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榮桓:達到三個過硬,問題就迎刃而解
羅榮桓:達到三個過硬,問題就迎刃而解
周宗文
在老一輩革命家中,羅榮桓是我軍政治工作的奠基人,在此方面有一些廣為傳頌的事跡,這些事跡凝結著他的政工智慧。
1939年3月,羅榮桓與陳光率115師師部和主力一部進入山東,參與指揮樊壩、梁山等戰斗,重創日偽軍。但是主力部隊經過多次激烈戰斗,減員較多,可是補充兵員卻很困難。1940年初,地委政府工作部長于化琪在向羅榮桓匯報工作時談到地委書記宋子成為解決補充兵源問題急得生了病。羅榮桓說:“這是個大問題,想想看,用什么辦法解決,我看辦法總是有的。”
過了幾天,羅榮桓召集地方和軍隊的幾十名干部一起開會,研究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他開門見山道:“主力部隊入魯以后,經過多次戰斗,減員比較多,兵員確實需要補充。但解決兵源問題要有條件哩!現在魯南各地黨的組織還沒有普遍建立,群眾還沒有充分發動起來,地方上也有困難,硬要是不成的。”他強調:“要讓群眾來參軍,我們必須過得硬。一要作風過得硬,對群眾要秋毫不犯,消除群眾對我們的誤解;二要打仗過得硬,要打出我們的氣勢和聲威,讓群眾認為我們能打仗,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三要組織過得硬,要在地方建立黨的組織和群眾組織。”達到了三個過硬,兵源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接著,他進一步指出:“首先要廣泛深入地發動群眾。群眾覺悟提高了,兵源的問題自然就好辦了。”“現在不是要地方支援部隊,而是部隊先要支援地方。要從部隊中抽調一批干部,深入到群眾中去,幫助地方做好發動群眾的工作……”
聽到這里,軍隊和地方的干部思想上的疙瘩解開了。羅榮桓在會上還宣布:從主力部隊抽調一百多人組成工作團,由師政治部的科長彭亮帶隊,分赴農村,深入群眾,幫助地方黨組織開展工作。工作團下去以后,很快建立了50多個群眾工作點,發展了黨員,建立了黨支部、基層政權和工、農、青、婦等群眾組織,激發了群眾的抗戰熱情。八路軍靠過硬的作風和能力,贏得了群眾。不久,臨郯蒼平原出現了“工農兵學商,一齊來救亡”“兄帶弟,兒別娘,父送子,妻送郎,前呼后擁上戰場”的局面,八路軍主力部隊和地方抗日武裝力量都有了很大發展。
(來源:《北京日報》2016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