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學明:鄧小平思想方法論研究述評
鄧小平思想方法論研究述評
鄧小平思想方法論在鄧小平理論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對鄧小平思想方法論的探尋研究也逐步成為理論工作者關注的一個課題。正是由于這個問題的實踐指導性很強,是提高廣大干部思維能力、工作能力和領導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有不少學者致力于這項研究。本文僅對這些研究成果作一評述。
一、關于鄧小平思想方法論研究概況
關于鄧小平思想方法論研究,大體可分三個階段:
1.起步階段
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1992年十四大召開前,是鄧小平思想方法論研究的起步階段,其主要特點是尚未形成對鄧小平思想方法論的專門的、獨立的研究領域。這一時期,論及黨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學術文章,大多以評析毛澤東思想方法論或綜述老一代革命家的思想方法論為主,對鄧小平思想方法論的研究是融合在上述研究之中,尚少做獨立的研究。即便是專門研究鄧小平的思想方法論也只是圍繞實事求是等有限的幾個主題。例如石仲泉《科學的認識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①[①《黨的文獻》1990年第4期。]一文,就是在論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陳云等領導人的思想方法論時,重點論述了鄧小平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的思想方法。在十四大召開之前,專門論述鄧小平思想方法論的文章很少見。這一階段,較有分量的代表作是劉武生《試論鄧小平思想方法的基本特征》①[①《黨的文獻》1992年第2期。]。這種狀況,到十四大召開后,有了明顯的改變。
2.拓展階段
1992年至1994年底,是鄧小平思想方法論研究的拓展階段,其主要特點是開辟出獨立的研究主題,并發表了一批學術論文。
1992年10月召開的十四大,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14年的實踐經驗,提出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會后全國掀起學習研究鄧小平理論的熱潮。尤其是1993年10月《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的問世和1994年10月《鄧小平文選》第一、二卷增補再版,為廣大讀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反映鄧小平思想發展歷程的版本,強有力地推動了鄧小平思想的研究活動。鄧小平著作中展現出來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的新鮮經驗,提出的一系列富于獨創精神的新觀點、新思想,沖破了長期禁錮人們頭腦的傳統思維定勢,在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上,實現了理論的重大突破。于是,從鄧小平的政治智慧,治國謀略及革命品格中體現出來的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思想方法,引起許多學者的關注。這一時期,學術界、理論界對研究鄧小平思想方法論重要性的認識有很大提高,認為方法論的研究是深化鄧小平理論研究的需要,是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需要,是提高干部理論素養的需要。①[①彭承福:《略論鄧小平思想方法論研究的價值》,《毛澤東思想研究》1994年第2期。]
這一時期,國內學者開始對鄧小平思想體系的基石——思想方法論進行專門研究,不僅這方面的學術論文數量明顯增加,而且研究面也不斷拓寬,發表了一批學術論文:如《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方法芻議》②[②趙振南、董芳:《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方法芻議》,《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4年第3期。]、《鄧小平的戰略思想方法》③[③冷溶:《鄧小平的戰略思想方法》,《中國社會發展戰略》1994年第3期。]、《鄧小平法制建設思想方法初探》④[④杜耀富:《鄧小平法制建設思想方法初探》,《社會科學研究》1994年第5期。]、《論鄧小平“兩手抓”的思想方法》⑤[⑤王宗俊:《論鄧小平“兩手抓”的思想方法》,《甘肅理論學刊》1994年第6期。]等。
3.專門研究領域初具規模
1995年以后,對鄧小平思想方法論的研究繼續向縱深發展。1995年5月中共中央轉發中宣部組織編寫的《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綱要》以及江澤民多次講話強調的“努力建設高素質的干部隊伍”,“努力學習和掌握貫穿在鄧小平同志著作中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號召,使對鄧小平思想研究保持強勁勢頭。十五大將鄧小平理論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從而使掌握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成為全黨思想建設的重要任務。這對鄧小平思想方法論研究的深化和系統化都是很大的推動。這一時期的研究特點是,對鄧小平思想方法論的研究從個別領域的研究向全面系統的研究發展。1995年以前的研究文章,多是從具體方面探討鄧小平的思想方法,如經濟思想方法,國防思想方法,法制建設思想方法等。而1995年以后,一些全面探討鄧小平思想方法論的文章相繼問世。如:《試論鄧小平思想方法的基本特色》①[①華金良:《試論鄧小平思想方法的基本特色》,《鎮江學刊》1996年第3期。]、《鄧小平思想方法論形成的條件》②[②程美東:《鄧小平思想方法論形成的條件》,《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8年第2期。]、《鄧小平思想方法論的特色》③[③程美東:《鄧小平思想方法論的特色》,《唐都學刊》1998年第4期。]、《鄧小平科學思維特征與思維方法優化》④[④鄭日金:《鄧小平科學思維特征與思維方法優化》,《青年工作論壇》1998年第5期。]、《論鄧小平對毛澤東思想方法的繼承與發展》⑤[⑤李萍:《論鄧小平對毛澤東思想方法的繼承與發展》,《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等。有些研究者還推出了研究專著,認為鄧小平的思想方法論包含在他的理論體系中,也滲透和體現在他的革命實踐活動中。作者緊緊抓住“實事求是”這一鄧小平思想方法論的精髓,緊緊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主題,對鄧小平思想方法的特征、科學性、實踐性、重要性以及鄧小平思想方法論的運用,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分析研究。⑥[⑥袁貴仁、宮敬才:《鄧小平思想方法論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頁。]
綜上所述,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于鄧小平思想方法論的研究逐步形成一個研究領域,出現了一批研究成果,但同其他領域的研究相比,仍嫌薄弱,分量較重的研究文章不是很多。
二、關于鄧小平思想方法的基本特色
鄧小平思想方法是鄧小平卓有成效地領導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創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深層基礎,其基本特征是研究者關注并認真探討的一個問題。從研究文章來看,大家公認的鄧小平思想方法的基本特色有如下幾點:
1.求是性
正確地認識事物的內在本質,準確判斷事物的主要矛盾,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注意事物發展的質的規定性,這種求是精神是鄧小平思想方法的基本特色之一。有研究者認為,鄧小平的求是思想方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著眼于通過分析現象來揭示事物本質,著力于科學判斷和正確處理主要矛盾。例如果斷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種基于對現時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判斷,就是鄧小平思想方法中求是思維的生動體現。二是從事物發展規律看問題、想問題和解決問題,抓住必然性,把握發展方向。例如鄧小平提出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科學論斷,就是立足社會發展必然性的一種思考。三是注意事物發展的質的規定性,科學地掌握事物發展的“度”,避免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例如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過程中,既注意反“左”的錯誤傾向,也注意反右的錯誤傾向,從而避免誤入歧途。①[①劉武生:《試論鄧小平思想方法的基本特征》,《黨的文獻》1992年第2期。]
也有研究者用“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或“客觀性”來概括這一特征,指出: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我黨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鄧小平則是其忠實的擁護者和執行者,并在新時期對此有進一步的發展。在實踐中,他把實事求是作為自己一切活動的準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強調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從我國的國情出發。鄧小平思想方法論的客觀性特點,最深刻最集中的表現在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現實狀況的科學分析上。正是在對現實國情的周密了解和深刻分析的基礎上,他創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步一步取得偉大的勝利。①[①程美東:《鄧小平思想方法論的特色》,《唐都學刊》1998年第4期。]
總之,求“是”,即認識事物本質,掌握客觀規律,堅持一切從現實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這是鄧小平求是思想方法的基本內涵和特色所在。
2.務實性
注重實踐,講求實效,是鄧小平思想方法的又一重要特色。鄧小平一貫把“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概括為“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許多學者在研究鄧小平思想方法論時,一致認為“務實”是鄧小平思想方法的鮮明特點。有學者指出:求實務實,切實解決實際問題,是思想方法的功利所在,也是共產黨人思想方法的價值取向。鄧小平是一個務實的思想家,也是一個實干家,他的思想方法具有鮮明的求實務實取向。②[②華金良:《試論鄧小平思想方法的基本特色》,《鎮江學刊》1996年第3期。]在分析鄧小平“務實”的特點時,論述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堅持做“實事求是派”。鄧小平同外賓談話時說過:“比較正確的說,我是實事求是派”。許多文章認為這句話是對鄧小平“務實”的生動概括。鄧小平考慮問題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敢于面對現實,正視問題。他堅持完整準確地評價毛澤東及毛澤東思想;他倡導“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他正視我國經濟和科技教育落后的現實而采取相應的對策等,都體現了他的務實精神。二是注重從實際中來,到實際中去。有些研究者認為,鄧小平有許多思想觀點是取之于民,還之于民的,充分顯示了其思想方法的務實性。例如:關于“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的名言,鄧小平講這話的著眼點就是處理問題不能完全采取一種固定不變的形式,哪種形式能調動群眾積極性,能解決問題就采用哪種形式。再如:“大膽的試,大膽的闖”;“摸著石頭過河”;“抓住時機,發展自己”;“發展是硬道理”等思想。三是不講空話,注重效率。鄧小平經常強調“鼓實勁,不鼓虛勁”;“不務虛名,多做實事”。這種作風充滿務實精神。不少文章對鄧小平提出的“不搞爭論”的思想作了深入分析。有研究者認為,“不搞爭論”,是鄧小平一個創造性的提倡,生動體現出鄧小平思想方法的務實性特征。他認為,“不搞爭論”是對我國落后現狀進行成因分析的結果。“不搞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避免問題復雜化。“不搞爭論”的實質在于重實效。改革開放的政策和措施正確與否,不由主觀判定,而要拿事實來說話。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曾說過:“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一至真至妙的道理,如今被鄧小平加以發揮,賦予新意,成了鄧小平安邦治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的重要思想方法基礎。①[①肖新發:《鄧小平思想方法的主要特色》,《荊州師專學報》1998年第1期。]不少學者認為,以務實為基本特征的思想方法,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具體運用,鄧小平不僅在理論上堅持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致力于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緊密結合起來,而且在實踐中形成了務實作風。他率先倡導“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堅持務實的思想方法和發揚務實的工作作風的集中體現。
3.創造性
創新思維是鄧小平思想方法的鮮明特色。在鄧小平理論中,貫穿著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研究者歸納了鄧小平創新思維的主要表現,如:在思想理論方面,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在經濟建設方面,提出“小康社會”、“翻兩番”新概念;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新思路;在科技教育方面,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在民主政治方面,提出政治體制改革目標和內容,提出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在對外開放方面,提出興辦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在祖國統一方面,提出“一國兩制”的戰略構想;在國際戰略方面,提出“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等。有研究者認為,這些屬于“第一個”提出并付諸實踐的思想觀點,從不同層面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課題和實踐課題。盡管這些“第一個”還要不斷接受實踐的檢驗,繼續在實踐中發展;盡管鄧小平提出這些“第一個”,很大程度是由于他在我們黨內所處的領導地位,然而,畢竟已有不少被實踐所驗證,閃耀著理論結合實踐的光輝。①[①劉建能:《論鄧小平思想方法的特征》,《中國黨政干部論壇》1996年第8期。]有不少學者分析了鄧小平之所以能夠提出一整套改革開放新思路的原因,指出,鄧小平思想方法的創造性特征,是與我們所處的時代特點相聯系的。他十分注重分析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把繼承和創新巧妙地結合起來;他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善于對群眾的實踐經驗進行概括和理論升華。有學者強調,“創新開拓,就是緊緊跟蹤客觀事物的發展變化趨勢,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提出新觀點,不斷地修正、批評、否定和超越先前所作的已不適應現實的結論,不斷地開辟、擴展認識和實踐的新領域。鄧小平在理論創造的全部思維活動中,既立足中國又面向世界,始終著眼于時代特征,解放思想,勇于和善于思考、探索、創新、開拓,不斷開創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新局面。這是鄧小平理論創造思想方法的一個突出特點。”①[①陳贊東:《鄧小平創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思想方法的基本特點》,《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還有學者從思維模式的角度,分析了鄧小平創造性思想方法,認為鄧小平在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熟練地運用了“質疑批判性”、“求真務實性”、“求異創新性”的思維方式,把辯證思維、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等各種方法綜合運用,從新的思維角度、程序和方法來解決問題,從而產生了新的見解、新的突破和新的成果。正是這一思想方法使鄧小平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②[②陳志:《試論鄧小平創造性思想方法的基本特征及指導意義》,《攀登》1997年第2期。]
4.開放性
開放性是鄧小平思想方法的又一顯著特色。研究者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開放性,決定了鄧小平的思想方法中具有開放性的特性。或者說鄧小平思想方法中具有的開放性,導致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開放性。這是同一個偉大進程的有機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兩個方面,而不是截然分立的兩個不同事物。①[①袁貴仁、宮敬才:《鄧小平思想方法論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1-82頁。]有學者提出,鄧小平的開放性思想方法,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內開放,其本意是對內搞活,不要自我封閉,不要思想僵化,不要死抱過去的成見不放。在社會主義建設模式,尤其是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方法上進行大膽改革。二是對外開放,其本意是打開國門,打破與世界的隔絕狀態,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中,學習、借鑒和利用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開放性的實質就是不斷地吸收古今中外的一切優秀成果,對事物的定規提出挑戰。運用開放的觀點觀察事物,指導并接受實踐的檢驗,以此來獲得最吻合于時代的認知。
在論述鄧小平思想方法的開放性特征時,研究者都強調鄧小平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相一致的思維特點是非常鮮明的。改革開放政策是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經驗進行深刻反思,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也是當代科技進步和社會前進的產物。鄧小平作出這一重大決策,突出體現了堅定的原則性和高度的靈活性的辯證統一,尤其是在興辦經濟特區,利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上提出了全新的思路,從而開拓出廣闊的發展天地。
5.系統性
系統性思維是根據客觀事物具有普遍聯系性特征,從事物的整體出發,著眼于整體與部分、整體與層次、整體與結構、整體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求得優化的整體效應的思想方法。注重系統性,是鄧小平思維和決策的一個重要特色。研究者認為,鄧小平關于要正確評價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完整準確地理解、掌握毛澤東思想的觀點;關于“兩手抓”的思想;關于統籌兼顧、綜合治理的思想等,都體現了充滿唯物辯證法的系統性思想方法。整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是一個多層次的相互聯系的科學理論系統,集中顯示了鄧小平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指導上的系統性。有的研究者在概括這一思想方法特征時,采用“全面系統性”或“多維性”、“全面性”等提法,側重分析了鄧小平善于從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全面考慮問題的思維方式。也有研究者從“系統地完整地分析事物的方法”入手,闡述了鄧小平善于把事物納入一個相互聯系的大范圍中,從事物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作用中來分析事物,形成帶有整體性的大道理,作為決策的依據。①[①鹿坤:《試論鄧小平實事求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特色》,《新疆社會經濟》1994年第5期。]還有研究者總結了鄧小平系統性思想方法的特點,認為:“在系統論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關系上,有兩種偏頗:一種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看成封閉的、凝固的系統,拒絕吸收包括系統論在內的新的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式;另一種是用系統論否定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粗暴地、武斷地把唯物辯證法貶斥為‘傳統的、分析性的、機械論的線性因果關系的方法’。鄧小平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為母本,適當地吸收系統科學方法,從而在方法論上形成了唯物、辯證、系統三合一的特征。”②[②杜耀富:《鄧小平法制建設思想方法論初探》,《社會科學研究》1994年第5期。]
6.戰略性
不少學者認為,鄧小平善于從戰略高度觀察問題,把現實的實踐同未來的發展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是其思想方法的精到之處和顯著特色。鄧小平是一位杰出的戰略家,他之所以成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與他堅持從中國現代化建設這個大局想問題,從現代化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的內在聯系來制定工作方針分不開。他提出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提出的“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的戰略設想;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目標等,都是站在全局高度而言的,是高瞻遠矚、總攬全局、深謀遠慮的結果。①[①華金良:《試論鄧小平思想方法的基本特色》,《鎮江學刊》1996年第3期。]也有一些學者將“戰略性”概括為“預見性”、“超前性”或“瞻前性”,認為事物的發展總是由現實走向未來的過程,只有對事物作動態的分析,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及其發展趨勢。鄧小平思考問題,總是把靜態分析和動態的考察聯在一起,尤其注重著眼于未來的研究,因而能夠透過現象抓住本質,把握事物的必然性。他關于社會主義發展前景的科學預見,關于教育“三個面向”的戰略方針,關于“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的戰略思考,以及關于我國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發展的一系列戰略決策,都是立足現實、面向未來的方略,體現出一種遠見卓識的洞察力。
筆者在收集資料中看到,學術界對鄧小平思想方法主要特征的概括不盡一致,闡述的角度也各有千秋。但總體說來,大多會涉及到以上六方面,并且有兩點是共同的:一是鄧小平思想方法的基本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相反,它們相互作用、相互補充,有機地融于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二是這些基本特征,都充分體現了鄧小平思想方法強烈的時代性和豐富的科學性。學習、研究和掌握鄧小平科學思維方面的理論,改進和優化思維方式,科學地指導工作,是跨世紀領導者的重要任務。
三、關于鄧小平思想方法論原則的基本內涵
所謂思想方法論,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采用的思維方式和手段,實質上是世界觀的體現。鄧小平思想方法論遵循的基本原則是什么?這是學者們關注的一個問題。有的學者指出,原則性思維是立足于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觀察和處理問題嚴格遵守基本準則。學習《鄧小平文選》,可以充分感受到他決不拿原則作交易的馬克思主義堅定性邏輯。鄧小平在形成概念、作出判斷、進行推理的思維活動中堅持原則性,著重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真理標準到生產力標準,從社會主義本質論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主張的提出,都充分體現了不唯書、不唯上,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二是堅持人民利益原則。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決策、檢驗工作成敗得失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就是為中國人民切切實實謀利益的理論。三是堅持黨性原則。突出反映在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上。①[①朱洪德:《認真學習和運用鄧小平同志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思想方法》,《國防大學學報》1995年第11期。]
實事求是原則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鄧小平思想方法的精髓,它既是鄧小平思想方法的靈魂所在,也是鄧小平思想方法的顯著特征之一。因筆者在前面已有綜述,對這一原則的內涵不再展開。
關于人民利益原則,不少研究者在探討鄧小平思想方法時都談到這一點。認為鄧小平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的思想方法原則是十分完整和嚴密的體系,概括起來就是堅持一條路線——群眾路線;制定一套方略——符合人民利益的治國方略;依靠一支力量——人民群眾;確立一個目標——人民高興、擁護和贊成。研究者強調:“這‘四個一’是鄧小平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的思想方法原則的主要內涵。這一思想方法原則,對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局面,實現跨世紀宏偉目標具有重要指導意義。”①[①蔣如洲:《鄧小平思想方法的一個基本原則》,《空軍政治學院學報》1998年第5期。]
有的學者把實事求是原則概括為“堅持實踐第一”或“尊重實踐”,把人民利益原則概括為“人民為本”或“尊重群眾”,并在尊重實踐與尊重群眾的一致性上做了進一步探討。認為,辯證唯物主義同歷史唯物主義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點與群眾觀點的統一。鄧小平思想方法的可貴之處是,不僅堅持了尊重實踐、尊重群眾并重,而且在新形勢下的實際工作中實現了這二者的有機結合。②[②徐信華:《論尊重實踐與尊重群眾的一致性》,《理論學習與探索》1997年第3期。]
也有一些學者從鄧小平注意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問題的角度,探討了鄧小平思想方法所遵循的辯證統一原則,就鄧小平思維方式體現出的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一、肯定與否定的辯證統一、重點論與兩點論的辯證統一等原則進行了分析,認為鄧小平的創造性思維所以能卓有成效,是因為牢牢基于一整套科學的原則。而且這些原則無疑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運用和創造性發展。③[③鄭日金:《鄧小平科學思維特征與思想方法優化》,《青年工作論壇》1998年第5期。]
四、關于鄧小平思想方法對毛澤東思想方法的繼承與發展
鄧小平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在領導實現中國改革開放宏偉藍圖和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過程中,繼承了毛澤東思想方法,并注入新的內容,從而創立了極具時代特色的鄧小平理論。對二者思想方法之間的繼承與發展關系,研究者作專門探討的文章不多,是一個尚待開發和深入的課題。
從已有的文章看,關于鄧小平思想方法對毛澤東思想方法的繼承性,一般認為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兩者思想方法的理論基礎都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他們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都堅持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都是不固守本本,不死背教條,不照搬別國的經驗,不憑主觀意志行事,而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結合起來進行實踐,隨著時代、實踐、科學的發展,開拓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二是兩者思想方法都是在與黨內“左”的或右的錯誤思想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和開創社會主義事業上,具有一脈相承性。研究者認為,以毛澤東為首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探索中,作出了許多可貴的理論思考。盡管這些理論認識還有不成熟的成分,但都被以鄧小平為首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作為寶貴經驗繼承下來,或吸收,或借鑒,或經過實踐賦予創新和發展,尤其是毛澤東首倡的“實踐標準”和“實事求是”的思想,更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①[①李萍:《論鄧小平對毛澤東思想方法的繼承與發展》,《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
關于鄧小平思想方法對毛澤東思想方法的發展與創新,所見文章大多從歷史的、哲學的角度來闡述,認為我們處在新的歷史時期。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鄧小平緊緊把握新的歷史條件,把繼承和創新結合起來,用新思想、新觀點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用他的話說,就是老祖宗不能丟,毛澤東思想的旗幟不能丟。但是,拘泥于已有的觀點和結論,絕不是繼承,其結果只能使原有的正確思想失去活力,變成枯萎的東西。因此鄧小平強調,社會是不斷變化的,人們的思想和觀念也必須隨之變化,“不要拒絕變化,拒絕變化就不能進步,這是個思想方法問題。”正是基于這種思想方法,鄧小平正確地反映歷史條件的變化,提出許多新思想、新觀點。①[①肖新發:《鄧小平思想方法的主要特色》,《荊州師專學報》1998年第1期。]有研究者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鄧小平強調:“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則,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一定要和實際相結合,解決實際問題,按照實際情況決定工作方針,這是一切共產黨員所必須牢牢記住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鄧小平發展了毛澤東思想,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提到社會主義本質和根本任務的高度,把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衡量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從而在理論上澄清了是非,在實踐中劃清了界限。通讀《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可以說生產力標準貫穿全書,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和基石。②[②龐本康:《學習鄧小平解決新問題的思想方法》,《思維與實踐》1996年第6期。]
目前,從具體思想方法的角度,分析論述鄧小平對毛澤東思想方法的繼承與發展的文章很少。有論者曾分析了鄧小平與毛澤東的對外開放思想方法的區別,認為,鄧小平的對外開放思想,“與毛澤東對外開放,學習外國長處的思想既有歷史聯系,又有新的特點。毛澤東對外開放思想中含有較多比重的對資本主義的斗爭性、排斥性與不相容性。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則較多的包含借鑒性、包容性以及一定程度的同一性。”①[①趙振南、董芳:《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方法芻議》,《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4年第3期。]這一觀點是否成立,另當別論,筆者認為從一些具體的思想方法人手對毛澤東與鄧小平作一番深入的比較分析,會更有啟迪作用。
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中,自始至終非常重視思想方法問題,并在長期的實踐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鄧小平思想方法,是黨的理論寶庫中極具特色和光彩的財富,只有深入學習、掌握并學會運用鄧小平思想方法,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新形勢,以開闊的視野審視世情,把握規律,研究對策,跟上時代的潮流,與時俱進地開拓新的局面。
(作者系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室務委員,科研管理部主任,編審)
(來源:《鄧小平研究述評》下冊2003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