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024国产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无码影片在线播放,日韩和欧美aaa片,欧美性欧美巨大黑白大战

杜娟:陳云的家風建設思想及其現實啟示

作者:    發布時間:2016-07-04   
分享到 :

陳云的家風建設思想及其現實啟示

家風,“是一個家庭在代代繁衍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較為穩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風、傳統習慣、道德規范,以及待人接物、為人處世之道等等。”[1]良好家風是中國特色的正能量,是當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血脈,加強對陳云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家風建設思想的探索,無論是對個人的發展、家庭的傳承,還是對民族的創新,都具有重大意義。

一、陳云家風建設思想的主要特性

(一)民族性

中華民族淳樸敦厚的民風教風,陶冶了陳云真誠坦蕩、光明磊落的胸襟,積蓄了他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使陳云的家風建設思想具有深深的民族特性。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家庭是生產和生活的基本單位。與西方人崇尚的“個人主義”不同,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家”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礎。家和萬事興、天倫之樂、賢妻良母、勤儉持家等,都體現了中國人濃厚的家庭觀念,并逐漸超出個人和家庭范圍,延伸到社會和國家層面,形成一定的社會道德觀和價值觀。

注重家風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而良好家風的建設和傳承更是中國人的使命。其中,威嚴和情感是維系家風傳承最重要的兩個因素和紐帶,家規、家訓是家風的主要傳承方式和外在表現形式。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家風家教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因此,對于家庭中的每個成員來說,“家”不僅有著濃厚的親和力和凝聚力,而且有著強大的規范性和約束力。

陳云正是在中國這古老而文明的社會里生活、生長起來的,他的家風建設思想吸收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家庭倫理觀念。陳云8歲時就被送到私塾接受啟蒙教育,不僅學習了《三字經》、《百家姓》等我國傳統開蒙教育的書籍,他還經常利用課余時間聆聽私塾老師講述的一些歷史人物故事,尤其是家庭倫理和社會道德的故事。這不僅開啟了他的人生智慧,教會了他做人的道理,同時也熏陶著他的思想,尤其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家庭文化對他的影響頗深。

(二)科學性

馬克思主義的家庭教育觀,提高了陳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開闊了他觀察社會、思考問題的視野,使陳云的家風建設思想具有高度的科學性。

家庭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家庭是人類自身生產得以進行的形式”,是多層次社會關系的總和。家庭的本質是社會關系,包括“夫妻之間的關系,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1]社會制度對家庭觀起著決定作用。社會制度不同,家庭教育、父母與子女的關系自然也不同。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貪得無厭和利欲熏心使得父母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資產階級的關于家庭和教育、關于父母和子女之間關系的說教充滿了虛偽性。“忽視一切家庭義務,特別是忽視對孩子的義務,在英國工人中是太平常了,而這主要是現代社會制度促成的。”[2]在家庭關系中,“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是構建和諧代際關系的關鍵。”“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3]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家風建設思想至少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政治制度與家庭觀念密不可分;二是在家庭建設中首先要注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三是強調家長在家庭中的使命和關鍵作用。

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陳云的家風建設思想的理論源于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家庭觀,他不僅系統閱讀了馬恩列斯原著和世界其他國家無產階級革命歷史的有關文獻,包括一些無產階級經典作家對家庭、工農運動與階級斗爭等方面內容的論述,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素養。同時,他還立足于中國現實的國情,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家庭觀作為批判封建婚姻制度的思想武器,將推翻舊的社會制度以及舊社會制度下的封建家庭觀念,建立一個獨立、平等、自由的社會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深入社會,強調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同其他人一道,在中國建立了新的社會制度以及在新制度下的新型家庭制度,從而實踐并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家庭觀,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家庭理論。

(三)實踐性

在革命斗爭和重要崗位上的磨煉,砥礪了陳云對偉大事業堅貞不渝的志向,增長并豐富了他的社會和工作經歷,使陳云的家風建設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陳云出生于1905年,他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不斷加深的時候。少年時,他的家庭并不完整,出生時,家里既無田地,又無房產。兩歲時,父親不幸病故,剩下一家3口人,全靠母親幫人做散工及縫衣度日;四歲時,母親因勞成疾,離開了人世;六歲時,外祖母又病故。舅舅遂認陳云為養子。不幸的童年經歷和貧苦的生活環境,培養了陳云不屈不撓的堅毅性格,讓他對“家庭”這個詞深有體會。當他組建家庭后,他對家庭、對家人倍加的珍惜。

陳云家風建設思想不僅源于自身的生活實踐,更多則是在自己多年的革命實踐中逐步培育、建立并完善起來的。在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崗位上,陳云結合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結合自己多年的黨建工作經歷,特別針對黨內生活中存在的不良作風,深刻認識到領導干部家風建設對黨風、政風的重要作用,在馬克思主義家庭觀的指導下,賦予了家風新的時代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對黨員干部的家風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指導,從理論的高度和黨風建設的戰略高度對領導干部家風建設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總結。

二、陳云家風建設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重視親情,以“情”系家

家庭和睦是陳云培育良好家風的感情基礎。對妻子,他真心相待;對長輩,他尊崇敬重;對后輩,他嚴愛有加。

夫妻情深意篤,關系融洽。1938年陳云和于若木在延安結婚,婚后,一位女同志曾用羨慕的口吻說:“于若木是怎么搞的,和陳云同志的關系那么融洽和諧!”而陳云在寫給于若木大哥的信中道出了其中的緣由:“我們在政治與性情上一切均很合適……”。確實如此,在兩人相處中,陳云是于若木的革命導師,于若木則是陳云的生活助手,他們有著共同的志趣和目標,對彼此的工作百分之百的支持。58年的人生路上,二人風雨同舟,攜手共進,相濡以沫。

尊敬長者之風,親情依依。自解放后陳云就將大姐陳星接到家中自己贍養,除了“文革”那段特殊歲月,姐弟倆從未分開過。每逢兩位老人在一起用上海話交談時,親切的鄉音更顯得姐弟親情的淳樸、自然、濃重。陳云一生沒有求過人,但在大姐生病需要住院卻又執意不肯住院時,作為弟弟的陳云用懇切的語言和“求”表達了自己對姐姐身體的擔心,展示了中國傳統家庭觀中的同胞情、手足愛。父母長輩融化在愛之中的家教,是最能融入后代血脈中的。就像陳云的外孫陳漢洲所說:“從小看到祖輩、父輩怎么去照顧老人,對我們這些孩子的影響非常深遠。這是一種潛移默化地正能量,會影響到我一生,教育我尊敬老人、孝敬老人。”[1]

對后輩嚴愛有加,教導有方。每年過春節或過生日的時候,陳云和夫人都會給孫輩們寫信,教孩子要怎么做人,怎樣熱愛勞動。三女兒陳偉蘭的兒子晨晨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再到大學的信前后大概保存下來有六七封。晨晨上幼兒園的時候,信上寫道“要做巍巍的好哥哥,要愛護弟弟。要做毛毛姐姐和小欣哥哥的好弟弟,對哥哥姐姐要有禮貌,對長輩要尊重”;到了小學就是:“尊重老師,熱愛同學,熱愛勞動,助人為樂”;中學的時候就是:“中學是人一生重要的階段,希望向老師學、向書本學、向先進人物學,做一個有利于人民的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大學的時候則是:“有理想,有抱負,腳踏實地的實現自己的理想。”陳云對孫輩的諄諄教導,感人至深。

(二)注重引導,以“嚴”治家

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奇葩。為了從嚴要求家人,發揮家訓在家風建設中的涵養和約束作用,早在解放戰爭時期,時任東北局黨組織重要領導職務的陳云就向親屬子女“約法三章”,定下“三不準”家規,即:不準隨便進出他的辦公室;不準翻看、接觸只供他閱讀的文件、材料;不準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車。

對于陳云的“三不準”要求,家屬和子女都嚴格地遵守。1944年,陳云調離中央組織部,擔任西北財經辦事處的副主任。而他的夫人則做他的機要秘書,為他收發文件。幾十年來,陳云和于若木之間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陳云工作上的事不和于若木說,她也不問,頂多為陳云抄抄發言稿。在延安,窯洞是里外間,領導同志來找陳云談話,于若木沒有地方去,只好到院子外面的山坡上站會。新中國成立初期,陳云和于若木都在中財委工作,兩人每天上下班走同一條路線,但陳云每天乘轎車工作,而于若木每天卻只能騎自行車去上班,即便是刮風下雨也無例外。可見,陳云對家人的嚴格要求。

陳云身擔國家要職,卻十分注重家規家教,從不把國家的機密隨便向家人透露,或者把這些事情作為聊天的資料來跟他們講,他說:“國家的機密你們不能知道,不該問的就不能問,不該知道的就不能知道,不該看的就不許看。”對此,陳云的兒子陳元曾回憶:父親的大辦公桌上都是文件,他不準我們過去看,他也從來不把黨內的文件拿出來說什么,因為我們家一直有紀律,他是非常嚴格的一個人,我們也不敢亂問,不會問的。[1]這便是家規的約束力。不僅反映了陳云遵守黨紀、從嚴治家的道德修養,同時也為全體黨員干部樹立了表率。

(三)以身作則,以“謙”樹家

低調唯實是陳云家風建設的突出特點。他不自恃、不張揚,不居功,一生淡泊謙遜,從不計較領導機關的個人排位,他只是覺得,需要他的時候,他能夠講話,能夠把工作做好,能讓全國人民受益,就是最大的滿足。[2]他始終反對對自己進行宣傳,更不允許在宣傳上突出他,凡是宣傳他的文章、著作,只要報到他那里,毫不例外地都被他“槍斃”。

陳云低調唯實的風格深刻影響著自己的家人。于若木曾說:“我們家的家風有一個特點,就是以普通勞動者自居,以普通的機關干部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陳偉力是他們的長女,在她上學時,陳云就教育她:“上學跟在家里不一樣,那是個集體,有很多同學,而且這些同學來自不同的家庭,出身都不一樣,有的孩子甚至可能很窮苦。你到這個環境以后,絕對不許提父親是誰,更不能覺得自己比別人優越,你沒有什么可以驕傲的,你是你,我是我。”[3]

他低調唯實的家風代代相傳。陳偉力的女兒陳怡初在陳云80歲生日時,為他寫下“祝爺爺長壽”的祝福,當時陳云的秘書用照相機記錄了這一瞬間,后來,《中國青年報》為提倡青少年練習書法刊登了這張照片。有同學就拿著報紙,看著陳怡初驚訝的說:“你長得真像陳云的外孫女!”當時陳怡初謹記爺爺的教誨,沒有在同學面前炫耀自己特殊的家庭背景,而是始終低調為人。事后,班主任感慨道:“從你身上我看到了樸實,看到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好傳統。”家人的行事低調,不事浮華,是與陳云嚴謹的作風、嚴格的家風密不可分的。陳云及其家人的低調唯實也為我們展示了他的家風美德。

(四)公私分明,以“廉”齊家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作為黨和國家的高級領導干部,陳云始終將廉潔修身、廉潔齊家擺在家風建設的首位,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家規的模板、家風的旗幟。

在工作中,陳云給自己定下了不收禮、不請吃、不吃請、不迎不送、不請不到、不吃高級菜等等規定。他不收禮,有位領導順帶給他兩盒葡萄,他只嘗了十顆,叫“十全十美”,剩下的請他們全部帶走;他不吃高級菜,每天就吃固定的幾樣家常菜,他的廚師抱怨說:“首長天天就吃這幾樣菜,我的手藝也提高不了”;到外地視察,他從不要迎接,甚至為力求減少地方負擔,只許一人陪他,每次離開,也總不忘叮囑身邊人員按規定標準交納伙食費和糧票;除了外事活動外,他從不參加也不設什么宴會,在80歲生日時,家人和身邊人員提議召集一些老同志一起吃頓便飯,即便是這個小小的提議,他也堅決不同意,最終照了張全家福算是過生日。正如陳云的秘書所說:“首長對自己的要求,到了苛刻的程度。”

在生活中,陳云也一向是公私分明、恪守底線。一次走路時他發現腳上的布鞋有點松,便請師傅為自己的鞋加了個鞋袢,穿上這雙帶鞋袢的老頭鞋后,陳云風趣的說:“老漢穿的是姑娘鞋。老漢也不講究,能穿就行。”當得知鞋帶沒付錢時,他認真地對工作人員說:“要給人家錢,你找于若木要錢去。”雖說只是兩根鞋帶,但陳云仍不忘叮囑身邊人員付錢。評彈是陳云一生的愛好,去書場聽評彈時,他堅持買票入場;向藝人借磁帶時,他都會親手書寫“磁帶的借去歸還、明確書目、對應清晰”的便條便函,有時請人錄制幾盤磁帶,都是堅持付了費用才肯接收。[1]他就是這樣,公私分明,對公家的東西看得很重,一點便宜也不占。他的“認真”也并非“小題大做”,而是恪守廉潔的一道必不可少的“防線”,體現了老一輩革命家嚴于律己、廉潔奉公的高風亮節。

三、陳云家風建設思想的現實啟示

(一)在處理家庭關系方面,注重情與理的統一

中國是個講究人情的社會,無論生活關系還是政治關系,都被濃厚的人情所浸潤。“禮輕情義重”,“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等一些傳統的觀念,在國人心中至今仍具有極高的認同感,以至于經常會出現類似“熟人社會”、“圈外人”、“感情投資”等熱詞,人們在親情面前很容易迷失,領導干部當然也不例外。因此,在領導干部的家風建設中,正確處理與家人、親友之間的關系就顯得尤其重要。

在陳云的家風建設思想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陳云是如何正確處理公與私、情與理之間關系的。他始終堅持重情重義與嚴守紀律的和諧統一,他高度自覺、時刻自律,不為親情而放棄原則,重情但絕不損害公家利益,情與理,公與私,一點不含糊,真正做到了“戀親不為親殉私,念舊不為舊謀利,濟親不為親撐腰”。于若木在給大哥的信中也這樣評價陳云:“雖然他大了我十四歲,但是我對自己的婚姻很滿意,他是一個非常可靠的忠實的人,做事負責任,從不隨便,脾氣很好,用理性處理問題而不是感情用事。”

陳云堅持情與理相統一的親情處理方式,值得每一位領導干部借鑒和學習,黨員干部要樹立正確的親情觀,既以大局為重,又不能“六親不認”,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顧全親情友情。正如習近平指出:“正確認識和處理人際關系,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則辦,特別是當個人感情同黨性原則、私人關系同人民利益相抵觸時,必須毫不猶豫站穩黨性立場,堅定不移維護人民利益”。[1]堅決杜絕原則在親情前變通、底線在人情世故中失守的錯誤思想和行為。

(二)在培育家風方面,注重思想引導與行為約束相結合

領導干部作為一個家庭的“主心骨”,在整個家庭中具有極高的威嚴,他的一言一行甚至習性愛好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家庭成員。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陳云不僅注重潛移默化式的感染,更為重要的是,他還充分利用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威嚴和主導地位,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面加以引導和約束。

一方面,強化家庭教育,筑牢思想防線。陳云經常組織家庭成員定期召開家庭民主生活會,鼓勵家庭成員在會上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密切留意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時刻了解掌握他們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表現情況,一旦發現思想偏差,及時地進行疏導和解答,引導家人形成了一種善于學習的風氣。另一方面,嚴格要求規范,加強行為約束。通過家庭“制度化”的建設,陳云訂立了“三不準”家規,規范并約束了家人的行為選擇和行為傾向,進而使家庭成員形成了品行端正、為人正直,保持和發展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

陳云在家庭中的積極作為,為新時期領導干部的家風建設提供了有益經驗。因此,作為領導干部,理應重視家風建設,重視自己在自身家風建設中的主導地位,改變對家事不聞不問的態度,積極從思想和行為上對家人進行引導和約束,從而使家人做到言行統一、表里相應。

(三)立足黨風建設的戰略高度,強化黨員干部的關鍵作用

黨員干部尤其是高級領導干部,不僅是家風之表率,更是黨風之旗幟。陳云的可貴之處在于,他的家風建設思想的范圍并不局限于一個人、一個家,而是著眼于黨風和作風建設,從黨風建設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家風的重要意義。在他眼中,黨員領導干部的家風,不僅僅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更是關系到黨風、政風的大事。他說:“整頓黨風這件事,不可掉以輕心。”“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領導干部要重視。要真正身體力行,作出榜樣……只要是黨員,活著就永遠處在第一線。希望所有黨的高級領導人員,在教育好子女的問題上,給全黨帶好頭。決不允許他們依仗親屬關系,謀權謀利,成為特殊人物。”[1]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風成于上,俗形于下。領導干部的生活作風和生活情趣,不僅關系著本人的品行和形象,更關系到黨在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對社會風氣的形成、對大眾生活情趣的培養,具有“上行下效”的示范功能。”[2]為此,“為了整頓黨風,搞好民風,先要從我們高級干部整起”,把家風作為加強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以“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進而推動家風建設與黨的其他各方面建設互相配合,整體推進。

(四)在家風文化的傳承方面,注重傳統與創新相統一

馬克思說:“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3]陳云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更作為中國共產黨優良傳統的開拓者,他的家風建設思想正是“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一方面,他的家風建設思想植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濃縮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另一方面,為推動國家變革和社會進步,陳云結合自身所處的時代背景,對中國傳統的家風文化進行了豐富創新,使之具有深刻的時代背景和深遠的時代意義。可見,每個時代的家風文化,都是繼承與創新的產物,都應成為適應這個時代發展的精神內核。

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不懈探索中,社會價值觀不斷變化,家風建設的內涵也應與時俱進。黨結合時代發展的新特征、新要求,繼續堅持傳承創新,不斷豐富家風建設內涵,將民主、平等、和諧、法治等現代社會的積極因素納入到家風建設中,進而提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轉化為全社會自覺認同和踐行的內在精神。因此,新時期的家風建設思想,作為文化領域的觀念形態,要承繼歷史、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不僅要繼承中國優秀傳統,同時又要與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在統一,并對當前的社會價值觀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1]

(作者單位:陳云紀念館)



[1] 閻旭蕾,楊萍:《家庭教育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頁。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2頁。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3頁。

[3] 《德意志意識形態》,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29頁。

[1] 《陳云家風》,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版,第93頁。

[1] 《親情話陳云》,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頁。

[2] 《親情話陳云》,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頁。

[3] 《陳云家風》,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年版,第35頁。

[1] 《論陳云》,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93頁。

[1] 《人民日報》,2014319日。

[1]《陳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2頁。

[2] 習近平:《之江新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3]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17頁。

[1] 《人民日報》,20152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