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024国产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无码影片在线播放,日韩和欧美aaa片,欧美性欧美巨大黑白大战

“民生在勤,性習于儉”的董必武

作者:    發布時間:2017-05-08   
分享到 :

“民生在勤,性習于儉”的董必武

王達陽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性習于儉,儉以養廉。”這是“延安五老”之一董必武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立下的座右銘,如今刻在了湖北省紅安縣的董必武紀念館。他以此自勉自勵,也嚴格要求家人和身邊工作人員堅持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

用錢要記賬

抗戰期間,董必武在國統區工作,經常教育工作人員:我們共產黨人要講革命不要講闊氣。他總是穿著最常見的長袍馬褂,戴著最便宜的禮帽,腳蹬最普通的皮鞋,闖街過府,在敵人的龍潭虎穴中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

1945年,董必武參加在美國紐約舉行的聯合國制憲會議。作為代表團成員之一,董必武有一筆可觀的置裝費和生活費,但他不僅手過千金分文不沾,而且還“克扣”自己的費用,在個人生活上精打細算,把省下來的錢捐給黨和人民的事業。當時發給他的置裝費是1300美元,他到美國后請同志幫忙選購,要求不要選太貴的衣服,最終在成衣店買了一套25美元的西裝,穿著這簡樸而合身的服裝出席聯合國大會,省下了1275美元的置裝費。在美國的日常生活他也十分節儉,不住豪華賓館,從不到大餐館用餐,還經常自己做飯,最終省下了1260美元的生活費和200美元的交際費,這些省下的費用都被董必武用來貼補購買《新華日報》急需的印刷機、英文打字機和出版英文版《解放前實錄》等,全部用在了革命事業上。

新中國成立后,董必武曾任政務院副總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等領導職務,但地位越高、榮譽越大,董必武越戒奢從儉,不僅拒絕額外的特殊照顧,連正常給予的待遇也力求簡化。每天早起后,他泡上一杯普通的西湖龍井,一天之內只能續水、不加茶葉。他愛用牙簽,但是用過以后總舍不得丟,總要拿來蒸一蒸之后再用,直到用爛為止。牙刷也是一樣,用到毛都卷了也不換,斷了以后放在火上烤一烤,粘上繼續用。用紙方面也如此,董必武自己說:“我在用紙上是最富的,也是最窮的”。他常寫東西,所以用紙多,是富有的;可是他一張小紙片也舍不得浪費,很多作品都是寫在舊臺歷紙、晚會節目單、廢舊請柬上的,而且正反面都寫上字,所以自嘲是最“窮”的。

他對孩子也一樣,一分錢、一粒米都不能浪費。女兒董良翚現在還記得父親教她“粒粒皆辛苦”的事。當時她還小,三兩口扒完飯丟碗就要跑,父親叫住她,說:碗里、桌上有多少飯粒?“粒粒皆辛苦”,粒粒不能丟!父親嚴肅地要求她:把米粒撿起來吃了。她感慨說:當時真嫌它臟,不想吃。后來經歷了生活,去了干校勞動,才明白父親的苦心。

平時生活中,董必武要求孩子們用錢必須記賬,他對子女們說:要你們用錢記賬,不單是怕你們多花錢,而是要胸中有數。這樣做,養成習慣,將來為國家、為人民服務,要用錢的時候,就會從實際出發。

絕不能要求特殊照顧

董必武在黨內地位和聲望很高,但是他從不通過個人關系辦私事,也教育子女絕對不能以他的名義要求特殊照顧、享受特權。

新中國成立后,有的親戚看到董必武在北京做了“大官”,就希望他在私事上“關照關照”。董必武對親戚們那些不合理的要求,一概堅決拒絕,并說:即使是合理的要求,也不要從他這里打主意,應該通過自己所在單位的正常途徑申請解決。他給親友們寫了一封“通函”,告訴他們不應通過領導干部個人關系辦私事。

對身邊工作人員董必武要求很嚴,他有個著名的“約法三章”:不許向地方上要東西,不許假借自己的名義在任何部門搞特殊化,不許接受禮物。每逢新同志到他身邊工作,他都會當面申明這三條規矩,嚴肅地說:誰違反了我送誰去公安局。

在董必武的嚴格教育下,他的三個子女小時起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不吃零食,做事待人講究老實本分,從不提父親是“董必武”,從不擺架子,兒子董良羽自嘲是“想擺也擺不起來”。兒子董良翮高中畢業后,董必武要求他:“干部子女不能特殊,良翮還是下鄉插隊去”,就把他送到了河北省的偏僻農村插隊落戶。董良翮在農村十分努力肯干,得到了當地群眾的交口稱贊,生產隊的黨支部要發展他入黨,董必武得知后堅決反對,他說:你才下鄉兩年,時間還太短,再過一段時間,再看看,嚴肅考察考察再說。又過了兩年,董良翮憑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當上了大隊干部,董必武又特地叮囑他:你是革命的后代,更要嚴格要求自己,生活上要艱苦樸素,和群眾同甘共苦,決不能高人一等。

在工作中,董必武要求:妻子和孩子們不能進他和秘書的辦公室。有事情可以在門口招呼他,離放文件的小茶幾隔著一兩米遠,他就先把文件對折露出全白的紙面。工作上的事情他從來不說,也不要孩子們隨便打聽討論。董良翚回憶說:父親和我之間有著這種默契,父親從來不把不應該讓我知道的事情告訴我,也從來不在我們在場的情況下談論工作上的事。我們也從來不去打聽任何國家機密。

學要有恒,尤要專心

讀書學習對有的人來說不是一種規矩,但在董必武這里卻是言傳身教、實實在在的董氏規矩。

董必武是前清秀才,滿腹詩書,后來參加革命也不忘讀書,甚至在長征路上,他都隨身背著書,走到哪兒看到哪兒寫到哪兒。新中國成立后,工作之余,董必武總是手不釋卷。65歲了他還自學俄語,學習的精神令人十分感動。

董必武不僅自己孜孜不倦地學,而且還勉勵子女親屬和所有晚輩們學,他還給身邊工作人員定學習計劃,圈定報刊上的好文章要求他們學,定時檢查他們的學習效果。

董必武對自己孩子的學習要求很嚴,而且親力親為。他手把手地教孩子們練大字,說:“中國字是方形,要寫得好就得掌握平、正、勻、熟的要領。”他還親自給孩子們挑書,多次說過:“如果我死了,送你們兄妹三人各一套《資治通鑒》。”董良翚有段時間身體不好,休學在家,董必武就去書店里,蹲在書堆里上上下下地翻找,花了大半天,給女兒挑了一本叫《萬象》的圖案畫冊,供她學習參考。

“鼓足勁頭持久戰,青春不再莫蹉跎。”這是董必武寫給董良羽的一首詩,教育他要珍惜時間,學貴有恒。他說“青年學生時代最大的毛病是不好學”,建議孩子們可以實踐下父親傳給他們的學習方法:“學要有恒,尤要專心”。有一次,董良翚拿一道不懂的幾何題問父親,他思考了好久也沒做出來,但是把解題思路寫出來供女兒參考,然后要求她再想想;過兩天談話,又說起幾何題,董必武叮囑女兒要問問老師和同學,把題目弄懂。當天晚上女兒去他房間時,發現燈光下他半躺在床上已經累得睡著了,手里還捏著那張發黃的紙片,在思考那道幾何題。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讀書的樂趣與作用恐怕怎么強調都不為過。“最好的家風,一定是有讀書傳統的家風”,各人天賦不同,讀了書不一定揚名立萬、位居高官,但是一定是明理的、于社會有用的一分子。好讀書、讀好書,大概算是董必武留給孩子們的寶貴私人遺產吧。

(來源:《學習時報》20175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