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紀念張太雷同志誕辰120周年
革命先驅 千秋忠烈
——紀念張太雷同志誕辰120周年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今年6月17日是張太雷同志誕辰120周年紀念日。張太雷同志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創始人之一和青年運動卓越領導人,廣州起義的主要領導人。他把短暫的一生獻給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不朽功績。
一、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張太雷同志1898年出生于江蘇常州一個貧苦家庭。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內憂外患、災難深重。目睹國家和人民的悲慘境遇,張太雷同志青少年時代就熱切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并積極參加學生愛國運動、建立學生進步團體。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后,正在天津北洋大學讀書的張太雷同志深受鼓舞。他如饑似渴地閱讀介紹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書籍,秘密翻譯介紹科學社會主義和十月革命的文章,開始用馬克思主義觀察和思考中國社會的問題。
1919年,張太雷同志積極投身五四運動,并在這場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中結識景仰已久的李大釗同志。1920年3月李大釗同志主持成立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后,張太雷同志隨即加入,并協助李大釗同志為建立中國共產黨做了大量工作。同年4月,經共產國際批準,俄共(布)遠東局派遣維經斯基等人來華,了解中國革命形勢和能否建立共產黨組織的問題。他們先后在北京、上海會見李大釗和陳獨秀等人,認為中國已具備建立共產黨的條件,并對建黨工作給予幫助。張太雷同志作為維經斯基的英文翻譯,參加了北京、上海的建黨活動。1920年10月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張太雷同志加入,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從此,他滿懷對黨和人民的赤膽忠心,勇敢站在革命斗爭最前列,為共產主義事業英勇奮斗,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1921年春,張太雷同志受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委派,赴蘇俄參加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工作,參與組建遠東書記處中國科,任中國科書記。其間,他出席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青年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等會議,并參與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前期籌備等許多重要工作。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和青年團的使者,張太雷同志以其杰出的才能很好地完成各項工作,加強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同共產國際的聯系,加深了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了解,擴大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和青年團組織的影響,為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舞臺上展示即將成立的中國共產黨的形象作出了杰出貢獻,同時也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作出了寶貴貢獻。
1921年8月張太雷同志回國后,承擔更多的重要領導職責。他是第四屆中共中央候補委員,第五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在此期間,張太雷同志參與黨的重大決策活動,以共產主義者的遠見卓識,審時度勢,多次提出正確主張。在工作實踐中,他以高度的原則性和策略的靈活性,克服各種困難,使黨的正確方針政策得以貫徹實施。張太雷同志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和發展壯大,為中國革命運動的發展,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
張太雷同志緊密結合革命斗爭實踐,努力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考察中國實際,總結斗爭經驗,探索中國革命基本問題,較早地對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性質、任務作出比較符合實際的分析和闡述。還在共產國際工作期間,他就根據列寧關于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的理論,在《致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的書面報告》和《關于殖民地問題致共產國際三大的提綱(草案)》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政黨”,應該“加緊把分散的無產階級力量聯合成一些強大的階級組織,把所有至今還處于分散狀態的分子聚集在一起,并把他們吸收到這些組織中來,將他們組成一支無往而不勝的無產階級革命大軍”;東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共產主義者“不要丟掉自己綱領和組織的獨立性,要掌握住各國的民族革命運動,要把參加運動的群眾從民族資產階級的領導下爭取到自己一邊來,并且要盡可能暫時迫使資產階級跟隨革命運動”。他強調指出:“不能認為所有東方國家都是完全一樣的”,不同類型“東方國家的革命組織必須各有不同的行動綱領”。他的一系列觀點和主張,對中國共產黨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以及同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的方針起到了重要的奠定思想基礎的作用。
二、為中國青年團組織創建和青年運動發展建立不朽功勛
張太雷同志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創始人之一和青年運動的卓越領導人。在五四運動中,他是天津地區學生愛國運動的骨干之一。他參與組織演講團,猛烈抨擊反動政府的賣國政策,并到北京向北洋軍閥政府請愿,表現出大無畏的斗爭精神。從1920年夏天開始,張太雷同志直接參加中國青年團組織的創建活動。1920年11月,他在李大釗同志指導下,建立天津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任書記。他為該組織起草的團章明確規定團的宗旨在于“研究和實現社會主義”。天津的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后,廣泛宣傳革命思想,推動天津、唐山、長辛店等地的工人運動,先后創辦《勞報》《來報》,并分發《共產黨》等革命刊物,產生較大社會影響,被譽為“比較徹底的中國青年組織的楷模”。同年冬,張太雷同志參加籌辦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努力提高工人文化水平,闡明工人階級受壓迫的社會原因及抗爭的方法,啟發了工人階級的覺悟,培養了北方鐵路工人運動的骨干。
在黨的早期組織領導和推動下,北京、武漢、長沙、廣州、太原等地相繼成立社會主義青年團。后因多種原因,1921年5月前后,上海及一些地方的團組織停止活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共中央局著手恢復和加強青年團工作。1921年7月在莫斯科參加青年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后,張太雷同志受委派回國,負責青年團的恢復和整頓工作。回國后,張太雷同志即根據青年共產國際指示和中共中央局決定,于1921年11月主持制定《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臨時章程》,并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動各地青年團組織的恢復和發展。到1922年5月,上海、北京等18個地方建立起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團員總數達5000人。1922年5月5日,在馬克思誕辰104周年紀念日這一天,張太雷同志主持召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他向大會致開幕詞,作團綱和團章草案報告,并在會上當選團的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這次大會宣告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正式成立,成為中國青年運動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張太雷同志的英名由此永遠鐫刻在這座豐碑之上。
1923年8月,張太雷同志參加“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聯考察軍政及黨務事宜,后留蘇聯參加青年共產國際的領導工作,曾連續當選為青年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駐青年共產國際代表。1924年8月,張太雷同志受命回國,以青年共產國際執委會委員身份參加團中央局工作。1925年1月,他主持召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決定動員全體團員貫徹黨的四大決議,積極開展青年工人運動、青年農民運動和青年學生運動,并決定把社會主義青年團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張太雷同志首任改名后的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三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他忠實而富有創造性地履行職責,認真貫徹落實共青團三大制定的關于宣傳、組織、團的教育和經濟斗爭等項決議案,連續發布通告,全力推動團的宣傳、組織建設和教育訓練等各項工作,動員組織廣大團員青年投身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洪流。據不完全統計,在共青團的推動和影響下,到1925年5月,各地學生聯合會會員已達到數百萬人。青年運動的蓬勃開展,為大革命高潮的到來奠定了重要的群眾基礎。
三、為實現國共合作和掀起大革命高潮發揮重要作用
張太雷同志的革命生涯主要是在黨的創建時期和大革命時期度過的,他為推動革命運動的發展進行了不懈努力。在大革命高潮的醞釀和形成時期,他積極投身于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和發展工作。1921年8月回國后,張太雷同志擔任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翻譯和助手,陪同馬林及青年共產國際代表達林等多次會見孫中山,商談國共合作等問題,表現出卓越的政治協調能力。1922年8月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在杭州西湖舉行會議后,張太雷同志與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等同志首批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1923年6月,張太雷同志參與籌備并出席黨的三大。他參加大會文件的起草工作,并在發言中堅決贊成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采取黨內合作的方式同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大會作出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同時保持黨在政治上的獨立性的決定。張太雷同志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作出了獨特而重要的貢獻。
1925年5月,張太雷同志奉命調往廣州工作,任蘇聯政治顧問鮑羅廷的助手和翻譯,后兼任中共廣東區委宣傳部長等職。在此期間,張太雷同志以主要精力從事國共兩黨統一戰線以及宣傳等方面的工作。隨著革命高潮的到來,面對國民黨右派破壞統一戰線、分裂革命隊伍的行徑,張太雷同志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在與國民黨新老右派分裂活動進行堅決斗爭的同時,提醒黨內同志要警惕革命陣營發生破裂的危險,要注意革命武裝和革命領導權問題。他多次強調:“資產階級是有妥協,賣國的可能”“無產階級為民族革命的領袖”。1926年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發生后,他連續發文予以譴責,指出:“此事件告訴我們,反革命勢力仍是時刻預備乘隙而入”,并提出“我黨應組織十萬紅軍,以革命的武裝反對反革命的武裝”。國民革命軍發動北伐戰爭并取得節節勝利后,他熱情地予以歌頌,同時又提出要警惕國民黨右派的反共陰謀,認為“對于革命主義與政策是一毫絲不能讓步的。不然北伐就等于替人出力了”。他一貫關注農民問題,大聲疾呼:“如果現在中國的土地問題不解決,就是說如果農民不得到解放,中國的國民革命是不能成功的。”他高度重視黨的宣傳工作,除撰寫大量文章在報刊發表外,還十分注意做喚起民眾的工作,經常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黃埔軍校以及省港大罷工工人中講課、作報告、發表演說,分析斗爭形勢,揭露敵人罪惡,宣傳革命思想,以其犀利的筆觸和卓越的演講才能,教育、喚起和鼓勵廣大工農群眾加入革命陣營,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中去。張太雷同志的工作極度繁忙。作為鮑羅廷的助手和翻譯,他經常夜以繼日地工作,參與或承擔整理提供資料、回復咨詢、溝通聯系、陪同外出、安全保衛等多方面的龐雜而繁重的工作。他還參加省港大罷工的組織領導以及共青團干部的教育培訓等許多工作。他和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一起,被當時廣東的同志公認為4位特別忙的人。張太雷同志為推進革命運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在工作中表現出的卓越才能以及嚴謹、細致、機警、勇敢、沉著等優秀品質,受到同志們由衷的感佩和敬重。
四、為挽救革命和掀起土地革命風暴立下豐功偉績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革命形勢逆轉。在大革命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中國共產黨于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召開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會上,張太雷同志和瞿秋白等同志一起,對陳獨秀、彭述之等人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進行了嚴肅批評。5月10日,張太雷同志當選為第五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旋即出任中共湖北省委書記。面對日益惡化的形勢,張太雷同志加緊進行挽救革命的部署。6月初,他主持的湖北省委制定《關于對國民黨及工運、農運之策略要點》,從整軍經武、準備應變的指導思想出發,明確提出武裝農民“上山”和爭取地方武裝等策略。他撰文指出,面對反革命分子的猖狂進攻,“不應是撤退或解散我們的隊伍,而應是整頓與強固我們的隊伍”,有組織地進行抵抗。在他的領導下,湖北省委舉行緊急會議,提出以武漢為中心、發動工農兵武裝起義、推翻國民黨右派反動政權的建議。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進行改組,張太雷同志受命于危難之際,與周恩來等同志一道,組成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毅然擔負起挽救革命的重任,領導全黨用武裝斗爭反抗國民黨反動派。
汪精衛集團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后,大革命宣告失敗。面對空前嚴重的白色恐怖,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會作出召開緊急會議、發動南昌起義和在湘鄂粵贛四省發動秋收起義等決定,在黑暗中繼續高舉起革命的旗幟。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確立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中國革命從此開始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張太雷同志參與籌備并出席會議,與毛澤東等同志一起當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
八七會議后,張太雷同志主動請求去廣東工作,歷任廣東省委書記、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等職,勇敢地走上開展武裝斗爭的最前線。他以旺盛的革命斗志投入工作,承擔起傳達貫徹八七會議精神、接應南昌起義部隊、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組織領導廣東地區武裝起義等重任。1927年秋,南昌起義部隊南下廣東。在張太雷同志主持下,廣東省委連續發布通告,要求各地迅速舉行武裝暴動,予以配合。他還親赴汕頭接應,發動當地群眾舉行武裝暴動,配合起義部隊成功攻占潮安、汕頭,并建立革命政權。轉戰到廣東的南昌起義部隊失利后,張太雷同志多次召開會議,總結經驗教訓,周密部署廣州起義各項工作。12月11日,張太雷同志和葉挺、周文雍、惲代英、葉劍英、楊殷、聶榮臻、陳郁等同志一起領導發動廣州起義,經過幾小時激戰,占領廣州絕大部分市區,隨即成立廣州蘇維埃政府。張太雷同志任蘇維埃政府代理主席、人民海陸軍委員。起義后,張太雷同志率起義軍與敵人進行了頑強戰斗。12月12日,張太雷同志在赴前線指揮作戰途中,不幸遭敵伏擊,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廣州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是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之后,對國民黨反動派叛變革命和實行屠殺政策的又一次英勇反擊。在血與火的斗爭中,張太雷同志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對開展武裝斗爭進行了積極探索,作出了重要貢獻。
張太雷同志犧牲時,年僅29歲。他用自己的青春、奮斗和生命踐行了年少時發出的“愿化作震碎舊世界驚雷”的錚錚誓言。張太雷同志犧牲后,瞿秋白同志深情地寫下《悼張太雷同志》,高度評價他的功績,指出:“他死時,覺著對于中國工農民眾的努力和負責;他死時,還是希望自己的鮮血,將要是中國蘇維埃革命勝利之淵泉。”1933年8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在江西石城、瑞金和福建寧化三縣邊界設立太雷縣,以此紀念張太雷同志的豐功偉績。
張太雷同志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戰斗的一生,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的一生。他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建立的卓越功勛,他堅定的革命信念、崇高的革命品格和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前行。張太雷同志對黨和人民無比忠誠,對共產主義事業充滿信心,即使在革命陷入低谷時,他始終堅信革命前途“是高潮的,有希望的”。張太雷同志對新社會充滿著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并為之不懈奮斗,貢獻了自己的一切。今天,他的憧憬和向往已經變為現實,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紀念張太雷同志,就是要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來源:《人民日報》2018年0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