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是偉大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在19世紀中后期,花了40年,或者說是他用畢生精力創造出來的一部偉大的科學巨著。出版后被譽為“工人階級的圣經”,全書共四卷300多萬字。
《21世紀資本論》是法國經濟學家、巴黎經濟學院教授托馬斯-皮凱蒂于2013年9月出版的著作。我國反應迅速,2014年9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了該書的中譯本,全書60多萬字。書中用翔實數據揭露了資本主義貧富差距擴大的總趨勢。此書一經出版,立即引起廣泛關注,迅速成為世界暢銷書,在我國尤其引發轟動,甚至有人拿它與馬克思的《資本論》相比。馬克思的《資本論》與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寫作的歷史背景不同
任何事物的產生都是有一定的歷史背景的,馬克思的《資本論》也不例外,它的產生也有特殊的歷史背景,對此,可概括為三句話:是時代的產物,是理論的總結,是階級斗爭的結果(革命的需要)。即它是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時期,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充分展開的情況下,適應無產階級革命的需要而產生的;它是批判地繼承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并與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作斗爭中產生的;無產階級要革命就要拋棄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理論,創立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并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
《21世紀資本論》產生于當代。2012年,1%收入最高的美國家庭獲得了全國收入的22.5%,是自1928年之后的最高值,F在10%最富有的
美國人占有全國財富的70%以上,比1913年鍍金時代結束時的比例更高。而且其中一半是由最富有的1%的人占有的。皮凱蒂抨擊了人們之前對高級資本主義的仁慈的假設,預測在工業化國家財富會越來越不平等!21世紀資本論》分析了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典型國家收入與分配的變動趨勢,其樣本主要是英美盎格魯—撒克遜系、法德瑞歐洲大陸系、非洲以及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系,數據來源于稅收、經濟數據統計檔案甚至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場景。
二、寫作的目的不同
馬克思創作《資本論》的最初動因,一是為勞苦大眾伸張正義,二是批判工人運動中的錯誤思潮,三是解剖“市民社會”!氨緯淖罱K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1]其目的是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因此,《資本論》的出版是國際主義運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是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要求解放的指路明燈,而且是已經建成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強大武器。
《21世紀資本論》的最終目的是“救治”資本主義。皮凱蒂尋求的是“救治”資本主義,而非推翻資本主義。他主張“經濟科學”要回歸“政治經濟學”的原有內涵。政治經濟學的政治性、規范性和道德性使它和其他社會科學區分開來。它應該回答國家和社會組織在經濟社會中如何扮演理想的角色,以及怎樣的公共政策和制度能夠使我們走近理想的社會。但是,皮凱蒂所謂的“理想社會”仍然屬于資本主義社會范疇,只是它的不平等程度僅限于促進競爭,不能威脅資本主義制度。
三、研究對象內容不同
馬克思在《資本論》序言中寫道:“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2]“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的物質資料的獲得方式,“生產關系”是廣義的生產關系。廣義生產關系包括馬克思說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四個環節。在生產關系中,生產是最主要的,雖然不同環節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關系,但生產是起最終的決定作用的因素,因為只有首先生產出產品,才能有產品的交換、分配和消費,“交換就其一切要素來說,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產之中,或者是由生產決定”[3],而一定的分配關系只是歷史規定的生產關系的表現。分配從廣義上說,包括生產資料、勞動力和消費品的分配。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分配,構成生產的要素,屬于生產領域的問題。就消費品的分配而論,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這里把“生產方式”理解為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所構成的物質資料的獲得方式,由于有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人類社會就有了一個有別于封建的和其他社會經濟形態的資本主義經濟形態,即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并剝削雇傭工人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由此可見,《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決定和制約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馬克思的《資本論》是以剩余價值為中心,圍繞剩余價值的生產、交換、分配與消費展開。馬克思認為,在生產與其他三者之間的關系上,生產是起決定作用的。因此,分配是從屬于生產的,只有搞清楚生產關系的內部結構,才會對分配問題提出深刻見解。
馬克思的分配問題是剩余價值的分割問題。
在生產中生產、在流通中實現的剩余價值是怎樣在各資本家集團之間進行分配的。在資本主義現實生活中,在野心勃勃的產業資本家獲得產業利潤以外,還有貪財好利的商業資本家獲得商業利潤,紙醉金迷的借貸資本家獲得利息和坐享其成的大土地所有者獲得地租。這就是剩余價值的分配。用比較通俗、形象的話說就是產業資本家之間平分秋色,商業資本家雁過拔毛,借貸資本家一本萬利,大土地所有者坐地分贓。也即“這一冊要揭示和說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4]。
《21世紀資本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矛盾”,即資本回報率(r)長期高于經濟增長率(g)。g即收入或產出的年變化率。這里的“收入”包括(1)勞動收入以及(2)資本收入。r是利潤、股息、利息、租金以及其他源于資本的收入之和除以資本總價值的結果。皮凱蒂指出,立足于私有財產基礎上的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既包括有助于社會收斂或趨同的各種因素(例如知識和技能的社會擴散),也包括推動社會分化的各種因素。這些因素對民主社會以及社會正義有著潛在的威脅。他認為,最主要的不穩定因素在于私人資本回報率(r)顯著性地、長期性地高于收入和產出的增長率(g)。
不等式“r>g”,意味著相比較于產出和工資,財富在過去以更快的速度進行了積累。換句話說,這個不等式揭示了一個基本邏輯矛盾:企業主必然趨向變成食利者,更多人則會淪為勞動力的出賣者。皮凱蒂甚至預言,因為資本平均回報率一般保持在4%—5%,而全球長期經濟增長率保持在1%—1.5%,所以不等式“r>g”仍將是21世紀的常態。這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情形頗為相似。雖然在歷史上兩次世界大戰降低了資本回報率,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二者之間的不平等,然而資本主義基本的結構性矛盾(r>g)并沒有消除。
皮凱蒂的研究限定在分配領域。他試圖讓分配問題以及對長期趨勢的研究回歸經濟學的中心。皮凱蒂從資本和勞動關系的視角來研究分配問題,這對西方主流經濟學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進步。
皮凱蒂反對資本主義體制下的財富分配方式,他認為,幾乎任何財富積累都是違反道德的,能否徹底鏟除經濟中的這種不平等現象事關公正。要實現公正,就要消除高薪,并通過向富人征稅減少其現有財富。
四、對資本的理解不同
馬克思的《資本論》研究的“資本”,簡單說來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他認為:“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后者體現在一個物上,并賦予這個物以獨特的社會性質。資本不是物質的和生產出來的生產資料的總和![1]在《資本論》第二卷第一篇第四章,馬克思給出了資本的完整定義:“資本作為自行增殖的價值,不僅包含著階級關系,包含著建立在勞動作為雇傭勞動而存在的基礎上的一定的社會性質。它是一種運動,是一個經過各個不同階段的循環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又包含循環過也引用了馬克思著作的一些內容,但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并非21世紀版本的馬克思《資本論》。皮凱蒂把“資本”理解為一種物,而沒有理解為一種運動或過程。他認為“資本指的是能夠劃分所有權、可在市場中交換的非人力資產的總和,不僅包括所有形式的不動產(含居民住宅),還包括公司和政府機構所使用的金融資本和專業資本(廠房、基礎設施、機器、專利等)”。這一定義較多的是對表面現象的描述。
五、體系結構不同
整個四卷《資本論》以剩余價值貫穿全書,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第1卷,資本的生產過程,中心是闡述剩余價值是怎樣生產出來的。
第2卷,資本的流通過程,中心是闡述剩余價值的實現問題。
第3卷,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中心是闡述剩余價值的分配問題。
第4卷,剩余價值理論,中心是分析介紹剩余價值的理論史。
具體說來,第1卷,資本的生產過程,共7篇,25章,研究了剩余價值的生產和資本自身的生產。在這里暫時將流通過程存而不論,而把它作為既定的過程,從資本的運動過程中抽出來,留在以后分析。
第2卷,資本的流通過程,共3篇,21章。這一卷是在生產過程的基礎上研究在生產開始之前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購買過程,以及在生產結束之后的商品的銷售過程,主要是研究剩余價值在流通中實現的問題。
第3卷,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共7篇,52章,研究在生產中生產,在流通中實現的剩余價值是怎樣在各資本家集團之間進行分配的。
第4卷《剩余價值學說史》則是系統地批判17世紀中葉以后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各派學說,從而論述了剩余價值理論的建立過程。
這樣,全書中心突出,結構嚴密、邏輯清楚,是程的三種不同的形式。因此,它只能理解為運動,而不能理解為靜止物。”[6]
盡管皮凱蒂的著作也冠之以“資本論”,書中一個非常完整的科學體系。
《21世紀資本論》用翔實數據揭露了資本主義貧富差距擴大的總趨勢。主要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收入與資本,包含兩個章節:第一章主要介紹了一些基本概念,并簡略描述了全球資本與產出的分布是怎么演化的;第二章詳盡分析了自工業革命后人口增長率和產出是如何演進的。
第二部分,資本/收入比的動態變化:包含四個章節,主要分析了資本/收入比長期演進的未來
趨勢和21世紀全球范圍內國民收入在勞動和資本之間的分配情況。第三章聚焦自18世紀以來的資本變化,介紹了英國和法國的案例,第四章介紹了德國和美國的案例,第五章和第六章則將地理覆蓋范圍拓寬到全球范圍,試圖從所有這些歷史經驗教訓,以預測未來資本/收入比的可能演進以及資本收入和勞動收入的相對比重。第三部分,不平等結構,包括六個章節:第七章重點分析了不平等程度的級別;第八章分析了這些不平等的歷史演變過程,先是從對比法國和美國開始;第九、十章則將分析拓寬至全部國家,分別審視了勞動收入和資本收入的不平等;第十一章研究了繼承財富的重要性在歷史上的變更;第十二章關注了21世紀頭幾十年全球財富分布的趨勢。
第四部分,21世紀的資本監管,包括四個章節,意在從前三個部分總結具有價值評判和政策意義的結論。第十三章檢驗了一個與現狀相匹配的“社會國家”應該是什么樣的。第十四章提出來一個關于累進所得稅的新的思考。第十五章描述了21世紀的累進資本稅應該是什么樣的,并將它與其他可能的管制類型進行了對比,包括歐洲的財富稅、中國的資本管制、美國的移民改革和其他國家保護主義的復興。第十六章研究了與公共債務相關的問題,以及關于自然資本在減少時最優化公共資本積累的議題。
六、研究方法不同
馬克思《資本論》的方法是唯物主義辯證方法!顿Y本論》的研究方法之所以是辯證法,同它的研究觀點是唯物主義觀點有密切關系。《資本論》的觀點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論基礎上的。辯證唯物論的根本觀點,不僅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客觀世界的運動和變化有其內在的客觀規律性,也就是其源于客觀世界本身的內在矛盾的又對立又統一的辯證規律的運動而變化,因而必須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面貌及其固有的辯證性質,去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這就必須運用唯物辯證法去研究客觀世界,才能成功。實質上唯物辯證法,是客觀世界本身所具有的辯證運動規律的反映,這就是客觀世界本身的辯證運動規律在人類頭腦中的辯證思維過程和科學研究方法!顿Y本論》研究觀點的辯證唯物性,決定了其研究方法必然是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是《資本論》的方法,但是唯物辯證法又有許多規律,又有它的一些具體表現的方法,加上資本主義經濟現象是錯綜復雜、變化多端的,各種變化又有一些規律,特別是他們的變化的規律,發展的規律,由一形態推移轉變到另一形態的規律,并不是明明白白擺在那里,因此還必須根據資本主義性質用這樣或那樣的較為具體的方法,從各種復雜表面現象中抽象出其內在的本質關系,內在聯系,并考慮各方面的需要并形成文字表示出來,這就要求用到一些具體的方法,但必須說明這些方法都是屬于唯物辯證法的,而不是同辯證法相平行的獨立的方法。這些具體的方法實際上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在一些特殊具體場合的具體運用,而不是對他的背離。他們是從屬于唯物辯證法,并成為唯物辯證法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具體表現形式,這些從屬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科學抽象法、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正確地運用研究方法與敘述方法、思維的邏輯進程和歷史過程相統一的方法、分析和綜合相結合的方法等。
以上這些方法的運用又是相互結合在一起的!顿Y本論》中馬克思所運用的唯物辯證法,包括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客觀事物的具體到抽象”的階段,也就是詳細的占有豐富的材料、進行科學抽象和研究的階段。這一階段要運用正確的研究方法,從大量的事實中分析、綜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質。這里有運用分析綜合的方法、抽象法等,通過這些得到感性知識到理性知識的概念與理論。第二階段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階段,從簡單的概念出發,進一步地進行深入研究更復雜和更全面的更為具體的范疇。這一階段是循著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辯證邏輯過程進展的,而邏輯思維又不外是對歷史事物的概括反映。因此,這一階段在運用正確的敘述方法時又要用邏輯和歷史相一致的方法。
《21世紀資本論》確實是一本討論資本的重要著作,但它并不是一本經濟學的理論著作。皮凱蒂自己坦言,馬克思的《資本論》是一本思辨和理論的書籍,而他的《21世紀資本論》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歷史書,二者有很大不同。在這本600多頁的巨著中,皮凱蒂使用的是歷史研究的方法,用大量的歷史和現實的統計資料來證明某一個觀點,而不是從概念到概念的理論推演!21世紀資本論》一書的優點是歷史資料翔實,而缺乏的恰恰是周密的概念推演和理論分析。
七、對資本收益率理解不同
馬克思認為由于競爭的存在,經過部門內部和部門之間的競爭,會形成各部門基本相等的平均利潤率。平均利潤率形成以后,并不是永遠不變的,而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在發生變動,變動的趨勢不是上升而是下降,形成了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其原因在于社會資本的平均有機構成(C/V)不斷提高。
首先,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本家在追逐剩余價值的內在動力和競爭的外在壓力下,必然要進行資本積累,擴大生產規模。通過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引起各部門和各個企業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進而使社會平均有機構成提高。
由此則造成可變資本在預付總資本中的比重相對下降,由可變資本帶來的剩余價值與預付總資本的比率也必然隨之下降,因而引起平均利潤率的下降趨勢。其次,社會總資本平均有機構成的提高,必然引起固定資本比重迅速增大。由于固定資本的周轉速度大大慢于流動資本的周轉速度,因此全部預付資本的平均周轉速度減慢,從而使平均利潤率趨于下降?傊,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是資本積累和資本有機構成(C/V)提高的必然結果。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是一條規律。
平均利潤率的下降,并不意味著剩余價值率的降低和工人所受剝削程度的減輕。因為剩余價值率是影響利潤率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影響利潤率的還有資本有機構成和資本周轉速度等因素。即使在剩余價值率不變甚至提高的前提下,由于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或資本周轉速度的減慢,也可導致平均利潤率的下降。
平均利潤率的下降,也絕不意味著資本家獲得利潤量的減少。這是因為利潤量的多少取決于資本量和利潤率兩個因素,在利潤率不變或者有所下降的情況下,由于資本總量的增加,可變資本的量也在增加,因而利潤量仍然可以增加。
事實上,利潤率的下降和利潤量的增加是由同一個原因引起的,它們都是資本積累的必然結果,二者同時發生,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所以,馬克思把利潤率趨于下降的規律,同時也叫做利潤率下降但利潤量同時增加的規律。
《21世紀資本論》探討國民收入的分配問題。皮凱蒂在書中只是探討資本收入與資本增長,并指出資本回報率長期高于資本增長率這一規律而較少分析資本收益率可能規律,而馬克思則認為資本收益率也就是平均利潤率,從長期來看有一個趨向下降的規律。巴曙松在譯者序中指出“皮凱蒂這本書重點探討了資本收益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而較少分析資本收益的可能規律(例如其分布與波動周期等)”。
八、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同
馬克思認為私有財產和資本主義制度最終要被人類拋棄。馬克思從商品開始解剖資本主義社會,提出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在于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這個基本矛盾最終將導致資本主義社會的滅亡和共產主義的勝利,而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全體社會成員才能獲得最大程度的自由。
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論述了“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他指出:“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并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7]
皮凱蒂與馬克思對私有財產和市場制度的態度完全不同。皮凱蒂認為資本主義制度能夠有效地進行資源配置,推動經濟高度發展,同時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度也給人提供最基本的自由;而消滅了資本主義的蘇維埃模式則與貧困落后和不自由聯系在一起。
據此,皮凱蒂極力主張對資本主義進行管理。他認為,純粹的、完全的市場競爭并不能改變“r>g”這個不等式,這個不平等不是由市場競爭不充分造成的。言外之意,市場競爭必然造成社會兩極分化,為此,需要對市場造成的社會不平等進行約束管理。他主張對資本征收年度累進稅(pro-gressive annual tax on capital)。皮凱蒂認為,幾乎任何財富積累都是違反道德的,要實現公正,就要消除高薪,并通過向富人征稅減少其現有財富。
從長期來看,這一政策會使得全球財富不平等的無限增長受到約束。
皮凱蒂最后的結論很簡單,整個世界目前正在向“遺產型資本主義”回歸,即子女的社會經濟地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在這種典型的資本主義下,貧富差距必然只會加大,而不會縮小。
九、結論
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的最大貢獻在于用大量的歷史和現實數據證明了資本主義從一開始就缺乏公平,而且隨著資本收益和勞動收益的差距日益擴大,社會的不平等將會不斷加深。當然,這里仍需指出的是,皮凱蒂關于財富價值和財富不平等的兩大論題中存在某種聯系,但其理由還不夠充分,難以令人完全信服,皮凱蒂本人也認為,對于財富不平等大趨勢的解釋“仍有缺陷和遺漏”,甚至“所有結論本質上都略顯牽強,應該受到質疑和爭論”。不過,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確實引起了中國經濟學家對我國收入分配問題的認真思考,如有的學者就指出:“《21世紀資本論》一書之所以產生如此大的反響,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擔憂中國是否會出現皮凱蒂所描繪的情形。
……中國收入差距也出現了不斷擴大的趨勢![8]但是,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不是對馬克思的《資本論》的繼承與發展,更不是馬克思《資本論》的續篇,只是借用了對其宣傳有利的書名及其名氣,其實并沒有與《資本論》一脈相承的聯系,皮凱蒂本人本質上仍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維護者,皮凱蒂意圖在于推動社會進步,他提出了改革思路。在政治上,皮凱蒂對資本主義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發展都表現出嚴厲的批評態度,他提出的主要措施是對高財富征收重稅,但生產關系的資本主義性質并沒有直接被質疑,這與以往認識到資本主義經濟矛盾的其他西方經濟學家并無二致。
而馬克思的《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它概括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它完成了政治經濟學的偉大變革,是一部偉大的政治經濟學著作;還是一部光輝的哲學著作,是唯物史觀的典范,是活的辯證法;又是一部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的主要著作。馬克思繼承和發展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科學成份,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搜集、整理并研究了資本主義發展歷史的大量材料,詳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生產、交換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產品分配關系,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它通過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剝削實質進行了充分揭露,揭示了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它論證了資本主義制度一定滅亡,社會主義一定勝利的歷史必然性。所以,我們要堅持馬克思的資本觀。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10頁。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8頁。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23頁。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第29頁。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第922頁。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第121—122頁。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874頁。
[8]李實、萬海運:《解決分配不公以保社會穩定》,載《社會科學報》2014年11月27日版。
(作者單位:中央編譯局辦公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