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思想水平和領導能力
努力提高思想水平和領導能力
張全景
今天,我們以“陳云與新中國的治國理政經驗”為題進行學術研討,紀念陳云同志誕辰112周年,很有意義。陳云同志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經歷了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參與了黨中央一系列重大決策的制定和實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了卓越功勛,尤其是他在長期領導財政經濟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智慧。今天,我們學習和繼承他的寶貴思想和經驗,對于做好當前的工作,贏得新的偉大勝利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學習陳云同志堅定的理想信念,堅強的黨性原則,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
陳云同志是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無論面對怎樣嚴峻的考驗和復雜的情況,他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念都堅如磐石。延安時期陳云同志就說過:“共產黨是為人類的徹底解放,為共產主義和無產階級事業而奮斗的政黨”【《陳云文選》第1卷,第137頁。】,“共產黨員要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一直干到‘翹辮子’(上海俗語,即死亡),共產黨員在思想上不存在離休退休的問題”。1983年在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上,陳云堅定地說;“資本主義必然要被共產主義所代替,這是無可改變的法則”,“我們可以充滿信心,高呼:社會主義萬歲!共產主義萬歲!”他堅定的理想信念同樣充分地體現在其領導的財經工作中,勇于挑重擔,敢于擔當。1949年,上海市解放后,通貨膨脹,人心不穩,經他治理很快得到了解決。毛主席贊揚說:“不亞于一場淮海戰役”。20世紀80年代,面對經濟體制改革中遇到的問題,他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有些人,包括一些共產黨員,忘記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丟掉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黨中央領導下,我們國家現在進行的經濟建設,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經濟體制改革也是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改革。任何一個共產黨員,每時每刻都必須牢記,我們是搞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不能搞別的現代化;我們進行的事業,是社會主義事業。”“我們是共產黨,共產黨是搞社會主義的。”【《陳云文選》第3卷,第332~333、352、347、350頁。】他的講話如洪鐘大呂,振聾發聵,對扼制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發揮了重要作用。
現在來看,這個警示并沒有過時。在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等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還沒有完全解決,斗爭有時還很激烈。前一段時間有一本小說《軟埋》受到熱捧,還獲得了“大獎”,很能說明問題。這部小說無視我們黨領導的土地改革運動的本質方面,歪曲歷史,給土改潑了一大盆臟水,是歷史虛無主義在文藝領域的典型表現,是“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斗爭的具體表現。《軟埋》這本書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是新形勢下意識形態領域階級斗爭的反映,從它所受到的熱捧可以看出,意識形態領域的階級斗爭將是長期的、復雜的,有時還是很尖銳的。革命要靠“槍桿子”、“筆桿子”,建設社會主義也要靠這“兩桿子”。要教育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明辨是非,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線,在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上絕不能含糊、動搖。
二、學習陳云同志深切的愛民情懷,把堅持黨的宗旨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陳云同志始終把為人民群眾謀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指出,“革命就是為了改善最大多數人民的生活”【《陳云文選》第2卷,第194頁。】,“人民群眾要看共產黨對他們到底關心不關心,有沒有辦法解決生活的問題。這是政治問題”。當經濟建設與民生發生沖突時,他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首位,鮮明地指出:“一要吃飯,二要建設”。【《陳云文選》第3卷,第209~210、323頁。】對于損害群眾利益的事情,他毫不留情地指出:“當權的黨容易只是向群眾要東西,而忘記也要給群眾很多的東西。如果真是那樣,群眾就會把我們看成強迫攤派的命令機關。所以,我們不應該只知道向群眾要東西,更應該時刻注意為群眾謀福利”。【《陳云文選》第1卷,第173頁。】他時刻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上,提出在困難時期給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月有半斤魚吃”,“每人每天供應一兩豆子”,爭取“增加半斤肉”,【《陳云文選》第3卷,第209頁。】指出“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就是為人民服務,不解決實際問題談為人民服務,則是空話一句”。【《陳云文選》第2卷,第128頁。】從中可以看到,陳云同志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完全融入到了每一項工作、每一項決策中,多么令人感動。
經過60多年的艱苦奮斗,我國實現了由一窮二白到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飛躍,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我們也不能忽視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尤其是損害群眾利益的事情還時有發生。比如一些地方搞強行拆遷、征地,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發生;一些貧困地區的政府辦公大樓建得像“白宮”一樣,人民群眾怎么會沒有意見?還有多年來群眾反映的買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貧富差距拉大等等問題,都需要我們下大氣力解決。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領導干部的“政績觀”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政績觀”說到底是“當官為什么”的問題。在河南內鄉縣衙有一副楹聯寫得很好,“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指出了怎樣做官和怎樣待民的深刻道理。共產黨人的政績觀只能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如果為了撈政績,得好處,就背叛了黨的宗旨,就會與群眾對立起來,“魚”和“水”的關系就會成為“水”和“火”的關系,長此以往就會削弱我們黨的執政根基,這是非常危險的。還要處理好“顯績”與“潛績”的關系,要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不能“朝令夕改”、“新官不理舊賬”。山西省右玉縣20多任書記,持續接力,60多年來把一張藍圖繪到底,植樹造林,改造當地生態環境,全縣森林覆蓋率由不到0.3%提高到52%以上,創造了令人驚嘆的奇跡,有力地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贏得了群眾的廣泛贊譽。還有焦裕祿、谷文昌、廖俊波等同志都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三、學習陳云同志綜合平衡、按比例協調發展的思想,堅持穩中求進,協調發展
在陳云同志的經濟思想中,堅持“綜合平衡、按比例協調發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和發展。這一思想是陳云同志對長期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就在陜甘寧邊區提出了統籌貿易、金融、財政的觀點。新中國成立后,他主持了全國財政、現金、外匯、物資的統一管理和調度,迅速遏制了長期戰爭形成的嚴重通貨膨脹。在制定和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過程中,他注意各個方面合理的比例關系,及時糾正了不符合實際的高指標。1957年,陳云從理論上作了系統的闡述。陳云同志特別注重各方面的平衡和比例關系,強調部門、行業之間要平衡;基本建設與人民生活要平衡;長線建設與短線建設要平衡;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要平衡等。他深刻指出:“從長期來看,國民經濟能做到按比例發展就是最快的速度。”【《陳云文選》第3卷,第248頁。】“合比例就是平衡的;平衡了,大體上也會是合比例的。”【《陳云文選》第2卷,第242頁。】這一思想蘊含著深刻的辯證法思想,對于我們搞好當前的經濟工作,尤其是完成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任務,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比如,產能過剩問題就是不平衡導致的。所謂“過剩”是局部性的、結構性的過剩,實際上是“過剩”與“不足”同時存在。低端的鋼材產能過剩,而高端的特種鋼材卻需要進口;一些百姓寧可花更多的錢買國外生產的奶粉、食品等,恰恰說明了優質產品的供應不足。再比如,有的地方建鋼廠、鋁廠,從本地看可能是合理的,但從全國來看就是過剩的,一旦受到經濟形勢的影響就陷入了困境,等等。這些教訓是深刻的,同時也印證了“綜合平衡、按比例協調發展”的思想并沒有過時,應結合新的實踐很好地研究學習,從中汲取經驗智慧,處理好“快”與“慢”、數量與質量、局部與全局、當前與長遠等辯證關系,堅持穩中求進,協調發展。
四、學習陳云同志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注重調查研究,堅持實事求是的作風,全面正確地處理問題
陳云同志在艱巨復雜的形勢和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之所以能夠把許多任務完成得很出色,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他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他指出:“最要緊的,是要使領導干部的思想方法搞對頭,這就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如果對辯證唯物主義一竅不通,就總是要犯錯誤”。【《陳云文選》第3卷,第360、46頁。】他根據自己的學習體會,總結出“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的十五字訣,這是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生動概括,對于端正黨員干部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陳云同志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他指出,領導機關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時間做調查研究,最后討論作決定用不到10%的時間就夠了。每逢做出重要決策,他總要做大量的實際調查,聽取多方面的意見,特別是反面的意見。他在20世紀50年代對豬肉等副食品產銷情況、公糧征收、統購統銷的調查以及60年代初的青浦農村調查等,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生動教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起草歷史決議的過程中,他又指出:“建國以后,我們一些工作發生失誤,原因還是離開了實事求是的原則”。【《陳云文選》第3卷,第285頁。】
當前,我國的改革進入攻堅期,新舊矛盾疊加,錯綜復雜,如何統攬全局,“彈好鋼琴”,把握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對各級領導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習近平同志指出,要“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習近平:《在紀念陳云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2015年6月12日)》,《人民日報》2015年6月13日。】“更好認識國情,更好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更好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推動全黨學習和掌握歷史唯物主義更好認識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工作》,《人民日報》2013年12月5日。】“不聞大論,則志不宏;不聽至言,則心不固”,我們要像陳云同志那樣學好哲學、用好哲學,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努力提高辯證思維、系統思維、戰略思維、底線思維等能力,正確處理改革中的各種重大關系,精準高效地推進各方面工作的開展。要教育廣大黨員干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高度重視調查研究,虛心聽取各方面意見,了解真實情況,努力使主觀和客觀相統一,反對脫離實際,切忌主觀隨意性,防止“一刀切”和片面性。
五、深入開展“兩學一做”教育,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嚴格黨的紀律
陳云同志高度重視黨員思想政治素質問題,延安時期,他一方面抓黨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認真貫徹“積極慎重地發展黨員”的方針,既大膽發展,又嚴防壞分子進入,在適應了革命任務需要的同時,保證了黨員隊伍素質的穩定。現在我們黨是全世界最大的黨,年底黨員總數可能達9000萬人。如何處理好質量與數量的關系,列寧曾做過一個生動的比喻,“寧要好梨一個,不要爛杏一筐”。一個黨是否有堅強的戰斗力,最終取決于黨員的質量。蘇共在有30多萬黨員時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有300多萬黨員時打敗了進攻到莫斯科城下的德國法西斯侵略者,而在有2000多萬黨員時,黨垮了、國亡了,這很值得我們深思并引以為戒。陳云同志十分關心黨風廉政建設和反對腐敗,提出“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黨性原則和黨的紀律不存在‘松綁’的問題”,【《陳云文選》第3卷,第273、275頁。】這些論斷對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取得了顯著成績,通過“刮骨療毒”,進一步提高了我們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從應吸取的經驗教訓角度來看,有一條經驗十分重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黨員干部如果脫離了群眾的監督,很容易產生腐敗。對此應認真總結研究,有針對性地采取防范措施。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要堅定不移地把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把“兩學一做”搞深搞透,堅持好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自覺接受群眾的監督,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戰斗性,為實現新的歷史任務而奮斗!
(本文作者:張全景,中共中央組織部原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顧問。)
(來源:《當代中國史研究》201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