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明:重讀《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
走自己的路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重讀《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
季明
在1982年9月1日至11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作為大會執行主席致開幕詞,他帶著家鄉方言的聲音在中國大地振聾發聵——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我們黨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命題。《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是《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的開卷篇。“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思想是貫穿《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的一條主線。
一、文章的時代背景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命題,是鄧小平經歷“三起三落”,特別是在“鄧小平小道”上苦苦思索,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逐步提出來的。1979年3月,鄧小平在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所作的報告中指出:“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1979年4月,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提出了用3年時間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調整國民經濟的過程,是推進改革開放的過程,也是探索適合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過程。通過調整,使經濟形勢迅速地好轉,國民經濟內部的比例逐漸趨于合理,長期存在的積累過高和農業、輕工業嚴重滯后的情況有了根本改變。在調整國民經濟時,黨中央領導人民勇敢地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步伐。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性進展。黨和政府采取了提高農副產品價格、推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形式的生產責任制、恢復農村集市貿易、發展農村副業和多種經營等一系列措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業生產獲得迅速的發展,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同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也開始試點和探索,國有企業推行費改稅、擴大企業自主權,改革工資制度、勞動制度等。在這期間,對外開放也已起步,1979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創辦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4個經濟特區,采取來料加工裝配、補償貿易、合作經營以及外商獨資經營等多種形式,吸收外資,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在此基礎上,黨中央開始著手制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發展戰略。
制定宏偉發展戰略,必須首先解決根本指導思想。作為偉大戰略家和政治家的鄧小平,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決定在黨的十二大上統一全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鄧小平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命題,是十二大的指導思想,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從此,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成為統一全黨思想、凝聚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旗幟。
二、文章應著重領會的問題
1.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問題,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問題。世界發展是不平衡的。由于客觀世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各民族、各國家的實際情況和歷史條件的特殊性,必然會在循著共同規律發展的過程中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因此社會主義運動本質上是各自獨立的運動。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道路也必然是多樣性的,沒有也不可能有一個適合各國情況的統一模式。
2.如何走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產黨人曾作出過有益的探索。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把中國革命搞成功了。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堅持從實際出發,也創造了成功的經驗,并且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指明了方向。但由于當時的國際環境的影響,加之可供借鑒的東西不多,又缺乏經驗,在很多方面都搬用了蘇聯的模式。這些模式不少與中國的實際相脫離,這就使得我們經歷了多次曲折,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3.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出發點,自始至終是圍繞著走什么道路的問題展開的。鄧小平指出:“一個國家的革命要取得勝利,最根本的一條經驗就是,各國共產黨應該根據自己國家的情況,找出自己的革命道路。”“任何國家的革命道路問題,都要由本國的共產黨人自己去思考和解決”。
4.鄧小平始終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
5.“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鄧小平一貫的重要思想,是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30多年來,我們黨就是在這一重要思想指導下,從中國的國情出發,不斷探索、總結并且制定出了一整套正確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針、政策和步驟,形成了一個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中心的思想體系。
三、文章的重大意義
十二大開幕詞中“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命題,準確地反映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形成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的本質,成為這一理論的最高范疇。它的提出,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開始產生的標志,也是撥亂反正任務的基本結束和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開始。十二大閉幕后,鄧小平就指出:“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大,我們打開了一條一心一意搞建設的新路”。
十二大后我國的改革開放全面展開。在農村進一步改革農產品統購制度,放開大部分農產品價格,把農村經濟納入商品經濟軌道。隨著農村調整產業結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為適應改革從農村向城市發展的新形勢,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決定》總結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比較系統地提出和闡明了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點,確認我國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為全面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從此,改革的重點由農村轉向城市。在推進城鄉改革的同時,對外開放又有新的進展。1983年4月,中央決定對海南島實行經濟特區的某些政策,并于1988年4月建立海南省,全省作為經濟特區。1984年4月,中央又決定開放天津、上海等14個沿海城市。1985年2月,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廈門、漳州、泉州三角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1990年4月中央決定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接著又開放內地省會城市和邊境城鎮。從而使我國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在鄧小平“走自己的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不斷向前推進。
走自己的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路是解放思想的起航之路,是強國富民的進取之路,是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發展之路,是創造奇跡的奮進之路。3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再次重溫這一在中國社會主義和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典論斷,感受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康莊大道上的無限幸福。
四、十八大的新表述、新要求和新部署
自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命題之后,中國共產黨連續6次黨代會的報告標題中,均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字樣。十三大報告題為《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十四大報告題為《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十五大報告題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十六大報告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十七大報告題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十八大報告題為《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十八大報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主線,提出了許多新表述、新要求和新部署。
新內容。十八大報告把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這是對黨和國家事業的歷史性貢獻,是我們黨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重要的昭示。
新內涵。十八大報告第二部分用3000多字集中鮮明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了闡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這是黨領導人民在建設社會主義長期實踐中形成的最鮮明特色。”十八大還明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些都進一步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有時代特色,更富成熟魅力。
新要求。十八大報告對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要求的表述是: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必須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須堅持促進社會和諧、必須堅持和平發展和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進一步回答了在新的歷史征程上怎樣才能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問題,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水平。
新布局。十八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布局,既體現在“五位一體”的轉變上,還體現在對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進行了內容上的充實完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等表述都是首次出現在黨代會的報告里。這些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布局更全面、更科學、更合理。(作者系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來源:《中直黨建》201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