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陳云把城鄉交流作為大事來抓
20世紀50年代陳云把城鄉交流作為大事來抓
簡介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
1905年6月13日生,江蘇青浦(今屬上海)人,黨和國家久經考驗的卓越領導人。1995年4月10日在北京逝世。
1949年10月,新中國從國民黨政府手里接收過來的,是一個經濟瀕臨崩潰的爛攤子。1950年年初,在經過穩定物價、統一財經之后,市場發生很大變化,全國貿易系統的統一管理得以恢復。但與此同時,又出現了一種窘境,那就是市場陷入停頓,商業資本不足,各地工商業者都叫喊貨賣不出去,許多工廠不得不縮工或停產。此外,由于多年戰爭使得舊的商業網被打亂,再加上我們有的干部“重任務輕政策”,對市場情況缺乏調查研究,致使農副土特產大都積壓在農民手中,出現谷賤傷農的困境,農民無力購買必需的工業品。
1950年5月8日,以七大城市為主的工商局長會議在北京開幕。在會上,陳云問幾個省的工商局長情況怎么樣,他們都說東西賣不出去。陳云又問:“農民是不是要買工業品?”這些局長回答:“買是要買,但是要首先把他們的豬鬃、茶葉、草帽辮、蠶絲都賣掉,他們有了鈔票,就可以買工業品!标愒七問中小城市工商業者要上海的什么東西,他們說:“只要我們的土貨能運出去什么貨都要。”在這種情況下,陳云及中財委就想到解決問題的兩條辦法,陳云形象地將其喻為“發了兩路‘救兵’”,一為加工訂貨,一為收購土產,而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收購土產。
七大城市工商局長會議后,面向農村廣泛開展城鄉物資交流成為工商業調整過程中的主流方向,大規模的城鄉物資交流運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起來。中共中央、中財委以及各地制訂并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舉措。面對當時的困境,陳云和中財委從容地表示:“不要緊,有辦法的,有文章可做。”當年由于全國把發展城鄉物資交流作為一件大事來抓,新中國的經濟形勢很快就實現了好轉,有人說,大城市中的“霓虹燈都亮了”。1950年12月,陳云在政務院第62次政務會議上,將經濟好轉的主要原因歸結為:“除調整工商業外,是由于貿易公司收買農民的糧食、棉花、出口物資和土產,以百分之九十的農業和手工業經濟,帶動了百分之十的工業經濟轉動起來。”
有鑒于此,陳云認為:“城鄉交流是一件大事,必須要動員全黨的力量去做。解決這些實際的問題就是為人民服務,不解決實際問題談為人民服務,則是空話一句。”
(史料來源:1995年5月人民出版社《陳云文選》第二卷,2012年第6期《黨的文獻》王為衡/文)(金平輯)
來源: 《經濟日報 》( 2016年07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