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格局與意識形態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之后,世界局勢呈現一種復雜的狀況。多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相繼消亡不僅給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帶來了極大的沖擊,而且對國際格局的影響也非常巨大,世界格局多極化的趨勢更為增強。最近,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朝鮮毅然改變了策略,與韓國舉行了首腦會晤。這一舉動無疑將會影響國際格局的變遷,尤其對亞太地區的發展將起重要的推動作用。這勢必涉及到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尤其是國際格局方面的一些問題。但是,雖然在世界政治和國際關系領域中人們經常使用“國際格局”這一概念,但卻存在著多種不同的解釋。例如在談論國際格局的主體時,有的強調世界上的各種政治力量;有的強調國際上的各種基本力量;還有的強調國際舞臺上充當主角的國家和國際組織等等。這些不同的理解既有相同的地方,又存在一些分歧,而這些分歧必將影響對國際格局的研究。
●定義的不同是正常的事情。對于一個概念,我們可以從多個不同的角度進行辨識、探討和認知,不一定存在惟一的“正確說法”。但是,我們還是需要進行溝通,以便找到一個關鍵的結合點。當然,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專業的不同以及視角的不同都是其中的影響因素。所謂格局,就是事物內在的結構、形式和狀態。所以我認為國際格局一般是指活躍于國際舞臺上的各種力量(包括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等)之間,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種結構、形式或狀態。在近現代國際關系史上就曾出現過所謂的一國稱霸或多極均勢等國際格局的不同表現形式,而從構成力量類型的不同來看,還可以分為世界經濟格局、軍事格局和政治格局。所以,對概念的不同理解可以使人們對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這大多是思考的角度不同所致。同時,各種不同意見的存在,也可以使我們對問題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國際格局的發展演變是國際舞臺上各種基本力量對比變化的結果。各國之間力量對比的消長,特別是主角力量的興衰,必然造成一些國家國際地位的升降和角色的改變。同時,隨著力量消長的變化,各國從維護和謀求自己的國家利益出發,必然調整其對外政策,這樣各種力量之間的關系必然會出現新的分化與組合,從而引起國際關系格局整體或局部的變動。這已經得到了歷史的證明。當然,影響國際格局變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國家利益之外,社會文化、地理環境等都是其中的因素。我記得您曾在一本著作中專門談到了意識形態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意識形態在社會生活和國際關系上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在當代,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明顯的一個現象是,在敵對的國家之間或陣營之間,由于長期的冷戰或熱戰造成的敵意,雙方對對手逐漸形成了固定的觀念。意識形態的長期存在和根深蒂固造成了一種非良性循環,使人們之間存有深刻的敵意和不信任情緒。這確實是個很復雜的問題。想想看,無論東方也好,西方也好,社會主義也好,資本主義也好,都存在這方面的沖突和壓力,而且沖突難以避免。我覺得中國現在需要的,還是鄧小平講的“韜光養晦”比較好。西方的意識形態不會馬上消失,相反壓力有可能會增大,那么對中國就不會輕易地放手,這是必然的現象,是面對面的碰撞。保持低姿態,不要去扛旗,這樣比較好。意識形態背后往往會有利益的考慮,很難把它說得很絕對,美國人表面說得冠冕堂皇,后面其實都有其他目的。關于意識形態的東西,我覺得真的很復雜。政治是不甘寂寞的,總是需要意識形態作支持或者進行“包裝”。意識形態的作用在未來還是很強大的,是非常有力的。我們在考慮意識形態支持我們外交的時候,一定要審慎、全面,要深思熟慮,而且不要出頭,不要扛旗。
▲作為思想體系的意識形態,具有直接體現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能力,所以它已經成為國際關系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國際輿論的焦點。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年代里,它的這種作用就曾非常明顯地表現出來。二戰后東西方冷戰所具有的意識形態性質就更加暴露無遺了。就是在冷戰結束后,意識形態的斗爭也仍然表現得非常尖銳復雜。所以,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非意識形態化”或意識形態的“淡化”都是不符合當今世界現實的。蘇聯的解體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弱化意識形態的結果,這也是它留給現存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點啟示。
蘇東劇變的全球影響
▲前蘇東地區在20世紀的國際事務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二戰結束以后,它們在華約的建立、經互會的成立以及在社會主義陣營后來的發展壯大過程中,曾經是中堅力量。所以,這個地區發生劇變不僅是社會主義的重大損失,而且也對國際格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確實是這樣的。在國際格局大變化時期,這一地區的特殊情況對國際形勢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研究它們的狀況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我想強調的是,這一地區發展的模式是多種多樣的,是復雜多變的。它并不是鐵板一塊,不能用一種模式來概括。毋寧說它是一個復雜的變化的結合體,或者說是地理上的一個區域。在研究過程中,我把這兒的復雜狀態分為三種不同的情況。打一個比方,如孕育生命一樣,有的會生產出一個健康的寶寶,我們可以稱之為“順產”;有的則為“難產”,它生產經歷的時間比較長,痛苦比較強烈,帶來的社會沖擊面比較大;第三種就是所謂的“怪胎”,這種情況只在少數國家中發生。
所謂“順產”,主要指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還有波羅的海三國和斯洛文尼亞等八九個國家。根據這一地區的民族特色,國際上有人稱之為“維謝格拉德”,我們也可以稱之為“波匈捷區域”。這一區域民族成分比較單一,歷史上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而且它轉型比較快,相對順利,所以現在的發展呈現一種相對良性的特點。它的社會、人民生活、對外貿易等方面都已全面展開,并呈現一種向上的局面。
所謂“難產”,指的是以俄羅斯為首的大多數國家。經濟上,它們實行“休克療法”;政治上,又主張“完全放開”。雖然表面上似乎多了些自由平等,但是另一方面它又帶來了整個社會的一片混亂,人們期待憧憬的成功遲遲未來。“休克療法”帶來了社會肌體的長久的疼痛,其中的代價是很大的,而且以后的事情還難說。但是從政治結構上來看,究竟是好是壞,孰優孰劣,現在還很難斷定。從總的來看,它帶來的不是可預期的穩定,相反更多的是一個不斷裂變、不斷沖擊的不確定的畫面。
第三種就可以叫做“怪胎”。它主要指前南地區以及中亞、西亞的部分地區,如亞美尼亞、格魯吉亞等。像這些地區,過去很長的一段時期都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狀態,雖然發展不是很快。但是,變化所帶來的不是預期的好處,而是誰也沒有預料到的民族分裂主義、地區之間的對立、強烈的宗教主義情緒、政黨政治結構上的混亂和經濟上的無序。像南斯拉夫,過去在鐵托時期是很穩定的,但是現在又成為歐洲新的火藥桶。90年代以來,產生了很多很多的國際沖突、熱點問題。在高加索地帶,像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那真可以說是民不聊生、社會動蕩。有人說它們倒退到了70年代的發展水平,是制造麻煩的策源地。
▲不同的選擇將產生不同的效果,蘇東地區發展的這種多樣化,不僅對本地區的形勢產生影響,而且對當前國際格局的轉換發揮了重要影響。
●1989年以來,國際形勢進入了一個明顯的動蕩、變化階段。這場劇變不僅來勢迅猛、涉及面廣,而且引起了國際關系體系深層次的震撼。它不僅是在原有規則下大國間權力的再分配,而且是國際體系從行為規則到行為主體的全面變革。當然,國際關系的具體變化過程中會出現曲折和反復。蘇東劇變后,世界的政治和經濟形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因為在格局大變動的背景下,各主要國家都調整了自己的戰略,紛紛提出了建立新秩序的主張和構想,并力爭掌握未來世界的主動權。而且,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相互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并重新進行了分化和組合。這一切都對國際格局造成了一定影響。
改革中的社會主義國家
▲應該說,自從蘇東劇變以來,各國共產黨經受了戰后最猛烈的沖擊和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在如此打擊之下,現存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對社會主義的發展以及其中存在的問題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并隨之改變了其內外政策,各國在重新組合之后選擇了不同的發展方向,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在經過蘇東劇變之后,現存社會主義國家出現了不同的發展模式。比如,相對其他國家而言,古巴和朝鮮雖然基本上還是保持了十幾年前的政治形態、政黨形態、社會形態以及外交形態,但是又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作了些微調和局部的變化。
▲能不能請您具體談談?
●古巴近幾年在基本保持政治體制不變的情況下,也對經濟方面的工作做了一些調整。比方說,在美元外幣的流通以及經濟生活中放開了一些口子。在外交方面也同一些拉美、中美洲國家以及一些發達國家保持接觸,打破了美國的封鎖。所以,我覺得古巴在傳統的模式中又重新顯示了新的生機。它的原則、立場都是堅定的,它以往的基本的模式并沒有根本的改變。但我覺得它確實擺脫了舊的束縛,并非像有些西方國家所認為的那樣,新形勢下傳統的模式就會消失。事實不是這樣的,它也是隨著國情的變化而有變化的。當然,從內政上來看,我認為這樣一種模式確實又處于一種進一步調整的現實過程之中。從整個情況來看,它接近于傳統的社會主義模式,如實行計劃經濟,決策相對集中等,另外它卷入國際經濟、國際貿易、國際金融比較少,開放度還不夠。這樣一種模式,我認為,未來還有可能發生變化和調整。因為確實還存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這就需要進一步調整。它在信息時代,在經濟全球化的沖擊下多少有些不太適應,所以發展往往就顯得相對緩慢一些。由于朝鮮和古巴在發展的過程中有很多共性,所以我把它們概括為冷戰后社會主義發展的“古巴—朝鮮模式”。
▲中國的情況有所不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證明了其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無比正確性,證明是一種好的思路與方向。
●中國的情況與古巴、朝鮮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我把中國與越南的發展道路稱為“中國—越南模式”。與上一種模式相比,它在政治上強調和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強調以社會主義制度作為基本的體制,堅持與西方那種議會民主道路的區別;經濟上更多采用的不是拒絕,不是全盤否定現代西方市場模式下的政策。相反,它在經濟生活中實際上采用法律的手段,以法治國,以市場帶動,以一種開放的方式來處理國內社會發展與穩定問題。大體上來說,中國選擇了一條比較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它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積極的成果。但另一方面,這一切還處于變化之中,還需要進一步地發展調整。我反對固守住傳統的斯大林模式,或者全盤照搬現在西方的那一套。這兩個極端,我覺得都不符合實際。中國還是要走自己的道路。
▲您認為越南的情況與我國非常相似嗎?
●的確是這樣。以前,越南曾經被稱為“輸出難民”的國家,遭到周邊國家及國際輿論的反感。但是自從1986年實行革新路線以后,越南經過15年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國家的變化非常大,社會的發展也出現了日新月異的進步。而且,越南取得的成就、發展的水平以及發展階段和存在的問題都和中國非常相像。比方說,如何遏制政黨領導人的腐敗,如何在消化西方先進經驗的同時保持原有體制的特色和優勢。另外,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關系如何調整好以及對青少年一代如何教育,使他們既能夠愛國、又能夠體現自我等。甚至這兩個國家的一些口號也都非常相似。過去20年的實踐,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也帶來了很大的挑戰。總的來說,這種模式在政治上還是保持了過去體制的一些特點,而在經濟上則做了重大的調整,這是它與第一種模式很大的不同。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具體的,千差萬別的。人們可以為事物歸類,找出共性,但卻不能排除個性和差異。人類社會發展也是如此。無論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國情不同,客觀條件不一樣,其發展的軌跡就不同,發展的模式也不一樣。古代社會也好,現代社會也好,從未有過也不可能有世界統一的模式。
●所有這一切也都引起了我的思索。那種認為某種模式或道路就能涵蓋一切的想法是不對的。某種模式在某些時候、某些地方是有益的,而在另外的時候或另外的地方就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因為,一方面各國的情況千差萬別,另一方面未來社會發展不確定,有的國家會上升,有的國家會更加不安定。回顧觀察歷史,我覺得對它做一準確的評判是非常難的。
回到剛才我們討論的內容,我認為可以看出以下幾點:首先,我覺得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情況是千差萬別的,沒有哪一種方式,包括我們自己的方式,能夠給別人提供一個模式和指南。第二,我覺得要看到這種發展道路的探索是與國內的經濟、文化、社會相關的,同時也是與國際上的斗爭、國際外交的演變不可分割的。所以,我覺得未來世界還處于一個巨大的調整改變過程中。我們在看這些國家未來發展的時候,不僅要看這個國家本身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探討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模式,同時也要看世界上的重大的演變或者特點。這一點,從20世紀后半期的歷史中可見一斑。
▲談到這里,我聯想到國際關系中的定位問題。二戰以后,隨著美國、蘇聯霸權主義的出現,國際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在這種形勢下,毛澤東在70年代初提出“三個世界”的理論,指出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日本、加拿大、歐洲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是第二世界;亞(除了日本以外)、非、拉國家則是第三世界。這種戰略劃分超越了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傳統觀念,突出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霸的矛盾,強調了第三世界國家彼此之間的聯合。這種富有遠見的戰略原則,對改善我國的國際環境、提高國際威望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目前的定位還在第三世界,并同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保持密切的合作。我覺得“第三世界”這個概念還是需要的,中國在這方面還是會同第三世界一些國家保持現在的合作。但是也要看到變化,首先,目前的情況同過去不一樣了,其次第三世界國家本身也出現了一些不同的分化。有的國家如新加坡、韓國等已經加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有的國家則屬于新興的發展中的國家,如中、越;也還有比較不開放、比較落后的國家,如非洲的一些國家。
▲您的意思是說,雖然隨著現實的變化這一理論的實際內容已經有所變化,但是它所體現的思路和精神對我們今天的發展還是有一些啟示的。
●當然,啟示是有的。但是我覺得中國目前還處于一個向上走的時期。我們不是一直在強調至下個世紀中葉要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嗎?到那個時候就很難了。不僅別人不會相信你還是一個第三世界國家,而且那個時候我們的考慮、我們對世界的看法都會有很大的變化。如果再以第三世界國家標榜自己,那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們現在很難判斷。我只能說在現在的情況下,我們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把自己綁得太死、太緊。但在某些問題上,舉個例子說,如氣候變化、加入WTO問題上,我們還是要加強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合作。但是,在另外一些方面又不一定,像穩定、安全方面,別人都要把你作為一個強國來看待,所以還是要因時因地制宜。
▲我覺得毛澤東當時提出“三個世界”的理論是與國際形勢密切相關的,尤其受蘇聯大國主義、霸權主義的影響。社會主義運動內部的任何變化都會對國際形勢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那么,現在朝鮮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韓國作為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它們之間的首腦會晤將對國際格局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朝韓之間的這次首腦會談,我覺得能給人們很多啟示。雖然在外人看來朝鮮是一個相對落后的國家,但通過這次會談可以看出它還是有很多的外交技巧,有很多的多邊斗爭策略的。現在看來,我覺得,很難說存在“一邊吃掉另一邊”的問題。它采取的原則叫做“自主統一、協調對話、平等伙伴”。我覺得這不僅有利于它們兩個國家關系的發展,而且外交上,大多數國家也都公認這一策略很得體,很有分寸。
可以肯定地說,這次會晤將對國際形勢產生重要影響,但目前我對此還沒有完全想好,所以我只能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簡單地談一下。我覺得這次會晤大大減少了朝鮮半島發生沖突的可能性。顯然,以前大家都在擔心這一熱點問題。我覺得這次會晤大大減少了這種可能性。應當指出的是中國在朝韓會晤問題上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我覺得從這一角度來說中國的發言權,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大大增強了。關于朝鮮半島這種緩和的模式,我認為他們強調的八個字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一他們沒有放棄“統一”的目標,而且他們都承諾會為之奮斗。第二是“自主”。朝韓之間的會晤并不是美國,也不見得是中國把他們拉到一起的,俄羅斯、日本也都不能。相反,它是兩國領導人之間的協商對話。第三個是“平等”,就是說真誠地對話,互相尊重。韓國很富有,但金大中這次還是抱著很謙虛的態度,以誠待人。最后一點是“漸進”,不要速成,不要“畢其功于一役”,要分階段,從而漸進地、有耐性地達到期望的目標。
另外,朝韓會晤對美國等西方國家搞的那個導彈防御體系、擴充軍備也是一個打擊。因為美國一直以所謂朝鮮的導彈威脅作為搞導彈防御體系的借口,現在朝韓的雙方會晤了,西方國家就沒有借口再發展新武器、新裝備了。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這一舉動從國際格局本身來說對那種擴充軍備的西方勢力是一個很有力的回擊。我們期待著更大的推動。
▲科索沃問題也是冷戰結束以后發生的一個重大事件。在世紀之交這個關鍵時期,它對國際格局變遷和社會主義發展兩方面的影響都是不可低估的。
●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話題,但目前我覺得我的研究還不夠,還需要進一步地深入思考。
新世紀的挑戰與回應
▲未來的十幾年是世界格局多極化加速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發展中國家崛起的關鍵時期。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人類面臨著諸多的新問題,尤其是新科技革命的發展,將對這一切產生深刻的影響。
●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是人類最具影響力的行為之一,它不僅給作為個體的每一個人的生活帶來了變化,而且對人的群際關系造成了意義深遠的后果。科技進步對當代國際關系的影響,就是這種輻射力的突出表現。事實上,自近代民族國家的世界體系誕生以來,科學技術始終對國家間關系有著重大的作用,只不過今天這種作用的范圍更廣、力量更強,作用的線索延伸呈現出加速度的趨勢。最早的科技革命發生在十七八世紀的西歐,其主要標志是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它使資本主義進入了大規模生產的階段。對國際關系而言,其深遠意義在于,它使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了在世界范圍的霸權地位,使東方文明成為隸屬于西方的歷史客體,使國際政治從一開始就打上了西方文明的烙印。到19世紀下半葉,出現了又一股科技創新的浪潮,其重要內容是廣泛利用新發明的電力和內燃機為生產自動化服務。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西方國家的生產社會化程度大大提高,國際經濟聯系迅速擴大,推動了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被列寧稱作“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國際關系新階段,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的,這是一個西方列強互相爭斗和稱霸全球的階段。而目前我們正在經歷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興起的新科技革命,也已經并且將繼續對于當代國際關系發生廣泛而久遠的影響:它不僅進一步加強武器的破壞力和改變戰爭的形式,加快各國經濟水平的提升,增強不同文明和民族間的互動,而且它在增加、擴大發達與不發達國家之間差距的同時,越來越多地制約國家主權的行使范圍和改變各國政府的議事日程,加速國際關系結構的更新及其實質的變遷,使其更具有全球緯度。科技進步既給走向21世紀的國際社會帶來更大的希望,也使國際關系具有更多的不確定性。
▲未來既有機遇,又有挑戰。要正確地選擇好前進的道路,必須把握全局,認清形勢。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社會逐漸走向一體化,而這必然是受多種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
●當然,這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我想強調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我覺得信息革命、技術進步這些東西是擋不住的。又如電子化、通訊設備、媒體的廣泛傳播,這些東西我想不管采用什么模式或道路都得考慮。第二個就是市場經濟,因為在所謂的經濟全球化道路上,市場規律、市場法則的道路上,我覺得它會繼續沖擊各國,會繼續挑戰各種傳統的治國方式。不管喜歡不喜歡,我覺得這都是一個趨勢。當然,它也反映出西方國家存在一些優勢。從另一方面來講,對廣大社會主義國家來說,如果運用得好的話,確實能夠獲益,能夠帶來經濟和技術的進步。雖然大的環境沒有多大的變化,但是能夠獲益,能夠得到提高,所以對這種態勢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偏向某一面而否定另一面。第三,我覺得,從大勢來看,前面提到的都是擋不住的。順潮流而走就會有成果,不然就會很困難。但除了它們之外,從國際沖突、國際安全、國際和平來看,我覺得冷戰結束后的世界,大戰或者說世界規模的核戰發生的可能性越來越小了。這在未來很長時間里將給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探索提供一個很好的機遇,這是好的方面。但是冷戰結束以后,恐怕局部沖突和麻煩不是減少,而是增多。國際形勢將變得越來越復雜。圍繞國際政治,圍繞區域經濟,圍繞所謂的全球化問題的沖突只會增加,不會減少。這就給外交、國際戰略提出了一個挑戰。就是說它既是和平的,又是非和平的。從目前這種環境的趨向看,和平是大的方面。但它又是非和平的,就是說,如果沒有這種緊迫感,你就會面臨很多很多的壓力和問題。
▲所謂機遇與挑戰并存,對有準備的、積極進取的人,就是機遇;對沒有準備的、故步自封的人,就是挑戰。
●歸根結蒂,要有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這表現在國內社會政治改革方面,也要善于了解、比較國際上不同的做法及有用的地方。所以,我覺得,千萬不要把中國目前的這種探索、這種成績模式化。我們還應該看到它是有局限性的,而且會隨著國內國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當然,目前這種開放向上的態度,對于我們的探索來說,總歸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原載《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0年第3期,后被《新華文摘》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