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總是通過滿足人們的需要來實現自身價值,而要滿足人們的需要,就必須為人們所理解和接受。“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這段大多數理論工作者都非常熟悉并經常喜歡引用的馬克思經典,極為深刻地揭示了理論只有把自身大眾化,才能掌握群眾、說服人,才能有魅力。這就意味著,馬克思主義也同樣必須把自身大眾化。
但是,關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問題,人們通常更多講的只是語言的大眾化,從而把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理解為馬克思主義話語的生動、平實、通俗和易懂化過程。事實上,僅有語言的生動和通俗是明顯不夠的,因為真正說來,語言的問題并不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根本問題,只有“徹底”、“抓住事物的根本”,才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關鍵。而要“徹底”“抓住事物的根本”,就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理論品性。
一是以人為本的民生立場。馬克思主義就是關于人的解放、尤其是廣大無產階級解放的學說。它所要實現的共產主義,就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的學說”,是“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在馬克思看來,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也“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由此,馬克思主義從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出發,堅持廣大無產階級根本利益的基本立場,以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現實存在的人為自身的阿基米德點,以人的“自由的自覺的活動”的本體性類存在為終極路標,在對人的異化存在的現實批判中,積極揚棄造成人的異化的條件,不斷實現和占有人的本質。以人為本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基本立場,而且也是整個馬克思主義最為根本的邏輯。而人們通常也只對與他們的生活實際有關的東西感興趣,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發展要想能夠掌握群眾,有魅力,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民生立場,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們生活的現實需要出發,關注人們的需要,理解人們的需要,尊重人們的需要,深入研究人們的真正需要和正確引導人們的實際需要,從而推動人類實踐和社會的發展,不斷揚棄人的異化存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最終實現人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
二是實事求是的問題意識。馬克思認為,“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而“一個時代所提出的問題,和任何在內容上是正當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問題,有著共同的命運: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同樣,抓住“實際的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主要的困難”和關鍵,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發展要想能夠掌握群眾,有魅力,就必須具有自己的問題意識,這種問題意識必須把實事求是作為其基本精神,講真事,說真話。講真事,就是敢于發現和客觀面對理論發展與人們生活中出現的真問題。不回避,不夸大,不遮掩,既不無病呻吟,胡亂炒作,也不掩耳盜鈴,粉飾太平。而是要通過廣泛調查,深入研究,抓住理論發展中的真問題,抓住人民群眾關心、影響人們生活的真問題。因為沒有這些真問題,就不可能有真研究,只有抓住了這些真問題,研究才會有意義,才能受到人們的歡迎,得到人們的肯定。說真話,就是能夠客觀揭示問題產生的真正原因。我們知道分析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所謂分析問題實際上就是要找到問題產生的癥結,找到問題產生的真正原因,因為只有找到問題產生的癥結和真正原因,才能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這就意味著,必須袪除一切經濟社會文化等外在因素和主觀愿望個人私利等內在因素的干擾,本著實實在在解決問題的原則,拿出真心實意解決問題的決心,客觀揭示問題產生的真正原因,而不是隔靴搔癢。這樣才不致于辦法措施一大堆,拳法招數眼花瞭亂,但卻見不到效果,看不到誠意。
三是高于實踐的理性邏輯。藝術的魅力源于藝術來自生活而又超越生活,理論的魅力源于理論來自實踐而又高于實踐。因為藝術只有來自生活,才能有感染力,只有超越生活,才能滿足人們的藝術享受,升華人們的精神。而理論只有來自實踐,才能掌握群眾,只有高于實踐,才能實現自己的真正本質,指導人們的實際行動。來自實踐,就是“必須考慮生動的實際生活,必須考慮現實的確切事實”,因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高于實踐,就是超越人們日常生活所在的現象世界,去“解決宇宙的秘密、知道主宰一切的最高權力、揭露實體的世界。”簡單地說,就是超越經驗一般的能力,深入到現象世界之外的理性世界,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這是理性的邏輯,它與旨在改變現象世界的實踐不同,確證著理性作為“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一種絕對的、唯一的、最高的、無限的力量”的本質,滿足著人類理性自身的需要。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發展要想能夠掌握群眾、有魅力,就必須來自實踐而又高于實踐,并堅持高于實踐的理性邏輯,而不是俗化為人們一般的認知,沉淪于人們當下的生活。理論不應趨同于現實,現實本身必須努力上升為理論。只有這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發展才能保持自身作為理論而存在的普遍性、規律性和先驗性,才能作為理性的價值觀念,成為指導人們思想以及日常生活行為的規范,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理性力量。
四是超越常識的創新精神。“求知是人類的本性。我們樂于使用我們的感覺就是一個說明;即使并無實用,人們總愛好感覺,”從整個人類的存在來看,人們主要的活動,無非可以歸結為人類不斷對象化和實現自身生命本質和超生命本質的過程,生命本質具體化為人們求生存的需要,而超生命本質則決定了人們求知的欲望。在馬克思看來,人類這兩種本質的對象化和實現,實際上也就是人們不斷“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的兩種活動,“改變世界”首先滿足著人類求生存的需要,表達著人的實踐理性,而“解釋世界”更重要的則確證著人類求知的本性,反映著人的理論理性。所謂求知,就是探尋真理,設法得到知識。這意味著,人們努力所追求的知識并不是人們已經掌握的,對于人們既存的記憶來說必須是全新的,它絕不能是已經落入凡間,并為人們所熟知的常識。理論必須超越常識,具有能夠滿足人們好奇心,為人們提供新見解的創新精神。而馬克思主義者也“不應抱住昨天的理論不放,因為這種理論和任何理論一樣,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東西,只能大體上概括出實際生活中的復雜情況。”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論發展要想能夠掌握群眾,有魅力,就必須具有超越常識的創新精神,堅持與時俱進,堅持解放思想,打破對以往理論的依賴和重復,打破摘摘抄抄的思維習慣,打破東拼西湊的寫作方式,打破虛空套話的浮華文風,刪繁就簡,厚實內容,創新理論。
(作者單位:中央編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