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福齡:新世紀的呼喚與鄧小平理論的歷史使命
新世紀的呼喚與鄧小平理論的歷史使命
莊福齡
新的世紀即將到來。在經歷了二十世紀的劇烈變動之后,我們在欣喜地迎接二十一世紀的同時,認為新的世紀仍將充滿著劇烈而深刻的變動,同時又必然是二十世紀發展的延續。不顧及前者就難以主動應變,不顧及后者就難以在把握來龍去脈的基礎上預測未來。對新世紀的認識和分析,需要把歷史的變革和歷史的連續統一起來。
一、新世紀對精神力量的呼喚
研究和預測新世紀,成了當今世界關注的焦點。一種較普遍的意見認為,新世紀將在二十世紀科技革命的基礎上有一個更大的發展,人類社會將由工業社會轉變為信息社會,由此而導致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生活的發展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但是,人們面對新世紀的來臨,似乎也有更多的憂慮和擔心,已經預感到面臨的世界將是一個更加動蕩不安、更為嚴峻、更富挑戰性的世界。
人們從二十世紀歷程的回顧中看到,這是一個充滿矛盾、不斷發生劇烈震蕩的世紀。有人把這種震蕩比之為“沖擊波”和“浪潮”,認為第一次是以列寧發動的社會主義革命為標志的布爾什維克浪潮,第二次是以希特勒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標志的法西斯主義浪潮,第三次是以民族獨立為標志的非殖民化浪潮,第四次是由戈爾巴喬夫發動的公開性運動導致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為標志的公開性浪潮。對于上述四次浪潮,自然各有評論,但有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是,這些浪潮并未完全平息,波浪起伏仍將繼續下去,仍將在新世紀表現出來。蘇聯雖已解體,但社會主義并沒有消失、馬克思主義也沒有消失、更沒有失敗;兩大陣營對峙的冷戰雖已結束,但冷戰思維依然存在;法西斯主義雖遭慘敗,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民族獨立運動雖已取得很大進展,世界上非殖民化浪潮還方興未艾;第三世界求發展的呼聲很高,但發展問題并沒有解決,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還在損害著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貧富差距還在不斷擴大。此外,利用“人權”等問題干涉他國內政的現象還很嚴重;因民族、宗教、領土等因素而引發的局部沖突時起時伏……總之,世界仍不安寧。不從歷史的連續性上了解上述矛盾的狀況,就不能正確理解新世紀這些動蕩不安的由來。
新世紀的動蕩不安并非憑空產生的,是上個世紀諸多因素和矛盾積累的結果,也是新情況引發的結果。新世紀所面臨的挑戰是多方面的,既要面對目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問題和危機,又要面對科學技術發展所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和破壞生態環境而導致的災難后果。面對如此復雜的形勢和嚴重的沖擊,人們對于跨世紀并不感到輕松,而紛紛尋求所謂“治療方案”,也是理所當然的。
盡管“治療方案”眾多,視角也各有差異,但多數都把目光投向思想文化方面,寄希望于精神力量。作為西方權威的智囊團羅馬俱樂部的成員、美國哲學家拉茲洛深感人類患上了所謂“恐龍綜合癥”。他認為治療這種癥狀最重要的是實現文化轉變,創造出新的價值和觀念,從原有的陳舊的價值觀念轉變為新思想、新觀念,他在《二十一世紀的生存抉擇》這本近著中列舉了需要轉變觀念的諸多領域和方面。另一位號稱美國研究國際戰略和共產主義事務的專家布熱津斯基在他的《失去控制:二十一世紀前夕的全球混亂》(中譯本書名為《大失控與大混亂》)一書中,把世紀之交的混亂局面歸罪于本世紀十月革命的發生和所謂“強制的烏托邦”、“極權主義政權”的建立,而把結束這種混亂的希望寄托在所謂先進的西方、特別是美國關于自由民主的觀點上,說什么今天的西方是“第三世界貧困群眾的全社會夢寐以求的楷模”。但是他在吹噓的同時也不能不承認西方自由民主社會正在成為一個“縱欲無度”、“放蕩不羈的個人自由”和“道德真空狀態”,哀嘆這種“精神空虛”“越來越擴散到所謂西方文明的大部分領域”,甚至科學技術領域也不能幸免,他看到了人類通過生物技術和遺傳工程有可能改變自己的品種,從而在倫理上和哲學上產生深刻的影響。總之,在布熱津斯基看來,雖然社會主義失敗了,但美國的日子并不好過,它必須認識到,“以相對主義的享樂至上作為生活的基本指南是構不成任何堅實的社會支柱的,一個社會沒有共同遵守的絕對確定的原則,相反卻助長個人的自我滿足,那么,這個社會就有解體的危險。”他認為現代社會要重新推崇“理性”,重視生活的、哲學的、精神方面的意義,才能解救全球范圍內的精神危機。
作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對于當前和未來的精神文明問題也有自己的論斷。它是以社會主義必勝的信念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為前提的,他把精神文明同社會主義制度聯系在一起,強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我們真正的優勢,離開了這一點就談不上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他援引毛澤東說過的話,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這種精神在革命戰爭中就是發揚革命和拼命精神,嚴守紀律和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后己的精神,壓倒一切敵人、壓倒一切困難的精神,堅持革命樂觀主義,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他認為搞社會主義建設同樣要發揚這些精神,并把它推廣到全體人民、全體青少年中間去,使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進步的人們所向往。從這里可以看到,鄧小平理論的上述論斷主要是針對我國實際情況而發的,不是根據布熱津斯基的上述言論作出的,不是專門論述所謂西方的精神危機、精神空虛、道德真空等狀況,但也恰好反映了他們為資本主義現狀和未來而苦思不得其解的重大問題,點出了西方問題的癥結所在,道出了新世紀對精神力量呼喚的迫切要求,也闡明了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隨著物質財富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出現的問題為借鑒,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
二、歷史的選擇和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作用
鄧小平理論如同毛澤東思想一樣,也是歷史選擇的結果。中國社會主義的歷史,在經歷了建國后十七年的探索之路,和“文革”十年的嚴重內亂之后,歷史發展正面臨一個極其重要的關鍵時刻,對于已經走過的二十七年的歷史需要系統的回顧和消化,對于即將開始的新的道路需要作出清醒的科學的決策。但是,當時黨中央主要領導人在指導思想上推行的“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嚴重阻撓了撥亂反正的進程,繼續堅持“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在這種情況下,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觀點同“左”傾觀點第一次較量和斗爭,也是經過歷史選擇又一次把鄧小平推上歷史舞臺,從而開創我國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標志,是歷史為鄧小平理論揭開的偉大序幕。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以來二十年的歷史證明,鄧小平理論真正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真正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真正按照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那些經過實踐檢驗證明正確的東西堅持下來,把那些在實踐中錯誤的東西改正過來。鄧小平在實踐中為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了典范。鄧小平針對違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兩種錯誤思潮進行批判,一種是從“左”的方面反對三中全會以來實行的方針政策,另一種是從右的方面來懷疑或反對四項基本原則。這種反對錯誤思想傾向,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任務,正如鄧小平指出的:“這是一項十分重大的任務,既是重大的政治任務,又是重大的理論任務。這決不是改頭換面地抄襲舊書本所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要費盡革命思想家心血的崇高的創造性的科學工作。”①作為思想家的鄧小平,他對黨、對人民、對馬克思主義的最大貢獻,就是通過他崇高的創造性的科學工作而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鄧小平理論。今后,貫徹落實十五大精神,最主要的就是學好用好鄧小平理論,使它在一切工作中真正發揮指導作用。要像鄧小平對待馬克思主義那樣,端正我們的學風,反對從本本出發,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研究和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學習鄧小平理論,既要結合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又要結合當代中國的實際。結合歷史,就是要把鄧小平理論放到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長河中,放到馬克思主義統一的科學體系中,把握它同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之間一脈相承、不可分割的聯系,要看到鄧小平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定不能丟,丟了就喪失根本。結合實際,就是要把鄧小平理論定位于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把握它同時代特征、同時代主題、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之間的聯系,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去學習。離開本國實際和時代發展來談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
鄧小平理論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樣,是以實事求是為精髓的,是以堅持實踐觀點作為判斷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就是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不斷突破思想禁錮,不斷糾正前進中的偏差,不斷開創新局面的歷史。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就是要以它的精髓和實踐觀點為指導,使學習貫徹鄧小平理論的過程成為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過程。在當代中國堅持鄧小平理論,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就是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旗幟。
三、新世紀中國的發展需要鄧小平理論
資本主義世界為解救其精神危機力圖尋找一種精神力量或精神支柱,然而迄今連它們自己也不能不承認還沒有找到這種共識,還是一籌莫展;而社會主義,強調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堅定地把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系統工程常抓不懈,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現在我國經濟運行態勢良好,綜合國力增強,社會穩定發展,可以說正處在建國以來建設社會主義的最好的歷史時期。在這種形勢下,同西方憂心忡忡地瞻望新世紀不同,中國人民珍惜自己的選擇,珍視找到了鄧小平理論這一有深遠意義的理論成果和精神優勢,正滿懷信心地走向未來。
實際上,新世紀的藍圖已為鄧小平理論所描繪。它不僅規劃了當前的任務,而且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這一理論在規劃本世紀第一步和第二步實現小康的基礎上,又規劃了到下世紀中葉在經濟發展上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是一個從現在起還要用五十年長期奮斗才能實現的戰略目標。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鄧小平理論以它突出的實踐性、務實性提出三個極其重要的思想:其一是抓重點帶全局的思想,早在1982年就從我國國民經濟的實際出發,提出把農業、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學作為三個戰略重點;其二從發展是硬道理的高度,提出把握好速度和“臺階式”發展的思想;其三是打破平均主義,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越來越多的地區和人們富裕起來,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這些思想同社會主義原則即發展生產和共同致富是完全一致的,也可以說是為具體落實社會主義原則提出了思路,找到了捷徑。而鄧小平理論從實踐中形成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則從社會主義本質和根本規律的高度指明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現在,有充分的理由認為,新世紀的道路雖然漫長復雜,只要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在它所創造的業績的基礎上繼續前進,經濟發展戰略的宏偉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風云變幻的新世紀更加需要駕馭全局和應付復雜形勢的能力。對于未來世界范圍的歷史性大變動,絕不能采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臨時應付的對策,要從全黨全國工作的大局上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指導方針。鄧小平理論從實踐經驗中指出的正確處理發展、改革、穩定的關系,就是體現這一方針、保持總攬全局的主動地位的科學論斷。不論是本世紀還是下世紀,解決中國問題的關鍵都要靠自己的發展。離開發展,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未來和美好前景,發展才是硬道理。在正確認識發展的同時,還有一個對待改革的問題。現在和將來所進行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能沒有改革,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但是從改革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的體制來看,從政策的重新選擇、體制的重新建構來看,從由此而引起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的變化來看,改革對于掃除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對于擺脫貧窮落后狀態,又都是一次革命性的變革,是一場具有深刻性和廣泛性的新的革命。從新的革命意義上,把改革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并作為一個大試驗付諸實踐,這是鄧小平理論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重大發展,也是我們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并繼續前進的理論武器和精神財富。鄧小平在提出發展和改革的思想時,還提出了一個事關全局的穩定問題。他強調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這是治理中國的大道理。歷史和現實證明,在當代中國,發展經濟需要穩定,深化改革需要穩定,擴大開放需要穩定,完善民主、健全法制需要穩定,加強精神文明建設需要穩定。下個世紀的中國,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仍然需要穩定。總之,一個穩定的中國,不論對中國自己還是對全世界,都有極其重要極為深遠的意義。對于上述三個關系到全局的重大問題,首先要把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發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穩定是發展和改革的前提,穩定又是發展和改革的基礎;我們所要的發展是保持穩定的發展,是以改革為動力的發展;我們所要的改革是保持穩定的改革,是以發展為目的的改革;我們所要的穩定是能夠不斷取得發展的穩定,是能夠不斷推行改革的穩定。發展、改革、穩定是不可分割、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的。二十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表明,鄧小平理論就是這樣總攬全局、處變不驚、穩操勝券的。堅持這一理論也必將使我們在新世紀的風云變幻中始終處于整個工作的主動地位。
新世紀層出不窮的變化和許多難以預料的復雜形勢,要求一代又一代的建設者把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創造性地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在新的實踐中發展鄧小平理論。馬克思主義總是要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發展的,不可能一成不變。但是,作為鄧小平理論的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始終是我們黨永葆蓬勃生機的法寶,始終是指導一切工作的思想路線,始終是不會過時、也不會改變的。新世紀中國的發展能否順利,社會主義能否經受住各種風浪的考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對待這條思想路線的態度,取決于一代又一代建設者的學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歸根到底靠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解決問題。只有解決好思想路線問題,才能對新世紀中國的發展,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提出新的政策,把不斷出現的新問題解決好。鄧小平在總結二十年的歷史教訓時也指出過:搞社會主義一定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歷史的經驗也昭示著未來,新世紀圍繞著社會主義而出現的疑惑、責難或挑戰是不會終止的,對此仍然要用鄧小平理論的根本觀點、根本方法作出具體分析和具體對策。例如:既不要因為社會主義實踐中的某些失誤或失敗而從根本上否定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也不要因為維護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而把它當成僵化的教條,忽視它進一步發展和創新的需要;既不要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起來的東西,甚至是反映人類文明發展成果的東西一概加以批判和排除,也不要對背離社會主義的東西加以縱容和維護;既不要把反對者對社會主義的贊揚一律視作“糖衣炮彈”而排斥,也不要把支持者對社會主義的批評不加分析地全盤肯定;既要堅持我們立足的基礎和前進的方向,也要及時排除不必要的干擾和無謂的爭論,如此等等。
綜上所說,對于中國在新世紀的事業,只有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為我們描繪了未來半個世紀切實可行的宏偉藍圖;只有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善于從總攬全局的高度正確處理發展、改革和穩定的關系,掌握社會發展的主動權;只有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根據時代特點,從世界觀和方法論上提出了一條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其成為貫穿一切工作的靈魂,成為認識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根本觀點、根本方法。總之,只有鄧小平理論,才能使一代又一代的建設者更加清醒、更加主動地實現新世紀的偉大任務。中國在新世紀的發展,離不開鄧小平理論,需要鄧小平理論。
注釋
①《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80頁。
(來源:《黨的文獻》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