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文藝思想對當代文藝工作的指導意義
毛澤東文藝思想對當代文藝工作的指導意義
龍新民
毛澤東文藝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科學理論,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縱觀黨的歷史,穿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戰火硝煙,歷經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艱難曲折,毛澤東文藝思想始終指引黨的文藝事業伴隨時代前進腳步而不斷發展繁榮,從而為激勵和鼓舞人民奮勇前進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
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歷史任務十分艱巨。在新的形勢下,毫無疑問,毛澤東文藝思想仍然是指引當代文藝工作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
一、為人民服務,是文藝工作必須始終堅持的正確方向
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是文藝工作的根本問題。1940年1月,毛澤東在著名的《新民主主義論》中,將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定性為“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并第一次鮮明地指出:“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大眾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主持召開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次高規格大規模的文藝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講話的第一個問題便是:我們的文藝是為什么人的?他開宗明義地回答說:我們的文藝是“為人民的”。毛澤東還具體解釋說:“什么是人民大眾呢?最廣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農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所以我們的文藝,第一是為工人的,這是領導革命的階級。第二是為農民的,他們是革命中最廣大最堅決的同盟軍。第三是為武裝起來了的工人農民即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人民武裝隊伍的,這是革命戰爭的主力。第四是為城市小資產階級勞動群眾和知識分子的,他們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們是能夠長期地和我們合作的。這四種人,就是中華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廣大的人民大眾。”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鮮明地提出文藝“為人民大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從根本上指明了黨領導的文藝工作的政治方向,這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核心和靈魂。以此為開端,解放區的廣大文藝工作者以及當時國統區的一些作家藝術家把自己的立場轉變到人民的立場上來,按照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方向,紛紛下鄉下廠下部隊,向工農兵群眾學習,從工農兵群眾的火熱生活中汲取營養,創作出一大批反映人民群眾現實生活、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為中國人民革命事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廣大文藝工作者繼續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的正確方向。當然,這一時期,“人民”的概念和范疇較之延安文藝座談會時期有了一定的變化,但其本質是一致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在文藝戰線進行了撥亂反正。鄧小平1979年在第四次文代會上的祝詞,一方面重申“我們要繼續堅持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文藝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另一方面提出文藝要“圍繞著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共同目標”,為實現四個現代化這個“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服務。鄧小平的這一表述,在堅持毛澤東提出的文藝為人民服務的同時,形成了文藝為社會主義服務的重要思想。到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報》根據鄧小平這一思想,發表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社論,從此,我國新時期文藝事業發展的方向正式表述為“二為”方向,即“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其本質屬性是文藝的人民性。文藝屬于人民,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因此,黨領導下的文藝工作,必須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把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主旋律,唱響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各族人民好的時代最強音,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文藝工作必須始終堅持的正確方針
新中國成立標志著中國的歷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奮發圖強、艱苦奮斗,迅速改變了舊中國的落后面貌。隨著經濟建設高潮的興起,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也隨之到來。1956年4月28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總結講話中提出:“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我看應該成為我們的方針。”1957年2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發表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重要講話。講話再次明確指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的方針,是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雙百”方針的提出,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重大發展,它同“二為”方向一道,構成了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基本體系。
“雙百”方針的提出,適應了國家和人民需要迅速發展文化的迫切要求,體現了文學藝術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是完全正確的方針。“雙百”方針提出之后,在一段時間內,我國文學藝術界鼓勵藝術上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自由發展,尊重和支持作家藝術家的創作,大力促進文學藝術的繁榮,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隨著20世紀60年代黨內“左”的錯誤日趨嚴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這一正確方針沒有得到有效貫徹,甚至出現了“文化大革命”十年的全局性錯誤,給我國文學藝術事業造成了災難性的后果。
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我國文學藝術事業迎來了新的春天,“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作為發展文學藝術事業的正確方針被重新提到了重要位置。鄧小平在第四次文代會的祝詞中強調,要繼續堅持貫徹“雙百”方針,在藝術創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自由發展,在藝術理論上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的自由討論。由于認真貫徹執行“雙百”方針,我國文藝事業呈現出生機勃勃、碩果累累的嶄新面貌。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曲藝、雜技以及民間藝術、群眾藝術等繁花似錦、姹紫嫣紅。廣大文藝工作者思想解放,心情舒暢,他們以與時代同進步、與人民共命運的崇高責任感和飽滿激情,為人民奉獻了大量思想內涵豐富、藝術品質上乘的精神食糧,對滿足人民精神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實踐證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是繁榮發展文學藝術事業的正確方針。堅持貫徹執行這一方針,文藝事業就興旺發達,文藝工作者就積極性高漲;而背離這一方針,文藝園地必定會百花凋零,文藝工作者的聰明才智和創作熱情也必定會被扼殺掉。今天,面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大歷史任務,我們必須更加自覺地堅定地貫徹好“雙百”方針,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努力創作生產更多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文藝作品,使社會主義文化的百花園更加絢麗多彩。
三、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是文藝工作必須始終堅持的正確原則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聞名于世的優秀文化。同時,中華文化也在同世界文化的交流交往中,不斷書寫著新的輝煌。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毛澤東文藝思想鮮明地回答了這個重大問題,這就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一著名論斷,文中指出:“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但是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毛澤東也提出:“我們絕不可拒絕繼承和借鑒古人和外國人,哪怕是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東西。但是繼承和借鑒決不可以變成替代自己的創造。”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正確地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強調吸取借鑒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和人類文明成果,鮮明地體現了毛澤東文藝思想的繼承性和開放性。
按照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新中國成立后,文學藝術事業在繼承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國外有益文化成果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我國經濟、文化等領域“走出去”“請進來”的步伐不斷加快,文學藝術事業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同世界各國文化交流、交融、交往,對繁榮我國文學藝術事業,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時代發生深刻變化、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交融、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新形勢下,毛澤東文藝思想所提倡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原則,我們必須繼續堅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我們應當珍惜、保護和挖掘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使之成為新時期激勵和鼓舞人民前進的強大力量。在國際間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排斥外來文化,在文化上把自己封閉起來,只會延緩我們民族文化的發展進程,但借鑒外來文化,必須立足于本民族的實踐。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運行機制。在文學藝術事業的發展和文化建設上,同樣絕不能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更不能搞全盤西化。
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是文藝工作必須始終堅持的正確道路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歷史的創造者。一切優秀的文藝作品,都源于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了人類的社會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的著名論斷,他還特別強調,“這是唯一的源泉,因為只能有這樣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個源泉。”因此,他號召“中國的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兵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階級,一切群眾,一切生動的生活形式和斗爭形式,一切文學和藝術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進入創作過程。”毛澤東的這些論斷,根據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原理,科學揭示了文藝和生活、文藝和群眾的關系,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指明了前進的道路,這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重要基石。
以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為新的起點,我國革命文藝工作者提出了“到農村、到工廠、到部隊中去,成為群眾的一分子”的響亮口號,積極投身于抗戰的烽火斗爭和人民群眾的火熱生活。正是從廣大工農兵群眾的現實生活中汲取豐富營養,一大批鼓舞人民抗戰斗志、深受群眾歡迎的優秀文藝作品應運而生,如大型新歌劇《白毛女》、秧歌劇《兄妹開荒》、小說《小二黑結婚》等等。這些作品不僅在當時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在中國文藝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
延安時期革命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的偉大實踐,開辟了我國文藝創作的嶄新道路,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并成為我國文藝工作的優良傳統。自此之后的70多年來,無論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熱潮中,還是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黨和政府都大力倡導文藝工作者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到工農業生產第一線去,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和人民群眾交朋友。為推動新聞宣傳和文藝戰線深入現實生活,增進同廣大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黨中央明確提出了“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廣大文藝工作者正是從人民群眾波瀾壯闊的改革進程和如火如荼的發展實踐中汲取豐沛的力量源泉,進而開創出我國文學藝術事業發展繁榮的嶄新局面。
五、在普及基礎上的提高,在提高指導下的普及,是文藝工作必須始終堅持的正確規律
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深入分析延安文藝工作的現狀后指出,“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截然分開的”,隨著群眾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要求普及,跟著也就要求提高”。“我們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礎上的提高;我們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導下的普及”。正確認識和處理文藝的普及與提高的關系問題,是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又一重要內容。它深刻揭示了文藝事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文藝的認識和審美情趣的漸進過程,指明了文藝事業發展繁榮的客觀必然性。
從延安文藝座談會到現在已經過去70余年,我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同那個年代相比已是天壤之別。但從目前我國文學藝術事業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來看,既重視普及工作,又重視提高工作,堅持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在提高指導下的普及,依然是發展文藝事業、推進文化建設需要著力解決的重要課題。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我認為,這里講的“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首先需要做好普及工作。要把文藝事業發展和文化建設的重點放到基層,放到農村,放到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貧困地區、邊遠地區和城市基層社區,關注弱勢群體和廣大農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較之文藝的普及工作,提高工作的任務也極為迫切。一方面,從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需要看,中國是個文化大國但還不是文化強國,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同中國的國際地位還很不相稱。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我們必須拿出高水準的文學藝術產品在世界上占據市場、擴大影響、提高地位。另一方面,從國內人民群眾對文藝工作的需求看,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的大背景下,人們欣賞文學藝術作品的水準提高了,要求也更高了。這一切,都對文學藝術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和政府以及宣傳文化藝術部門必須著力抓好提高工作,努力扶持和創作更多思想內容好、藝術水準高、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藝術作品,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毛澤東文藝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毛澤東文藝思想照亮了我國文學藝術事業發展的道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在不同歷史階段對黨的文藝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論斷,制定了關于文藝工作的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文藝思想,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廣闊道路。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奮進的號角。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火炬必將永遠閃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號角必將永遠吹響。
(作者系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來源:《 光明日報 》2013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