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建輝:鄧小平對黨的群眾路線的思想認識及貢獻
鄧小平對黨的群眾路線的思想認識及貢獻
柳建輝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行之有效的根本工作路線和組織路線,是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鄧小平在長達幾十年的革命實踐活動中,不僅自覺堅持了黨的群眾路線,而且對群眾路線的內容和意義及貫徹的方式方法等問題都作了深刻而精辟的論述,對黨的群眾路線的發展與發揚作出了歷史貢獻。
一、在黨和群眾關系問題上,鄧小平認為“黨的優勢不僅在于政權中的適當數量,主要在于群眾的擁護”,在于如何“使黨成為群眾的黨”,“黨離不開人民,人民也離不開黨,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夠改變的”。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特殊的艱難環境中領導革命的寶貴經驗總結,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革命的勝利就是群眾路線的勝利。早在1941年,時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治委員的鄧小平,就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出版的《黨的生活》第35期上發表了《黨與抗日民主政權》一文,專門談到黨群關系并正確指出:“確切地說,黨的優勢不僅在于政權中的適當數量,主要在于群眾的擁護。民主政治斗爭可以使黨的主張更加接近群眾,可以使群眾從自己的政治經驗中更加信仰我黨。”【《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頁。】“我們要在民主政治斗爭中,保證黨對政權的領導,我們更要在民主政治斗爭中,使黨成為群眾的黨!”【《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頁。】
在權力和人民之間,鄧小平不是一味地迷信權力,而是將其置于人民群眾之下,這是一個獨特清醒的認識。建國后,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究竟還要不要認真執行黨的群眾路線?黨內曾有不少同志存在模糊認識。為此,鄧小平在1956年黨的八大上作《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時,重申必須切實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并從理論上進一步闡述了黨的群眾路線的主要內容:一方面,人民群眾必須自己解放自己;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群眾服務;黨對于人民群眾的領導作用,就是正確地給人民群眾指出斗爭的方向,幫助人民群眾自己動手,爭取和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黨必須密切聯系和依靠群眾,而不能脫離群眾,不能站在群眾之上;每個黨員必須養成為人民服務、向群眾負責、遇事同群眾商量和同群眾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風。另一方面,黨的領導能否保持正確,決定于它能否采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即“正確地反映群眾的意見,然后正確地領導群眾”。這就是說,黨的群眾路線富有極深刻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黨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或群眾觀,是從“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這一基本原理出發的。因此,同資產階級政黨相反,工人階級政黨不是把人民群眾當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覺地認定自己是人民群眾在特定歷史時期為完成特定的歷史任務的一種工具。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是高于權力之上的真正上帝。群眾觀點是黨的基本觀點,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本身就要求黨的領導保持謙虛和謹慎的態度。如果我們嚴重脫離群眾而不能堅決、徹底、立即地改正,就一定要使我們的工作遭受損失,使人民的利益遭受損失,那就喪失了力量源泉,就一定要失敗,就會被人民拋棄。
正是認識到黨執政后貫徹群眾路線的極端重要性和當時存在的突出問題,鄧小平在報告中第一次向全黨鮮明地提出了“兩個大大增加”的問題,即“由于我們黨現在已經是在全國執政的黨,脫離群眾的危險,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脫離群眾對于人民可能產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頁。】這就明確回答了為什么黨在執政后,還要更加注意、始終貫徹執行群眾路線的“特別重大的意義”。
能否始終保持和發展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盛衰興亡。歷史經驗反復證明,什么時候黨群關系密切,我們的事業就順利發展;什么時候黨群關系受到損害,我們的事業就遭受挫折。正如鄧小平指出:我們黨同廣大群眾的聯系,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是幾十年的斗爭歷史形成的。黨離不開人民,人民也離不開黨,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夠改變的。黨的組織、黨員和黨的干部,必須同群眾打成一片,絕對不能同群眾相對立。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必須經常記住這一點,經常用這個標準檢查自己的一切言行。不斷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我們黨成熟、有戰斗力的重要原因和標志。
二、在黨的群眾觀和根本宗旨問題上,鄧小平認為“黨的全部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為人民群眾謀利益”,“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中國共產黨來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務于人民又取信于人民,是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鄧小平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從黨的基本群眾觀點出發,對黨的根本宗旨作了精辟的論述。他說,共產黨是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中先進分子的集合體,它對于人民群眾的偉大的領導作用,是不容懷疑的。它之所以成為先進部隊,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群眾,正因為,而且僅僅因為,它是人民群眾的全心全意的服務者,它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幫助人民群眾組織起來,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爭。“中國共產黨的含意或任務,如果用概括的語言來說,只有兩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頁。】根據上述原則,鄧小平認為必須正確處理好兩個關系,做到兩個牢固樹立:一是領導與服務的關系,牢固樹立領導就是服務的觀點。為什么中國共產黨會成為新中國的執政黨,就是因為它是人民群眾的全心全意的服務者,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志。執政黨權力的本身,就是為人民服務的權利和義務的有機統一,它沒有任何超乎人民群眾之上的權力,沒有向人民群眾實行恩賜、包辦、強迫命令的權力,沒有在群眾頭上稱王稱霸的權力。在執政條件下,鄧小平歷來強調共產黨員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手中的權力,既不能只做官不做事,遇事明哲保身,不敢負責;又不能官氣十足,霸氣太盛,濫用權力,顛倒黨和人民之間的關系。正確的態度,應該不是做官而是做事,踏踏實實當好人民的勤務員,以普通勞動者的面貌出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樣才能避免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發揮一個共產黨員和一個領導干部的示范表率作用。1956年在黨的八大上,他嚴厲批評了黨內一部分人,把黨和人民的關系顛倒過來,完全不是為人民服務,而是在人民中間濫用權力,做種種違法亂紀的壞事,稱這是“一種很惡劣的反人民的作風”,人數不多危害卻很大。粉碎“四人幫”后,在1977年7月21日決定恢復鄧小平領導職務的中央全會上,他講了一段十分感人的話,反映了他的這種真實心態:“我出來工作,可以有兩種態度,一個是做官,一個是做點工作。我想,誰叫你當共產黨員呢,既然當了,就不能夠做官,不能夠有私心雜念,不能夠有別的選擇。”【《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29?—?30頁。】二是“公仆”與主人的關系,牢固樹立當好人民公仆的意識。人民是主人,共產黨則是為人民服務的“公仆”,這個大道理似乎都明白,但實際工作中卻往往忽略或忘記了“共產黨的權力是人民給的”這樣一個基本事實。為此,鄧小平在各種場合的講話中,一再要求黨員干部要樹立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觀念,正確處理奉獻與索取的關系;強調共產黨人任何時候都必須帶領人民群眾為實現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奮斗,自覺地更多地犧牲個人利益,保護群眾的利益。在保護群眾利益的過程中,自己的個人利益也會得到實現。他說,我們的同志如果對個人的、家庭的利益關心得太多了,就沒有多大的心思和精力去關心群眾了,頂多只能在形式上搞一些不能不辦的事情。因此,黨的各級組織和領導干部一定要關心群眾生活,真正為群眾排憂解難,多辦實事。
除了處理好上述兩個關系外,共產黨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首要問題,是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要做到這一點,鄧小平認為必須走群眾路線,在黨內黨外堅持民主政治,實行民主式領導作風。早在民主革命時期,他就強調指出:“民主政治的好處,正在于它能夠及時反映各階級各方面的意見,使我們能夠正確地細心地去考慮問題決定問題;它能夠使我們從群眾的表現中去檢驗我黨的政策是否正確,是否為群眾所了解所擁護。”【《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頁。】一個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政黨,最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怕聽不到基層的匯報。戰爭年代,鄧小平就提出:“我黨要善于在一切工作中,一切運動中,大大發揚大眾的民主主義作風,與一切不民主的現象作斗爭。有了民主主義作風,才有廣大的群眾運動;有了廣大的群眾運動,才是真正的布爾什維克黨。”【《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頁。】改革開放以后,他又提出一定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以此為標準來檢驗黨的領導和作風。他曾反復強調,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確定的黨的基本路線和一系列方針政策不能變,也變不了,因為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是行之有效的,是受到人民擁護的。如果改變,老百姓不答應。所以,當一個共產黨員,就要自覺服從黨的路線和政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1992年,他在著名的南方談話中依然指出:“我在一九八九年五月底還說過,現在就是要選人民公認是堅持改革開放路線并有政績的人,大膽地放進新的領導機構里,使人民感到我們真心實意搞改革開放。人民,是看實踐。人民一看,還是社會主義好,還是改革開放好,我們的事業就會萬古長青!”【《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381頁。】
傾聽群眾的呼聲,保護群眾的利益,有一個態度問題。鄧小平認為,人民群眾提的意見有對的,也有錯的,黨的領導就是要在分析辨別的基礎上善于集中正確的意見,對不正確的意見給以適當解釋。經驗證明,“誰關心人民的問題,誰能幫助人民想辦法去和敵人斗爭,保護人民利益,誰就是群眾愛戴的領袖。”【《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頁。】我們黨是一個擁有幾千萬黨員、領導著全國政權的大黨,但在全國人民中,共產黨員始終只占少數。黨之所以有力量,就因為始終扎根于人民群眾,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善于集中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黨一天也不能生存。他說,革命和建設問題解決得好不好,黨能否領導得好,關鍵在于黨能否依靠群眾。過去,我們黨提出的各項重大任務,沒有一項不是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艱苦努力來完成的。在新的歷史時期,艱巨復雜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任務擺在我們的面前,很多舊問題需要繼續解決,新問題更是層出不窮。黨只有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系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
總之,在黨的群眾觀和根本宗旨問題上,鄧小平始終強調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清正廉明,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這是我們黨受到人民擁護,領導人民奪取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勝利的奧秘所在。
三、在如何貫徹群眾路線問題上,鄧小平突出強調任何工作都要堅持經常面向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堅決反對官僚主義
路線正確并不等于解決了一切問題,還要看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和黨員是否帶頭執行,雷厲風行地、切實有效地貫徹黨的群眾路線。
(一)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重要的是做好經常工作”,“使群眾從自己的經驗中相信我們主張的正確”
鄧小平特別提出,黨員、干部不僅要模范地貫徹執行黨的路線和政策,而且要在群眾中通過經常細致的工作,去進行認真的、熱情的宣傳和發動,使群眾從切身體會中認識黨的政策的優點而自覺地主動參與。1943年1月,他在中共中央太行分局高級干部會上作總結時指出:“無論對敵斗爭或解決階級關系問題,都必須著眼于當地群眾的發動,使每一個要求都成為群眾自己的要求。”“惟有這樣,才能鍛煉群眾,發揮偉大的力量。同時,必須注意群眾的教育,特別是使群眾從自己的經驗中相信我們主張的正確。任何脫離群眾,不問群眾態度如何的干法,必然要失敗的。”【《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8頁。】
鄧小平還多次強調要教育黨員、干部切實關心群眾生活,踏踏實實地做好經常工作,從細枝末節上、點滴小事上處處體現黨的群眾觀點。1961年12月,他在一次講話中特別強調重要的是做好經常工作,并不無自豪地說:“群眾路線是我們黨長期的很好的傳統。我們的工作向來是很深入的,過去在農村也好,全國勝利之后也好,各種工作是做到家的。不是吹牛皮,一些外國黨也真正相信我們的群眾路線。”【《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3頁。】他說,三年解放戰爭打勝了,不是別的,正是靠長期的群眾工作集中了一切力量才實現的。如渡黃河,群眾把門板貢獻出來,光冀魯豫的門板還不夠,連濟南的門板都下來了。那時群眾吃得很差,卻拿出糧食供給解放軍,而國民黨就做不到。為什么?因為“共產黨長期聯系群眾辦好事,和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解放戰爭是人民戰爭,依靠人民才能做到這一點”。【《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5頁。】正是從這些切身體會出發,鄧小平特別要求干部要善于從當地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去發現問題,尋求機會解決問題。他說戰士替居民挑水,官長替士兵蓋被子,在火線上開“諸葛亮會”,保護俘虜的健康和自尊心,不搜俘虜的腰包,這些看起來都是小事,但一系列的偉大勝利正是同這些小事分不開的。而建國后這幾年,經常的細致的工作忽略了,這是黨的領導方面的問題。所以,“現在黨的工作、群眾工作要著重把經常工作建立起來。”【《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5頁。】這些話平凡中閃著哲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鄧小平在自己的領導工作中,經常以此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強調一定要使人民得到實惠,得到看得見的物質利益,從切身體驗中感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確值得愛。“黨的組織、黨員,都要永遠站在人民一邊,同人民在一起,了解他們的要求,傾聽他們的呼聲,采取各種辦法保護和爭取他們的利益。”【《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173頁。】
(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在發展中密切黨群關系,“建設工作應該面對群眾”,“不要脫離群眾的實際生活水平”
黨執政后,如何在推動社會發展中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是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一個根本問題。1957年4月,鄧小平在西安干部會上作報告,講到今后的主要任務是搞建設等問題時,特別指出:今后全黨在建設方面的指導思想,一是面對國家的現實,在建設當中考慮經濟、實用、美觀;二是面對群眾的需要。他批評當時存在的一些不良現象說:“我們考慮問題常常忽略了群眾的需要。現在有各種觀點,追求這個化那個化,連共產主義化也有了,就是缺乏群眾觀點,容易解決的問題不去解決,寧肯把更多的錢用在不適當的地方。對于花很少的錢就可以解決群眾需要的問題,甚至有些不花錢也能解決的問題,卻注意得不夠。我們的建設工作應該面對群眾,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修建學校如此,修建文化娛樂場所如此,解決‘骨頭’和‘肉’的關系問題也是如此。”“總之,我們搞建設,不要脫離實際,不要脫離群眾的實際生活水平。”【《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8?—?269頁。】這些話今天讀起來備感親切,仍不失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指導思想,值得認真思考,切實加以貫徹。同時,也反映了鄧小平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理論風格和工作作風。
在這個問題上,鄧小平往往不是生搬硬套地講一大堆道理,而是針對新的實際和問題,通過自己的思考,提出切合實際的指導意見,字字句句閃現著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1975年8月,他在國防工業重點企業會議上講到整頓問題時,第三個題目就是“一定要關心群眾生活”。他說:這個問題不是說一句話就可以解決的,要做許多踏踏實實的工作。比如鋼鐵工人勞動那樣重,而蔬菜少、肉類缺,基本條件都保證不了,這樣的問題就必須具體地去研究解決。他甚至談到了山區的三線工廠養雞、養兔、養鴨、養豬等副食品基地建設問題,突出強調:“群眾對生活方面的議論是相當多的,不要以為都是講怪話。我們黨和國家一定要關心群眾生活,現在應該提出這個問題了。”【《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頁。】1980年4月2日,他在同中央負責人談長期規劃問題時說,“建筑業發展起來,可以解決大量人口的就業問題,可以多蓋房,更好地滿足城鄉人民的需要。”“總之,就是要從提高經濟效益、增加人民收入方面考慮問題,要按這個精神搞長期規劃,這是個最大的問題。”【《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150?—?151頁。】同年10月25日,他在同中央負責人談話時又說:“年度計劃、五年計劃、十年規劃,中心和著重點不要多考慮指標,而要把人民生活逐年有所改善放在優先的地位。”【《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頁。】鄧小平常常說,過去領導同志每到一個單位去,首先到廚房去看看,還要看看廁所,看看洗澡的地方。現在這樣做的人還有,但是不多了。我們的歷史經驗是,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關心群眾的生活。因此,他一再要求努力幫助群眾解決能夠解決的困難,暫時無法解決的,要耐心地向群眾作出解釋,等待機會再解決。不能放空炮,許諾了又不做,這樣最容易傷害群眾,失去群眾的支持。
建設工作只有面對群眾,才能密切黨群關系,才能體現黨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治國理念,才能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實處,今天尤其顯得重要而迫切。這也是正確的發展觀、政績觀的內在要求。只有如此,才能贏得群眾,取得群眾的信任,從而密切黨群關系,每一個共產黨員任何時候都要牢記。
(三)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必須注意工作方法,“離開群眾經驗和群眾意見的調查研究”,“任何天才的領導者也不可能進行正確的領導”
群眾路線是我們的傳家寶,正確地貫徹群眾路線,才能更好地實現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和組織路線。黨的領導方法,要求共產黨人辦任何事情都得走群眾路線,堅持群眾觀點,而在貫徹群眾路線的過程中,主觀主義的認識方法和工作作風是其大敵。
1956年,鄧小平曾專門分析說:“如果不從認識方法上解決黨的主張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問題,那末,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仍然不能真正地解決。”【《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頁。】實踐證明,許多人并非在主觀上沒有為人民服務的愿望,但他們卻把工作做壞了,使群眾受到重大損失。這是因為他們自以為是先進分子,是領導者,比群眾懂得多,因而遇事不向群眾學習,不同群眾商量,結果,他們出的主意,經常在群眾中行不通。但是,他們又不從錯誤和失敗中吸取教訓,認為錯誤和失敗,只是由于群眾落后和其他臨時因素的影響,因而又濫用黨的威信,繼續一意孤行,這就使他們的錯誤和失敗愈來愈嚴重。這種主觀主義給黨的事業和人民生命造成的損失,是不可勝數的,妨礙著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所以說,離開群眾經驗和群眾意見的調查研究,任何天才的領導者也不可能進行正確的領導。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只有認真地總結群眾經驗,集中群眾的智慧,才能形成正確的認識和決策,為群眾指出正確的方向,領導群眾前進。所以,在反對主觀主義的同時,鄧小平還提出也不要做群眾的尾巴,要始終自覺地站在時代前列。因為群眾的意見不一定都成熟或正確,在集中群眾意見時,不要僅僅把意見簡單地堆積,而是要整理、分析、歸納、概括。在這個過程中,也會犯分析不當或概括不全等方面的錯誤,但只要先做群眾的學生,不斷研究群眾的實踐,就會少犯錯誤,犯了也容易改正,不使其發展到危害全局的地步。在這個問題上,他提醒不要犯“尚簡單避復雜”的毛病。1941年,他曾對此批評說:“他們自己不相信自己的主張正確,怕見人,怕通不過,以為一切問題只要黨員占多數,一舉手萬事皆迎刃而解。殊不知這是麻痹黨腐化黨的使黨脫離群眾的最好辦法。”【《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頁。】因此,要堅決反對“關起門來決定復雜的政策問題”的工作作風,而應始終堅持走群眾路線,從根本上密切黨群關系,克服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主觀主義和經驗主義。黨的工作中的群眾路線,要求黨的領導保持謙虛和謹慎的態度,而“驕傲、專橫、魯莽,自作聰明,不同群眾商量,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人,為了自己的威信而堅持錯誤,是同黨的群眾路線根本不相容的”。【《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9頁。】
一切工作都要走群眾路線,無論做什么都要相信和依靠群眾,重視群眾的經驗,最根本的是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教育和引導群眾前進。新時期,鄧小平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始終尊重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實踐,總是滿腔熱情地鼓勵和支持人民群眾實踐中涌現出來的新生事物。他曾真誠地說,不要把我們自己的作用看得過高。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的,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因此,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必須提倡敢想敢說的精神。既要堅定地相信和依靠群眾,又要善于教育和引導群眾前進,是貫穿鄧小平理論的一個重要思想。
(四)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必須堅決反對和克服官僚主義,這“是一個長期的斗爭”
對于官僚主義作風在黨內的存在和危害,鄧小平早在1941年4月寫的《黨與抗日民主政權》一文中,就從根據地政權建設的角度作了深刻分析。他認為中國是一個半封建的缺乏民主的國家,反映到黨內就是“共產黨員一般缺乏民主的習慣,缺乏民主政治斗爭的常識與鍛煉”;反映到根據地政權建設問題上,則是一些同志誤解了“三三制”政權中黨的優勢,以為黨員包辦就是絕對優勢,把黨的領導解釋為“黨權高于一切”,甚至把其發展為“黨員高于一切”,等等。他尖銳地批評說:“把優勢建筑在權力上是靠不住的”,“是忽視民主和‘以黨治國’的觀念在作怪”。“結果黨員‘因黨而驕’,在政權中工作的黨員自高自大,盛氣凌人,自以為是,看不起非黨員,自己可以不守法,不遵守政權的紀律和秩序”。【《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2頁。】當時,他雖未使用“官僚主義”一詞,但核心是講它的產生根源和危害,意義非常深刻。
建國后,鄧小平針對黨在全國執政地位的確立這一新變化,多次強調全黨要更加重視反對官僚主義問題,認為執政黨的地位不僅易于使共產黨員產生官僚主義,而且其表現是形形色色、多種多樣的。如自以為了不起,看不起群眾,看不起黨外人士,似乎當了共產黨員,就比非黨員群眾高出一頭;喜歡以領導者自居,站在群眾頭上發號施令;高高在上,不接近群眾,不重視調查研究,主觀主義地考慮和決定工作;滿足于做表面文章,不注重工作實效,只追求數量,不講究質量;對自己的工作心中無數,常常“左”右搖擺,有時表現為右傾保守,有時又表現為急躁冒進,貪多求快,超越實際;片面追求政績,喜歡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建立龐大的機關,造成機構臃腫,層次重疊,在群眾和自己之間設置人為障礙;對于工作中需要立即解決的問題,不是親手處理,而是層層下放,然后又層層上報,結果不是處理錯誤,就是處理不及時;不關心群眾痛癢,對于群眾要求迫切解決的問題抱著一種無動于衷的冷淡態度;夸大個人作用,強調個人權威,喜歡聽人奉承贊揚,不接受批評監督,某些品質惡劣的干部甚至對批評自己者實行壓制報復;顛倒黨和人民的關系,在人民中間濫用權力,做種種違法亂紀的壞事。凡此種種,都是“很惡劣的反人民的作風,這是舊時代統治階級作風在我們隊伍中的反映”。【《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1?—?222頁。】
除了要反對上述的官僚主義外,鄧小平還強調也不可忽略對“辛辛苦苦的官僚主義”和“事務主義”、“文牘主義”的防范。1950年6月,他在中共重慶市第二次代表會議上談到西南局黨內存在的不良傾向時說:我們要區別兩種努力,提倡正確的努力,不贊成那種不正確的努力,“黨內犯官僚主義錯誤的同志,有些也是很努力的,所以有個新名詞叫‘辛辛苦苦的官僚主義’”。【《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3頁。】這里實際上講的是那些抓不住工作重點,整天似乎很忙碌,卻做不出多少應該做的大事的領導干部,實際上是個領導能力和水平的問題。1980年8月,他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講話中再次指出:官僚主義現象是我們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廣泛存在的一個大問題。它的主要表現和危害是:高高在上,濫用權力,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好擺門面,好說空話,思想僵化,墨守成規,機構臃腫,人浮于事,辦事拖拉,不講效率,不負責任,不守信用,公款旅行,互相推諉,以至官氣十足,動輒訓人,打擊報復,壓制民主,欺上瞞下,專橫跋扈,徇私行賄,貪贓枉法,等等。這無論在我們內部事務中,或是在國際交往中,都已達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如果不認真解決這些問題,就很難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我們就要嚴重地脫離廣大群眾。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他又一次指出:形式主義也是官僚主義。要騰出時間來多辦實事,多做少說。要扎扎實實地解決問題,不能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對此,鄧小平從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高度提出了解決官僚主義問題的根本思路,強調一要靠思想教育,二要靠改革。要加快政治體制改革,革除領導制度、組織制度中的弊端,鏟除官僚主義產生的溫床。
當然,官僚主義是過去人類歷史上長時期剝削階級統治的遺留物,在中國社會政治生活中有深遠影響,因此反官僚主義的斗爭是長期的,任務很艱巨。“沾染這種作風的人,不可能實行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不可能聯系群眾,不可能進行自我批評,也不可能完成任務,其結果一定是損害黨的工作,損害黨的信譽。”【《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頁。】針對這一嚴重危害,鄧小平在1962年黨的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鮮明地提出了進城以后是做官還是當人民的勤務員的問題,要求全黨同志每天每時都要注意執政黨的特點。他說:“進了城,執了政,做官的條件是具備的,這就最容易沾染官氣。事實上,我們許多同志確實已經沾染了不少官氣。”【《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4頁。】因此,認識了執政黨的這個特點,才能“經常注意進行反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和宗派主義的斗爭,經常警戒脫離實際和脫離群眾的危險”。
正是認識到貫徹群眾路線,克服官僚主義,是一個長期的斗爭,鄧小平在每一次重大歷史轉折關頭,總是突出強調黨的群眾路線。1977年7月,再次復出的他在黨的十屆三中全會上講話指出:“我認為,毛澤東同志倡導的作風,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是最根本的東西。”“對我們黨的現狀來說,我個人覺得,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特別重要。毛澤東同志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他充分信任群眾,歷來反對不信任群眾、不依靠群眾。對群眾的議論,毛澤東同志是非常注意的。”【《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頁。】同年8月,在黨的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致閉幕詞時又特別指出:“我們一定要恢復和發揚毛主席為我們黨樹立的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真正相信和依靠群眾,細心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一刻也不脫離群眾。”【《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34?—?35頁。】1989年6月16日,面對“六四”風波之后的嚴峻形勢,他在同幾位中央負責人談話時指出,現在需要聚精會神地做幾件使人民滿意、高興的事情,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更大膽地改革開放,另一個是抓緊懲治腐敗。“這兩件事結合起來,對照起來,就可以使我們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獲得人心。”【《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頁。】
真正解決好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還必須堅決反對命令主義,它是官僚主義的一種表現,其主要特征是“企圖一切依靠命令行事”。鄧小平的貢獻在于,他較早地在黨內聯系這個問題論述了黨政關系、政府機關中黨團的運用以及黨群關系,而不是一般地反對日常工作中的下命令。他在《黨與抗日民主政權》一文中指出:黨的指導機關只有命令政府中黨團和黨員的權力,只有于必要時用黨的名義向政府提出建議的權力,絕對沒有命令政府的權力。1943年2月,他在中共太行分局高級干部會上作結論時,又針對黨與群眾團體的關系指出:“黨對群眾團體,應加強其政治領導,不應在組織上去包辦。群眾團體的工作,應由群眾團體自己去討論和執行。黨對群眾團體的政治領導,也不能直接下政治命令,而是經過黨團去實現。”【《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2?—?73頁。】當然,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防止群眾團體脫離黨的領導的獨立性傾向。
建國以后,黨的干部中的命令主義現象不僅隨著形勢的變化而有所增加,而且形式也多樣化。鄧小平無論在中共西南局主政還是被調到中央,或是在改革開放以后,都一再強調黨內主要的錯誤傾向是命令主義,要防止領導機關官僚化;在黨與政府、黨與群團的關系中,倡導黨政分開,明確黨團關系,解決好權力過分集中,以黨代政、包辦過多等問題。他批評一些同志工作起來忙得很,但是實行的是命令主義,違反政策,脫離群眾,完不成任務,損害黨的信譽;認為基層干部中的命令主義往往來源于上級領導機關的主觀主義和官僚主義,等等。這些思想來自實踐,又上升到理論,對黨的群眾路線思想內容的完善起了積極作用。今天讀來,仍感到鞭辟入里,一針見血。
四、在群眾路線和群眾運動的關系上,鄧小平認為“群眾運動有其自身的規律”,它“只是群眾路線的一種形式”,“黨不是要發展群眾運動中的自流性,而是要使黨的方針在群眾運動中獲得實現”。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主要依靠群眾運動來進行革命的發動和組織,貫徹群眾路線首要的是會不會發動群眾,能不能形成革命運動的聲勢。由此在一部分同志中形成習慣性工作方法,建國后也曾不顧時間、地點、工作性質和對象的不同而一味依靠群眾運動,導致“左”傾錯誤的發生和發展。到底黨的領導如何貫徹“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貫徹群眾路線是不是惟有大搞群眾運動?對此,鄧小平在黨內較早地提出了重要指導思想,富有很強的思想性、針對性和現實指導意義。
1943年2月,他在《根據地建設與群眾運動》的講話中,針對民主革命時期黨如何指導根據地群眾運動時說:“群眾運動有其自身的規律,黨在指導群眾運動中,必須掌握住這種規律。”【《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7頁。】如果不懂得誘導群眾運動逐漸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就會使運動脫節,就不能逐步提高群眾到自為階級的階段,也就不能保護其既得的利益。同時,由于群眾運動具有一定的自流性和盲目性,黨的領導則不可缺少,否則群眾運動被發動起來以后,容易出現過火行為,難以有效駕馭。鄧小平認為,黨的指導作用“不是要發展群眾運動中的自流性,而是要使黨的方針在群眾運動中獲得實現”。【《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2頁。】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就可以說掌握了群眾運動的規律,懂得了黨的正確領導的真諦。
對于群眾運動的發動主體,鄧小平認為應盡量由群眾團體出面去組織和領導,要依靠培養起來的群眾領袖。這樣提,并不意味著黨的領導在群眾面前無所作為,而是對于正確的群眾運動應取主動扶植、引導的態度,切忌采取旁觀或漠不關心的官僚主義態度。這里,他特別強調的是群眾運動一定要建立在群眾自覺自愿的基礎上,黨、政府機關不要干涉或包辦代替、行政施壓。
新中國建立后,鄧小平仍然注意研究貫徹群眾路線與發動群眾運動的關系。1961年10月,他在接見青年團工作會議代表時明確指出:群眾路線要采取各種形式,其中包括熱鬧的形式。但是我們的群眾路線,不是滿足于那個熱熱鬧鬧,主要的是要做經常的、細致的工作,做人的工作,做深入的工作。同年12月,他在接見全國省、市、自治區婦聯主任會議代表時又強調:這幾年有沒有群眾路線呢?不能說沒有,但至少相當多的群眾運動不是群眾自愿的,是違反群眾路線的。“群眾運動只是群眾路線的一種形式,不是一年到頭全運動,不是一律的這里運動什么那里也運動什么。不能照搬,只能實事求是。如果一年到頭運動就沒有勁了,就變成浮夸、形式主義了,實際上違反了群眾意志,脫離了群眾。”【《鄧小平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5頁。】這些話在當時富有很強的針對性,在現在也不啻是一副清醒劑!可惜的是,后來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我們黨搞起了一次又一次大規模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群眾運動,損失是盡人皆知的。對此,鄧小平總結指出:“歷史經驗證明,用大搞群眾運動的辦法,而不是用透徹說理、從容討論的辦法,去解決群眾性的思想教育問題,而不是用扎扎實實、穩步前進的辦法,去解決現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問題,從來都是不成功的。”【《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6頁。】正是接受了歷史的教訓,鄧小平在新時期特別強調要靠制度建設、靠法治完善,逐漸走依法治國的路子建設社會主義。
綜上所述,鄧小平關于黨的群眾路線的有關論述,是中國共產黨長期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貢獻不可磨滅,其現實意義也很深遠。學習和研究他的有關論述,對于全黨深入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保證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新形勢下,我們更要認真學習鄧小平相信群眾,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和工作方法,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偉大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