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形成的思想軌跡
龍平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是鄧小平同志在領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逐步確定的。梳理這個過程,可以獲得一幅鄧小平設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藍圖。
習近平同志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鄧小平同志為它確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這篇大文章上都寫下了精彩的篇章。現在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繼續把這篇大文章寫下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是鄧小平同志在領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逐步確定的。梳理這個過程,可以獲得一幅鄧小平設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藍圖。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宣言書
鄧小平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從弄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基本問題入手的。“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使我們認識到,蘇聯教科書關于社會主義的定義和做法并不符合中國實際;“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也不能解決中國怎樣搞社會主義的問題。1977年5月,尚未復出工作的鄧小平提出“‘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他指出,發現和檢驗真理,不是靠本本和教條,而是靠實踐。正是在這一重要思想的啟發引導下,醞釀和興起了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1978年6月2日,鄧小平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旗幟鮮明地支持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指出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
1978年9月,鄧小平視察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史稱“北方談話”。他提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因此,我們要盡快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北方談話”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了重要的思想準備和理論準備。
1978年12月,鄧小平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重要講話,提出并回答了如何認識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四個最基本問題:第一,明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恢復和確立了黨的正確思想路線;第二,明確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心轉到實現四個現代化上來,摒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確定了黨的正確政治路線;第三,明確提出改革開放任務;第四,明確要建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提出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這個講話被稱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宣言書。
改革開放的總體設計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到十二大,是撥亂反正時期,主要是理清歷史舊賬,理順人心和社會關系,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廓清道路。1979年3月,鄧小平在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發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提出兩個重要觀點: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年年底,鄧小平提出兩個重要思想:一是“小康”目標,為20世紀中國經濟的改革與發展制訂了切實可行的規劃;二是“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規劃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整體走向。1982年,黨的十二大確認了鄧小平提出的到20世紀末實現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戰略目標,提出要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1984年6月,在會見第二次中日民間人士會議日方委員會代表團時,鄧小平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1984年到1988年,改革開放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從局部到整體全方位地展開,成為新時期最鮮明的特征和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在此進程中,鄧小平完成了對改革開放的總體設計。
第一,對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和時代特征作出新判斷,及時調整外交政策,制定新的國際戰略。1985年,他將和平與發展概括為時代特征,改變了我國過去奉行的“一條線”、“一大片”的外交政策,制定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1988年,他呼吁國際社會“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準則建立國際新秩序”,強調“應當把發展問題提到全人類的高度來認識”。
第二,對基本國情作出新概括,提出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新論斷。1979年,鄧小平提出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1982年,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7年,進一步提出中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這個思路是連貫的,是隨著改革開放的實際進程不斷發展完善的。
第三,科學揭示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聯系。1978年,鄧小平就說,“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一場深刻的革命”;1984年,他明確指出“把改革當作一種革命”,之后又進一步指出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根據這些論述,1987年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對外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第四,制定“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規劃改革開放的發展目標。這就是,第一步解決溫飽,第二步達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
第五,深入研究計劃與市場問題,鼓勵全黨探索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從1979年到1992年,鄧小平先后十多次縱論計劃與市場問題,明確指出計劃與市場都是手段,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幫助全黨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于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經過14年改革開放的探索,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六,提出并闡發了改革開放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原則。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展,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這是鄧小平在領導開創改革開放偉大事業進程中高度重視、反復強調的一個大問題。就經濟發展而言,“一條是公有制經濟始終占主體地位,一條是發展經濟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終避免兩極分化”,這兩條原則對于保證改革開放健康發展起到重要指導作用。
第七,提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促進社會全面發展。從改革開放一開始,鄧小平就提出要“兩手抓”,強調不能忽視社會發展的其他方面,要注意保持協調發展。
上述論述是一個有機整體,即鄧小平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設計。中國發展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由此明確確立。
南方談話與晚年思考
1989年11月以后,“從領導崗位退下來的鄧小平同志,仍然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關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這期間,國際和國內形勢不斷地發生變化,引起鄧小平的深刻思考,他多次發表重要談話,對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繼續發揮指導作用。特別是1992年,他以88歲高齡視察南方,針對改革開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推動改革開放進入又一個大發展的新階段。
鄧小平的晚年思考,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根據世紀之交國內外形勢的新發展,闡發了“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戰略思想,對改革開放提出“又快又好”發展的新要求。第二,進一步闡述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提醒全黨要堅持基本路線100年不動搖。“只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第三,深化對共同富裕理論的認識,探索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1992年,他精辟概括道:“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993年,他進一步指出:“12億人口怎樣實現富裕,富裕起來以后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個問題。”
鄧小平的晚年思考,既著眼于推動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又放眼于妥善解決發展起來以后的新問題,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
(作者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主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8月1日第6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