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024国产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无码影片在线播放,日韩和欧美aaa片,欧美性欧美巨大黑白大战

本土農民工社會工作服務與社會組織發展模式創新

——以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為例

作者:丁開杰    發布時間:2015年01月30日    

發展是一個過程,更是一個系統。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考慮階段性特征和發展對象的實際;而在發展系統中,需要考慮系統構成和發展對象的細分狀況或者群體構成。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北京共識”、“中國模式”、“中國崛起”等話語的出現是對這一成績的肯定。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使命,對發展已經提出新期待和新要求。共識已經形成,發展經濟的目的不再是簡單的GDP增長,而是維護、實現群體權利,挖掘和增加群體能力,讓發展惠及到每一個公民。對有困難的群體的賦權增能和推動有困難的群體的參與治理,正是發展的題中之意,更是當務之急。基于此,本文以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在本土農民工社會工作服務創新與社會組織建設上的實踐為例,對我國社會組織如何對弱勢群體進行增權賦能,推動參與治理做出討論。

一、農民工市民化亟需社會組織與社會工作的創新發展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積極推動現代化進程,經濟實現了連續多年的兩位數增長,社會民生事業大發展,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已經進入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政治發展、文化發展和生態發展“五位一體”的發展時代。但是中國的發展是不均衡、不協調的發展,城鄉、區域和“五位一體”之間不均衡、不協調,有多對矛盾亟需解決。其中,城市和鄉村、經濟和社會這兩對矛盾尤為突出。

從城市和鄉村看,一方面,改革開放35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2年的52.57%,整整提高了34.65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但是我國的城市化質量不高,不僅出現了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空氣污染等嚴重的大城市病,而且仍有2.6億農民工尚未真正市民化,如果扣除這部分流動人口,我國真實的城市化率還不到35%。如果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城市化率也仍然有很大差距。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都高于95%,中等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例如韓國、中國臺灣的城市化率則已經達到了85%[1]。另一方面,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已經取得顯著成效,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務的制度框架,比如在教育方面,全面實施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在醫療方面,基本醫保已經覆蓋95%以上的人口,但是基本公共服務發展不平衡,弱勢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仍沒有得到充分的保障[2],城鄉公共服務呈現二元結構特征。以社會保障為例,到2011年,我國農村仍未能建立一套像城市那樣的社會保障體系,城市的社會保障覆蓋率是88%以上,而農村覆蓋率只有3.3%,城鄉社會保障率的比例為22∶1,城鄉人均社會保障費的比例為24∶1[3]。從經濟和社會看,“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社會發展短板的矛盾亟待緩解[4]。2003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8年已經達到3266美元,登上3000美元的新臺階;2012年則已經達到610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中國已躋身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面臨“中等收入國家陷阱”的考驗[5]。由于社會事業與經濟建設不匹配,居民收入增長趕不上GDP增長,民生改善遠遠落后于經濟發展,百姓普遍感覺“國強民不富”、“幸福指數不夠高”。在相當多經濟發展快的地區,社會矛盾和問題反而越多,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指數不高,住房難、上學難、看病難、養老難的呼聲很高[6]

以上兩對矛盾在農民工市民化問題上反映得尤為突出。因為,農業釋放出的過剩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是城市化進程的必然現象,而轉移到城市的農民面臨著再社會化和市民化的“雙重任務”。農民工市民化不僅要在數量上要實現相當部分農民工身份、工作的轉化,而且要在質量上要實現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會交往、價值觀念等與城市居民的融化[7]。在國際上,自19世紀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革命完成后,均出現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快速轉移的時期,而這一時期,也恰恰是社會工作專業迅速崛起成熟的時期,社會工作成為應對城市化造成的社會問題的重要專業力量[8]。社會工作的專業介入不僅為政府、市場和第三部門的公共服務供給提供給了一個不可替代的技術平臺,而且也為弱勢群體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技術指導和專業服務支持。

進入21世紀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我國農民工問題,制定了一系列保障農民工權益和改善農民工就業環境的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顯成效。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更是明確提出:“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研究表明,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就有不少社會組織進入農民工服務領域,開展農民工服務工作。另據有關學者估算,開展活動涉及農民工的社會組織就大概占了全部登記社會組織30%左右,也即10多萬家,這些組織以社團、民非、基金會的形式存在。從趨勢上看,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進入農民工服務領域,是近年來社會組織發展與活動拓展過程中的一個典型現象。然而,以服務農民工為主要業務活動內容的社會組織仍然相對較少,大約為幾千家,并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農民工輸入較多的省份,比如廣東、浙江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西部農民工輸出大省也有一些地方黨委、政府或工、青、婦組織發起成了立一些為農民工或農民工子女服務的社會組織[9]。無論是與西方發達國家還是與我國社會需求相比,我國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仍呈現規模小、社會服務技術含量較低,專業教育力量不足等特點,服務農民工的社會組織尚處于“嬰兒期”,服務農民工的社會工作也才剛剛起步。社會各界對農民工的關注和支持力主要是“自上而下”的,農民工成為“被服務者”,某種程度上使農民工的邊緣地位不斷強化;而草根組織也面臨“能力差”和“不規范”的指責,對草根組織的資助更加考慮資助方自身的利益,草根組織成為“被能力建設者”[10]。我國亟待加強和創新服務農民工的社會組織建設與社會工作發展。

二、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的創新實踐

在現有服務農民工的社會組織中,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以下統一簡稱“協作者”)以明確的組織發展戰略定位、積極的社會工作創新實踐和卓越的社會服務成效贏得了政府、社會組織、學術界以及社會媒介的廣泛關注和肯定。2010年3月,北京協作者獲得由北京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林護社會工作培訓及發展基金主辦的林護社會工作杰出貢獻獎,這是中國內地恢復發展社會工作二十多年來的首次全國性社會工作獎項。2012年,“協作者”的“助人自助的農民工社會工作服務探索與推廣”項目獲得第二屆“中國社會創新獎”,同年在北京市社會組織等級評估中被評為“5A”社會組織并被北京市民政局授予“北京市百家社會組織示范基地”。

(一)“協作者”的機構性質與組織理念

“協作者”是我國大陸最早的民辦社會工作專業機構之一,其前身是“北京市協作者文化傳播中心”,2003年4月在北京市門頭溝工商局登記注冊[11]。通過7年的努力,“協作者”以富有成效的工作表現贏得了政府的信任和認可,2010年6月在北京市民政局登記注冊為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件編號為“京民民政字0030284”。“協作者”實現了由“服務性機構”向“支持性機構”的轉身,成為北京市民政局主管的第一家兼具服務性與支持性的民辦社會工作專業機構。

“協作者”以“團結協作,助人自助”為組織理念,致力于“通過開展勞工能力建設、社區反貧困、政策倡導等活動,使勞工參與其中,逐步由受助者變為服務者,實現賦權與發展的目標,促進中國城市化與和諧社會的發展”,在服務困難群體的同時,推動本土社會工作專業服務與社會組織發展模式創新。所謂“團結協作”,就是團結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等各界力量,搭建交流合作平臺,讓困難群眾自己展示才能,“協作者”只是推動者、輔助者;而“助人自助”是出于一個基本假設,即相信困難群眾有能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是這個潛能還沒有開發出來。

(二)“協作者”的發展歷程

通過文獻梳理和實地調查了解,我們可以看到,“協作者”的發展歷程主要有如下三個明顯的階段。在每個階段,“協作者”實施不同的組織發展戰略,組織績效不斷得到提升。

第一個階段是從2003年至2007年,“協作者”探索出了“社會工作服務創新與社會政策教育倡導相結合”的農民工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模式。在此期間,“協作者”實施了第一個組織發展戰略規劃,重點開展了三項工作,一是以農民工服務為載體,在解決農民工現實困難的同時,培育農民工的自我服務能力;二是以公眾教育為載體,在促進社會各群體對農民工的理解和接納的同時,提升農民工的自我表達能力;三是以參與調查研究為載體,在倡導社會政策關注農民工需求的同時,提升農民工的社會對話能力[12]

第二個階段是從2007年至2010年,“協作者”探索出了“志愿者培育與組織推廣相結合”的社會組織建設模式。在此期間,“協作者”實施了第二個組織發展戰略規劃,通過選擇我國具有代表性的農民工聚集地域,推廣復制北京協作者模式,檢驗北京協作者模式在不同地域的可行性的同時,推動當地農民工社會工作專業服務與社會組織的發展。2007年,北京協作者模式被復制推廣到長三角地區,建立了長三角第一家以服務農民工為主的民辦社會工作機構——南京市協作者社區發展中心。2008年12月,北京協作者模式被復制推廣到珠三角地區,建立了國內第一家致力于企業社會工作的民辦專業機構——珠海市協作者社會工作教育推廣中心。2010年受北京市團委委托,“協作者”培育建立“東四協作者社區青年匯”[13]。6月份,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在北京市民政局正式注冊為民辦非企業[14]

第三個階段是從2011年至今,預計2015年結束,“協作者”致力于總結提煉組織服務經驗,推動本土農民工社會工作服務創新與社會組織建設。在此期間,“協作者”的重點工作是將農民工服務經驗和社會組織建設經驗進行可視化的總結提煉,向其他社會組織和政府部門推廣,協助推動社會治理創新。2010年,“協作者”就初步確定第三個組織發展戰略規劃,將在扎根基層,開展社會工作服務創新和教育倡導的基礎上總結提煉組織發展經驗和專業服務經驗并進行推廣,支持和培育新興社會組織的發展,培育具有領導力的青年社會工作者,推進政府購買服務。

(三)“協作者”的主要工作

十年來,“協作者”始終秉承“團結協作,助人自助”的理念,科學規劃發展戰略,圍繞“團隊能力建設”、“志愿者培育”、“組織推廣”、“社區服務”、“教育倡導”等功能板塊,整合來自政府、企業、社會組織、高等院校、志愿者等各方的社會資源,運用“參與治理”的方法,開展了大量農民工社會工作服務項目(見表1)。

表1:“協作者”的功能板塊及其近5年的代表性項目

資料來源:2008年~2012年度《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工作報告》。

對“協作者”最近5年的工作報告進行文本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協作者”圍繞五個功能板塊開展了如下工作:

一是致力于團隊能力建設。能力建設是社會組織發展的根本。“協作者”高度重視能力建設,通過建章立制開展內外交流培訓和支持工作員進行社會工作專業學位學習來提高團隊能力。一方面,“協作者”建立了由社工督導制度[15]、每周工作例會與學習小組制度、團隊能力建設制度、對外交流學習制度等形式組成的協作者團隊能力建設體系。另一方面,“協作者”積極開展內外交流培訓,在交流中進行參與式、分享式的能力學習。從2008年起,除了繼續保持參與服務實踐與自我反思的能力建設外,“協作者”還加強了專家顧問委員會建設,邀請專家顧問針對團隊的發展需求開展專題性的能力建設活動,形成了核心志愿者與工作員共同參與,結合具體實踐學習分享,提升理論與實務能力的能力建設模式[16],有力地推動機構專業化建設。這種團隊能力建設著重強調“參與”,培訓主題既包括社會工作實務方法、社區調查與倡導方法、項目計劃設計方法、項目管理等實務技巧,也包括參與式發展理念、公民社會發展和團隊協作理念等發展理念。

二是致力于志愿者培育。在志愿者培育方面,“協作者”主要開展了五類工作。第一,“協作者”圍繞項目組建志愿服務團隊。其中,“社區照護牽手行動”項目專門組建了一支由20名青年大學生、社區居民、流動人口和社區兒童組成的志愿服務團隊。僅2012年一年,就有共計600余人次志愿者參與了牽手行動志愿服務。第二,堅持讓“每個弱者都有力量,每個弱者都有尊嚴”,“協作者”通過開展系列農民工“適應城市生活能力建設”“新市民意識培訓”“我的成長”等專業小組活動,不僅帶動農民工學習城市生活的實用知識,而且通過鼓勵農民工結合自身打工經驗,開展實用知識、自我成長經驗分享等,提升農民工自我服務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17]。第三,與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思科公司等企業探索企業與社會組織合作推動社會志愿服務的發展模式,動員企業員工多次參與協作者的社區服務,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第四,“協作者”的社會工作者為志愿者開展專門培訓及志愿者服務評估總結會,為有意從事志愿服務的志愿者提供了實踐平臺。第五,以服務活動為平臺為有志于社會公益發展的青年志愿提者提供實踐機會,并以志愿服務平臺培養志愿者,傳遞公民社會理念,提升志愿者公益服務理念和技能。“協作者”先后與北京大學、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勞動關系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等國內外2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關系,一方面接受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在機構實習,另一方面也整合各種資源為來自這些高校的學生進行社會工作培訓,以此培育志愿者。機構負責人、社會工作督導經常前往這些高校為學生進行實務教學。

三是致力于教育倡導。“協作者”認為,社會工作建設不應該局限于直接服務,而應該在服務農民工的實踐中,創新總結出符合本土發展要求的專業經驗,豐富和完善社會工作專業理論體系。因此,“協作者”注重在服務過程中發現關鍵問題,并在服務中與農民工一起分析問題、尋找對策,整合成調查報告,通過研討會、出版、媒體宣傳等方式推動社會政策的改革。第一,在圖書館、圖書大廈、書店和高校開展以農民工為主題的系列圖片展、個案故事展、服務案例展,分享協作者農民工社會工作服務經驗,推動其他NGO組織樹立信心,更好地服務農民工。第二,組織農民工自編自演大型民眾戲劇《一個民工的美麗期待》、定格劇《融合》等活動,嘗試以民眾戲劇的方式開展針對知識分子的教育倡導活動,傳遞了農民工的現實需求,塑造了其文化。第三,積極發布專題通訊、制作專題服務紀錄片組織知名媒體進行服務活動報道,通過社會媒體推廣組織發展經驗、專業服務經驗、服務民生系列活動。第四,堅持“參與理念”,圍繞農民工急需要解決的問題開展調查研究,組織有農民工直接參與和發表主旨演講的研討會,出版農民工自己動手寫作的“協作者”文庫,向社會倡導推廣農民工社會工作。第五,為各地民政干部、社區干部、NGO工作者、志愿者開展了社會工作實務、參與式社區發展、社會動員與倡導、NGO管理與創新等專業培訓,參加世界銀行、中國青基會等機構組織的公益活動,持續推動公民社會建設。

四是致力于社區服務。“協作者”充分發揮社會工作的專業優勢,堅持在社區層面運用個案方法、小組方法和社區方法開展服務,在服務中強化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專業服務理念,打破傳統的單一、生硬、僵化、靜態的服務,而是實現服務的專業化、系統化、動態化和人性化,倡導人文精神和社工理念。在個案工作方面,提供農民工情感支持、心理疏導、權益維護和家庭矛盾等方面的社會支持。在小組工作方面,組織了促進農民工建立同伴支持系統的各類小組活動。在社區工作方面,主要是開展了城郊邊緣社區探訪、社區融合性服務,社區照顧以及社區規劃等活動。

五是致力于組織推廣。“協作者”不僅立足于為農民工提供本土化的社會工作服務,也積極推動經驗總結和推廣來助推中國社會組織的發展。在組織推廣上,“協作者”主要做了五個方面的工作。第一,與南京市政府、珠海市政府、北京市東城區政府合作先后成立了“南京協作者社區發展中心”、“珠海市協作者社會工作教育推廣中心”、“東四協作者社區青年匯”、“東城區社會工作者聯合會”等民辦社會工作機構,以引進民間組織服務模式推動當地社會工作創新。第二,積極參與各種公益活動,啟動“社會工作大眾講壇”,探索社會工作大眾教育的模式和經驗,推動社會工作的普及化、大眾化和平民化。第三,積極參與政府采購服務活動。2010年7月12日,“協作者”以主要協辦單位的身份協助北京市民政局開展“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公益服務項目推介展示暨資源配置大會”,積極推進政府社會服務體制改革和政府購買服務。2011年,“協作者”繼續協助政府深化采購服務,當年6月組織開展了“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公益服務項目管理專題培訓”活動。第四,開展各類服務創新試點工作,探索總結可鑒的社會工作創新路徑。2011年,受北京市民政局委托,“協作者”承接了“文化服務民生支持性監測評估項目”,組織包括觀復博物館、紫檀博物館等在內的16家民辦文化場館整合資源,聯合為包括農民工、殘疾人、低收入居民等困難群眾提供免費的文化服務,開創了社會組織組團化服務方式;2013年,受北京市民政局委托開展“福彩公益金資助社會組織開展公益服務支持性監測評估項目”,對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的社會組織進行監測評估,在此過程中協助社會組織建立自我監測評估體系,及時發現項目管理運作中存在的問題,并予以專業培訓和督導支持;受北京市民政局和朝陽區農委委托,開展“東風地區‘三社聯動’社會工作服務試點項目”,通過專業社會組織介入,建立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和社區的聯動服務機制。第五,培訓各地基層組織負責人以及社區干部、民政部門領導,進行社會工作實務應用、社區發展與社區動員等專題能力建設培訓活動,與伙伴機構分享協作者的發展經驗與實務經驗;應北京市社會工作建設辦公室、東城區民政局等部門委托,對具有領導潛質的社會工作人才提供專業督導支持,協助建立自我學習和專業反思體系。北京“協作者”與南京、珠海協作者每年定期合作開展封閉式的團隊能力建設活動,及時將各自的服務經驗加以總結提煉,以支持上述推廣工作的開展。

三、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的創新績效

“協作者”認為,通過自下而上的賦權增能農民工,實實在在的行動,能夠探索建立不僅懂得怎樣服務,而且懂得怎么推廣,支持其他組織發展的服務模式;不僅農民工自身可以得到發展,而且可以通過自身發展帶動社會發展;不僅“協作者”可以發展,而且可以帶動草根組織的整體發展;不僅可以促進草根組織的發展,也能在與政府部門、企業的合作中推動社會治理與服務的創新。

基于以上認識,“協作者”項目從五個方面對本土化社會服務與社會組織建設作出了創新:首先是創新了服務理念,扭轉了農民工作為“被服務者”的傳統服務理念,樹立了“團結協作、助人自助”的服務理念。2005年,“協作者”關注老人與兒童的社區照護問題,運用創新性的照護手法,促進老人與孩子的相互幫助,激發老人與孩子潛在的能量,而不是單純地按照傳統的救助方式給予幫助[18]。其次是創新了資源整合方式,充分發揮社會工作資源整合的專業功能,注重多方參與,不僅注重協調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以及志愿者的力量,更加注重農民工群體本身的參與資源,有效滿足服務人群實際需求并帶動不同主體參與項目服務。第三是創新了專業服務模式,將農民工的救濟性服務和發展性服務結合起來,突破了傳統服務的單一模式,以多元化的項目服務滿足農民工的多樣性需求,并以專業服務為平臺促進農民工社會參與能力、社會表達能力和社會融入能力的建設。第四是創新了政策倡導模式,突破傳統項目只注重具體服務而忽視研究、倡導與推廣的局限,注重將服務實效與政策倡導結合起來,注重將矛盾調處與反映服務人群利益訴求結合起來,注重將項目經驗總結與社會組織推廣相結合,使項目發揮了服務者、倡導者、研究者和推廣者的多重功能。第五是創新了項目管理模式,突破了傳統項目管理局限于項目周期和活動,而是注重將項目規劃與組織發展規劃、項目發展與組織發展、項目服務質量與機構專業能力建設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一個有機的項目生態系統。

“協作者”的創新具有三個明顯特征:一是持續性的創新,通過創新不斷解決遇到的問題,形成持續發展的動力,使創新成為組織的本質特征;二是集成性的創新,通過多種創新形成合力,增強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形成多個創新性的平臺和品牌,探索出了服務與倡導、志愿者培育與資源調動、服務對象成長變化與和外界保持互動等服務模式。如第一個組織發展戰略規劃期間,“協作者”創新了“發展性社會工作服務模式”“社會工作倡導模式”“公眾教育模式”等三個子系統,最終建立起“社會工作服務創新與社會政策教育倡導相結合”的農民工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模式。三是模式性的創新,重在形成可以推廣到其他地方的社會工作模式,從而推動中國本土化農民工社會工作服務創新(見表2)。

表2:“協作者”的創新譜系

“一個好的公益項目就是從具體實踐中得來的”。“協作者”的創新實踐使農民工及其子女、城市居民、社會組織、青年社會工作者和政府等多方受益,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產生了較大社會影響[19]

首先是直接提升了農民工群體發展的自信,間接改變了社會對農民工的傳統認識[20]。在過去十年里,北京、南京和珠海三地的“協作者”累計開展了6000多次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為包括農民工、流動兒童、老人在內的40多萬名有需要的服務對象提供了緊急救助、個案輔導、能力建設、社區發展、文化藝術等各類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并積極發揮社會工作賦權增能、整合資源的專業功能,培育了6名最初是“受助者”的農民工通過國家社會工作專業職業資格水平考試,成為專業社會工作者,實現了從“受助者”向“服務者”的轉變。

其次是推動城市居民與農民工間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加快了農民工的城市融入進程。“協作者”以推動包括青年大學生、企業高管、社區居民在內的城市人群參與項目志愿服務為載體,開展圖片展、民眾戲劇演出、座談交流等系列公眾教育活動,已有超過10萬名企業高管、政府干部、城市市民和知識分子觀看,有效推進了社會各階層對農民工群體的認識、理解和接納,并得到了包括中國青年報、經濟日報、農民日報和《半月談》在內的中央及地方近100余家媒體的500多篇報道,有效展現了農民工群體的發展力量,普及社會公益文化,倡導了本土社會工作專業建設和社會組織發展。

第三是持續推動了本土社會工作與社會組織建設。在項目實踐基礎上,北京“協作者”積極探索總結本土社會組織建設經驗,為全國各地的9000多名社會工作者、社區工作者、政府干部、社會組織領導人等開展了系列能力建設。“協作者”模式先后被復制推廣到長三角地區的南京市和珠三角地區的珠海市,創造出“以流動兒童為服務切入點,進而深入家庭、帶動社區,促進社會融合的南京農民工社會工作服務模式”和“通過企業社會工作服務創新培育具有社會工作理念的新生代農民工志愿者的珠海企業社會工作服務模式”,以及“專業社會工作者引領青年志愿者、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引導社區志愿組織的社區青年志愿者服務模式”。北京、南京和珠海“協作者”在北京、長三角、珠三角聯合舉辦大型專題展覽“用生命影響生命”個案故事展和“用我們的力量幫助我們”服務案例展,分享協作者農民工社會工作服務經驗,推動其他本土NGO組織樹立信心,更好地服務農民工。

第四是培養了青年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力量[21]。協作者與全國20多所高校合作建立社會工作專業實踐基地,項目已為至少403名社會工作學生提供了專業實踐機會和專業督導服務,持續推動青年社會工作學生投身社會工作發展,培養出21名優秀社會工作者,取得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證書并能夠熟練開展社會工作實務,其中由農民工成長起來的社會工作者6名,北京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碩士4名。“協作者”在服務過程中培育了3000多名志愿者,其中就包括了100余名優秀的流動兒童和農民工志愿者。2013年,曾經接受志愿服務的流動兒童還建立并管理了活動QQ群,成為社區活動聯絡員。

第五是為政府完善農民工社會服務政策提供了有效信息和經驗借鑒。項目發揮政策倡導作用,先后與相關部委、新聞媒體合作召開全國農民工職業安全健康權益保障研討會、全國農民工公共政策改革與服務創新研討會、全國農民工社會工作服務創新研討會;正式出版7本反映城市化發展問題的“協作者文庫”叢書;承擔2009年民政部“社會工作人才服務農民工問題”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09MZABR46),2012年民政部志愿者隊伍建設政策理論研究課題(課題編號:MZ2012ZYZ—5002)。2010年3月,北京協作者應邀參加民政部在廣州召開的“全國機構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試點經驗交流會”;2012年6月,北京協作者應邀參加民政部在浙江召開的“全國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研討會”,并在大會上做主題發言,介紹了北京協作者參與政府購買服務工作經驗。2013年,“協作者”組織開展了跨省的“子女對流動工人影響研究”,并在北京、上海召開了“他們也是父母——中國留守兒童家長研究”報告發布會,為完善農民工社會服務政策提供了參考。2013年,北京、南京和珠海三地“協作者”均被民政部列為首批全國社會工作服務示范單位。

四、“協作者”的創新經驗及其啟示

社會工作職業化、專業化是破解中國社會建設難題的關鍵,而本土農民工社會工作服務和社會組織建設是推動社會治理創新的重點。“協作者”的創新實踐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經驗與啟示:

首先,社會工作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通過實踐和行動來展現、提升社會工作的專業性。“協作者”認為,“一個好的公益項目就是從具體實踐中得來的”,“從實踐中自覺回應如何提高服務,創新不是標新立異,而是提升服務質量”。“協作者”基于實踐不斷創新,持續不斷行動,及時地回應社會需求,最終贏得了政府認可。2010年,協作者“流動兒童免費健康體檢暨社區健康輔導員培訓”項目獲得北京市民政局福彩公益金3萬元的支持。此后,幾乎每年,協作者的項目都能獲得北京市民政局的資金支持。

其次,社會組織的發展必須有一個明確的角色定位和組織發展戰略規劃。北京“協作者”的一個很重要的經驗是從誕生起就有很明確的組織發展定位,有很明確的組織戰略發展規劃,一切都按照這個規劃一步步走。北京“協作者”在三個發展階段圍繞組織發展戰略規劃,大膽實踐、積極作為,形成了包括“社會工作服務創新與社會政策教育倡導相結合”的農民工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模式在內的創新模式集。

第三,本土社會工作機構必須建立起團隊自我學習、自我反省體系,建立自我學習的能力建設體系,不斷積累和提煉本土經驗。當社會上還不知道社么是社會工作時,“協作者”就已經清醒意識到,發展社會工作是提升草根組織的專業化能力的有效途徑,認為最好的學習是鼓勵服務提供者與服務對象共同作為學習者,相互分享與參與。這是本土社會工作對國際社會工作專業理念的重要創新。

第四,必須注重搭建合作平臺,與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開展合作,積極爭取多方資源。從一開始,“協作者”就與香港樂施會、美國福特基金會、中國疾病防控中心建立伙伴關系。在2003年啟動“北京外來工預防非典型肺炎暨減災能力建設”救援活動時,“協作者”就開創了一種新的服務模式——輸出地政府和輸入地民間組織聯手應付傳播性的公共危機。“協作者”轉身為支持性社會組織后,還積極與政府合作,充分參與公益資源配置,以創新的手法解決服務民生過程中遇到的社會問題,帶動社區組織和其他組織更好的發展。

第五,對農民工的社會工作服務重在塑造這一群體的社會價值感和歸屬感,促進社會和諧。“協作者”開展服務倡導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希望塑造勞工群體獨特的文化,“力求通過服務使農民工不再因為職業、性別、地域的差別而遭受歧視,每一位勞動者都能夠懷抱著他們的夢想和尊嚴自由行走”。“協作者”最初的名字取為“文化傳播中心”,正是這種使命使然。在協作者的志愿者中既有大學生社區人員、專家學者,也有打工者。“協作者”堅守使命,探索出了服務人群在參與中實現從救助者到助人者的“助人自助”社會工作服務模式。

第六,社會組織不僅要提供直接的社會服務,也要積極開展政策倡導。“協作者”通過全國性研討會形式,為政府、農民工、學界和NGO及媒體之間提供平等對話、相互交流的平臺,探索形成了不同部門領域間的合作、對話、交流機制,為社會公共政策創新提供現實依據,持續性地推動勞工權益保障的長效機制的建立。“協作者”出版與農民工權益保障、農民工社會工作相關的圖書,舉辦系列圖片展覽,讓農民工自編自演戲劇,以多種多樣的形式促進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的融合。“協作者”的機構負責人和社會工作者多次參與民政部人事教育司(社會工作司)召開的各類社會工作人才建設座談會,承擔政府部門委托的課題研究,對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評定標準、政府購買民辦社會工作機構服務、促進民辦社會工作機構發展等問題從一線人員的角度提出了建議。

第七,社會工作服務的專業性、參與性、透明性和可視化是獲取政府和其他組織機構信任的關鍵。協作者的項目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整合社區居民、青年大學生、社會工作者等多方資源,積極發掘受助者自身的參與優勢,建立社區志愿團隊,開展參與式社區服務,在使得受助者得到專業服務的同時,也促進了社區各群體間的相互接納與關愛,營造和諧的社區人文環境,探索出了社會工作者引領社會志愿者、社區居民廣泛參與的社區照護與融入模式,主動相互照顧,體現了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所在。“協作者”在項目實施中特別強調要把服務成效可視化,“要看得見、有細節,可以量化”,相互實施過程要透明,“要最大程度地開放自己”,從而獲得政府的信任。“協作者”的實踐充分證明,只要社會工作機構的服務做到“專業性”、“參與性”和“透明性”并且“可視化”,就能贏得政府、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的信任。

參考文獻:

《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工作報告》,2008、2009、2010、2011、2012年度。

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2012:“助人自助的農民工社會工作服務探索與推廣”項目,第二屆中國社會創新獎申請書,2012年9月28日。

丁開杰,“農民工社會服務的第三方供給研究”,《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3年第2期。

杜志瑩,“協作者”中心逐年獲公益金支持,成效引政府關注,《公益時報》,2013年1月21日。

胡祖才,“城鄉差距明顯爭取2020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中新網2012年7月19日電。

紀江明,“縮小城鄉公共服務資源的現實差距”,中國經濟時報,2011-01-10。

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課題組,“農民工市民化的‘中國路徑’”,經濟參考報,2013-02-07。

李真、李濤等,“社會工作人才服務農民工問題研究”報告,“民政部2009年度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與志愿者隊伍建設額課題項目”(課題編號2009MZABR46)。

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與社會建設”,學習時報,2010-08-30。

潘家華,魏后凱主編 ,《2011中國城市發展報告藍皮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7月。

孫璐、劉軍琦、羅丁,“利益相關者理論與生產績效的綜合測評體系”,《經濟體制改革》,2001年第2期。

“協作者”:緊握困難群眾的手,《半月談》雜志,2006年10月30日。

徐曉風,“2013網易金融論壇在滬舉行,會上專家認為中國真實城市化率不到35%”,揚子晚報,2013-06-28。

俞嵐,“李克強指出,中國社會發展短板的矛盾亟待緩解”,中新社北京,2011年6月25日電。

楊斌,“參與治理”理論在失地農民保護中的運用,《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注釋:

[1] 參見:徐曉風,“2013網易金融論壇在滬舉行,會上專家認為中國真實城市化率不到35%”,揚子晚報,2013-06-28。

[2] 胡祖才,“城鄉差距明顯爭取2020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中新網2012年7月19日電。

[3] 紀江明,“縮小城鄉公共服務資源的現實差距”,中國經濟時報,2011-01-10。

[4]2011年6月25日,在“第二屆全球智庫峰會”開幕式上,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克強在會上指出,中國現代化建設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但是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突出,特別是社會發展短板的矛盾亟待緩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要求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而且涉及社會結構的調整,要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深化社會領域的相關改革。參見:俞嵐,“李克強指出,中國社會發展短板的矛盾亟待緩解”,中新社北京,2011年6月25日電。

[5]2006年,世行《東亞經濟發展報告》首先提出“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概念。它是指一個經濟體的人均收入達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順利實現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式轉變,導致新的增長動力特別是內生動力不足,經濟長期停滯不前;同時,快速發展中積聚的問題集中爆發,造成貧富分化加劇、產業升級艱難、城市化進程受阻、社會矛盾凸顯等。從世界范圍看,拉美、東南亞一些國家早就是中等收入國家,之后卻陸續掉進了“陷阱”,至今仍未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有的在中等收入階段滯留時間已長達四五十年。

[6]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與社會建設”,學習時報,2010-08-30。

[7]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課題組,“農民工市民化的‘中國路徑’”,經濟參考報,2013-02-07。

[8] 李真、李濤等,“社會工作人才服務農民工問題研究”報告,“民政部2009年度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與志愿者隊伍建設課題項目”(課題編號2009MZABR46)。

[9] 丁開杰,“農民工社會服務的第三方供給研究”,《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3年第2期。

[10] 參見: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2012:“助人自助的農民工社會工作服務探索與推廣”項目,第二屆中國社會創新獎申請書,2012年9月28日。

[11] 2003年,樂群社工服務社在上海成立,它與北京協作者都是國內民辦社會工作機構建設先行者。經過十年的不懈努力和實際成效,兩家機構均探索出了具有推廣價值的本土民辦社會工作機構建設經驗。

[12]社會對話是由國際勞工組織定義的,它包括就有關經濟和社會政策中相關利益的議題,發生在政府、雇主和工人代表之間的所有類型的談判、磋商或僅僅是信息交流。

[13]參見: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2012:“助人自助的農民工社會工作服務探索與推廣”項目,第二屆中國社會創新獎申請書,2012年9月28日。

[14]所謂支持性社會組織就是在服務的過程當中,不僅可以探索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案,而且可以通過推廣給社會解決同類問題帶來啟發、借鑒;同時,還能夠有效地支持帶動其他的社會組織或者做這樣事情的人。

[15]社會工作督導是專業訓練的一種方法,是由機構內資深的社會工作者,對機構內新進入的工作人員、一線初級工作人員、實習生與志愿者,通過一定程序進行持續的監督、指導,傳授專業服務的知識和技術,以增進其專業服務技巧,進而促進他們成長并確保其服務質量的活動。

[16] 《北京市協作者文化傳播中心2009年度工作報告》。

[17]李真、李濤等,“社會工作人才服務農民工問題研究”報告,“民政部2009年度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與志愿者隊伍建設額課題項目”(課題編號2009MZABR46)。

[18] 在社區孤寡老人照顧方面,牽手行動開展日常性社區孤寡老人照顧服務,包括生活照料、看病就醫和過壽慶生,以及心理疏導、節日聯誼和精神慰藉等專業化社會工作服務,至少500人次社區孤寡老人直接受益。

[19] 參見: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2012:“助人自助的農民工社會工作服務探索與推廣”項目,第二屆中國社會創新獎申請書,2012年9月28日。

[20] 張建軍,山西呂梁市文水縣人。2006年與協作者相識,積極參與協作者流動兒童助學健康服務、社區大型活動等,多次榮獲北京協作者優秀志愿者稱號。他說,有兩件事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一是有幸認識協作者,并在持續參與電影小組活動中慢慢消除了自己的抑郁、痛苦和掙扎,走出了最艱難的心靈煎熬;二是自己成為一名志愿者,并成為一名青年實踐者,和搭檔一起完整地完成流動兒童助學健康項目,在志愿參與中也成長了自己。資料來源:北京協作者,“用生命影響生命——我們的故事”個案故事展。

[21] 張玉,河北省張北縣人,15歲。自2003年北京協作者成立以來,與協作者牽手前行,從服務對象成長為兒童志愿者。她是協作者“流動人口社區探訪服務”的第一個服務對象,十年來,張玉從一個還未上學前班的孩子,到開始參與場地布置、海報制作、活動協助、圖書管理等志愿服務,成為一名優秀志愿者。她說,“我會珍惜參與活動的美好記憶,也會繼續努力把每件事都做得更好。我和小伙伴們會像協作者的哥哥姐姐那樣幫助別人為大家服務,做一名優秀小志愿者”。資料來源:北京協作者,“用生命影響生命——我們的故事”個案故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