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024国产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无码影片在线播放,日韩和欧美aaa片,欧美性欧美巨大黑白大战

陳云對新中國區域規劃工作的貢獻

作者:    發布時間:2012-11-09   
分享到 :

陳云對新中國區域規劃工作的貢獻

段娟

中國幅員遼闊、經濟文化發展極不平衡,區域發展規劃有助于合理安排生產力布局,使一定區域內社會經濟各部門以及區域各分區之間達到協調配合、各項工程建設更加有序進行,從而保證國民經濟健康、持續、快速發展。陳云作為新中國重要的經濟建設領導者,對區域經濟規劃工作尤為重視,在區域生產力布局、協作區經濟關系等問題上都進行過深入思考和不懈探索。他的思想對歷史上正確解決我國沿海與內地的經濟布局、工業生產力的合理配置、經濟區之間的分工與協作等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統籌協調沿海與內地的經濟布局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面臨的國際和國內環境極其復雜。從國內環境來看,首先,工業基礎薄弱。1949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比1936年減少1/3以上,新式產業只約占全國工農業總產值的17%,其余83%均為傳統產業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742頁。。其次,生產力布局不均衡。70%以上的重工業、輕工業畸形分布在東部沿海狹長地帶,只有30%在內地(《中國共產黨歷史》第2卷(上),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第413414頁。)。從國外環境來看,新中國成立時,世界上已形成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相互對峙的兩大陣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采取敵視、封鎖和孤立政策。特別是19506月朝鮮戰爭爆發后,中國的國家安全更受到嚴重的威脅。面對嚴峻的國內外形勢,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開始著手改變歷史上形成的不合理經濟布局,以利于鞏固國防和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19508月下旬,陳云組織召開計劃會議。會議主要討論了編制1951年計劃和三年奮斗目標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大事輯要(19491985)》,紅旗出版社,1987年,第9頁。),要求將一部分工廠遷移到接近原料、市場的地區,改變工業生產過分集中沿海地區的不合理現象,作為在三年內必須做好的幾項工作之一。這一計劃方針表明了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試圖扭轉沿海與內地不均衡布局的決心,也標志著統籌協調沿海與內地工業布局戰略的開端。在上述政策思想的指導下,一方面,國家注意發揮原有工業基地的作用,特別是重點恢復和發展了當時重工業基礎較好的東北地區;另一方面,考慮到國防安全等因素,少數工廠搬遷到了內地。這些舉措使舊中國生產力分布極不均衡的狀況有了初步改善。按1953年不變價格計算,1949年至1952年期間,沿海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71.5%下降到70.8%,內地工業產值由28.5%上升到29.2%(汪海波:《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經濟史》,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年,第106頁。)。

盡管經過三年的國民經濟恢復,內地得到了建設和發展,但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沿海與內地生產力布局不合理的狀況并未得到根本改觀。19512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了“三年準備、十年計劃經濟建設”的戰略構想,決定自1953年起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試圖通過五年計劃的制定從整體上對全國的生產力布局進行規劃。“一五”計劃從1951年開始制訂,到1955年公布,共編制了五次,第四次是由國家計委編制的,一、二、三、五次都是在陳云親自主持下編制的(《陳云與新中國經濟建設》,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第195196頁。)。“一五”計劃就工業化來說,首先是發展戰略、布局和方向問題。在這幾個重大問題上,陳云都通過主持編制和組織實施“一五”計劃,使黨中央的意圖得到了全面的貫徹落實(朱佳木:《陳云與中國工業化起步過程中若干基本問題的解決》,《當代中國史研究》1995年第3期。)。關于工業化的主要任務,陳云在《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指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概括地說來就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單位為中心的、由限額以上的694個建設單位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陳云文集》第2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第590頁。)

這一任務反映了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必須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思想。發展重工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要求生產、加工企業必須靠近原料產地,而我國的煤炭、金屬、非金屬等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內陸地區,這對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發展戰略的實施極為不利。為了實現工業化發展目標,必須改善舊中國留下的工業生產布局極端不合理和區域經濟發展極端不平衡的畸形狀態,統籌協調沿海與內地的工業布局。關于工業化布局問題,歷時5年、數易其稿的“一五”計劃明確指出,我國工業原來畸形地偏集于一方和沿海的狀態,在經濟上和國防上都是不合理的。我們的工業基本建設的地區分布,必須從國家的長遠利益出發,“在全國各地區適當地分布工業的生產力,使工業接近原料、燃料的產區和消費地區,并適合于鞏固國防的條件,來逐步地改變工業分布不合理的狀態。”(《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6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423頁。)關于在各地區如何適當分布的問題,“一五”計劃也作了合理部署。一方面,內地建設要重點加強,要積極地進行華北、西北、華中等地新的工業基地的建設,同時,也要在西南開始部分的工業建設;另一方面,對于經濟基礎較好的沿海地區,也要充分發揮其優勢,要合理地利用東北、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工業基礎,發揮它們的作用,以加速工業的建設。按照“一五”計劃對工業基本建設的部署,我國的工業布局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展開。“一五”期間建設的項目,特別是蘇聯援建的項目,主要配置在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150項中的106個民用工業企業,布置在東北地區50個,中部地區32個;44個國防企業,布置在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35個,其中有21個安排在四川、陜西兩省。(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年,第209210頁。)這種工業布局態勢即是實施“重點建設內地工業,同時注意利用和發展沿海工業”的統籌協調戰略的充分體現。

雖然“一五”期間通過實施“重點建設內地工業,同時注意利用和發展沿海工業”的統籌協調戰略,扭轉了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沿海與內地工業布局極不平衡的狀態,但工業建設中新的矛盾又凸顯出來。由于當時國家采用的主要是轉移投資的建設方式,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資金極為匱乏的情況下,大量增加內地建設資金,必然要使沿海建設資金急劇減少,原有生產能力得不到擴大。據統計,“一五”期間,中國最大的工業基地上海得到國家投資僅有12.28億元,占全國同期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2.08%,比同期上海上繳國家的固定資產折舊費還少(彭敏主編:《當代中國的基本建設》(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第70頁。)。工業總產值1955年與1952年相比,內地增長96%,沿海七省三市只增長了54.4%,低于全國水平。全國工業增長速度1955年比1954年增長8%,天津只增長2.1%,上海甚至下降4.5%。而實際上,沿海工業仍然是全國資金積累的主要來源,按照“一五”計劃的安排,1957年比1952年增加的工業總產值中,約有70%主要靠沿海的原有企業,內地新建、改建企業只能占30%。因此,沿海工業發展速度逐年下降的趨勢,必然會嚴重地影響全國的經濟發展,最終將使內地的資金也得不到保證。

要解決上述矛盾,沿海與內地的經濟布局必須要重新規劃。即必須要從大局著眼,消除本位主義和局部觀點,一方面要加強內地的建設,另一方面也要重視沿海地區的發展,并充分發揮沿海工業對內地工業的支持作用。最早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的是陳云。19541231日,陳云在國務院座談會上指出:“五年計劃中新建的工廠在內地,內地的市場可以靠新的來維持。上海、天津沒有新建的工廠,舊的搞垮了,就不能維持。”他提出“要利用原有工業設備,控制新建和擴建,控制國家基本建設的投資”。(《陳云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8269頁。)19551116日,他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更加明確指出:“沿海城市是歷史上工業發展早的地方,現在內地也要發展,要開工廠,但是沿海城市的生產能力有余,內地工廠建立起來后,沿海城市就會發生困難。”“我們應該根據原料、生產、銷售和運輸的情況,進行綜合研究,確定哪些工廠應在沿海,哪些工廠應在內地。”(《陳云文選》第2卷,第284頁。)

之后,1956425日,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的講話中也專門將“沿海工業與內地工業的關系”作為一個重要方面進行了深刻論述。他指出,“新的工業大部分應該擺在內地,使工業布局逐步平衡,并且有利于備戰,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沿海也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廠礦,有些也可以是大型的。”“好好地利用和發展沿海的工業老底子,可以使我們更有力量來發展和支持內地工業。如果采取消極態度,就會妨礙內地工業的迅速發展。”(《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26頁。)《論十大關系》的講話發表后,195653日,陳云在與上海工商界人士座談時指出,上海在技術、文化方面是一個有基礎的地方,中央已確定要充分利用的方針。這樣投資不多,卻可以增加很多產量,也可以減少失業人員。(《陳云年譜》中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第304305頁。)應該說,毛澤東、陳云等中共領導人從全局出發提出的沿海與內地經濟建設要統籌兼顧的指導方針,及時處理了經濟建設中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是對適合中國國情的區域經濟發展道路的探索。

二、合理規劃工業生產力的配置

合理配置資源,優化地域經濟空間結構,科學布局工業生產力,是區域規劃的核心內容。地區工業布局及其組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區域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結構和發展,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工業化的起步階段,地區工業的合理布局即成為區域規劃工作的主體內容。對此,陳云指出:“在全國范圍內有計劃地合理地布置工業生產力,是基本建設中具有長遠性質和全面性質的問題,是一個帶有戰略意義的問題。”(陳云:《當前基本建設工作中的幾個重大問題》,《紅旗》1959年第5期。)對于這一具有戰略意義的問題,他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不懈的探索。

(一)工業布局接近原料、燃料產地和消費地區,按優化指向原則進行廠址選擇

根據不同產品的生產工藝和經濟技術特點、消耗和資金占有量的差異,可將工業企業分為原料指向型、燃料動力指向型、市場指向型等類別。為了提高企業及全社會的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工業布局必須根據各類企業的特點,選擇最優指向區位,使工業盡可能接近原料、燃料和消費地,獲得最大的投資效果,這即是工業布局的優化指向原則。陳云曾對這一原則進行過闡述。他指出,“企業的布置,應當接近原料、燃料產地和消費地區,使我們能夠用盡可能少的投資獲得最大限度的經濟效果。”(陳云:《當前基本建設工作中的幾個重大問題》,《紅旗》1959年第5期。)如果工業企業的布局脫離了原料、燃料產地和消費地區,勢必會增加供應和運輸的困難,并且提高產品成本,在經濟上造成長期的不合理。

對于“一五”期間建設的項目,特別是對蘇聯援建項目的布局問題,陳云也曾根據工業布局的優化指向原則進行過認真思考。以長春汽車廠的廠址選擇為例,195012月,蘇聯政府按照毛澤東、周恩來與斯大林商定的幫助中國建設一個汽車制造廠的協議,建議在北京附近建設一個年產3萬輛吉斯1504噸載重汽車的工廠。究竟廠址應該選在哪?當時有很多建議,西安、太原、北京西郊衙門口、石家莊等地都曾作為選擇之一。當時兼任第一任重工業部部長的陳云,主持第一汽車制造廠的籌備工作,他主張不急下結論,應該反復進行研究測算。1951118日,陳云在聽取重工業部副部長劉鼎和汽車工業籌備組負責人孟少農關于汽車制造廠籌備工作的情況匯報會上決定:建設目標同意蘇方意見;廠址在東北的四平至長春之間選擇;建設開始期定為1953年。(《陳云年譜》中卷,第79頁。)事后,經過幾次論證,中蘇專家一致將廠址選在長春孟家屯。19513月,國家計劃委員會正式批準了這一方案。195144日,陳云在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對選址緣由進行了闡釋。他從建汽車廠需要的電力、鋼鐵、木材、運輸等問題綜合考慮,認為汽車廠的廠址應該接近原料、燃料產地,還必須考慮到運輸成本,力求用盡可能少的投資獲得最大限度的經濟效果。他說:如果這個汽車廠全年的生產量是3萬輛汽車,電力就需要2.4萬千瓦,西安只有9千千瓦,光修電站就需要幾年時間。還需要鋼鐵,一年要20幾萬噸,而石景山鋼鐵廠生產這么多鋼鐵,要在5年或者6年以后。木材要2萬立方米,在西北砍木頭,山都要砍光。還有運輸問題,每年的運輸量是一百萬噸,而西安到潼關鐵路的運輸量不超過200萬噸,光汽車工廠就夠它運的了。討論的結果,中國的第一個汽車工廠只能夠設在東北。(《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第197頁。)在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階段,陳云按照工業布局的優化指向原則,對一些重要的待建項目選址提出指導性建議,使“一五”期間的一些重要企業建在接近原料、燃料產地,使供產銷更好地結合起來,生產組織比較合理,縮短了運輸里程,降低了產品成本。

(二)工業布局的適當集中與適當分散

具有有機聯系或協作的工業生產,在一定地域范圍適當集中布置,可以產生“集聚效益”。但是,工業集中到一定的限度,超過地區的承載能力,則會向相反方向轉化,導致效益下降以致產生負效益。因此應該實行面上分散、點上集中,適當集中與適當分散相結合。(梁懷主編:《中國經濟布局概論》,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8年,第89頁。)工業布局的適當集中與適當分散是社會主義工業布局的重要原則之一。陳云在主持編制“一五”計劃的過程中重點強調了這條原則。《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報告》指出,我國工業布局原來畸形地偏集于沿海的狀況在經濟上是不合理的,工業建設必須在全國各個地區適當地分布。而為了改變原來工業地區分布的不合理狀態,必須建設新的工業基地,而首先改建和擴建原有的工業基地,則是創造新工業基地的必要條件之一。“不論改建和擴建原有的工業基地或建設新的工業基地,企業地點的布置都應該避免過分集中,應該適當地分開安排在具有一定距離的鄰近的地帶。”《人民日報》195578日。按照這條重要原則,“一五”時期,我國的工業項目布點在宏觀上比較分散,156項重點工程分布在各大區,但在中觀上,除了采掘工業受資源分布影響外,大多數工業都集中布局在大中城市,這樣的布局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根據“一五”時期建設的經驗和針對當時工業布局存在的問題,1958928日,陳云在華北協作區基本建設工作會議上闡述了工業布局應當適當集中與分散的原則。他指出,關于工業布局,要處理好集中與分散的關系。為了避免城市過大,造成生活供應和運輸上的困難,并為今后逐步消滅城鄉差別,有必要把工業分散到中小城市,防止過分集中在大城市。《陳云年譜》中卷,第434頁。19581010日,在東北協作區基本建設工作會議上,陳云提出,在東北實行避免過分集中、力求適當分散的方針,比在全國其他地區更有可能和必要(《陳云年譜》中卷,第435頁。)。之后,陳云在《當前基本建設工作中的幾個重大問題》(陳云:《當前基本建設工作中的幾個重大問題》,《紅旗》1959年第5期。)一文中將“企業的布置是集中一些好,還是分散一些好”作為重要問題之一進行了深刻論述。他認為,在大中城市根據可能和需要新建或者擴建一些企業是必要的,但多數的企業卻應當適當分散建設在中小城鎮或者有礦產資源的地方。他從建廠的速度、成本、經濟合理性等方面進行了論述。第一,在中小城鎮和新礦區建設工廠的速度,并不會比在現有大中城市建設工廠慢,而且還可能更快一些。因為中小城鎮和新礦區的供電、供水、物資供應和交通運輸比較方便,如果組織得當,同樣可獲得技術援助。第二,在中小城鎮和新礦區建設工廠的投資成本不會超過大中城市,可能還要省一些。中小城鎮和新礦區可以就地使用建筑材料、多用臨時工,這樣就降低了非生產性建筑的標準,減少了非生產性建筑的面積,也就減少了投資成本。第三,在中小城鎮和新礦區建設工廠,在經濟上更加合理。企業適當分散在中小城鎮和新礦區,可以得到當地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支援,而且在投入生產以后,可以使供產銷更好地結合起來,生產組織比較合理,運輸里程適當縮短,產品成本更加降低。同時,由于企業得到原料的生產者和產品的消費者的直接監督,就更便于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品種。

(三)大、中、小工業聚點的相互配合

在區域規劃中,使各種經濟類型的工業企業保持適當的發展比例,是工業布局的重要原則之一。具體而言,即要求各地根據實際情況,既要有重點地建設一批骨干大型企業以發揮其規模經濟優勢和輻射帶動作用,又要興辦大量中小型企業同各地工業發展的特點相適應,從而做到大、中、小型工業聚點相結合,促進工業相對均衡分布。19553月,陳云在《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強調指出:“在基本建設方面,存在著一種好大厭舊的偏向。這就是喜歡建設大企業,看不起中小企業……這種偏向是錯誤的,必須予以糾正。毫無疑問,145個建設單位中所有的那些大企業,像鞍山鋼鐵工廠、第一汽車制造廠、拖拉機工廠等等,都是我國工業化中決不可少的工廠……但是,這決不是說,我們只要大企業,可以不要中小企業。”(《陳云文集》第2卷,第606頁。)

關于不同類型工業企業相互配合的問題,1958928日,陳云在華北協作區基本建設工作會議上指出,關于工業布局,應該確立大、中、小相結合,目前以中小型為主的思想。大的效率高,但建設速度慢;小的一般說效率低些,但現代化和自動化程度也低,自己可以設計和制造設備,建設速度快。我國面積大,人口多,需要大量工業基地,企業小而多的發展方法更適合中國特點。(《陳云年譜》中卷,第434頁。)之后,陳云在《當前基本建設工作中的幾個重大問題》中對該問題進行了詳盡分析。他認為企業的布置和企業的規模是相互聯系的。“我們主張把多數企業分散布置在中小城鎮和新礦區,我們也就主張舉辦必需的大型企業以外,應當大量舉辦中小型企業。”(陳云:《當前基本建設工作中的幾個重大問題》,《紅旗》1959年第5期。)陳云認為大量舉辦中小型企業是由我國的具體國情決定的。為了建設現代化的工業強國,我們必須逐步建設一批規模大的現代化企業作為骨干,但大企業的建設速度比較慢,而中、小型企業雖然產量較少,可是我們自己能夠設計,自己能夠制造設備,因而建設的速度較快。因此,為了更好地適應我國建設的需要,應當是多建和先建中、小型企業。雖然陳云強調要多辦中小型企業,但“大躍進”期間,各地區、各省市盲目追求發展的高速度,不顧地方發展的實際大辦結構類似的中小型企業,貪大求全,使地方中小型企業的建設走入誤區,影響了全國整體經濟效益的提高。陳云對此也提出了批評,他認為各省、自治區應當根據本地特點正確規定建設任務。

(四)工業布局要在區域規劃的指導下同城市規劃相結合

工業項目的布局和建設,特別是一些大型項目的建設,往往產生“乘數效應”,導致一個城市(鎮)的產生,或者極大地影響著城市(鎮)的規模(梁懷主編:《中國經濟布局概論》,第111頁。)。工業布局與城市規劃相結合,既可以減少工業布局的失誤,又可以促進城市健康發展。

“一五”時期,我國圍繞156項重點建設項目開始了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國家計委、國家建委組織有關部門先后在茂名、個舊、蘭州、湘中、包頭、昆明、大冶、貴陽等工業城市地區實行聯合選廠,布局工業企業。由于項目多在無工業的地區建設,基礎設施要從頭做起,有時要在不很大的范圍內配置幾個工業區和城鎮,需要把該地區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統一規劃。因此,聯合選廠的形式和方法已不能勝任,必須協作配合,協調矛盾,綜合平衡,對工業城市進行多方案分析論證的規劃建設。19553月,陳云在《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指出,為了合理地分布工業并適應資源狀況,“我們的許多新建企業只能建設在原來沒有工廠或者只有很少工廠的城市,因此就必須興建城市,進行水電交通市政的建設,在同一城市的各個新建企業之間保證彼此協作”(《陳云文集》第2卷,第603頁。)。陳云在這里實際上強調了工業布局與城市規劃工作相結合的重要性。這一重要性也在19565月由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國務院關于加強新工業區和新工業城市建設工作幾個問題的決定》《國務院關于加強新工業區和新工業城市建設工作幾個問題的決定》,(《建設月刊》1956年第3期。)中得到了具體體現。該《決定》指出,加強城市和工人鎮的規劃工作,是保證工業建設順利開展的重要條件。《決定》還規定了城市和區域規劃工作的任務,就是在將要開辟為新工業區和將要建設新工業城市的地區,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和國民經濟長遠發展計劃,對工業、動力、交通運輸、郵電設施、水利、農業、林業、居民點、建筑基地等建設和各項工程設施,進行全面規劃;使一定區域內國民經濟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和各工業企業之間有良好的協作配合,居民點的布置更加合理,各項工程的建設更加有序,以保證新工業區和新工業城市的順利發展。根據這一指導性規定,國家計委、國家建委迅速成立了區域規劃局,在地方黨委領導下先后在茂名、個舊、蘭州、湘中、包頭、昆明、大冶、貴州、四川、河北、遼寧、吉林、山東等省(市、區)開展了區域規劃工作,這不僅有利于工業生產力的合理布局,同時還促進了城市建設。

三、因地制宜地規劃協調區際關系

區域規劃工作的基本任務除包括生產力的合理配置外,還包括區域之間和區域內部各省市之間經濟關系的協調。協調區域經濟關系的關鍵在于合理地安排區域之間的經濟分工與協作,既要根據各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技術水平的差異,因地制宜地確定各地區的重點發展部門和行業,充分發揮各地優勢,又要在地域分工的基礎上強化區域間產業聯系,開展區域之間的經濟協作,從而促進區域整體經濟結構的優化和效益的提高。關于區域之間分工與協作的必要性,陳云指出,各協作區和各省、自治區建設起來的工業體系,水平不同而且各有特點,而現代工業又是一種非常復雜的協作經濟,因此,在各個地區之間、各個部門之間、各個企業之間、以至一個企業內部的各個部分之間,都不能沒有分工和協作。(陳云:《當前基本建設工作中的幾個重大問題》,《紅旗》1959年第5期。)

(一)各省、自治區應當從全局觀點出發,適應全國和當地工業建設的要求,根據自己的特點,正確規定本省、自治區的建設任務

“大躍進”期間,為了在全國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中央在原有行政區劃和沿海與內地兩大經濟地帶的基礎上,將全國劃分為七大協作區,要求各大協作區或有條件的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都要形成各自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各地在執行中央這一指導思想時走入了誤區。為了建立獨立完善的工業體系,各省區往往不顧本地資源優勢,盲目建設和生產,建立了許多行業和門類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工業結構,導致了區域產業結構的趨同化,不僅浪費了投資,而且破壞了原有的區域分工格局,對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針對這種情況,19581021日,陳云在西北協作區基本建設工作會上指出,建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首先是就全國而言,其次是就協作區而言,各個省不能這樣搞。否則,把材料、設備分散了,會影響全國和協作區的建設進度。“工業經濟是一種協作經濟,‘萬事不求人’的想法是辦不到的。”(《陳云年譜》中卷,第436頁。)之后,陳云在《當前基本建設工作中的幾個重大問題》中進一步指出,在一個省、自治區以內,企圖建立完整無缺、樣樣都有、萬事不求人的獨立的工業體系,是不切實際的。如果不考慮本地區的資源條件和經濟特點,勉強去辦那些難以辦到的事情,而不積極去辦那些可以辦到的和在全國范圍內迫切需要的事情,這在經濟上是不合理的。陳云的論斷實際上強調了各地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開展區域分工,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區產業結構的重要性。(陳云:《當前基本建設工作中的幾個重大問題》,《紅旗》1959年第5期。)

(二)加強各地區之間、各部門之間、各企業之間的協作是保證共同發展的重要條件

區域之間除了分工外,也不能缺少協作。為了強調區域之間開展協作的重要性,陳云用生產大型發電設備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他指出,我國生產的1.2萬千瓦以上的火力發電設備,就需要在全國范圍內組織80多個大中型機械制造企業協作配合,同時,還需要冶金、煤炭、電力、化工等重工業部門,和造紙、陶瓷、紡織等輕工業部門的協作配合。像這樣復雜的需要各方面協作配合的生產,在一個企業內固然無法進行,目前在一個省、自治區內也難以單獨進行,只有在更大的范圍內合理分配生產任務,組織協作,才能夠完滿地進行。(陳云:《當前基本建設工作中的幾個重大問題》,《紅旗》1959年第5期。)因此,必須加強各地區之間、各部門之間、各企業之間的協作。在全國范圍內開始建立工業體系的現在是這樣,在各協作區以至許多省、自治區建立了自己的工業體系的將來也是這樣。

陳云在處理區域規劃問題上體現出的“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的思維模式,無疑可以為當前的區域規劃工作提供可資借鑒的理念和方法。一方面,在當前的區域規劃工作中,要搞好區域空間的綜合協調,包括城鄉建設、各類開發區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空間布局協調,以及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整治的協調,同時還包括不同區域之間、區域內城鎮之間和城鄉之間的相互協調。另一方面,區域規劃要從發揮地區優勢出發,合理規劃區域的分工與協作。

(本文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二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來源:《中共黨史研究》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