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理論基石——學習鄧小平關于文化建設的戰略思想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理論基石
——學習鄧小平關于文化建設的戰略思想
龍新民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黨的歷史上首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進一步就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出戰略部署,號召全黨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是中國共產黨人必須承擔起的莊嚴歷史責任。在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的進程中,認真學習貫徹鄧小平關于文化建設的戰略思想,對于深刻把握新時期我們黨在文化建設上的一系列富有獨創性的理論成果,大力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推動作用。
一、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之本
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文化也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思想精神上的旗幟,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極大凝聚,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在這個根本問題上,鄧小平首先以其政治家的戰略眼光,旗幟鮮明地為全黨全國人民指明了方向。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在這歷史的轉折關頭,鄧小平于1979年10月30日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中明確提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8頁。)這是我們黨進一步明確提出抓好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即"兩個文明建設"的思想。由此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擺上了黨和政府新時期工作的重要日程。
進入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領域全面展開;對外開放也由興辦經濟特區到開放14個沿海城市而不斷擴大。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推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矛盾、新問題、新挑戰。在國門打開的情況下,在吸收資本主義優秀文明成果的同時,如何有力抵制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侵蝕,形成有利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價值觀念、輿論環境、文化氛圍和社會條件,成為黨在新形勢下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這一時期,鄧小平高瞻遠矚,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他強調,搞現代化建設一定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只有一手是不行的,要有兩手;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甚至社會也會變質。鄧小平還對推進思想道德建設、繁榮文化藝術、發展科技教育事業等問題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堅決克服社會上的消極腐敗現象,搞好我們的社會風氣;強調社會主義文藝要努力表現時代前進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趨勢,用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人民,激發廣大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提出中國要發展離不開科學;強調要把教育認真抓起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等等。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內國際發生政治風波,社會主義事業遭受嚴重挫折,在這個重大關頭,鄧小平希望全黨冷靜地總結過去、思考未來。他鮮明地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沒有錯,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沒有錯,今天回頭來看,出現了明顯的不足,一手比較硬,一手比較軟,一硬一軟不相稱,配合得不好。他要求全黨認真解決這個問題。1992年春天,鄧小平在視察南方的談話中再一次強調,要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兩個文明建設都要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鄧小平關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兩個文明建設都要搞好"的思想,在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從根本上突出了文化建設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思想認識基礎。鄧小平這一思想也為我們黨把文化建設確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繁榮大政方針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只有站在這樣一個歷史的全局的高度,我們才能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準確把握當今時代文化發展的新趨勢,準確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增強文化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之魂
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指引人民推動社會進步、創造美好生活的科學理論。中國共產黨是按照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建立起來的政黨,黨必須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為指導。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不久,鄧小平針對粉碎"四人幫"后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三個多月來的形勢,于1979年3月30日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他指出:"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這四項是:第一,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第二,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第三,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第四,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64-165頁。)在談到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時,鄧小平強調:"我們堅持的和要當作行動指南的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說是由這些基本原理構成的科學體系。"(《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71頁。)鄧小平還特別要求思想理論戰線、社會科學研究工作必須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旗幟,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思想理論界、文化界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也存在相當嚴重的混亂,特別是存在精神污染現象,資產階級自由化傾向也有所出現。針對這一情況,鄧小平認為,思想戰線上的戰士,都應當是人類靈魂工程師。他指出:"作為靈魂工程師,應當高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的旗幟,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學、講演、表演,教育和引導人民正確地對待歷史,認識現實,堅信社會主義和黨的領導,鼓舞人民奮發努力,積極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為偉大壯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而英勇奮斗。"(《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0頁。)鄧小平對那種在理論研究中出現的離開馬克思主義方向的情況和用西方資產階級沒落文化腐蝕青年的狀況提出了嚴肅批評。他指出:"屬于文化領域的東西,一定要用馬克思主義對它們的思想內容和表現方法進行分析、鑒別和批判" (《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44頁。),要"使馬克思主義的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宣傳,特別是在一切重大理論性、原則性問題上的正確觀點,在思想界真正發揮主導作用" (《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46頁。)。
從鄧小平在黨和國家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的一系列重要講話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無論什么情況下,他始終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指引思想文化戰線工作的前進方向。今天,我們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緊密結合中國實際、時代特征、人民愿望,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文化建設新的實踐。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靈魂,是中國共產黨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本質要求。
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偉大的成果。回顧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奮斗歷程,正是有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才注入了先進的思想內涵,中國人民才獲得了科學的思想武器,凝聚起共同團結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兩大理論成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供了根本指針和強大力量。在新的形勢下,我們一定要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統領文化建設,絕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確保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
三、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之路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制定了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綱領。特別是在陜甘寧邊區,毛澤東提出了文藝為人民大眾首先是為工農兵服務的正確方向,開創了革命文藝的正確道路。新中國成立后,黨在進一步倡導文藝為人民服務這一政治方向的同時,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正確方針,引導文藝、科學等社會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后來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左"的錯誤,"雙百"方針沒能得到貫徹執行,文化工作遭受重大挫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通過撥亂反正,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出現新的轉機,文化建設重新走上正確軌道。在1979年10月底召開的第四次文代會的祝詞中,鄧小平代表黨中央宣布:"我們要繼續堅持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文藝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方針,在藝術創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自由發展,在藝術理論上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的自由討論。"(《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10頁。)在祝詞中鄧小平還指出:"同心同德地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全國人民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是決定祖國命運的千秋大業。"(《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08-209頁。)"圍繞著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共同目標,文藝的路子要越走越寬,在正確的創作思想的指導下,文藝題材和表現手法要日益豐富多彩,敢于創新。"(《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11頁。)正是根據鄧小平的這一思想,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社論。從此,我國新時期文藝事業發展的方向正式表述為"二為"方向,即"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在改革開放頭十年間,鄧小平在各種會議、各個場合的多次講話中,反復強調要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明確指出:"思想理論問題的研究和討論,一定要堅決執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一定要堅決執行不抓辮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義'的方針,一定要堅決執行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方針。這些都是三中全會決定了的,現在重申一遍,不允許有絲毫動搖。"(《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83頁。)又說:"毫無疑問,我們仍然堅持'雙百'方針,堅持憲法和法律所保障的各項自由,堅持對思想上的不正確傾向以說服教育為主的方針,不搞任何運動和'大批判'。" (《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45頁。)針對當時社會上一些人對黨要求安定團結、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等舉措產生的疑慮,鄧小平反復強調:我們要永遠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這是不會改變的。同時,鄧小平還批駁了那種把貫徹"雙百"方針同維護安定團結對立起來、同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對立起來的思想傾向,指出:"我們堅持安定團結,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雙百'方針,是完全一致的。" (《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56頁。)"雙百"方針要為在安定團結的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個全國人民的最大利益服務;"堅持'雙百'方針也離不開批評和自我批評" (《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92頁。)。鄧小平的這些重要論述,為新時期黨在思想文化領域堅持"二為"方向,貫徹"雙百"方針,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我們黨長期領導文化建設取得的實踐經驗的集中體現,是對文化發展客觀規律的深刻認識和把握,適合中國國情,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符合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集中體現。
"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決定了這條道路的正確方向。文化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著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標準化、均等化,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文化建設要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旗幟,熱情謳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生動展示全國各族人民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和創造歷史的輝煌業績,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傳播正能量,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通向這條道路的正確途徑。文化繁榮發展需要更多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人民群眾渴望更加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只有大力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充分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營造健康向上、寬松和諧的濃厚氛圍,提倡不同觀點、不同學派充分討論,鼓勵各種體裁、題材、風格、形式、手段自由發展,堅持對思想認識問題、學術問題不抓辮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尊重作家、藝術家和文化工作者的創造性勞動,社會主義文化園地才能百花齊放、萬紫千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才能越走越寬廣。
四、堅持培育"四有"新人,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之基
國家的強盛,民族的振興,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人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和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鄧小平以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略眼光和政治智慧,始終關注人才培養,關注民族素質的提高。
1982年7月4日,鄧小平在軍委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首次提出:"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們的各族人民都成為有理想、講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人民。"( 《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408頁。)1983年4月29日,他在談到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時又一次提出:"最根本的是要使廣大人民有共產主義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 《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8頁。)1986年11月9日,鄧小平將此正式表述為"四有",他說:"現在中國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90頁。)幾個月后,他再次指出:"我們提出要教育人民成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為'四有'干部。"(《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05頁。)鄧小平提出的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標和要求,是他立足于國家長治久安所作的戰略思考。正如他后來在南方談話中所深刻總結的:"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 (《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80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不僅是鄧小平對人民群眾和青年一代的要求和希望,他也要求老同志、廣大黨員干部、思想文化戰線的工作人員首先做到"四有",并肩負起教育引導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的責任。他提出,要教育全黨同志發揚大公無私、服從大局、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的精神,堅持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每個黨員在端正黨風和社會風氣方面都要以身作則。他強調,思想文化戰線的同志要成為人類靈魂工程師。他提出:"革命的理想,共產主義的品德,要從小開始培養","學校要大力加強革命秩序和革命紀律,造就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一代新人" (《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05頁。)。鄧小平的這些重要思想,著眼于培養"四有"新人、提高社會全體成員思想道德素質,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基礎,也是新時期黨確立和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基本內容。
文化具有以文化人的功能,也應當承擔起以文化人的責任。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歷史進程中,培養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既是應有之義,又是根本保障。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人自己創造的,社會發展的核心是人的發展,離開了人的發展就談不上社會的發展,離開了人的活動,就不可能有社會發展的歷史。當今世界處于大變革大調整之中,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革命加速推進,綜合國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的競爭愈加激烈。而這一切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如何,代表了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文化軟實力。因此,我們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必須首先像鄧小平所指出的那樣,靠理想和紀律把人民團結起來,用堅定的信念把人民團結起來,最大限度地把廣大人民團結和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勵人民把愛國熱情化作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際行動。堅持以人為本,著眼于社會全體成員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培養和展現中華兒女銳意進取、奮發向上的良好精神風貌,必須貫穿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全過程。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文化的創造者。一切進步的文化創作生產都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充分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毫無疑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一代一代"四有"新人在中華大地上茁壯成長,將會有力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進程。
五、堅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植根群眾火熱生活,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之源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時代和人民奮進的號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淵源于中華五千年文明,植根于當代偉大實踐,也吸收著世界優秀文明的成果,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象征,并為世界所矚目。
改革開放初期,針對"文化大革命"十年文化工作遭受嚴重挫折、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嚴重摧殘的狀況,鄧小平從戰略的高度,深刻闡述了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極端重要性。他指出:"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不同民族、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經歷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們,有多樣的生活習俗、文化傳統和藝術愛好。""我國古代的和外國的文藝作品、表演藝術中一切進步的和優秀的東西,都應當借鑒和學習。" (《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10頁。)他要求:"所有文藝工作者,都應當認真鉆研、吸收、融化和發展古今中外藝術技巧中一切好的東西,創造出具有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的完美的藝術形式。"( 《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12頁。)鄧小平還特別講道,振興中華民族,一定"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 (《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58頁。)。鄧小平把學習中國歷史文化,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到了促進中國發展、振興中華民族的高度。
當我們的國家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之后,鄧小平圍繞實現"四個現代化"這個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對文化建設進行新的戰略思考。他指出:"我們的文藝屬于人民。我們的人民勤勞勇敢,堅韌不拔,有智慧,有理想,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顧大局,守紀律。""文藝創作必須充分表現我們人民的優秀品質,贊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設中、在同各種敵人和各種困難的斗爭中所取得的偉大勝利。" (《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09頁。)他還強調說:"我們的社會主義文藝,要通過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真實地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反映人們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的本質,表現時代前進的要求和歷史發展的趨勢,并且努力用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人民,給他們以積極進取、奮發圖強的精神。" (《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10頁。)"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一切進步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就在于他們同人民之間的血肉聯系。忘記、忽略或是割斷這種聯系,藝術生命就會枯竭。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自覺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題材、主題、情節、語言、詩情和畫意,用人民創造歷史的奮發精神來哺育自己,這就是我們社會主義文藝事業興旺發達的根本道路。" (《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11-212頁。)鄧小平還嚴厲批評了一些人對人民群眾為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的英雄業績和火熱生活缺少熱情,卻熱心于寫陰暗面的、灰色的,以至胡編亂造、歪曲革命的歷史和現實的東西;嚴厲批評了"一切向錢看"、把精神產品商品化的錯誤傾向。鄧小平關于文化工作必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植根當代群眾火熱生活的一系列論述,指明了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源頭活水,是我們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必須認真把握的。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割斷自己的歷史和文化。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在我國漫長的歷史中,在中國人民抵御外國侵略、維護國家主權、建設美好家園的征途上,不斷培育和弘揚了愛國統一、熱愛和平、勤勞勇敢、團結友善、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成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也成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優良傳統。同時,中華民族精神正是通過文化的載體,薪火相傳,綿延不斷。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寶貴資源和財富。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必須繼承弘揚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用已經為歷史所證明是正確的思想觀念、倫理道德、規矩規范,作為我們今天開展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借鑒。
毫無疑問,文化的發展是伴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前進而與時俱進的。當今時代,全國各族人民正在黨的領導下,意氣風發地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億萬人民火熱的生活、奮進的精神,為文化工作提供了豐沛的力量源泉。文化工作者應當像鄧小平所要求的那樣,把人民當作自己的母親,把同人民之間的血肉聯系當作自己的藝術生命,滿腔熱情地深入群眾生活,始終不渝地面向廣大群眾。古往今來,一切優秀的文化創造,一切傳世的精品力作,都是時代的產物,都是人民生活的藝術再現。文化工作者只有堅持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努力走進生活深處,走進人民心中,把藝術才華的增長和藝術表現能力的提高深深植根于生活、植根于社會、植根于人民,才能獲取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不斷創作出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鄧小平關于文化建設的思想,內容極為豐富,內涵極為深刻,涵蓋了文化建設的重要地位、指導思想、發展道路、根本任務、方針政策、人才保障等方方面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的文藝思想、文藝理論,是新時期指引我國文化發展繁榮的強大思想武器,也是新形勢下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理論基石和行動指南。文化建設始終是我們黨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戰略重點。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在不同歷史階段,都對文化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觀點和論斷,形成了完整的、科學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思想理論體系。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于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們要緊緊抓住機遇,繼續深化改革,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偉大實踐中,不斷譜寫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篇章。
(本文作者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員)
(來源:《中共黨史研究》201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