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過程與歷史貢獻
鄧小平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過程與歷史貢獻
袁銀傳
內容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于毛,成于鄧”。鄧小平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貢獻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思想基礎;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科學命題,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大戰略思想;確立“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心任務和基本政治前提;系統論述改革開放的思路和政策,找到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動力和途徑;提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三步走”發展戰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戰略目標和戰略步驟;提倡繼續發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制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方針。
關 鍵 詞: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歷史過程;歷史貢獻
作者簡介:袁銀傳(1965-),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是毛澤東在1956年開始提出的。經過20年的曲折發展,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才逐步確立了一條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功績,薄一波同志曾經深刻而簡明地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始于毛,成于鄧”①。
一、鄧小平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過程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經歷了一個歷史過程。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黨支持和領導了關于真理標準大討論,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1978年底召開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果斷地決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從黨的指導思想上進行撥亂反正,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軌道上的戰略決策,同時對改革開放作了重大部署。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我們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為成功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提供了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隨后,針對撥亂反正過程中出現的資產階級自由化,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提出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思想的提出,奠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礎。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就一再告誡全黨: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政策和措施。在1979年3月,他首次提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命題,強調:“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②1980年1月,他又提出,在發展經濟方面,要“尋找一條合乎中國實際的,能夠快一點、省一點的道路。”1982年9月,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鄧小平在深刻總結我國革命和建設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首次明確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口號和科學命題,并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含義作了經典性的表述。鄧小平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口號和科學命題,既是總結我們黨長期革命和建設歷史經驗的基本結論,又是我們黨在新時期的理論主題和實踐主題;既是開創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局面的邏輯起點,又是整個新時期的歷史起點。
黨的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確立了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主要內容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核心內容作了準確表述。報告指出:“在中國這樣落后的東方大國中建設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新課題。我們面對的情況,既不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設想的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照搬書本不行,照搬外國也不行,必須從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在實踐中開辟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④“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黨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⑤
黨的十四大根據鄧小平1992年南方談話的精神,將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內容概括為九個方面: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步驟、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十四大報告對鄧小平對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歷史功績作出高度評價:“鄧小平同志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他尊重實踐,尊重群眾,時刻關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眾的經驗和創造,敏銳地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和契機,既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表現出了開辟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氣和開拓馬克思主義新境界的巨大理論勇氣,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做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⑥
在黨的十五大上,由鄧小平創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大理論成果——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被正式命名為鄧小平理論,并且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黨的十五大報告對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作了高度評價和系統總結。報告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它的主要創立者是毛澤東,我們黨把它稱為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它的主要創立者是鄧小平,我們黨把它稱為鄧小平理論。”⑦“在當代中國,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的鄧小平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⑧十五大還將鄧小平理論寫進了新黨章,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道,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二、鄧小平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貢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其首要前提和核心是要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鄧小平圍繞這個中心問題進行科學探索和解答,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選擇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歷史形成奠定了基石。鄧小平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成功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奠定思想基礎
新時期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是實現撥亂反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邏輯前提和歷史起點。“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為了沖破“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打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新局面,鄧小平同志在1977年4月致當時黨中央負責同志的信中提出:我們必須世世代代地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把黨和社會主義的事業,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事業,勝利推向前進。此后,鄧小平一再強調,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并親自領導和支持了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大討論,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思想和路線,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作了必要的思想理論準備。在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作準備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報告中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⑨并且強調:“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⑩這個報告實際上確定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是開創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的宣言書。
鄧小平對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強調是一以貫之的。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歷史關頭,鄧小平都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重要性。反對“兩個凡是”,在1978年支持“真理標準”大討論,發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從而使全黨擺脫了“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使改革開放成為全國人民的共識。1992年,在改革開放遭受了一系列挫折而停滯不前的時候,鄧小平再次重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而解決了困擾中國改革開放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不僅如此,鄧小平理論中的一系列重要觀點都貫徹和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一國兩制”論最能體現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維特點。正是在實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國的國情后,鄧小平才做出了中國的社會主義還不夠格,還處于初級階段的論斷。同樣在實事求是地考察了世界各國社會主義運動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后,鄧小平提出了全新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大大深化了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鄧小平在深刻考察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和現實后,提出了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都是配置資源的方式,而不是區別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本質特征的重要論斷。正是基于對中國歷史和現實、中國與世界關系(特別是中國與英國、葡萄牙、美國、日本等復雜關系)的理性考察以及利弊得失的辯證分析,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正是基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是保證我們黨永葆蓬勃生機的法寶。”(11)而將“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并列,并且將之作為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首倡者正是鄧小平。鄧小平在黨內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開辟奠定了思想基礎。
2.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科學命題,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大戰略思想
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20世紀以來社會主義國家面臨的重大課題。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時期,他們通過比較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包括它的第一階段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同特征,并且從與資本主義社會相對立的意義上非常謹慎地預測、描繪和揭示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一般特征。
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使社會主義由理論變成現實,但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的探索,蘇聯經歷了一個曲折復雜的歷程。鄧小平在總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開創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道路,這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12)他還強調:“我們過去照搬蘇聯搞社會主義的模式,帶來很多問題。我們很早就發現了,但沒有解決好。我們現在要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們要建設的是具有中國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13)針對人們思想上的困惑和疑慮,鄧小平強調要解放思想,要把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根本制度與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具體道路、運行機制等具體做法區別開來。他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并不等于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做法。蘇聯搞社會主義,從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經六十三年了,但是怎么搞社會主義,它也吹不起牛皮。我們確實還缺乏經驗,也許現在我們才認真地探索一條比較好的道路。”(14)針對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弊端及其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消極影響,鄧小平特別強調不能照搬別國模式,強調要走自己的路:“我是主張改革的,不改革就沒有出路,舊的那一套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證明是不成功的。過去我們搬用別國的模式,結果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在思想上導致僵化,妨礙人民和基層積極性的發揮。”(15)他還強調:“在革命成功后,各國必須根據自己的條件建設社會主義。固定的模式是沒有的,也不可能有。”(16)“各個國家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來實行社會主義的政策。”(17)
3.確立“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心任務和基本政治前提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認真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提出了像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進入社會主義以后必須經歷一個很長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鄧小平深刻指出:“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18)
所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其基本含義有兩層:其一,就社會性質而言,我們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因而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道路,而不能倒退回去搞“新民主主義”、搞私有化,也不能搞什么“全盤西化”和補什么“資本主義的課”。任何倒退和走回頭路的企圖,任何“改旗易幟”、偏離社會主義軌道的傾向,都是與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不相容的。因此,鄧小平始終強調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極端重要性。在1979年3月30日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針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錯誤思潮,鄧小平明確提出了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思想。鄧小平指出,在20世紀內實現四個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這四項是:第一,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第二,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第三,必須堅持共產黨領導;第四,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19)他還特別強調:決不允許在四項基本原則這個根本立場上有絲毫動搖,“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20)之后,鄧小平始終把“四項基本原則”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前提和思想基礎。在1992年初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再次強調:“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必須始終注意堅持四項基本原則。”(21)其二,從發展程度而言,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成熟程度還很低,生產力還很不發達,僅僅處于初級階段而不是較高階段。所以,鄧小平特別強調發展經濟、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極端重要性。他指出:“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但是說到最后,還是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離開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其他一切任務都要服從這個中心,圍繞這個中心,決不能干擾它,沖擊它。”(22)并且反復強調指出:“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23)“發展才是硬道理。”(24)
總之,“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確立,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中心任務和基本政治前提。對此,鄧小平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中深刻而簡明地總結道:“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25)
4.系統論述改革開放的思路和政策,找到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動力和途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關鍵,是找到社會主義發展的內在動力。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其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動力、最根本的決定力量。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運用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創立了人民內部矛盾論,闡述了社會基本矛盾學說,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得到解決,奠定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動力的理論基礎。但是,由于歷史的局限和各種復雜的國內外原因,毛澤東后來提出“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給社會主義建設帶來嚴重損失。
鄧小平強調,革命不只是搞階級斗爭、暴力革命,生產力方面的變革也是革命,而且是最重要、最根本的革命。他強調,建設、發展社會主義只能通過改革,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26)所謂改革,就是變革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同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環節和部分。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而不是改變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在把單一的公有制的社會經濟結構調整為現階段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上,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時還配套地進行政治體制、科技體制、文化體制、教育體制等方面的全面改革,從而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使社會主義制度煥發出了生機和活力。鄧小平還特別強調:改革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和共同富裕兩個重要原則,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關系問題,改革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判斷改革開放得失成敗的根本標準是“三個有利于”等等。
5.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三步走”戰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戰略目標和戰略步驟
鄧小平提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發展“三步走”的總體構想。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鄧小平提出到20世紀末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達到小康水平的戰略目標和分前后兩個十年兩步走的戰略部署。20世紀80年代中期,鄧小平又在小康目標和兩步走的基礎上,進一步論述了新的現代化戰略目標和戰略部署。他指出:“我們確定的目標不高。從一九八一年開始到本世紀末,花二十年的時間,翻兩番,達到小康水平,就是年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八百到一千美元。在這個基礎上,再花五十年的時間,再翻兩番,達到人均四千美元。那意味著什么?就是說,到下一個世紀中葉,我們可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27)黨的十三大依據鄧小平的構想,明確了我國經濟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鄧小平的“三步走”戰略部署,從更深刻的認識層次上和更長遠的歷史跨度上,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建設的發展戰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了戰略目標和戰略步驟。
6.提倡繼續發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制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方針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一條基本經驗,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一個基本點,也是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過程中一貫強調和堅持的方針。鄧小平在認真總結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經驗,深入分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基礎上,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倡導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他強調:“我們一方面實行開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堅持建國以來毛澤東主席一貫倡導的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必須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爭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艱苦奮斗。”(28)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斗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29)黨的十三大將“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作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目標的方針,概括進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之中,成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一個重要內容。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正是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借鑒吸取國際經驗的基礎上,立足于改革開放新的偉大實踐,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道路。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證明,由鄧小平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富國之路、強國之路,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
注釋:
①《就毛澤東的探索和鄧小平的業績:薄一波答中央文獻研究室問》(1994年10月11日),載《黨的文獻》1995年第1期。
②《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3頁。
③《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頁。
④《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頁。
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頁。
⑥《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3-14頁。
⑦《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頁。
⑧《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頁。
⑨《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3頁。
⑩《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3頁。
(11)《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9頁。
(12)《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9頁。
(13)《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1頁。
(14)《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0-251頁。
(15)《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7頁。
(16)《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2頁。
(17)《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3頁。
(18)《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2頁。
(19)《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4-165頁。
(20)《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3頁。
(21)《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9頁。
(22)《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50頁。
(23)《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5頁。
(24)《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7頁。
(25)《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頁。
(26)《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0頁。
(27)《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4頁。
(28)《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06頁。
(29)《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頁。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2]《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3]《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4]《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5]靳輝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
(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