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鄧小平發展思想研究述評
近十年來鄧小平發展思想研究述評
丁俊萍 呂惠東
2003年以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深入,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和發展,學界也將鄧小平發展思想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階段。關于鄧小平發展思想的文獻資料、紀實性著作、學術專著、文章等大量面世,研究內容則主要集中在鄧小平關于發展的前提、發展的中心、發展的動力、發展的戰略、發展的目標等方面的論述,以及科學發展觀對鄧小平發展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鄧小平發展思想的特點及歷史地位等,特作出總體述評。
一、總體研究概況
(一)資料的整理匯編出版成效顯著
近十年來反映鄧小平生平、思想脈絡的資料得以進一步匯編出版,為鄧小平發展思想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料。例如,2004年紀念鄧小平100周年誕辰之際,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著、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鄧小平年譜(一九七五—一九九七)》面世;2009年中央文獻出版社再度出版了《鄧小平年譜(一九○四—一九七四)》,這兩部年譜的整理出版,對鄧小平的一生作了全景式掃描,涵蓋革命年代、建設歲月、改革和發展新時期的方方面面。黨的十七大召開后,為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科學發展》(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08),分專題收入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關于科學發展的重要論述,體現了科學發展觀是在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發展思想基礎上創新而成的,同時也為這一時期研究鄧小平發展思想提供了權威依據。2011年,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著的《鄧小平思想年譜(一九七五—一九九七)》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該書從鄧小平著作及有關檔案資料中,選取重要思想論點編寫而成,全面系統地反映了鄧小平理論的豐富內容及其形成、發展和完善的過程。
(二)關于鄧小平生平紀實性著作及傳記的出版
關于鄧小平生平的紀實性讀本在過去的十年也有較多出版,如由中央文獻研究室科研部圖書館編的《鄧小平人生紀實》(上、中、下)(鳳凰出版傳媒集團、鳳凰出版社,2011),劉建華、劉麗主編《鄧小平記事(1904-1997)》(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蘇臺仁主編《鄧小平生平全紀錄》(上、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等等,以類似于傳記的形式,記錄了鄧小平走過的93年光輝歷程。另外,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研究組編著的《開創——鄧小平決策改革開放史話》(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全景展示了鄧小平是如何開創一個時代、如何開辟一條道路、如何創立一個理論的,是研究鄧小平發展思想的重要依據。
近十年來,國外有關鄧小平生平和思想的研究也出現了一批重要的專著,如西方鄧小平研究專家、英國前駐華大使理查德·伊文思著,田山譯《鄧小平傳》(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3,第2版),作者站在獨特的立場,以平和的眼光看待并展示鄧小平不平凡的一生,也帶著讀者重溫了20世紀中國的發展歷史。需要指出的是,本書成書于1993年,僅記錄了1993年之前的鄧小平,因而并非一部完整意義上的傳記,不免遺憾。美國學者傅高義著,馮克利譯的《鄧小平時代》(三聯書店,2013),是第一部有關鄧小平的完整傳記。該書以一個西方人視角,對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領導國家建設、改革和發展的歷程進行了重點介紹,充分展現了中國政治、經濟及社會轉型的歷史變局和內在邏輯,對于認識和理解鄧小平的發展思想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三)關于鄧小平發展思想的專著出版
2003年以來,大量學者尤其是青年研究者,以鄧小平發展思想為研究對象,或作為博、碩士論文的選題,或作為專門的研究內容,出版了30余種與鄧小平發展思想相關的學術專著,涉及鄧小平社會發展理論、鄧小平發展思想與科學發展觀的內在關聯及繼承發展、毛澤東和鄧小平對社會發展理論目標狀態的探索等,豐富了鄧小平發展思想內容的研究,拓展了學術視野,提升了該領域的研究層次。
近十年來已出版的涉及鄧小平發展思想的研究專著主要有:張改枝的《鄧小平發展理論研究》(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張瑞才的《鄧小平社會發展論》(云南大學出版社,2012)等,全面介紹了鄧小平發展理論的形成、科學體系、特點和意義,并對鄧小平發展理論中關于發展的道路、基礎、機制、步驟、動力、途徑、核心和目標等進行了述略性的探討,是近十年來對鄧小平發展理論進行整體研究的作品。鄧磊的《鄧小平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動力思想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著力于構建鄧小平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動力系統,認為在鄧小平發展理論中,利益、科技、經濟體制、精神構成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動力。張蘭初的《鄧小平以生產力為基礎的發展觀》(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瞿曉琳著的《新時期鄧小平改善民生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分別從生產力發展和改善民生的角度,對鄧小平的發展思想進行了研究。王立勝的《中國發展大戰略——從毛澤東到鄧小平》(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劉欣的《鄧小平區域協調發展觀》(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徐首軍等人的《鄧小平發展社會主義戰略思想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梅憲賓的《鄧小平發展戰略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等著作,從發展戰略這一維度,全面分析了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國家發展戰略,進而透視了鄧小平的社會主義發展思想。溫憲元主編的《從南方談話到科學發展觀》(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范燕寧、邱耕田等著的《鄧小平發展理論與科學發展觀》(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肖浩輝著的《繼承與創新: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領導集體對鄧小平理論創造性的運用和發展》(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于淑清等主編《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概論: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商志曉、魏恩政主編的《鄧小平理論的新發展》(人民出版社,2004)等著作,在分析闡述鄧小平發展思想的同時,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科學發展觀看作是對鄧小平發展理論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探討了鄧小平發展理論的歷史方位和時代價值。
筆者依據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的不完全統計,從2003年至今的十年中,全國期刊共發表鄧小平發展思想研究的相關論文104篇,其中直接相關的論文75篇,在近十年中整個鄧小平理論研究領域占據了相當比重。另外,近十年來,關于鄧小平及鄧小平發展思想的全國性學術研討會也舉辦了多次,例如,2004年紀念鄧小平100周年誕辰之際,理論界、學術界圍繞鄧小平的生平、思想和業績,召開了一系列重要學術會議,其中包括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主辦的“鄧小平與中國改革開放學術研討會”(6月,浙江溫州);“全國紀念鄧小平100周年誕辰理論研討會”(7月,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全國鄧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討會”(8月,北京),并在北京大學舉辦了“鄧小平與當代中國和世界”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8月,北京);“鄧小平理論與科學發展觀理論研討會”(9月,四川廣安和成都);“鄧小平理論與當代社會主義——紀念鄧小平100周年誕辰”學術研討會(10月,山東章丘),以及眾多省市召開的紀念鄧小平100周年誕辰學術研討會。此外,2007年分別在北京和四川廣安召開了“鄧小平改革發展理論與科學發展觀戰略思想”理論研討會、“鄧小平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2008年在北京召開了“改革開放30年:鄧小平經濟思想研討會”、2010年在長沙召開了“全國鄧小平理論和應用哲學研討會”、2012年分別在北京和廣州召開了“‘南方談話’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發展學術研討會”以及“紀念鄧小平‘南方談話’發表20周年暨改革開放理論創新研討會”、2013年4月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鄧小平理論研究會在海南召開的全國鄧小平理論研究會2013年年會暨“改革開放要有新突破”學術研討會,等等。以上這些全國性和國際性的理論研討會,收到了數量眾多的論及鄧小平發展思想的文章。這些文章從不同的視角和范圍,對鄧小平發展思想作了多維闡發,主要集中在鄧小平發展思想的提出和發展、主要內容、遵循的基本原則、基本特點、目標指向等。另外,也有大量文章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從鄧小平發展思想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關系的角度進行了論述。這些研究成果體現了鄧小平發展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
二、關于鄧小平發展思想研究的主要內容
近十年來,學界從不同角度研究了鄧小平發展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關于發展的前提
“穩定壓倒一切”是鄧小平最重要的思想觀點之一。在鄧小平看來,沒有一個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想要進行改革開放和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不可能的。學界對這一思想進行了闡釋和發揮。有論者指出,穩定的社會環境是國家發展的首要前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中的改革之所以能夠順利地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就,一個根本的前提就是我們始終保持了社會的穩定”①。而穩定包含政治穩定、經濟穩定、思想穩定、社會穩定、“一國兩制”穩定和國際環境穩定。②另有論者專門對政治穩定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認為:“在穩定與發展的關系中,政治穩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是政治穩定的可靠保障,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和政治穩定是既相聯系又有矛盾的對立統一體!雹墼卩囆∑桨l展思想中,把穩定作為發展的前提,已成為學界的共識。
(二)關于發展的中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新時期。新時期我國社會發展的中心任務就是進行經濟建設,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既是由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的國情決定的,也是由當前我國社會發展階段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決定的。鄧小平曾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我們黨在現階段的政治路線,概括地說,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個現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經濟建設,發展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生產力。這件事情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誤”④,“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⑤;诖,學界基本上就鄧小平發展思想的發展中心問題上達成共識,即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中心任務”或“主要任務”、“根本任務”就是進行經濟建設以發展生產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鄧小平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稱為“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社會主義”⑥。
(三)關于發展的動力
鄧小平發展思想中關于發展的前提、發展的中心等論述,回答和解決的是發展條件、發展的重要性等問題,而關于發展動力的論述回答和解決的是如何實現發展特別是又好又快發展的問題。關于發展動力的研究,是近十年來鄧小平發展思想研究的熱點。學界主要從改革開放和科學技術這兩個方面探討了鄧小平的發展動力思想。
1.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動力
在鄧小平理論的體系中,關于為什么把改革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有論者認為,鄧小平把改革作為大力發展生產力和解決我國社會矛盾的動力,把改革、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的前途與命運視為三位一體,改革是手段,是動力;生產力的發展是實質,是改革的出發點;社會主義的命運則與改革的好壞和生產力發展程度的高低休戚相關。只有生產力發展了,才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生命力,而在社會主義社會要解放與發展生產力,只有進行改革,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直接動力。⑦
關于改革內容的研究成果更是汗牛充棟,論者主要從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等展開闡發,在此不再贅述。另有論者從社會動力系統的角度分析了為什么改革是其中的關鍵環節,認為改革調整了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體現方式,清除了傳統體制的弊端,把生產力從僵化的社會體制下解放出來;改革使得個人的需要和利益凸現,從而牽動社會發展的初始動力;改革形成了以科技為核心的各智能性因素所形成的運籌動力;改革產生的差距能使社會上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機制。⑧
有論者對鄧小平關于改革的論述進行了學理上的界定,認為在鄧小平理論中,“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體現了改革的偉大意義;“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指明了改革的根本性質;“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描述的是改革的內容;“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明確了改革的依靠力量;“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穩定的政治環境”強調的是改革的根本保障。⑨
2.科學技術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強大動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鄧小平關于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作用的重要論斷。近十年來,有論者把鄧小平關于科學技術的思想劃歸到鄧小平社會發展思想動力論范疇內,認為鄧小平立足中國實踐,緊跟世界經濟、科技潮流,深刻地闡述了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對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鄧小平把科技作為社會發展動力的思想,對推動我國科技進步、人力資源結構優化、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⑩
有論者對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社會主義發展強大動力思想的形成脈絡進行了梳理,認為鄧小平關于科技的戰略地位思考經歷了三個階段,首先是從理論上確立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進而在總戰略上確立了科技的興衰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關,最后在發展戰略上樹立了科技是現代化之魂的理念,是國家富強的不竭推動力。(11)
有論者從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進行分析,認為科學技術對生產力推動作用不僅體現在社會的物質功能方面,而且體現在社會的精神功能方面。并指出鄧小平也正是從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方面來看待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作用的?茖W技術不僅具有極大的物質功能,是推動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巨大動力,而且具有強大的精神功能,是促進人類思想解放的銳利武器,是推動社會精神文明發展的不竭源泉。鄧小平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12)
需要指出的是,在研究鄧小平發展理論的發展動力問題上,有學者專門研究鄧小平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動力思想,認為體制創新、對外開放、科學技術和精神共同作用,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構成了鄧小平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動力思想的主要內容。(13)并分別專門撰文對上述經濟發展動力展開了論述。(14)拓展了鄧小平發展動力論的研究視野。
(四)關于發展的戰略
關于發展戰略的思想是鄧小平發展思想的關鍵環節,對我國改革開放各項事業的順利推進起到了很好的規劃作用,正如江澤民同志所指出的,鄧小平“立足中國大地而又面向世界,正視國情現實而又放眼未來,在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高瞻遠矚地構思和設計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整套發展戰略”(15)。關于鄧小平發展戰略思想的研究是近十年來鄧小平發展思想研究的熱點和重點,主要集中在“三步走”發展戰略、“兩個大局”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等。
1.“三步走”發展戰略
近十年來,學術界關于鄧小平“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這一思想提出和形成的過程、內涵與特點以及價值等。
在“三步走”發展戰略提出和形成過程方面,有論者回顧了從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宣布的“四個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到經歷“文化大革命”中經濟社會發展遇到的巨大挫折,再到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對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若干論述,終于在1987年黨的十三大召開前夕,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明確闡述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16)
在“三步走”戰略的內涵與特點方面,有論者指出,鄧小平“三步走”戰略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發展戰略,是突出堅持與實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戰略,是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主要任務的經濟發展戰略,是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經濟體制建設目標的戰略,是堅持走中國自己的建設道路,不照搬外國經驗的經濟發展戰略。以上五個方面共同構成了鄧小平“三步走”戰略的豐富內容。(17)
鑒于到2000年,我國已完成前兩步的發展目標,目前正在為實現第三步的發展目標而奮斗,學術界對如何更順利地完成第三步的發展目標也提出了構想。指出堅持“三步走”戰略,走好第三步戰略,首先要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奮斗目標,大幅度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讓最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實惠;其次要堅持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根本的經濟制度保障;再次要始終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樹立科學發展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走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建設道路;最后要始終把和平發展與和平崛起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18)
2.“兩個大局”發展戰略
“兩個大局”發展戰略的基本內容,即鄧小平提出的:“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19)因此,鄧小平“兩個大局”發展戰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稱為“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學術界關于該戰略的論述主要集中在這一戰略的科學定位、實施這一戰略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實施這一戰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等方面。
關于這一戰略的科學定位,有論者認為,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是鄧小平依據我國生產力發展多層次、不平衡的特點以及經濟發展普遍規律提出的科學發展戰略,其根本目的是激勵競爭,提高效率,促進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同時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要讓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幫助和帶動后發展地區,逐步達到共同富裕。(20)
關于實施這一戰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論者認為,鄧小平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經過20余年的實踐,取得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巨大成就:一是促進了我國經濟整體上的高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二是使沿海地區經濟高速增長、結構升級優化、體制創新加快;三是推動了改革開放的深入與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四是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創造了條件;五是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區域發展戰略理論。(21)
關于實施這一戰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論者一方面充分肯定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成就的同時,辯證地看待了其局限性,認為這種區域非均衡的、高速度的、市場主導的發展呈現出效果的不平衡性,并且逐漸顯示出它與可持續發展和建立和諧社會目標的不相適應性。論者從改革開放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勞動者報酬率的下降、科研和教育投入難以與經濟發展的速度相稱、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東中西部地區的差距不斷拉大、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愈發明顯等方面,用翔實的統計數據分析了非均衡戰略的消極作用,指出唯有在某些領域和區域加大政府宏觀調控的力度,并切實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將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的消極作用降到最低。(22)
3.科教興國戰略
大力發展科學技術與教育事業的思想在鄧小平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盡管鄧小平沒有直接提出“科教興國”戰略的概念,但他關于發展科技與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卻為“科教興國”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與指導原則。因此,“科教興國”戰略應當視為鄧小平發展戰略思想的重要方面。
“科教興國”戰略是中國共產黨為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加速科技事業發展,進而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提出來的重大戰略。根據鄧小平的科技思想,1995年5月6日通過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向全國人民提出了“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有論者對科教興國戰略部署的內容作了說明,指出科教興國,就是為了全面落實鄧小平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現代化進程。(23)
有論者從鄧小平關于科技、教育和人才方面的論述,全面闡述了鄧小平的科教興國戰略思想。認為在科技方面,鄧小平指出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要以世界先進科技成果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加快高科技產業化的速度。在教育方面,鄧小平提出科教興國戰略的基礎在教育,他以恢復高考招生制度為突破口,在教育領域進行撥亂反正;教育要“兩條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在重視知識和人才方面,打碎知識分子頭上的枷鎖;正確認識紅與專的關系,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標準;為杰出的青年人才開一條路;為科研和教育當好“后勤部長”。(24)
4.可持續發展戰略
可持續發展是注重長遠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在當今世界社會發展過程中愈發受到重視,也是我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選擇。鄧小平雖然沒有直接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但其關于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思想中閃爍著豐富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光輝,要求既要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和人類的進步發展,又不能以犧牲環境求發展。對鄧小平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也是近十年來學術界對鄧小平發展思想研究的一個重點。
在論者們看來,鄧小平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人口、資源、環境要協調發展;二是農業、能源、交通等方面要協調發展;三是地區經濟要協調發展;四是人的素質是影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決定因素;五是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推動我國社會的全面、整體進步;六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25)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的深化和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及貫徹,有論者探討了鄧小平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對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影響,認為鄧小平在領導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提出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奠定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和理論前提。鄧小平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觀點,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部分,為我國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南。
近十年來,關于鄧小平發展戰略的思想一直是學界比較關注的內容,這一方面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不斷深化密切相關,另一方面表明只有汲取前人智慧并超越前人,才能不斷進行理論創新,以回答實踐中提出的各種難題。
(五)關于發展的目標
發展的目標回答的是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問題,即通過發展要達到什么樣的效果?達到一種什么樣的狀態?2003年以來,對鄧小平發展思想中發展目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觀點上:
關于發展的階段目標。有論者認為,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面臨的首要任務是要改變中國落后的面貌,因此他提出了“三步走”的發展階段性目標,即第一步消滅貧困,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步達到小康水平,日子比較好過的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6)另有論者從階段性目標中尋找其內在邏輯,即由改革開放之初的“四個現代化”的發展目標,逐漸轉變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發展目標,這體現了一種以經濟發展為目標導向向經濟、政治、文化等全面發展為目標導向的轉變,表明鄧小平發展思想目標論的日漸成熟。(27)
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目標。有論者指出,在鄧小平看來,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人的解放與發展的理想目標,在不同的時期應該有不同的內涵和具體目標,在我國現階段具體體現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這樣鄧小平就把全面自由發展這一命題現實化、具體化了,從而為最終實現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崇高理想提供了思想基礎、物質基礎和可靠保證。(28)
關于發展的價值目標。有論者指出共同富裕是鄧小平社會發展的價值目標。在他看來,在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社會主義社會是比資本主義社會高一類型的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就理應在經濟、政治、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方面優越于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勢必造成兩極分化,貧富差距過大,而這正是社會主義社會能夠避免的,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價值目標是全社會廣大成員的共同富裕,這便是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主要的價值目標區別。(29)
有論者還總結概括了鄧小平發展思想目標論的特點:一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中國社會主義在現代化大工業基礎上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昌盛,實現社會與人的全面變革與發展,體現了重點性與全面性的統一。二是把生產力發展與人民利益實現緊密結合起來,體現了增長與發展的統一。三是強調共同富裕的過程性,實現了對中國傳統均平思想的超越,體現了公平與效率的統一。(30)
(六)關于科學發展觀對鄧小平發展思想的繼承與發展研究
一種理論研究的深化,固然離不開它的理論淵源及理論本身,但主要還是要以新的實踐為基礎。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仍面臨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我國已“進入了發展的關鍵期,改革的攻堅期,矛盾的凸顯期”(31),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更好地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正是在這個背景下,2003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的要求,這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重要標志。經過實踐的檢驗和理論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完善,黨的十八大將科學發展觀正式寫入黨章,作為黨的指導思想?茖W發展觀與鄧小平發展思想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該課題成為近十年來鄧小平發展思想研究的一個重點,體現了較強的現實針對性和鮮明的時代特色。
有論者專門探討了科學發展觀對鄧小平發展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關系,指出二者的一脈相承性體現在五個方面:第一,二者都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和思想路線的歷史繼承性: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作為理論發展的哲學基礎和思想路線;第二,二者都體現了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主題的歷史繼承性:始終把發展作為中國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核心主題;第三,二者都體現了對社會主義發展目標的歷史繼承性:以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作為最終發展目標;第四,二者都體現了對社會主義發展戰略的歷史繼承性:堅持有計劃、分步驟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五,二者都體現了加強黨的建設的歷史繼承性:堅持和完善黨對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文章認為,科學發展觀不僅體現著對鄧小平發展思想的一脈相承性,而且還體現著與時俱進性:一是在回答和解決時代課題方面的發展創新性,針對性地解決了“什么是發展,怎么樣發展和為誰發展”這一當代中國面臨的根本問題;二是在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方面的發展創新性,把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發展為包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三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方面的發展創新性,創造性地提出了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新道路;四是在對外方針和國際戰略方面的發展創新性,鮮明地提出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并努力構建一個“和諧世界”的新理念;五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重要范疇方面的發展創新性,首次提出了“科學發展”、“和諧社會”等新的理論范疇。(32)
(七)關于鄧小平發展思想的特點及歷史地位
有論者依據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科學發展》(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08)一書,特別是依據鄧小平從1978年到1994年間關于發展問題的150段共2萬多字的論述中,概括出鄧小平科學發展思想的三個鮮明特點:一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二是倡導大膽吸收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三是強調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帶動社會全面發展。該論者還依據上書批駁和勘正了一些人對鄧小平發展思想的兩個誤解,第一個誤解認為今天之所以提出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主要是因為我們過去沒有注意科學發展問題,制約了今天的發展,一些諸如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產業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能源資源消耗過大,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主要是長期發展太快造成的,根子在鄧小平過分強調高速度,急于求成,結果只講快不講好,造成了今天的經濟發展弊端。第二個誤解是認為今天中國的許多社會問題,特別是腐敗問題,貧富差別、城鄉差別、兩極分化問題等等,都是鄧小平只強調經濟發展而不注重全面發展,片面地提倡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造成的,因此,有人認為鄧小平的改革發展理念是富人的理念,是沿海發達地區的理念。該論者依據我國的國情和歷史,以及鄧小平關于上述問題的直接論述,對以上誤解進行了全面的糾正。(33)
關于鄧小平發展思想的歷史地位,有論者從其產生的現實效果角度,認為鄧小平發展思想指導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創造性地深化了黨的執政基本規律的思想。(34)也有論者從黨的指導思想理論延續的角度,認為鄧小平發展思想對社會主義及其本質等基本問題作出了初步回答,是馬克思主義的新成果;對解決當代中國發展問題提出了新思路,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指南;為科學發展觀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是科學認識發展問題的強大思想武器。(35)
三、問題與建議
綜上所述,近十年來,關于鄧小平發展思想的研究在以往研究基礎上又取得較大進展,但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研究成果的學術含金量不夠。近十年來的研究成果中,除部分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等方面有創新的上乘之作外,低水平重復前人研究的也不在少數,很多在上世紀90年代已經研究得比較充分的問題,在過去十年中又被重復研究。二是理論研究多,實證研究少,研究方法創新不夠。有些研究僅僅局限于《鄧小平文選》、《鄧小平思想年譜》等文獻中,就理論而理論,而沒有結合國情研究、歷史研究,造成了研究成果的空洞乏味重復。三是與國外的學術交流少。須知,鄧小平的發展思想是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放眼全球發展大勢而提出的。近十年來,盡管召開了多次關于鄧小平發展思想方面的全國性學術研討會,也有個別在北京舉行的國際型學術研討會,但真正與國外鄧小平研究學者之間的深入、廣泛的交流并不多,對他們關于鄧小平研究的成果進行評述甚至研究的更少。
鄧小平發展思想包含極為豐富的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學界在已有基礎上繼續深化和拓展其研究。筆者認為,這一研究可從以下方面著力:
第一,在“資政育人”和服務社會現實的研究理念指導下,創新鄧小平發展思想的研究思路,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角度挖掘鄧小平關于發展的相關思想,并探討其時代價值。此外,對鄧小平發展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地位和貢獻的研究也有待進一步深入。
第二,堅持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采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并進行比較研究。在充分挖掘史料的基礎上,應深入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進行實證調查研究,切身感受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發展理論對中國社會尤其是基層民眾的生產、生活方式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用事實說話,用數據說話,使論證更有力。同時要結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政治學、西方經濟學、歷史學、統計學等學科的研究視角與方法,對鄧小平發展思想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
第三,加強國內該領域的學術爭鳴,并與國外學者增加學術交流。在鄧小平發展思想研究中,學術爭鳴不夠,對其貢獻、價值、意義等研究較多,而對其尚未論及或尚未展開之處研究少見。根據唯物辯證法,任何事物都應進行辯證分析,這樣才能比較全面、比較客觀,才能在已有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和創新。此外,應對國外學者關于鄧小平理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若干問題的研究成果,特別是關于鄧小平發展思想的研究成果進行進一步收集、梳理和研究,擴大國際學術交流,在交流中提升研究水平,不斷推出新的研究成果。
注釋:
①汪信硯:《鄧小平的社會穩定思想及其在新時期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研究》,2004年第4期。
②王青山、王進主編:《鄧小平穩定理論研究》,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7-49頁。
③毛玉美:《鄧小平政治穩定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思想論析》,《江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
④《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6頁。
⑤《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頁。
⑥范燕寧、邱耕田等:《鄧小平發展理論與科學發展觀》,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頁。
⑦葉小青:《鄧小平社會發展動力觀論析》,《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⑧丁偉民:《鄧小平對社會發展直接動力理論的貢獻》,《理論探索》,2004年第4期。
⑨李青:《鄧小平的社會主義發展動力理論及其現實意義》,《山東社會科學》,2010年第9期。
⑩葉小青:《鄧小平社會發展動力觀論析》,《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11)曾國屏,吳彤等:《試論鄧小平科技戰略思想》,《科學學研究》,2004年第4期。
(12)劉學禮:《論鄧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論體系》,《蘭州學刊》,2008年第7期。
(13)鄧磊:《鄧小平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動力思想研究》,《社會主義研究》,2004年第5期。
(14)參見鄧磊:《鄧小平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體制創新動力思想簡析》,《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鄧小平對外開放經濟發展動力思想研究》,《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鄧小平經濟發展科技動力思想淺析》,《特區經濟》,2005年第7期;《鄧小平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精神動力思想探析》,《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15)江澤民:《論黨的建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頁。
(16)楊鳳城:《鄧小平與“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形成》,《光明日報》2011年8月3日。
(17)賀耀敏:《“三步走”戰略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高校理論戰線》,2004年第10期。
(18)賀耀敏:《鄧小平對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積極探索——兼論鄧小平“三步走”戰略的時代意義》,《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9期。
(19)《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278頁。
(20)張瑞才:《鄧小平社會發展論》,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4-265頁。
(21)江紅英:《鄧小平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的產生及實踐》,《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
(22)武力、肖翔:《不均衡與均衡: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與邏輯——兼對十六大以來黨關于經濟發展思路和政策的考察》,《中共黨史研究》,2012年第7期。
(23)張瑞才:《鄧小平社會發展論》,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5頁。
(24)姚有志、黃迎旭主編:《鄧小平大戰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9年版,第143-167頁。
(25)參見傅強、陳瀾:《試論鄧小平可持續發展思想》,《江淮論壇》,2004年第3期;劉先春:《論鄧小平的可持續發展思想》,《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鄭明中:《鄧小平可持續發展思想新探》,《理論探索》,2005年第6期。
(26)(28)劉芳、劉文煜:《解放人與發展人:鄧小平理論的價值目標導向》,《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27)王貴書:《鄧小平對中國現代化目標模式的探索與貢獻》,《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29)范燕寧、邱耕田等:《鄧小平發展理論與科學發展觀》,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頁。
(30)鄧軍:《鄧小平社會主義發展目標理論與科學發展觀》,《學術論壇》,2005年第3期。
(3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頁。
(32)王永貴:《科學發展觀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繼承與發展》,《社會主義研究》,2006年第3期。另參見陳嬈燕:《科學發展觀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關聯性》,《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9期;熊俊鈞、侯旭平:《論科學發展觀對鄧小平發展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韓玉璞:《繼承與奠基:鄧小平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論貢獻》,《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33)龍平平:《鄧小平理論與科學發展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0年第1期。
(34)陸永平、沈君:《論黨對社會主義執政實踐基本規律的探索與貢獻》,《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35)龔培興、劉章烈:《論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觀》,《求實》,2004年第9期。
作者簡介:丁俊萍,女,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呂惠東,男,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武漢 430072
(來源:《觀察與思考》201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