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我還會出來工作的
信仰的力量:我還會出來工作的
廖毅文
在鄧小平同志三落三起的政治生涯中,有一棟小樓與他乃至共和國的命運有著不解之緣。
一個陽光和煦的冬日,我利用赴南昌陸軍學院講課的機會,來到了這棟小樓。小樓原是學院一位領導的住宅,后作為因“一號命令”疏散到江西的“黨內第二號最大走資派”鄧小平的臨時住所,他和家人在這里度過了三年多的謫居歲月。
原來鄧小平一家是被貶到贛州的。周恩來總理知道后批示,贛州是山區,生活不便,要求有關方面在南昌郊區給鄧小平一家找個地方,要有單獨的小院和小樓。總理發話了,有關方面不敢怠慢,于是,在毗鄰南昌市的新建縣原南昌陸軍學校,給他找了個小院。
這是一座獨門獨院。院落中間聳立著一棟兩層小樓。如今,人去樓空,煙消音遁,只有樓前的兩株月桂枝繁葉茂,飄吐著陣陣幽香。一眼望去,滿目蒼翠。走進小樓,鄧小平一家人當時使用過的物品原封不動地擺放在那里,訴說著逝去歲月的滄桑與辛酸,見證著鄧小平同志在人生霧霾中不滅的信仰之光。
小樓的一層主要是秘書和警衛的辦公室、臥室,二層是鄧小平和夫人卓琳、繼母夏伯根和兒女們的臥室和起居室。樓上樓下,無論是客廳、臥室、書房,還是餐廳、廚房,都布置得井井有條、簡單實用。特別是二層的書房里擺放著鄧小平同志研讀過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列寧選集》和《毛澤東選集》,以及《二十四史》等書籍。有的書上面還畫著一道道紅藍條杠,寫著一行行眉批,鄧小平同志當年孜孜苦讀、不懈求索的情形仿佛就在眼前。
我在這棟小樓里參觀、瞻仰,眼前總是浮現鄧小平同志孤獨的身影,冷落孤寂而不失其樂融融,憂慮痛思而充滿信仰和希望。
寒冬,他堅持每天洗冷水澡,磨礪意志,鍛煉體魄;酷暑,他堅持上工勞動,體驗世情。在家中,他生火、做飯、砍柴、種地、喂雞,照顧臥病在床的樸方,盡著一個丈夫、父親的義務。同時,他密切關注世界風云變幻,關注政壇的跌宕起伏,關注國家的經濟發展,關注人民的生活狀態。
有一件小事給他造成了深深的刺激。因受他的牽連而致殘的兒子樸方來江西后,每天只能躺在床上看書聽廣播。這個北大物理系的高材生,對無線電和電機方面的活兒精通。為了緩解兒子的身心壓力,表達一個父親難以名狀的愧疚之情,小平決定給樸方找點活干,轉移一下注意力。他對一位工友說:“你們家有沒有收音機呀,如果壞了可以讓樸方修修。”這位工人說:“不瞞您說,我家只有四五十元收入,上有老人,下有四個小孩,最大的才讀小學,生活蠻難的,哪有錢去買收音機呀!”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工人隨意的一席話,引起了他的無限感慨,更讓他感到痛心。他在想,我們搞了這么多年的社會主義,可一個家庭連一臺收音機都買不起,這是我們要搞的社會主義嗎?也就是在這里,他開始考慮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
他在這里靜靜地讀書,靜靜地踱步,靜靜地思考。他不是在擔憂眼前生活的艱難,更不是在考慮個人的政治機緣。他不斷思索的,是幾十年的革命風云,是黨和國家所走過的不平坦的道路,是慘痛的教訓,是勝利的輝煌。他思索的,是過去,是現在,更是未來。落日的余暉悄悄地灑落在他的身上,給他鍍上了一層金輝。作為一位政治家,他在這里低頭沉思,他在這里勾畫未來,他從這里走向政治生涯中的新的輝煌。
他的夫人卓琳同志在回憶江西歲月時曾說:“在新建的三年,是一段難忘的時光。在這里,小平同志每天參加勞動,看書、看報、聽廣播,密切關注形勢。參加勞動,與工人師傅們的朝夕相處,以及在江西一些地方的參觀,使他了解了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和當時社會基本狀況。通過三年的觀察,他更加憂思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通過三年的思考,他的思想更加明確,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堅定。這些,對于他復出不久即領導進行全面整頓,以及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制定新時期路線方針政策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他說過,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盡管被貶到江西,但人民沒有拋棄他,給了他無微不至的關懷。江西新建縣拖拉機配件廠專門在他勞動的車間,制定了門衛制度,規定了“六不準”。鄧小平勞動的車間的排長陶端縉每天總是提前上班,對小平夫婦從小樓出來進廠所經過的地方、車間工作臺、廁所及所用的工具都要巡視檢查一遍,用手摸一摸,直到沒有安全隱患才放心離開。他說,如果有破壞分子放炸彈,先摸一摸就會炸我自己,以免老鄧出問題。普通百姓對他的這種無私真摯的情感,讓處在艱難歲月中的小平同志百感交集,更加堅定了他要盡快出來為黨工作、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工人們怕小平同志勞累過度,專門在他工作的地方放一把椅子,對他說:“你年紀大了,累了時可以坐一坐。”工人們質樸的話語,細心周到的幫助,給了他堅持信仰、克服一切艱難困苦的力量。
信仰是人的精神內核,是支撐一個人堅定走下去的動力源泉。英國作家塞繆爾?斯邁爾斯說過,能夠激發靈魂的高貴與偉大的,只有虔誠的信仰。在鄧小平同志的精神追求中,是什么支撐著他從偏遠的四川廣安的農舍里走出,遠渡重洋,勤工儉學?是什么支撐著他投身革命,九死一生?是什么支撐著他歷盡磨難,矢志不移?是一個共產黨員對黨和人民事業的崇高信仰。
正是基于這個信仰,他在恢復工作之后,以一個政治家極大的政治勇氣和膽略,對“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亂局面進行了全面整頓,領導和支持開展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提出必須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要求全黨盡快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正是基于這個信仰,他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深刻反思后,創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科學地闡明了社會主義的本質。他提出的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全黨要一心一意搞社會主義建設,使我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一個繁榮昌盛、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正是基于這個信仰,他從來沒有因個人的遭遇而消沉、悲觀。無論環境怎樣惡劣,他從沒有動搖自己的理想,從沒有放棄斗爭,也從沒有忘記作為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他當時就說,“我還會出來工作的。”很難設想一個人在被撤職、打倒和羈押之時,還這樣憂國憂民,對未來充滿信心,對自己的信仰終生不渝。
人的一生,會遇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鄧小平同志也一樣。一生波瀾壯闊,身經百戰,歷受磨難,幾度沉浮。但正是因為他胸中有信仰,心中有人民,所以在逆境面前選擇堅定,在是非面前選擇正義,在風浪面前選擇從容,在高壓面前選擇抗爭……給人以星火者,必懷火炬。他一生信仰如炬,理想如幟,用實踐演繹和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價值追求的真諦和內涵,在人們的心中樹起了一座豐碑。
人生如旅,充滿挑戰。信仰如燈,指引航程。堅守信仰,必能披荊斬棘,必能克服艱難險阻。這,就是信仰的能量。
(來源:《新湘評論》201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