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創新的足跡
——《江澤民思想年編(1989—2008)》內容提要
理論創新的足跡
——《江澤民思想年編(1989—2008)》內容提要
編者按: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江澤民思想年編(1989—2008)》已由中央文獻出版社正式出版。《江澤民思想年編(1989—2008)》,是從江澤民擔任黨和國家主要領導職務后的報告、講話、談話、文章、批示、信件、題詞等文稿中,選取主要思想理論觀點編寫而成的,全書544條,47萬字,系統反映了江澤民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思考歷程和重要論述,對進一步深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更好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具有重要意義。為了讓廣大讀者了解該書所反映的江澤民的重要思想理論觀點,本刊特按年度將該書內容提要如下,供學習、研究參考。
1989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和基本政策必須繼續貫徹執行。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我要十分明確地講兩句話:一句是堅定不移,毫不動搖;一句是全面執行,一以貫之。
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于它始終同實際生活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在于它能夠為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各種新問題開辟道路。
科技進步對社會生產力發展越來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世界范圍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競爭,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科學技術的競爭。堅持把科學技術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科學技術工作面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依靠科學技術的戰略方針。
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我們建軍的根本原則。軍隊從總體上來說應該“吃皇糧”,不能走自己養自己的道路。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兩頭都要兼顧。
加強黨的建設,首先要切實加強思想建設。保證黨和國家的各級領導權由忠誠于馬克思主義的人來掌握,是一個至為重要的戰略問題。我們必須強化執政意識,提高執政本領。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一個顯著標志。
1990年
我們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目的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改革既要克服過去體制中存在的弊端,又要繼承和發揚我們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和好傳統,并且適應新的歷史條件不斷地有所創造。社會主義制度最大的優越性就在共同富裕,防止兩極分化,社會主義的本質也主要體現在這里。
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黨對國家政治生活的領導,最本質的內容就是組織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加強黨的領導同充分發揚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是一致的。人民政協是實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組織形式,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渠道。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宏偉事業必須有一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要在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下,實行廣泛團結。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根本制度。各民族關系是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愛國主義從來就是動員和鼓舞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本質上是統一的。
軍隊建設要做到政治合格、軍事過硬、作風優良、紀律嚴明、保障有力。
1991年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是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堅持改革開放的總方針。
中心只能有一個,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能搞“多中心論”。
國際經濟競爭已越來越表現為科學技術和人才的競爭。把經濟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人權的根本的問題是人在社會上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實現民主、自由和人權的根本途徑是社會的進步、穩定和經濟的發展。人民政協工作的主題是團結和民主。
既促進經濟的發展,又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經濟越發展,物質生活水平越提高,越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
我們對外工作總的戰略部署是要造成一個有利于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國際和平環境。建立國際新秩序的核心是尊重各國人民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
我們黨取得執政地位以后,獲得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條件,也增加了脫離群眾甚至腐敗變質的危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經得起執政、改革開放和反和平演變的考驗。
1992年
根據新的實踐要求,不斷創新,與時俱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是保證我們黨永葆蓬勃生機的法寶。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把改革開放同四項基本原則統一起來。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穩定是整個社會穩定的基礎,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根本問題。
堅持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原則,堅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建設社會主義事業中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出凝聚力,出戰斗力,出新的生產力。
1993年
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必須從中國當前的實際情況出發,堅持做到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統一。
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出發點。實行改革開放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鮮明的特點。堅持獨立自主地發展中國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立足點。
國家宏觀調控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積極探索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的宏觀調控體系。
農業在國家宏觀調控中是需要加以保護的產業。越是加快改革開放,越要重視農業、保護農業、加強農業。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是深化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
繼續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關系,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全面、正確地貫徹執行黨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生活空虛,社會風氣敗壞,也不是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缺少任何一個方面的發展,都不成其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必須把未來軍事斗爭準備的基點放在打贏可能發生的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一個軍隊要有軍魂。我們軍隊的軍魂就是黨的絕對領導。
我國外交工作的根本目標就是要堅定不移地維護國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實現外交工作的根本目標,應該辯證地對待和處理好遠和近、利和弊、堅定性和創造性、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和全局的關系。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更沒有決策權。堅持做好調查研究這篇文章,是我們的謀事之基、成事之道。
如果社會風氣敗壞,不僅經濟建設搞不上去,我們這個民族也不可能興旺發達。懲治腐敗,要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持之以恒。
1994年
以人民群眾為本,一切事情,都要順應人民群眾的要求和愿望去做。
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標,穩定是前提。
我們搞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這幾個字是不能沒有的,這并非多余,并非畫蛇添足,而恰恰相反,這是畫龍點睛。發展經濟要做到持續、快速、健康這六個字。這六個字是相輔相成的。經濟特區要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系,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真正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宣傳思想工作,必須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
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全軍各項建設的首位。
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是新的偉大工程的基礎性建設。
1995年
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十二個帶有全局性的重大關系。在政治和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在改革和發展的推進中實現政治和社會長期穩定。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逐步形成同社會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合理結構。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和加強宏觀調控,都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要求。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方針。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則。處理好擴大對外開放和堅持自力更生的關系,把對外開放提高到一個新的更高水平。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是國家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問題。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依托,國家要根據需要和可能,支持和加強國防建設。要把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統一的奮斗目標。
轉變經濟體制的根本要求是深化改革,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要求是更好發展,兩個轉變互相關聯,相輔相成。利用外資的主動權一定要始終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科技工作要始終把經濟建設作為主戰場。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重點發展打高技術戰爭必需的武器,搞出幾手使敵人害怕的“殺手锏”。
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
領導干部要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是做合格的中高級領導干部的最重要條件。
1996年
經濟發展不能走浪費資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由救濟式扶貧轉向開發式扶貧,是扶貧工作的一個基本方針。國有企業要有重點有組織地走出去,做好利用國際市場和國外資源這篇大文章。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情況下進行現代化建設,更需要注意經濟風險的防范。
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和政府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重要方針。實行和堅持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全面把握兩個文明的辯證關系,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新聞輿論單位一定要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植根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反映中國人民創造自己新生活的進程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國社會主義文藝的立身之本。
衛生事業的改革和發展要始終堅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原則。
實現我軍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
我們要建設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就是由具有社會主義政治家素質的領導骨干帶領的德才兼備的干部隊伍。
1997年
在當代中國,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就是真正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旗幟。全黨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展望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有機統一,不可分割,構成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大膽利用。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證金融安全、高效、穩健運行。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
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
1998年
我們講發展,必須是速度與效益相統一的發展,必須是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把經濟發展建立在主要依靠國內市場的基礎上,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項帶根本性的方針。消費需求是最終需求,要把促進消費需求的增長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一項重大措施,使投資和消費雙向啟動。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社會保障體系。在整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群眾共同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要迎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知識經濟迅速興起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
精神力量也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軍隊、武警部隊必須“吃皇糧”,必須徹底停止一切經商活動。
爭取臺灣民心是完成祖國統一的重要基礎。
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
1999年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是一個宏偉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做到統籌兼顧。
既要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不失時機地推進改革,又要考慮到國家、群眾和整個社會的承受能力,使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相適應。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是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始終是我們最大最重要的政治。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實施西部地區大開發,是全國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大思路。發展小城鎮是一個大戰略。
發展的優勢蘊藏于知識和科技之中,誰在知識和科技創新上占優勢,誰就在發展上占據主導地位。必須把以科技創新為先導促進生產力發展的質的飛躍,擺在經濟建設的首要地位。教育必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教育在培育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
集體人權與個人人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與公民、政治權利緊密結合和協調發展,適合中國國情,是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必然道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是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政黨制度。人民政協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
中央政府對澳門的方針政策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各項規定,是澳門長期穩定發展的根本保障。
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尊重和發展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并在這種多樣性中找到共同利益之所在,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偉大動力。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合作,是我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立足點。
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
2000年
我們黨所以贏得人民擁護,是因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
把發展作為主題,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出發點,全面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實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新世紀之初我國經濟發展的大思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后發優勢,爭取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提高全社會創新意識和國家創新能力是中國實現跨世紀發展的必由之路。建立穩固、平衡、強大的財政。
統一戰線工作的根本任務就是爭取人心、凝聚力量,為實現黨和國家的宏偉目標而團結奮斗。
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經濟、政治、文化全面推進的社會主義。科學的本質就是創新。在全黨全社會大力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樹立科學觀念,提倡科學方法。
努力完成我軍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的雙重歷史任務,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爭取我軍現代化的跨越式發展。
黨的性質、黨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所處的地位、黨肩負的歷史使命,要求我們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對我們黨是一大禍害,全黨上下、全國上下必須狠剎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歪風。反腐敗斗爭應該逐步加大治本的工作力度,努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現象。
2001年
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這一點,要堅定不移,不能含糊。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這一點,也要堅定不移,不能含糊。這兩個“堅定不移”、兩個“不能含糊”,始終是檢驗我們是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的試金石。
“三個代表”是統一的整體,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
要鼓勵原始性創新,加強前瞻性、基礎性、戰略性領域的科技創新,努力提高我國科技的持續創新能力。我國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的問題,要在工業化、信息化的進程中逐步加以解決。不斷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的能力是開發式扶貧的真諦所在。破壞資源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資源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資源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我們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完善因而也是為了更好地鞏固和堅持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為了充分發揮這些政治制度對發展人民民主、保障國家統一和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優越性。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要與我國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與我國的歷史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相適應。
我國信教群眾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力量。我們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大力加強廣大信教和不信教的群眾的團結,把他們的力量凝聚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共同目標上來。
要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實現文化的與時俱進,是關系廣大發展中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中華民族的精神,最突出的就是團結統一、獨立自主、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精神。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中國對外政策的宗旨,就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堅持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同時要根據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實際,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不斷提高黨的社會影響力。黨的作風是黨的形象,是黨的性質、宗旨、綱領、路線的重要體現,是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的重要內容。黨的作風建設的核心問題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2002年
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
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必須始終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堅持黨的先進性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必須把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作為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方針在全社會認真貫徹。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實現可持續發展,核心問題是實現經濟社會和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就業是民生之本。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積極建設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思想道德體系,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在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哲學社會科學界要努力擔負起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的職責。
信息化是新軍事變革的核心。要正確處理機械化和信息化的關系,以機械化為基礎,以信息化為主導,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以機械化促進信息化,推動軍隊信息化加速發展。
和而不同,是社會事物和社會關系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也是人們處世行事應該遵循的準則,是人類各種文明協調發展的真諦。
領導干部打牢思想政治基礎、筑嚴思想政治防線,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
2003年
新世紀新階段軍隊建設要扭住思想政治建設不放松、扭住軍事斗爭準備不放松、扭住中國特色軍事變革不放松、扭住從嚴治軍不放松。
各國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各國應當在政治上互相尊重,經濟上互相促進,文化上互相借鑒。
2004年
黨的總書記、國家主席、軍委主席三位一體這樣的領導體制和領導形式,對我們這樣一個大黨、大國來說,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最妥當的辦法。
必須明確把軍事斗爭準備的基點放到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實現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接受黨的絕對領導是我軍的立軍之本,是我軍永遠不變的軍魂。
2006年
為了發展經濟和鞏固國防,我國要有自己的軟件技術體系和計算機技術體系。要努力把握微電子、軟件、計算機產業的技術主動權。
2008年
能源是當今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關注的焦點。走中國特色新型能源發展道路,應堅持節約高效、多元發展、清潔環保、科技先行、國際合作,努力建設一個利用效率高、技術水平先進、污染排放低、生態環境影響小、供給穩定安全的能源生產流通消費體系。
信息技術產業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當代綜合國力競爭更多地集中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掌控上,體現為國家信息能力的競爭。發展信息技術產業,必須堅持自主可控、開放兼容、融合集成、軍民互動、市場導向、跨越發展的方針。
(來源:《黨的文獻》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