是社會主義了。
鄧小平所講的社會主義本質,著重是從經濟制度和經濟發展來講的。這是因為經濟是基礎,經濟決定政治,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特色也首先要在經濟制度和經濟發展上體現出來。
關于怎樣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怎樣體現合乎中國實際的“中國特色”,鄧小平明確指出:要使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至少有兩個重要特點是必須看到的:一個是底子薄。第二條是人口多,耕地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因此,他又說:“我的一貫主張是,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區發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共同富裕不可能一步達到,現階段的要求是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毫不動搖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社會主義的成功,歸根到底要靠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因此,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來帶動和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發展。對中國這樣一個經濟原來十分落后的國家來說,更應該清醒地認識這一點。
鄧小平說:“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最根本的是要發展社會生產力,這個問題長期以來我們并沒有解決好。”“多少年來我們吃了一個大虧,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了,還是‘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發展生產力。‘文化大革命’更走到了極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黨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是最根本的撥亂反正。”
一心一意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中國現代化建設,其具體目標和步驟是什么?作為總設計師的鄧小平一直在反復思考這個問題。無論出國訪問還是在國內考察,他總要仔細地詢問當地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發展歷程。經過反復斟酌和討論,鄧小平提出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設計。那就是:第一步,從1981年開始,用10年時間使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生活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再用10年時間再翻一番,反映到人民生活上,叫小康水平,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第三步,到下個世紀,再用30到50年時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后來又提出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鄧小平講的這個“三步走”,主要是從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上講的。他說:接近經濟發達國家的水平,“不是說制度,是說生產、生活水平。”還說:這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提出“三步走”的戰略設計,使全黨全國人民對今后70年應該怎樣一步一步前進、對一個目標實現后接著應該奮斗的目標是什么,有了清晰的方向感和明確的共識,就覺得心里有了底,有了奔頭。這是一種無形的凝聚力量。它所規定的前兩步目標,都按照最初的設計實現了或提前實現了。今天,我們正在為實現第三步目標而奮斗。
在“三步走”的戰略設計中,有一點很重要。在一段時間內,把實現四個現代化規定為20世紀末所要達到的目標,容易導致提出許多過高的指標。鄧小平把20世紀末所要達到的目標改變為“小康的狀態”。這個新的判斷,就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規定了一個積極而又扎實可靠的基本設想,從指導思想上防止了重犯過去犯過的那種同脫離實際而急于求成的錯誤。還有一點也很重要。最初講的是實現“四個現代化”即工業、農業、國防、科技現代化,后來改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它使全黨全國人民認識到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全面的,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現代化,是既包括物質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的現代化,是一個整體的事業。
堅持改革開放
要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實行和堅持改革開放。這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創舉,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提出并解決這個問題,是作為總設計師的鄧小平的巨大貢獻。
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的關系是什么?鄧小平明確指出:“改革和開放是手段,目標是分三步走發展我們的經濟。”手段是為目的服務的,這一點十分重要。
為什么要進行改革?因為在中國的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中還存在不適應以致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環節與障礙。鄧小平說:“我們所有的改革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這場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變目前落后的生產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改變上層建筑,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于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這就把為什么要改革和改革的對象說清楚了。
在改革中,鄧小平特別重視計劃和市場的關系,早在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的1979年就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就指明了一條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的新路,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四大確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改革和發展始終相伴隨。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永無止境,改革也永無止境。隨著客觀形勢的發展變化,老問題解決了,又會有新問題出現,甚至有些原來在改革過程中起過積極作用的做法,在新的形勢下也可能轉化為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新的阻礙物,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排除。歷史正是在這種不停頓的矛盾運動中發展的。
鄧小平對這種狀況有著清醒的認識。他想得很遠,早就指出:“我們不僅著眼于本世紀,更多的是著眼于下一個世紀。現在面臨的問題是,不進則退,退是沒有出路的。只有深化改革,而且是綜合性的改革,才能夠保證本世紀內達到小康水平,而且在下個世紀更好地前進。”他到晚年還叮囑:“十二億人口怎樣實現富裕,富裕起來以后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題目已經出來了,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這是很有遠見的。
開放,同改革不可分割。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不可能關起國門來進行。
對外開放的實質是什么?就是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加強同各國各地區的各種合作與經貿、技術、人員往來,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包括資本主義制度下創造的一切對我們有用的成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服務。
世界在變化,我們的思想和行動也要隨之而變。對外開放是全方位的,要同世界上所有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交往,一切有益的經驗都要吸取和借鑒。對外開放是必須長期堅持的國策。
在對外開放中,鄧小平特別注重“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經驗,吸收他們的資金”。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大膽地、開創性地提出興辦經濟特區、擴大對外開放區域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對外開放進程。
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當然不是照抄照搬外國的東西。鄧小平有一段名言:“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當年照抄蘇聯的經驗和模式,沒能得到成功。如果照搬西方國家的發展經驗和模式,同樣不可能成功。不從自己的國情和實際出發,盲目地把人家的東西當成教條照搬過來,哪有不失敗的道理?
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會不會導致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鄧小平回答:“不會。”他在十二大開幕詞中響亮地說:“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斗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我們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擴大對外交流。”他指出:“開放政策是有風險的,會帶來一些資本主義的腐朽東西。但是,我們的社會主義政策和國家機器有力量去克服這些東西。所以事情并不可怕。”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為什么在作出改革開放決策的同時,要提出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并且把它們一起作為黨的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呢?原因在于我國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要實現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
在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歷史轉折時刻,社會上出現過也一直存在一些思想混亂,有些人甚至公開否定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面對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鄧小平態度從不含糊。他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那篇講演中明確指出:“今天必須反復強調堅持這四項基本原則,因為某些人(哪怕只是極少數人)企圖動搖這些基本原則。這是決不許可的。每個共產黨員,更不必說每個黨的思想理論工作者,決不允許在這個根本立場上有絲毫動搖。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
鄧小平一直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并且認為這是我國思想政治領域的一個長期任務,將貫穿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他說:“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我講得最多,而且我最堅持。為什么?第一,現在在群眾中,在年輕人中,有一種思潮,這種思潮就是自由化。第二,還有在那里敲邊鼓的,如一些香港的議論,臺灣的議論,都是反對我們的四項基本原則,主張我們把資本主義一套制度都拿過來,似乎這樣才算真正搞現代化了。這種自由化實際上是一種什么東西?實際上就是要把我們中國現行的政策引導到走資本主義道路。”
1989年那場政治風波發生后,鄧小平坦率地指出:“我對外國人講,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里我主要是講思想政治教育,不單純是對學校、青年學生,是泛指對人民的教育。對于艱苦創業,對于中國是個什么樣的國家,將要變成一個什么樣的國家,這種教育都很少,這是我們很大的失誤。”記取并防止今后再發生這樣的失誤,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順利發展的重要政治保障。
鄧小平果斷地糾正了黨在改革開放前長時間內實行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的錯誤,但這并不是說階級斗爭在我國社會上完全不存在了。因此,他提醒全黨:“社會主義社會中的階級斗爭是一個客觀存在,不應該縮小,也不應該夸大。”
結語
歷史唯物主義從來認為歷史的發展有著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認為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但又從不忽視個人在歷史上的重大作用。
鄧小平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建設、改革中經歷過無數嚴峻考驗,經歷過千錘百煉,有著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廣闊的世界視野,對中國的國情和人民的意志與要求有著深刻的了解。他從16歲起,在海外發達國家生活多年,對現代化的大生產和社會生活有過直接了解。他思維敏銳、行動果斷,在極端困難復雜的局勢面前能夠沉著地、大刀闊斧地打開新的局面,在全黨和人民群眾中享有極高威望。在黨和國家歷史大轉折的關鍵時刻有這樣一位掌舵者,是值得慶幸的事情。
作為總設計師的鄧小平,對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基本設想,大體上展現在《鄧小平文選》中。他諄諄囑咐:“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這些話,分量夠重了,永遠發人深省。
當《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編輯工作完成時,他語重心長地說:“實際上,這是個政治交代的東西。”“政治交代”4個字,說明它是這位總設計師留給后人的囑托和期望。他說,這本書有針對性,教育人民,現在正用得著。不管對現在還是對未來,我講的東西都不是從小角度講的,而是從大局講的。“其中講到的事都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不能動搖。就是要堅持,不能改變這條路線,特別是不能使之不知不覺地動搖,變為事實。”他特別提到“不能使之不知不覺地動搖”,顯然是提醒后人要保持警惕,防止這種現象的出現,因為“不知不覺地動搖”有時比明目張膽地發表反對主張更加危險。
鄧小平離開我們17年了,但他的話依然時時響起在我們耳畔。17年來,在黨中央領導下,中國沿著這位總設計師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大步邁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并且積累起許多新的經驗和理論成果。這是可以告慰于這位總設計師的。黨的十八大后,黨中央提出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正是鄧小平一生夢寐以求的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黨中央繼續強調要著力加強“頂層設計”,而有些事不可能在事先全預見到,在實踐中又要“摸著石頭過河”,努力在沉著冷靜和實事求是的探索中推進事業發展。在這個時候,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重溫這位總設計師的許多重要論述,覺得格外親切,也更加深切地感到其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來源:《人民日報》2014年0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