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勁光在延安的抗戰歲月
肖勁光在延安的抗戰歲月
李江
1976年4月,我的外公——肖勁光大將在給毛主席的一封信中深情地寫道:“我在延安,在主席直接領導下工作八年之久,這是我一生革命經歷中受主席教誨最經常、最深刻的一個時期!痹谌褡蹇箲鸢四觊g,他在毛澤東直接領導下,負責陜甘寧邊區的多項重要工作,參與很多重大戰略的決策工作。
●見證洛川會議上的熱烈討論
1937年8月,為了研究確立軍隊開赴前線與國民黨軍隊共同抗日的政治、軍事等一系列的方針政策,黨中央召開了著名的洛川會議。會上,毛澤東特別強調團結問題,一方面是指國共兩黨的團結,另一方面是要團結全國各階層的人民進行抗戰,建立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統一戰線、工農兵學商一切愛國同胞的統一戰線。為了團結一切抗日力量,黨的政策要做相應改變,在農村實行減租減息,既團結農民各階層起來抗戰,也要團結開明紳士和地主起來抗戰,對資產階級、民族工商業者、知識分子的政策也要做相應改變。這一點引發了與會同志的熱烈討論。
洛川會議討論的又一重要議題是抗日戰爭的軍事指導方針問題。毛澤東提出,出征以后,主要的作戰方針是以游擊戰為主,運動戰為輔。有一部分同志主張以運動戰為主,部隊開出去后先集中兵力打幾個大仗,擴大我軍的影響,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對此,毛澤東作了耐心的解釋工作,著重從中日雙方戰爭的特點出發,說明游擊戰爭最能發揮我軍的優勢,是最有效的打擊敵人的戰略戰術,也最有利于發動群眾。在以后抗日戰爭的實踐中,他的意見被逐步證明是正確的,是高瞻遠矚的,黨內的思想也逐步從理論到與實踐的結合上統一起來。
毛澤東在會上提出,主力部隊開赴前線后,要留下一支部隊鞏固陜甘寧根據地,使陜甘寧成為全國抗日的大本營。但有少數同志認為,陜北地瘠民貧,不宜作抗日大本營,擔心主力走后,根據地守不住,主張黨中央隨著主力走。毛澤東不同意這個意見,認為:陜甘寧根據地是十年內戰后留下的唯一根據地,是我們出征抗日的唯一依托,它的存在對我們來說是十分寶貴的。陜甘寧有它的優勢,從地理條件上說,它交通不便,又有黃河阻隔,是敵人進攻的薄弱環節;它距離華北前線不遠,指揮比較便利。從根據地現狀來說,由于大革命的影響,當地群眾有較高的覺悟,我們又有兩年的工作基礎。主力開赴前線,對敵人是很大的威脅和鉗制。我們再留下一支部隊,黨中央在西北立足是完全可能的。
聽了毛澤東的分析,大家統一了思想,決定從整編的各部隊中抽出一部分留守陜甘寧根據地。實踐證明,這一決定是很英明的。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陜甘寧邊區成為模范的抗日根據地,為其他抗日根據地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組建留守兵團
洛川會議結束后,外公回到延安著手組建留守部隊。1937年10月,中央軍委決定將八路軍后方總留守處對內改稱留守兵團,并決定由外公擔任留守兵團的司令員。
對于留守兵團的建設,毛主席強調,要把這支來自各方面的比較散亂的部隊,建成一支具有很強戰斗力、打不爛、拖不垮的正規兵團,關鍵就在于按照古田會議的精神去做,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加強團結。他還要求外公每天晚上到他那里,談談部隊的情況,匯報工作。外公每回憶至此,深有感慨地說:“毛主席日理萬機,工作繁忙,卻那樣地關心留守兵團的建設,這使我感到充滿了信心和力量!
1937年12月,留守兵團召開了第一次兵團首長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做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還風趣地拍著外公的肩膀說:“我在延安,就是靠留守兵團吃飯。”在會上,外公提出了“任務重于生命”作為留守兵團的行動準則,號召留守兵團的全體指戰員為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保衛陜甘寧邊區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隨后,留守兵團便投入了緊張的剿匪戰斗。
此外,留守兵團還擔負著守衛黃河河防、阻止日軍西渡的艱巨任務。根據毛澤東同志的軍事思想,外公提出積極防御的作戰方針。在實戰中,各部隊總結了兩條有效的經驗:一條叫“半渡而擊”,就是說,在敵人未到達我火力地帶以前,要善于隱蔽,頂住敵人大炮、飛機的狂轟濫炸;待敵人進入我火網,就應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火力,大量殺傷敵人。或擊敵于岸邊上船處,或擊敵于航渡中,或擊敵于登陸之際。另一條叫“主動出擊”,就是說,不能采用單純防御的戰術,而要選擇時機,于戰斗前,或于敵人潰逃的時候,派出精悍得力的部隊,到河東去襲擊敵人,以配合正面的防御部隊。
留守兵團自成立后,在晉西北、晉西、晉西南八路軍的配合下,先后對日作戰達七十余次,給敵人以嚴重打擊,保衛了陜甘寧邊區的安寧。
●與“雙擁”共建的淵源
在延安,外公非常重視留守兵團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增強團結的教育。1942年前后,留守兵團與中共陜甘寧邊區委員會、中央西北局關系不夠協調,產生了一些小的矛盾、糾紛。針對這些問題,外公責成留守兵團政治部編寫了《擁護政府愛護人民講話材料》,對部隊進行擁政愛民宣傳教育。他還主持研究起草了八路軍留守兵團司令部、政治部《關于擁護政府愛護人民的決定》,具體開列了留守兵團各級軍政機關必須執行的12個方面的內容。同時,留守兵團還制定公布了人民軍隊歷史上第一個《擁政愛民公約》。
在這些文件精神的指導下,1943年的春節,陜甘寧邊區的“擁政愛民”活動、“擁軍”活動開展得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外公組織留守兵團機關部隊的領導,分頭到部隊駐地群眾中走訪,送醫送藥,幫助群眾解決困難。邊區政府各級行政部門也全面檢查各村鎮優待抗屬、烈屬和退伍傷殘病老革命軍人的情況。
毛澤東充分肯定了陜甘寧邊區的這些做法,號召各根據地軍民普遍開展這一活動,“雙擁”從延安迅速發展到各個抗日根據地,從而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雙擁”熱潮。自此,“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成為黨和軍隊的一種優良傳統,一直傳承至今。
(作者為中共北京市房山區委副書記)
(來源:《北京日報》2015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