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留學生歸國潮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留學生歸國潮
陳松友 范俊琪
[摘要]留學生作為知識分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變革和國家發展的重要智力支撐。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百業待興、百廢待舉的情況下,為快速開展國家建設,中共中央向海外留學生發出了回國參加建設的號召。在國家政策的感召、進步團體的推動和愛國情懷的驅使下,海外學子紛紛回國,掀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首次規模盛大的歸國潮。強烈的報國之志、曲折的歸國歷程、以華北為中心的區域流向、引起廣泛的社會效應是這一時期留學生歸國潮的鮮明特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歸國留學生為我國教育、國防、科技及外交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關鍵詞]新中國成立初期留學生歸國潮
本文為教育部高校示范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優秀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借鑒其他學科研究成果研究”(16JDSZK0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此我國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當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傳到國外時,立刻在海外留學生中引起了極大反響,燃起了他們報效祖國的強烈責任感,使他們看到了民族振興的希望。在愛國情懷的驅使和國家政策的感召以及各進步團體的推動下,從1949年到1956年,海外留學生們克服了重重困難,經歷了無數曲折,從美、日、英、法等國返回祖國的懷抱,參加新中國建設,形成了留學生歸國熱潮。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留學生歸國潮概況
新中國成立前后,我國在海外的留學生共有5541人,他們大部分是在1946~1948年期間出國的。歐美國家的中國留學生最多,達到4295人,約占留學生總人數的77.51%,其中留美學生為3500人,約占留學生總數的63.17%,其他留學生多集中在英國和法國。其次是留日學生,約占留學生總數之21.66%,其中2/3是由臺灣赴日,另1/3是日本侵華期間由偽政府派出。【李滔主編:《中華留學教育史錄(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頁。】我國在海外的留學生大多以研究自然科學為主,約占總人數的70%,研究社會科學的留學生約占30%。【李喜所主編:《中國留學通史(新中國卷)》,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頁。】1949~1956年,大量的海外留學生在祖國的召喚下陸續回國,然而受各種因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歸國潮呈現跌宕起伏之勢,具體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第一次歸國潮(1949~1951年)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對華政策還不十分明確,在針對中國留學生回國問題上一度采取鼓勵的態度,加上當時我國制定了鼓勵留學生回國的政策,因而形成了留學生歸國的第一次浪潮。這一時期歸國留學生的具體情況是:留學美國歸國者821人,留學英國歸國者149人,留學日本歸國者66人,留學法國歸國者59人,留學加拿大歸國者12人,留學瑞士歸國者11人,留學瑞典和丹麥歸國者各5人,留學奧地利和印度歸國者各4人,留學聯邦德國、荷蘭和新西蘭歸國者各2人,留學比利時和意大利歸國者各1人,共計1144人。留美學生在歸國人員中居于首位,約占同期歸國人數的71.77%;其次是留學歐洲者,約占20%;再次則是留學日本者,約占5.77%。【李滔主編:《中華留學教育史錄(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頁。】在這些留學歸國人員中包括: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地質學家李四光、翁文灝,核物理學家朱光亞、鄧稼先,化學家唐敖慶、彭少逸,氣象學家葉篤正,教育學家曹孚、外國教育史專家滕大春、教育技術專家南國農,生物學家馬世俊、李肇特、童第周、鄒承魯,材料學家殷之文、閔嗣桂等許多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專家和學者。
(二)第二次歸國潮(1952~1954年)
朝鮮戰爭爆發以后,美國的對華政策有了重大轉變,在對待華人留學生歸國一事上也表現出強硬的態度,設置各種障礙加以阻撓,致使留美生回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據統計,1952~1954年歸國留學生共計280人,其中留學美國歸國者116人,留學日本歸國者53人,留學英國歸國者44人,留學法國歸國者26人,留學加拿大歸國者14人,留學聯邦德國、瑞士、荷蘭、菲律賓歸國者各4人,留學印度歸國者3人,留學奧地利、比利時、澳大利亞歸國者各2人,留學馬來西亞、瑞典歸國者各1人。【李滔主編:《中華留學教育史錄(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頁。】這一時期歸國留學生中包括地貌學家和地理教育家王乃梁,有機化學家和藥物化學家梁曉天,土木工程專家汪聞韶,教育家謝希德,化學家黃鳴龍、嵇汝運,數學家嚴志達等專家和學者。
(三)第三次歸國潮(1955~1956年)
相比較而言,這一時期的歸國留學生人數較1952~1954年有所上升,他們大多是受到美國政府阻撓和扣留的知識分子。在1954年4月召開的日內瓦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強烈譴責美國的非法行徑,多次要求美國允許在美留學生和華僑回國,并獲得國際輿論的支持。1955年9月,中美兩國就此問題達成了共識,并簽訂了相關協議,美國撤銷了中國留學生回國的禁令,被扣留的海外學子陸續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掀起了第三次留學生歸國潮。根據統計,1955年至1956年10月22日歸國留學生共計308人,其中從美國歸國者有102人。【李喜所主編:《中國留學通史(新中國卷)》,第27頁;姚蜀平:《留學教育對中國科學發展的影響——兼評留學政策》,《自然辯證法通訊》1988年第6期。】這一時期歸國留學生中包括:物理學家錢學森、力學家鄭哲敏、金屬學及材料學家師昌緒、化學家蔣錫夔、物理化學家汪德昭、生物化學家王德寶等著名專家和學者。
二、新中國成立初期留學生歸國潮的主要成因
(一)國家政策的感召
新中國成立伊始,要想盡快地恢復和發展經濟,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而且需要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科技人才。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要想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鞏固新生政權,就必須盡快采取有效措施來解決這一重大問題。留學海外的知識分子和學者是我們國家建設的寶貴資源,為此,黨和政府制定了各種措施積極爭取海外留學生歸國。
1949年8月20日,華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員會舉行了座談會,通過聽取一些已經歸國人員的意見和建議來制定有關的政策,爭取更好地為歸國留學生服務。后來,由于這項工作牽涉的部門較多,1949年12月成立了“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關于辦理留學生回國事》,《人民日報》1950年12月13日。】(以下簡稱“辦委會”),為留學生歸國后辦理相關事宜提供便利。“辦委會”的主要職責包括:對海外留學人員做相關調查,盡可能動員其回國服務;做好留學生群體的宣傳工作,消除其思想顧慮;負責留學生回國后的招待事宜;處理留學生回國后的就業問題。【李滔主編:《中華留學教育史錄(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頁。】
新中國成立初期,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采取封鎖和敵視的政策,并進行歪曲宣傳,這使許多留學生在回國問題上猶豫不決。“辦委會”成立后,不斷向留學生發去歡迎函電,對新政權進行正面宣傳,說明國家的政策,消除留學生們心中的顧慮,并積極動員其回國。為了使歸國留學生得到更好的接待,“辦委會”與廣州、上海等地取得聯系,設立了介紹留學生前往北京的接待站。英、美等國為了阻止中國留學生回國,規定從1950年3月以后,只有擁有“中國入境許可證”的人才能拿到“過港簽證”。為了盡快解決留學生的過港難題,“辦委會”在收到多名留學生的求助信后,立即擬定了中國留學生回國的英文證件,這對留學生順利回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當時許多留學生在回國時還面臨路費的困擾,“辦委會”得知此事后,向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申請了4萬美元,用于接濟經濟困難者。【李滔主編:《中華留學教育史錄(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頁。】
在對待留學生回國后的職業安排問題上,“辦委會”制定了具體的工作原則,在尊重個人選擇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幫助。1952年11月,高等教育部成立,負責留學生歸國事務,為了進一步改進留學生的接待、管理和工作分配,高等教育部制定了專門的留學生工作分配原則,即“應當從積極方面考慮如何發揮他們的專長,使他們能多做些工作,并且盡可能地照顧他們的個人意愿”。【李滔主編:《中華留學教育史錄(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頁。】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1949~1954年登記在冊的歸國留學生一般都能順利就業,就業人數占登記人數的97.6%。【李喜所主編:《中國留學通史(新中國卷)》,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頁。】這既體現了我們黨和國家對人才的重視,也從側面體現出當時我國人才極其短缺的現實情況。
中國政府還通過各種輿論宣傳來動員留學生歸國,如1949年12月28日,政務院總理周恩來通過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國政府鄭重邀請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學子回國參加建設。【苗丹國:《出國留學六十年——當代中國的出國留學政策與引導在外留學人員回國政策的形成、變革與發展》,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頁。】1956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了知識分子問題會議,提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同時開始編制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8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版,第39~41頁。】隨著我國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大,為爭取更多的人回國,1957年5月,周恩來又提出:“政府對留學生回國,不管先后都一律歡迎,而且允許來去自由”,【《周總理參加留學生聯歡晚會》,《人民日報》1957年5月12日。】這使海外學子感受到來自祖國的溫暖,從而更加堅定了回國的信念,且大多數留學生都收到了來自國內親朋好友的信件,這也使他們進一步了解了國內的情況,對其回國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愛國情懷的驅使
新中國成立初期海外留學生歸國潮的興起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就主觀層面來講,這與廣大留學生所具有的強烈的愛國熱情和國家使命感密不可分,這也是這股潮流興起的根本動力。每一個華夏兒女都對自己的民族和國家持有強烈的歸屬感與赤子之心,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條件異常艱苦,能為留學生們提供的條件也非常有限,不僅無法給予他們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而且沒有精良的設施供他們做研究,即使是這樣的情況也不能阻止他們歸國的熱情。這些海外留學生大多是在中國遭受列強的欺辱和壓榨下離開祖國的,國家獨立、民族富強成為他們最強烈的期待。當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傳來時,在他們中間產生了強烈的反響。中華民族百年來獨立自主的愿望終于實現了,盡管留學生們對新政權還不了解,也無法預知祖國的發展前景,但仍在他們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這構成了其返回祖國的強大動力。在此背景下,大量的海外知識分子開始啟程回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于1950年在歸國途中發表了致留美同學的公開信,他在信中這樣寫道:“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也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工作的基礎,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華羅庚:《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大公報》1950年3月4日。】
留學生們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有著“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心,始終將國家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聯系起來,將國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正是憑借著這種精神支撐,廣大的海外學子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條件,在面對來自國外政府的重重壓力和迫害下依然堅持回到自己的祖國,只為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一己之力。
(三)進步團體的推動
新中國成立初期形成的歸國潮,留學生組織尤其是進步團體的組織動員工作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以下簡稱中國科協)是根據周恩來的提議于1945年7月在重慶成立的,很多成員后來都出國留學,主要分布在歐美國家。
1949年1月,美國中部幾個州的中國留學生在芝加哥成立了“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后來美國其他地區也相繼建立了分會組織。當年6月,各地分會代表在匹茲堡建立了全美統一的組織——“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以下簡稱留美科協)。在這次成立大會上,留美科協向中國留學生發出了回國號召,并表示:“凡從事科學工作而愿意回國為人民服務,致力建國工作者,均為本會團結對象。”【全國政協暨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建國初期留學生歸國紀事》,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7~8頁。】至1950年3月,留美科協的分會已經達到32個,會員約800人。為了使留美學生更多地了解國內的真實情況,留美科協還組織編印了《留美科協通訊》,詳細報道有關中國國內的情況,這在留學生中也產生了重大影響。留美科協號召留學生歸國的舉動得到了中國科協的支持,為此,中國科協還專門致函,希望留學生們積極回國參加國家建設。
留美科協在推動留美學生歸國的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貢獻。據考察,留美科協從成立至1950年5月共有714位會員,182位會員先后回國,其中61位后來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段異兵:《留美科協回國會員名考》,《中國科技史料》2000年第1期。】后來,由于美國對華政策轉變,留美科協被列為非法組織,于1950年9月被迫解散。雖然從存在時間來看,留美科協存在的時間相對較短,但這絲毫沒有減弱它在推動留美學生歸國事務中的作用。
相對于留美學生歸國的困難程度而言,留歐學生的歸國情況稍微好一些。1949年底,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致函留歐學生,闡明了處在恢復和發展時期的新中國對留學人才的熱切期待,希望學有專長之人能回國參加建設。留英學生發起了“回國運動”,并成立了多個社團組織,動員留英學生歸國。與此同時,中國的學術科研機構也積極發出邀請。在法國也有一些中國留學生團體,如中國文藝社、巴黎中國學生會等,這些團體都積極動員留學生歸國。在歐洲其他國家也有中國科協分會性質的團體存在,其宗旨是組織和動員留學生歸國,為國家的建設做出貢獻。很多留學生克服了種種困難,最終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三、新中國成立初期留學生歸國潮的特點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留學生歸國潮,帶有鮮明的歷史和時代印記,具有以下特點。
(一)具有強烈的報國之志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留學生歸國潮從1949年開始,大約持續到1956年,后來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漸趨消退。這期間,大批留學生毅然決然地沖破艱難險阻,奔向祖國的懷抱,為祖國建設奉獻出自己的一生,甚至在后來的“左”傾錯誤時期備受迫害,依然堅持為國家建設服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懷使他們具有這樣的勇氣呢?應該說這與留學生對國家的高度認同和本身具有的報國之志密切相關。留學期間,他們長期飽受歧視,深諳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與個人前途息息相關,新中國的成立使他們看到了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的希望,“從上到下一條心就是建設新中國,過去哪有機會?報國無門的日子不好過!【劉文霞、李敏:《王綬琯院士訪談錄》,《中國科技史料》1999年第1期。】因此,他們急切地盼望回國參加建設,報效祖國。
(二)經歷曲折的歸國歷程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設置了重重障礙,阻撓留美學生歸國。1951年9月以后,美國改變了對華留學生政策,大多數留美學生尤其是學習自然科學的留美學生,都在歸國一事上受到不同程度的刁難和阻撓。美國政府主要采取了造謠、利誘、職業上的留難、移民局的留難、輪船公司留難、直接扣留等方式阻撓留美學生歸國,例如扣留了中國著名航空工程專家錢學森、物理學家趙忠堯等。
1950年7月,麥卡錫主義者誣陷錢學森為“共產黨間諜”,取消了他參加機密研究的資格,就在錢學森準備以探親為名回國時卻遭到逮捕,盡管15天以后被保釋出獄,但其人身自由依然受到了極大限制。在經歷了長達5年被軟禁的生活后,1955年9月,錢學森以“美國犯人”的身份被驅逐出境。錢學森被捕的真實原因,從美國海軍副部長丹·金波爾的話語中即可看出:“我寧可把這家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那些對我們來說至為寶貴的情況他知道得太多了,無論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個師。”【錢學敏:《日月璧合 風雨同舟》,《人民日報(海外版)》1992年4月8日。】
1950年8月29日,物理學家趙忠堯等乘“威爾遜總統號”輪船回國,當船抵達日本橫濱時,美國駐日占領軍總部橫濱情報人員對其進行無理盤問。9月12日夜,趙忠堯及羅時鈞、沈善炯三人被扣留,并用囚車押送至東京巢鴨監獄扣押。這一消息傳到國內后,引發了首都科學家和教授的聯名抗議,表示“堅決地要美國的一切有關當局立即釋放錢學森博士,趙忠堯教授和其他被扣留的人,讓他們返回祖國并保證以后不得發生類似事件”。【《首都科學家、教授聯名抗議美帝扣押錢學森博士等暴行》,《新華月報》1950年第11期。】直到11月15日,趙忠堯等人才獲得自由,經過多重波折最終回國。許多留美學生歸國都經歷了此類遭遇。
與留美學生相比,留歐學生歸國相對順利,但也經歷了一些坎坷。留英學生歸國在辦理手續的過程中,時常受到英國政府的刁難。王綬琯回憶說:“當時英國政府刁難我們,不讓回來,說非要有香港的簽證才行。當時從英國回國只有經過香港,沒有別的交通,而香港拒絕簽證、拒絕過境,這樣搞了好幾年。”【劉文霞、李敏:《王綬琯院士訪談錄》,《中國科技史料》1999年第1期。】但是,這些都不能阻止中國留學生歸國的努力,一批又一批的留學生艱難地踏上了回國之路。
(三)以華北為中心的區域流向
新中國成立初期歸國的留學生在就業區域流向上也存在明顯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以首都北京為中心的華北地區及周圍,這主要是因為北京是中央政府所在地,是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當時,也有一部分人在“辦委會”的號召和動員下去往東北地區就業,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東北地區缺乏干部,在此情形下,“辦委會”積極鼓勵歸國留學生支援東北地區。相比較而言,當時西北和中南地區的歸國留學生人數較少,西南地區寥寥無幾。1949年8月至1950年12月登記在冊的歸國留學生共有428人,去往華北地區的有297人,約占總人數的69.39%;去往華東地區的有49人,約占11.45%;去往東北地區的有42人,約占9.81%;去往中南地區的有17人,約占3.97%;去往西北地區的有11人,約占2.57%;去往西南地區的有10人,約占2.34%;去往香港的有2人,約占0.47%。【李滔主編:《中華留學教育史錄(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頁。】此數據雖然并不能全面反映出新中國成立初期所有歸國留學生的工作去向,但基本流向較為明顯。
(四)產生廣泛的影響效應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留學生歸國熱潮對我國社會的影響重大而持久。
一方面,這一時期的留學生歸國潮對我國社會的影響極為廣泛,這首先體現在留學生歸國后的歷史貢獻層面,諸多學有所成的留學生歸國,迅速成為各行各業的主力軍,為我國各項建設立下汗馬功勞。其次體現在對中華文化和社會風氣等方面產生的影響。眾多遍布世界各地、接受世界文化熏陶的留學生歸國,不僅帶回了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還將多彩的世界文化介紹到國內,影響了國人的學習和生活方式,也加深了國人對世界的認知。
另一方面,留學生歸國潮產生的社會影響具有持久性。學成歸國的留學生們在艱苦的物質條件下投身到祖國建設之中,很多人成為相關領域的開創者和奠基者。雖然不少專家回國后歷經坎坷和挫折,但他們矢志不渝,愛祖國、愛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終成為他們奉獻自我的動力,他們強烈的報國之志和熾熱的愛國之情在留學生中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從長遠效果看,留學生歸國潮產生的社會效應是不可估量的,這種社會影響不僅體現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而且影響至今。
四、新中國成立初期歸國留學生的貢獻
1949~1956年,在各方的努力和幫助下,1700多名留學生回國參加建設,他們淡泊名利、團結奮進,為急需人才和科學技術的新中國注入了新鮮血液。歸國留學生們憑借自己的學識和能力為新中國的科技、教育、國防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推動了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中國留學史上譜寫了光輝篇章。
(一)留學生在相關科學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
在數學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留美歸國的世界著名數學家華羅庚,他曾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作為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他是1949年以后中國數學界乃至科學界的標志性人物,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國際學術界有以華氏命名的科研成果,如“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和“華—王方法”等。另外,這一領域的杰出人物還有留美博士程民德,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數學與應用數學方面。留學法國的吳文俊開啟了中國的數學機械化研究,嚴志達最早在我國從事微積分幾何研究。
在化工領域涌現出很多杰出人物,他們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化學家,使我國在化學工業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這一領域留美學生的貢獻最為突出:留美博士侯祥麟是中國石油化工技術開拓者之一;彭少逸是中國石油化學、多相催化和色譜等領域學術帶頭人;被譽為“中國催化劑之父”的閔恩澤曾留學于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是中國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和中國煉油催化應用學科的奠基人。此外,陳家鏞、陳鑒遠、陳茹玉等一大批歸國留學人員都在這方面頗有建樹。
在現代物理學領域,留美歸國的加速器物理學家謝家麟先后研制了中國第一臺電子直線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為中國在國際高能物理界贏得了聲譽;物理學家謝希德在表面物理、固體能譜、半導體物理等方面頗有成就。此外,超聲學家應崇福、金屬物理學家葛庭燧、核物理學家肖健等都是這一領域的杰出代表。留英歸國的主要代表有理論物理學家彭桓武,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程開甲,雷達專家張直中,力學家林同驥,物理學家、力學家錢偉長等,他們都在相關領域成績斐然。
在氣象學領域,留學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世界著名氣象學專家葉篤正,作為中國現代氣象學的主要奠基者,他長期從事地球科學的研究,在東亞大氣環流和季節突變理論、大氣長波能量頻散理論、大氣運動適應理論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頗豐,為中國現代氣象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1950年回國的留美博士、氣象學家謝義炳,作為我國現代天氣學和大氣環流學的主要奠基者,長期從事大氣環流、低緯度天氣學和天氣動力學研究,20世紀60年代他首次提出“臺風群”的概念和切變不穩定理論,70年代末提出中低緯度天氣系統的概念模式以及濕斜壓大氣的概念和系統理論,晚年提出指數循環動力學理論,他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對我國氣象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地質學領域,代表性人物有留英歸國的李四光,他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學的主要奠基者,創立了地質力學,并運用力學理論來解釋地殼運動現象,積極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創立了新華夏構造體系的概念,為中國地質科學和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著貢獻。1950年留美歸國的張炳熹,為中國的地質科學研究、地質礦產資源勘探、地質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1949年留美歸國的業治錚是中國海洋地質學創始人之一;周廷儒是中國地貌學家、地理學家。留英歸國的王鴻禎,涉獵的研究領域包括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和大地構造學,尤其擅長珊瑚古生物學和歷史大地構造學;馬杏垣是著名的構造地質學家、地震地質學家,其研究領域十分廣泛,主要研究構造地質學、前寒武紀地質、巖石圈動力學和地震地質學等;翁文波在石油勘探領域做出了貢獻。留日學者郭承基是地球化學和礦物學家,在我國稀有元素礦產資源的普查、開發以及綜合利用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
在醫學領域也有一批頗有聲譽的科學家。中國醫學界的代表人物吳階平,曾在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是中國泌尿外科的開拓者,在該領域貢獻突出。還有一些留美歸國者如中國制藥化學、藥物化學專業的早期創建者彭司勛、中國基因工程創始人之一的黃翠芬、核醫學專家王世真等,都是醫學領域的領軍人物。留英歸國的樓之岑、藥物學家沈家祥等都在相關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
(二)留學生在教育和學科建設事業上做出的貢獻
歸國留學生對中國教育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上。歸國留學生不僅使我國原有基礎學科得到了長足進步,也促使一些新興學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甚至在國際學術界嶄露頭角。在歸國留學生群體中,碩士和博士占相當大的比例;貒螅蠹s有30%的人選擇在高校任教,由于其研究領域對新中國來說大多是緊缺的,因此他們兼顧教學和科研兩項任務,既為我國培養了大批人才,同時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他們拓展了我國的教育領域,奠定了中國自然科學傳承和發展的基礎。
留美博士杜慶華是我國力學教育的先驅,在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工程力學專業,還主持創辦了工程力學研究班,為我國培養了許多工程力學教學和科研骨干人才,奠定了中國力學發展的人才基礎。留美歸國的劉恢先,開創了中國地震工程學的研究領域,在推動地震工程學和抗震防災研究工作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也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抗震科研人才。留美博士李恒德創建了核材料專業,也是我國離子束材料改性新領域的最早開拓者。在化學學科的創建上,化學家唐敖慶于1949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歸國后熱衷于人才培養,組織了多次全國性的專題研討會,為這一領域培養了一批學術帶頭人;留美博士馮新德率先在我國開設高分子化學課程;朱亞杰創建了北京石油學院人造石油專業。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留美博士談家楨于復旦大學創建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遺傳學專業,為遺傳學在我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些都表明留學生在促進我國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上成績突出。
在歸國留學生中還涌現出一大批著名的大學校長和教育家,如吳階平(曾任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校長,留學美國芝加哥大學)、謝希德(曾任復旦大學校長,留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唐敖慶(曾任吉林大學校長,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曹建猷(曾任西南交通大學副校長,留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史紹熙(曾任天津大學校長,留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等等,還有許多教育家和教育機構的重要領導人都對中國高等教育事業以及培養人才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
(三)留學生在新中國國防及外交事業上的突出表現
新中國成立后,中共中央決定自力更生進行原子彈、導彈、人造衛星的研制,留學生成為這一任務的主要擔當者。歸國留學生不僅擁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而且他們還在歸國時帶回來非常珍貴的圖書資料和科研設備。其中最典型的是張文裕和王承書夫婦,他們先后寄回國的圖書資料有300多包。物理學家趙忠堯回國時為國家購置了加速器的大部分組件,回國后領導建成中國最早的兩臺質子靜電加速器,為中國發展真空、離子源和高電壓技術以及核物理研究創造了科研條件。“導彈之父”錢學森,作為“兩彈一星”研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55年回國后,出任中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的負責人,對中國的國防科技事業做出的貢獻不可估量。留美歸國的核物理學家朱光亞參與組織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空投航彈、首次原子彈與導彈“兩彈結合”的任務,參與指揮了我國首次核試驗,是我國核技術的主要研究者之一,為中國和科技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皟蓮椩獎住编嚰谙茸鳛橹袊宋淦骼碚撗芯抗ぷ鞯牡旎咧唬陬I導組織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頗有建樹,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研制過程中更是貢獻卓著。我國在初建原子能和核工業時期,需要各個領域的大量高級技術人才,為此有300多位留學歸國者為了適應國家的需要,放棄自己的專業領域,轉入原子能及相關專業學習研究,為極為落后的中國在科技研究領域提供了寶貴的資源,也促進了中國國防事業的迅猛發展。“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離不開歸國人才做出的突出貢獻,為此,在新中國成立5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對當年研制“兩彈一星”的突出貢獻者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在23位受表彰的科技專家中,有留學背景的人達21位【李滔主編:《中華留學教育史錄(1949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頁。】,這也足以說明歸國留學生在此項偉大工程中的突出貢獻。
在外交事業方面,有很多學識淵博、經歷豐富的海外學子都聚集在外交部,他們為中國的外交事業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改變了西方國家對我國的看法。在1954年召開的日內瓦會議上,我國外交人員的翻譯能力著實讓其他國家大吃一驚,其中留美歸國的浦壽昌、浦山兄弟的能力最為顯著,浦壽昌以英語口譯見長,而浦山以英語筆譯見長,他們為會議的圓滿召開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使我國的國際地位大為提升,正是因為留學生們心系祖國的前途和命運,使得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忘我奉獻,他們的奉獻精神將永載史冊。
(本文作者:陳松友,法學博士,教授,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130012;范俊琪,碩士研究生,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130012。)
(責任編輯:鄭珺)
(來源:《當代中國史研究》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