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樹棟:鄧小平哲學思想的幾個問題
鄧小平哲學思想的幾個問題
侯樹棟
很早就有這樣一種議論,認為鄧小平理論沒有自己的哲學;如果說在這個理論系統中也有哲學思想,那只是對毛澤東哲學的運用,鄧小平是借助毛澤東哲學思想創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我在思考這個問題時,記起了馬克思的一句名言:真正的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鄧小平理論是在和平與發展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它怎么會沒有自己的哲學思想呢?當然,我在思考這個問題時,特別注意到了鄧小平和毛澤東的特殊關系,不聯系毛澤東的理論和實踐,是很難懂得鄧小平的,包括鄧小平的哲學思想在內。這就是思考鄧小平哲學思想的起因和思路。
經過較長時間的思考,我對鄧小平哲學思想有了這樣幾點認識:必須從當今的時代特征來思考鄧小平哲學思想;必須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來思考鄧小平哲學思想;必須從鄧小平的哲學活動和影響來思考鄧小平哲學思想;必須從他和毛澤東的特殊關系來思考鄧小平哲學思想。經過思考,我把鄧小平哲學思想歸結為五大問題:
一、以解放思想為前提的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毛澤東的偉大創造,也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核心。他的整個哲學思想體系都是圍繞這一根本問題展開的。《實踐論》和《矛盾論》就是從認識論和辯證法上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論證,也是實事求是具體內容的展開。鄧小平在“復出”之后,首先做的事情,就是“重申”和“恢復”毛澤東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打破“兩個凡是”的束縛,為中國歷史上轉折性的新發展做好世界觀和方法論上的準備。鄧小平對毛澤東的實事求是思想,不僅作了大量的復述和解釋,并且提出了許多創造性的理解和認識。
把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擺在了更高的歷史地位。他認為,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哲學路線,說到底,就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也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勝利就是實事求是的勝利,而一切挫折和失敗都是背離了實事求是的結果;我們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成敗,就看我們能否創造性地貫徹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最后他自豪地把自己歸屬于“實事求是派”,這不僅標示了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把握和堅定信仰,而且反映了他的崇高人品和風格。
把實事求是看作是一個合乎認識規律的過程。毛澤東為了貫徹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針對不同的情況,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原則。如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原則,以及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原則等。鄧小平的一個重大功績,就是以實事求是為統領,把這些基本原則內在地聯系起來,把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系統化具體化了。
把實事求是同解放思想聯系起來。特別值得大書之處是,鄧小平在實事求是前面,增添了“解放思想”四個大字,對黨的思想路線進行了新概括: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個新規定使黨的思想路線適應了時代特征和實踐發展的要求。在鄧小平看來,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前提,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本質,解放思想就是實事求是。有的同志說,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的一個創造。對這個評價我是舉雙手贊成的。
二、以系統性為重要特征的辯證法
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了毛澤東的矛盾辯證法,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提出了一系列“兩手抓”的原則,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同時他又根據科學發展和實踐的要求,凸顯了辯證法的系統性特征。鄧小平辯證法的系統性特征,主要表現在三大觀念上:一是體系觀念,二是系統觀念,三是大局觀念。
要從體系上把握精神實質。鄧小平針對林彪、“四人幫”對毛澤東思想實用主義的割裂和歪曲,針對“兩個凡是”的唯心主義思想路線,提出了要完整準確地領會和把握毛澤東思想科學體系的論斷。現在我們可以這樣說,經過鄧小平的提倡,“體系觀念”已經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一個“普遍意識”。
要在實踐中樹立系統觀念。歷史賦予鄧小平的使命,是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業。鄧小平在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繪制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藍圖,被人民譽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繪制這張藍圖時所遵循的重要原則,就是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整體出發,把它看作是一個偉大的系統工程。這個系統工程不僅包括它的構成部分的內在聯系,而且包括它依次發展的必然階段,從而使我們的建設事業能有序地進行。鄧小平以他的理論和實踐教會了我們在各項工作中如何系統地進行思考。
要堅定地樹立大局觀念。鄧小平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非常強調大局觀念。綜觀鄧小平的理論和實踐,他的大局觀念,主要有兩大意義:一是全局觀念,就是從整體上認識和處理問題,從構成事物各個部分的相互聯系上把握事物的本質。他認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要抓經濟,又要抓政治和文化,決不可有所偏廢。在經濟建設上,既要抓農業,又要抓工業,特別要抓好科學技術。在政治建設上,既要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又要發揚民主讓群眾講話,還要抓好法制建設。在文化建設上,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又要實行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的方針。二是抓住大局中具有決定意義的部分。所謂決定意義,就是在大局中占據中心位置,在發展中具有樞紐性作用。鄧小平視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大局,認為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就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號召全中國人民都要堅持這個大局,服從這個大局,在這個大局下行動。
三、以人民利益為根本的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兩大發現之一。唯物史觀的一個根本特征,就是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據此,毛澤東不僅提出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群眾觀點,提出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規定了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了毛澤東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理論,側重點集中在這樣三個問題上:一是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目的;二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先進與落后的根本標準;三是領導的智慧源于人民群眾。
社會主義的最終目的是共同富裕。鄧小平一個重大理論成就,就是創立了新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即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特別是它的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思想,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哲學。胡錦濤關于以人為本、全面協調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同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系。
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準繩。鄧小平是滿心裝著人民群眾的領袖,把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看作領導的生命和智慧的源泉。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看作是衡量黨的方針政策和人們行為是否正確的標準,給人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四大名言實際上蘊含著兩大意義:一是以人民的實踐為對與錯的標準;一是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先進和落后的準繩。前者所本的是真理性原則,看我們的方針政策是否反映了群眾實踐的要求;后者所本的是價值性原則,看我們的方針政策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鄧小平哲學思想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用通俗的語言,表達深邃的哲學意境。
領導智慧的源泉在群眾中。鄧小平是非常重視領導的智慧的,認為缺乏智慧的領導是不合格的領導。但領導的智慧從哪里來?它不是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的結果,而是來源于人民群眾,只有人民群眾的實踐才是領導智慧的源泉。
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為了清除林彪、“四人幫”對毛澤東思想的實用主義歪曲,為了擺脫“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為了適應繼往開來、開拓前進的歷史需要,中國理論界開展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鄧小平以敏銳的政治眼光,洞察了這場大討論的理論和政治意義,領導和推動了這場大討論的健康發展。
拓寬和深化了對認識論的理解。經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對認識論的理解確實深入了。
深化了實踐標準的內涵。鄧小平不僅倡導實踐標準,而且深化了實踐標準的內涵。鄧小平在觀察和處理社會主義發展時,又把實踐標準具體化為“三個有利于”:是否有利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這無疑是實踐標準應用中的一個重大創造,它不僅符合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而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有重大意義。
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視野。經過這次大討論,大家重新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不僅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也和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緊密相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界,已經不是純粹的自然,而是打上了人的實踐烙印的“人化自然”,從這個意義上說,實踐就進入了世界觀的范疇。
五、四大基本方法論原則
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號召全黨要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以增強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這是鄧小平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要求相結合,為著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提出的具有系統性的基本的方法論原則。在我看來,在這個方法論系統中,原則性是根本,系統性是核心,預見性是方向,創造性是靈魂。
關于原則性。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而言,原則性有兩個基本點:一是實事求是原則,一是人民利益原則。前者是從真理觀意義上著眼的,后者則是價值觀的集中表現。鄧小平就是把這個看作他為人處世的根本。有的同志認為,鄧小平的哲學思想有三大基礎:一是實事求是,一是群眾實踐,一是人民利益。我是同意這種看法的。從政治角度講,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就是必須堅持的“四項基本原則”,而這就是我們的立黨立國的根本。原則性在方法論意義上具有立場的意義,在任何情況下都有不可動搖性。但在實踐中堅持原則性必須和策略上的靈活性相結合,沒有策略上的靈活性堅持原則性是困難的,而靈活性又總是以不違背原則為前提的,不能拿原則做交易。
關于系統性。誠如前面所說,系統性是鄧小平辯證法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當然也就成了他的方法論的一個重要原則。所謂系統性,通俗地說就是整體性,它在思想和實踐中的表現,主要是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過程和階段的關系,空間中的全局和局部的關系,以及事物構建中的層次的關系。鄧小平關于“三步走”的戰略設想,照顧大局、服從大局,在大局下行動的論斷,以及從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等層次的關系上繪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藍圖,就是這一方法論原則的創造性運用。
關于預見性。預見性作為一種方法論原則,它是對發展目的性的把握。這種把握指明發展的道路和方向。人們常說,為著領導必須預見,沒有預見就沒有領導,這是真理。預見性是面向未來的,但預見不是空想,恰恰相反,預見是從實際出發的重要一環。現實狀況是我們的一切工作立足點,但現實是歷史的發展,不懂得歷史,很難準確把握現實;而現實要向未來走去,只有認識了現實的發展規律和趨勢,有了科學的預見性,才是真正的從實際出發。鄧小平開拓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背靠歷史、立足現實、面向未來相統一的產物。鄧小平強調不可忘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又要我們不要忘記共產主義的理想,認為沒有共產主義理想的人,決然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關于創造性。所謂創造性,就是無論在思維還是在實踐中,都要有新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創新。創造性是發展的本質,也是發展的生命;沒有了創造性,就意味著停滯,甚至意味著滅亡。鄧小平在這里所說的創造性,主要是指兩個問題:一是對馬克思主義必須不斷地創新,就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基礎上,為著適應時代的要求和實踐的發展,必須把馬克思主義推向前進,鄧小平理論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中繼毛澤東思想之后的又一新的理論形態。二是對社會主義實踐的不斷創新,就是在不斷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總結實踐的新經驗,創造新的實踐形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的實踐形式。
對鄧小平哲學思想的簡要梳理,使我對鄧小平哲學思想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鄧小平決不僅僅是借助毛澤東哲學思想完成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造,而是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上,繼毛澤東哲學思想之后又一新的哲學成果。這一新成果,繼承了毛澤東又發展了毛澤東,是新時代特征和新的實踐經驗的哲學總結,是新的時代精神的精華。我深感只有站在這樣一個高度,才能真正領會鄧小平哲學思想的真諦。
(來源:《理論前沿》2004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