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洋道理”到“洋經歷”:陳云為何沒有走完長征卻留下長征最珍貴的記錄?
從“洋道理”到“洋經歷”:陳云為何沒有走完長征卻留下長征最珍貴的記錄?
陳云的長征經歷很獨特,他是這塊巍峨豐碑的親歷者,也是這篇壯麗史詩的記錄者。雖然由于中央的特殊安排, 陳云沒有走完二萬五千里的全程,但他對在長征中起關鍵作用的遵義會議做出的重大貢獻,使他的長征經歷大放異彩。
“毛主席講話很有把握”
由于“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指揮,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八萬多人開始突圍。11月底,紅軍同國民黨軍在湘江沿岸發生激戰。在這次突圍中,中央紅軍折損過半,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湘江戰役的慘敗,以及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處處被動,同前幾次反“圍剿”戰斗形成鮮明對比,紅軍干部和戰士心中產生許多疑問和不滿。對下一步前進的方向和怎樣挽救危局,高層領導人中間也產生了激烈的意見分歧。這種爭論,成為遵義會議召開的原因和會議討論的焦點。爭論的雙方,一邊是以博古為代表的掌握革命領導權卻不熟悉中國實際的一方,一邊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深入了解中國革命實際但作戰意見卻“完全沒有被采納”的一方。
陳云作為政治局常委,他的態度和意見十分重要。陳云是怎樣認識的呢?
陳云在回憶長征前后時說:“在瑞金時,我住在總工會。那時根本不懂得軍事問題,所以也沒有聽到過什么反面意見。當時聽說,共產國際講毛主席的路線是右傾。但是我覺得,毛主席講話很有把握,而博古他們講的是‘洋道理’。”
這段話反映出,盡管已經知道了共產國際對毛澤東的態度,陳云卻并未盲目相信。他看重的是中國革命的實際。
陳云對“洋道理”局限性的認識,在長征中更深刻了。陳云處于一線,對敵情和自身情況有深切了解。長征中的接連失利,使陳云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左”傾教條主義軍事指揮的危害,他從思想上產生了糾正錯誤、總結經驗教訓的想法,急切地盼望著紅軍能夠盡快扭轉這種局面,走出困境。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遵義召開。陳云參加了這次會議。在遵義會議上,他堅定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支持會議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領導。
作為與會的政治局常委,陳云的支持絕不是無關輕重的。遵義會議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毛澤東同志選為常委”。
秘密使命
遵義會議的決議,是在中國共產黨同共產國際中斷聯系的情況下獨立自主地作出的。作為共產國際支部的中國共產黨,此時顯然有必要及時地向共產國際匯報遵義會議的內容,以取得共產國際的認可和支持。這個任務,是陳云完成的。
1935年5月31日,紅軍到達瀘定縣后,召開中共中央負責人會議,決定派陳云去上;謴桶讌^黨的組織。出于保密需要,陳云只身悄悄地離開隊伍。劉英后來接受采訪時回憶說:“1937年,他和王明回到延安,人們才知道他到蘇聯去了,許多人都曾經以為他不在了。”
7月,陳云輾轉到達上海。陳云與地下黨組織取得了聯系并著手恢復白區工作,但很快,上海地下黨組織再次遭到嚴重破壞,形勢嚴峻,陳云等人面臨著隨時被捕的危險。8月上旬,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指示陳云等人立即離開上海,乘船前往蘇聯。
10月15日,陳云在共產國際執委會書記處會議上,詳細地匯報了紅軍長征尤其是遵義會議的情況。這是中國共產黨高層親歷者系統闡述長征的最早報告。在談到遵義會議時,陳云著重指出:“我們黨能夠而且善于靈活、正確地領導國內戰爭。像毛澤東、朱德等軍事領導人已經成熟起來。我們擁有一支真正富有自我犧牲精神、英勇無畏、為實現共產國際總路線而斗爭的干部隊伍!
陳云的匯報,使共產國際了解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的真實情況,恢復了自湘江之戰后雙方中斷近一年的聯系,并開始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實踐過程中成長起來、獲得黨內多數認可的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領導集體。這對中共中央在此后獲得共產國際政治、軍事上的支持和援助產生了積極影響。
珍貴的歷史文獻
遵義會議指定毛澤東、張聞天、陳云為遵義會議的傳達者。為準確傳達會議精神,陳云撰寫了《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傳達提綱》。這份傳達提綱具體回答了遵義會議召開的原因、過程、決議、參會人員等詳細內容。多年以后,當黨史研究者面對長征檔案資料嚴重缺乏和相關的回憶資料在歷史細節上出現不準確甚至矛盾之處的困境時,陳云的傳達提綱在檔案庫中再次被發現,解決了這個難題。
此外,陳云撰寫的向共產國際系統闡述長征的報告被整理出來后,以《英勇的西征》為題發表,成為最早向世界介紹、宣傳中國紅軍長征和中共領袖毛澤東等人的重要文獻之一。它和幾乎同時出版、陳云撰寫的《隨軍西行見聞錄》,以及《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傳達提綱》一起,成為后人研究長征和遵義會議歷史的珍貴史料。
(執筆人:遲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