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人的家風
共產黨人的家風
謝濤
立足于傳統的優秀家風家訓,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歲月中同樣形成了一整套具有特定內涵的關于治家的行為和道德規范,這便是一直為我們所傳承和頌揚的共產黨人的家風——紅色家風。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習仲勛對于紅色家風的言傳身教稱得上是典范,值得我們學習。
2015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通過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首次以黨內紀律規矩的方式將廉潔齊家列為黨員領導干部廉潔自律規范的重要內容之一,將樹立良好家風列為黨員領導干部必修課。在2016年1月召開的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家風建設更是被著重強調,成為黨風廉政建設中一個新的指向。
事實上,立足于傳統的優秀家風家訓,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歲月中同樣形成了一整套具有特定內涵的關于治家的行為和道德規范,這便是一直為我們所傳承和頌揚的共產黨人的家風——紅色家風。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習仲勛對于紅色家風的言傳身教稱得上是典范,值得我們效仿和學習。
常懷敬畏之心
古人常說,人要有敬畏之心,對上天要敬畏,對自然要敬畏,對長輩要敬畏。這一敬畏的傳統,可以說是中華家國之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紅色家風而言,常懷敬畏之心,還增加了時刻保持著對人民群眾的敬畏,對黨紀國法的敬畏等內容。習仲勛希望兒女把“敬”作為最基本的做人準則,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他常常告誡子女:“人不教不懂,鐘不敲不鳴,樹不修不長,娃不管不成才。”子女的每一次不當言語,每一個不妥行為,他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并嚴格作出要求,耐心予以糾正。當女兒抱怨廚師做的菜沒熟時,他會當即對其提出批評,要她道歉,同時曉之以理,讓她學會去包容身邊的每一個勞動者。在對黨紀國法的敬畏上,習仲勛為子女作出的表率更是“不近人情”。他雖身居高位,但卻嚴格要求子女“夾著尾巴做人”,不能貪戀絲毫的特權。女兒要去專業對口的部門工作,老朋友主動伸手相助,他斷然拒絕;兒子要從外地回京,調令都已下發,他毅然讓相關部門撤銷調令。作為黨和國家的領導人,習仲勛本來可以在出訪的時候帶夫人隨行,但他卻恪守制度,要求夫人謹守工作崗位。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他開放“南大門”的近三年時間里面,夫人齊心竟然從未去過近在咫尺的港澳地區,最遠只到過深圳的沙頭角。
常思群眾之苦
毛澤東曾贊譽習仲勛,說他是一位“從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作為一位從陜北黃土地走出來的革命領袖,習仲勛對于群眾的感情是真心實意,發自肺腑的,在家庭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在家庭教育的每一個環節,無不反映出這一點。兒女年幼時,他常常會在餐前念詩,念得最多的兩首,是描述農民疾苦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和“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他還要求子女,不僅要會念這兩首詩,更要在念的時候帶著感情去思考,從中體會農民勞作的艱辛。“文革”后期,習仲勛的小兒子習遠平正在北京服務機械廠當工人,由于工作努力,從最初的翻砂工干到了車工,并且逐漸“進步”,最終從16車床干到相對輕松的30車床。當遠平把這一重大的“進步”告訴他的時候,他卻語重心長地說:“我看你去干翻砂工更好,在最臟最累的崗位上,才能與工人的心貼得更緊,知道幸福來之不易!”為了讓遠平“離人民近些,再近些”,他還要求遠平去最艱苦的陜北農村體驗生活。來到哥哥插隊的陜北農村,遠平切身體會了當時中國農村的生存狀態和農民們的質樸之情,這讓他的內心產生了強烈震動,從而受益終身。2001年,家人為習仲勛舉辦88歲壽宴,親朋好友匯聚一堂,唯獨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因工作原因沒到場。對此,他毫不介懷地說:“為人民服務,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
常持廉儉之風
中國共產黨在艱難的環境下奮斗成長,長期以來,無論是政黨本身,還是其廣大的黨員群體,都呈現出一種廉潔節儉的風范,這種風范,同樣也是紅色家風的精髓。習仲勛一生恪守“奢靡誤國,勤儉興邦”的信條,在他的身體力行之下,勤儉節約成為習家最顯著的精神風貌之一。習仲勛的夫人齊心后來回憶,在1950年代末期,她曾去參加一個國務院的晚會,聽到有人在背后議論說:“習副總理的夫人穿得怎么那么土啊!”沒想到,聽到議論之后的習仲勛竟哈哈一笑地說:“土比洋好!”其他有關習仲勛勤儉節約的例子可謂數不勝數。比如,吃飯的時候,他絕不允許兒女有一粒米掉到桌上,有一顆飯渣留在碗里面,洗澡的時候,為了節約水,他總是要循環使用剩下來的水,甚至,吃水果的時候,削皮都不能削得太厚。“勤養儉,儉生廉,廉則清,清便正”,一個將勤儉做到家的人,其廉潔和清正自然也就非同一般。在兒女的心目中,習仲勛是一個沒有給后人留下什么,只留下“一身正氣”的“堪稱楷模的老布爾什維克”,他對于廉潔近乎精神潔癖般的持守,不僅令家屬永遠銘記于心,而且讓身邊工作人員也動容不已。他的秘書后來回憶,習仲勛剛到廣東工作時,特別不適應南方的酷暑,而當時的條件非常有限,沒有給他的辦公室和住處安裝空調,見此情景,澳門的馬萬祺先生主動給省委送來3臺空調,其中1臺指名送給習書記。令工作人員想不到的是,習仲勛堅決不肯獨享這臺空調,叫秘書原封不動送回省委辦公廳接待處,把它安裝到省委會議室,讓大家共享。
常守謙讓之道
謙和忍讓,知情重義,關鍵時候敢于承擔,勇于奉獻,是為君子之道,俠義之舉。在紅色家風中,這種君子之道和俠義之舉,體現的是對事業的默默付出,對人民的真摯感情,對功名的云淡風輕。習遠平回憶:謙讓,是父親教給我最重要的人生課程之一。在家,謙讓父母,謙讓兄弟姐妹;在外,謙讓長輩,謙讓同學同事;謙讓榮譽、謙讓利益、謙讓值得謙讓的一切。子女眼中,習仲勛是一個勤儉到近乎苛刻的父親,同時,又是一頭甘于為黨、為國、為人民奉獻一切的老黃牛。他常對子女們說:“雪中送炭惟吾愿”。只要一聽說哪里有災難,或者身邊工作人員有困難,他都會把自己平時節衣縮食積累下來的錢毫不猶豫地捐贈出去,以盡一個共產黨員的綿薄之力。此外,習仲勛一生從不為求名利或迫于強權而去整人,更令人敬重的是,即使是面對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他也能一以貫之地回報以寬容。正是因為這樣的無私和仁厚,為他在黨內贏得了廣泛的聲譽。
常憂社稷之憂
古代的先進知識分子歷來都有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對于共產黨人而言,這種家國情懷,體現出來的,是對信仰和理想的堅定執著,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熱愛,以及把個人、家庭的命運與黨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自覺。習仲勛的家國情懷,他對于黨的忠誠,對于信仰的執著,對于國家社稷的憂患意識,在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能夠得以體現出來。在“文化大革命”的逆境中,不管多么艱辛,女兒安安眼中所看到的父親,永遠那么樂觀,永遠不畏強暴,那一句“相信黨,相信人民;為了國家,我愿意奉獻全部的力量”也成為兒女們不斷前行的動力。兒子遠平曾回憶他那種千斤重擔一肩挑的家國情懷:父親臨危受命,主政廣東,《光明日報》第一天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廣東媒體第二天就全文轉載,并在全省開展真理標準的大討論,不久,他又代表省委向中央提出放權,要廣東的改革開放先行一步。他的政治靈感是從哪里來的?毫無疑問是從“無私無畏!”中來的。確實,對于一個剛剛從多年磨難中“解放”出來的政治家而言,這是一種無私無畏的擔當,是家國情懷的自然袒露。
常行經世之事
優秀的家風,傳承給后人的理念,往往都不是死板的教條,而是可以辦實事,有實效的活理論,這便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強調的經世致用。在紅色家風中,閱歷世事,掌握各項生存和工作技能及方式方法,也是一項重要內容。習仲勛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特別強調這一點,而且,他的教育理念很先進,教育手段也非常生動。在延安時的一天,習仲勛在窯洞內辦公,兒子正寧在院里玩,忽然間,天上下起冰雹。此時,習仲勛離開辦公桌,拉著正寧的手走到門口,要他出去撿冰雹。經過幾次嘗試,正寧都被冰雹打了回來。看到他一頭霧水的樣子,習仲勛耐心地教導他:“你不僅要鍛煉勇敢,同時要動腦筋想辦法,要把冰雹撿回來,又不讓冰雹打著你才行啊!”說完,他拿起一只洗臉盆扣在正寧的頭上,然后在自己頭上也頂上一個,拉著正寧沖進雹雨中。可見,從孩提時期的嘻戲玩樂開始,習仲勛就著眼于培養子女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隨著子女年齡的增大,他又逐漸讓子女們走入社會,思考更多的問題,解決更大的矛盾。大學期間,遠平好不容易來到廣東探親,然而,他卻沒有讓兒子留在身邊享受天倫之樂,而是讓其陪著母親去粵港邊境地區做社會調查,了解有關逃港問題的情況,并向他匯報調查中所產生的思考。在這種經世致用的家風熏陶之下,習家的子女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鍛煉了意志,提高了能力,增長了見識。
(作者單位:廣東省委黨校)
來源: 《學習時報 》( 2016年08月0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