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心鑒: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中,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思想占據極其重要的位置。社會主義本質論,從根本上回答和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這個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長期存在種種模糊理解和思想的重大問題,深刻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和奮斗目標,科學地確立了在實際工作中判斷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正確與否,包括判斷姓“社”還是姓“資”的根本標準。可以說,社會主義本質論,既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立與完善的基本理論依據。
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總結“文化大革命”教訓時開始萌發,到1992年春南巡重要談話中作出精辟概括,經歷了一個不斷總結人民群眾的創造和實踐經驗而逐步發展、深化的過程。如果說1992年春南巡重要談話的宗旨是強調抓住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步伐,那末它的理論支點則是深刻闡明社會主義的本質。正是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徹底撥開了“左”的思潮籠罩在社會主義問題上的層層迷霧,再一次開啟了全黨全國人民思想解放的閘門,有力地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納入社會主義本質體系,并放在首要位置,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立在徹底唯物主義基礎之上
社會主義是辯證發展的社會。這是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在預測未來社會主義社會時就明確提出的一個基本思想。馬克思恩格斯曾從生產方式以及其他社會關系方面,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過程作了多角度的分析。其中有一個思想非常突出,這就是,他們把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看成是一個“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是一種在改革中發展的過程。列寧在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辯證發展的理論。他深刻地指出:絕不能把“社會主義看作是一種僵死的、凝固的、一成不變的東西”。十月革命勝利不久,列寧就提出了辯證法具有歷史性的著名論點,特別把社會主義社會的辯證發展與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改革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在列寧晚年,他考慮最多的問題就是如何改革黨和國家體制和制度中的弊端,為此他設想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可惜由于過早逝世,列寧未來得及將社會主義改革的思想付諸更為深刻的社會實踐。
本世紀50年代,毛澤東沖破斯大林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無矛盾論”的僵化思想的束縛,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于社會主義社會辯證發展的思想作出了創造性的理論發展。在馬克思主義思想史上,毛澤東第一次明確提出用對立統一規律觀察社會主義社會;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矛盾的發展過程;尤其對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以及人民內部矛盾的特點作出了獨創性的理論分析。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從總體上說是非對抗性矛盾,它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得到解決。社會主義通過自身力量解決社會矛盾的過程,也就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改革的過程。因此,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社會制度的改革,與技術革新一樣,是必然要發生的。這些思想對于正確認識和推進社會主義社會,無疑具有深遠意義。
馬克思、毛澤東等人,盡管都明確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是一種辯證發展的過程,是一種自我改革的社會,但是社會主義究竟如何辯證地發展?改革在社會主義發展中究竟處于一種什么樣的位置?這些重大問題在很長時間并沒有成功地解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創造性地堅持、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社會主義社會是一種辯證發展過程的思想,深化了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的理論認識。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新概括,所蘊含的一個極為深刻的思想,就是把社會主義社會看成是一種需要通過長期的全面的改革而達到辯證發展的過程。他在談“社會主義的本質”時,首先提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在生產力面前冠以“解放”和“發展”,具有更加深刻的內涵。鄧小平的這一科學論斷,不僅是從生產力方面界定社會主義的本質,而且是從生產關系方面界定社會主義的本質;不僅是從相對靜止的社會形態角度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更重要的是把社會主義本質看成是一種辯證發展的過程。這一科學論斷,揭示了這樣一些基本規律:(1)具有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首要本質。這種生產力是逐步發展的過程。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是在生產力相當落后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還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因而生產力問題對于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就具有更加特殊的意義。(2)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除了具有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本質功能外,還面臨著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的歷史性任務。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不完全,還要通過社會主義制度的改革不斷解放生產力。通過自我改革,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特征。(3)生產力沒有階級性,因此單單講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能作為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本質區別。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在發展生產力問題上的本質區別在于:資本主義是在資本無限追求剩余價值的目的驅使下不自覺地促進生產力發展,因而在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盡管生產力在發展,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最終仍將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社會主義則是通過自身的自覺改革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乃至上層建筑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從而達到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目的。因此,社會主義可以創造比資本主義高得多的社會生產力,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內在所具有的優越性。正是在是自覺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還是不自覺地發展生產力,最終阻礙和破壞生產力的問題上,構成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把改革納入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系,這是鄧小平的一貫思想。十幾年來,他在回答和闡述“什么是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時,幾乎無處不講到改革。一方面立足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一方面立足于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和發展,通過改革把這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統一起來,是鄧小平社會主義改革觀的基本特色。這種從改革的角度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論揭示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社會主義基本經濟、政治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這是一種革命性變革。因此說,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進行這種革命性變革,社會主義就會在僵化體制的束縛下失去生機和活力,甚至有可能葬送社會主義事業。
第二,社會主義所以面臨著從根本上改革舊體制的歷史性任務,歸根到底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提出的要求。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不僅要通過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保護和發展生產力,而且要通過生產關系的改革進一步解放生產力。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不完全。
第三,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在社會主義面臨嚴峻挑戰的新的歷史條件下,不堅持改革,就沒有出路。
第四,社會主義改革是一種全面性的社會變革。不僅包括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包括政治體制改革,還有相應的其他領域的改革。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在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為主要內容,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經濟改革與政治改革必須相互配合,協調發展。
第五,改革必然要求開放。社會主義是開放的社會,對外開放是社會主義發展的要求。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和管理方法。
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的社會。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既以人為主軸,又以人為目的。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本質揭示。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一系列論述,特別是他關于社會主義本質除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外,還包括“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論述,深刻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思想,并且進一步揭示了實現社會全面發展特別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
在社會主義社會,人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人是社會生產力的首要因素,現代生產力的發展,首先是人的現代化素質的提高。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主義認為發展生產力也就是發展人的本質力量。我們絕不能把發展生產力僅僅理解為物的增長,而忽視人在社會生產力中的首要地位。創造物質財富,只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物質財富的迅速增長,歸根到底取決于作為社會生產力首要因素的廣大勞動者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另一方面,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最高目標。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創造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而以發展生產力為前提和手段,逐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樣一種境界,才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
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社會生產力還相對落后,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還很不完善,加上舊的封建主義殘余和外來資本主義腐朽因素的影響,實現全體社會成員的全面發展,必然是一種長期的艱巨的過程,但這是現實社會發展的方向。逐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最重要的是逐步創造三個方面的基本條件:一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保證生產力高度的發展。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不可少的物質前提。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對于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起著決定作用。二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創造民主、平等的社會關系。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政治前提。剝削和兩極分化,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占有他人的勞動,是階級存在的基礎。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社會主義發展的一種本質要求。三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在生產力還相對落后的條件下,要逐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首先必須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通過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帶動越來越多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以上三個方面,也就是圍繞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個最終目標而形成的社會主義的全面本質。這三個方面的本質,既涉及社會生產力,又涉及社會生產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以至上層建筑,其中首要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公有制、按勞分配、人民民主專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等,都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正確地認識和科學地堅持這些基本特征,絕不能忽視以社會主義的本質為前提。只有一切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出發,堅持社會主義在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的基本特征,才能真正將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納入科學的軌道。
例如公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否定,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特征。但是究竟如何堅持和發展公有制?卻是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中長期未能找到滿意答案的一個問題。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人們曾經長期地脫離生產力發展水平去談公有制,總是企圖把公有制搞得大而又大,純而又純,以為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走好社會主義道路。歷史經驗說明,社會主義公有制是一種逐步發展的過程。其實現的程度,歸根到底要依據兩條:一條是是否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再一條是是否有利于給人民帶來實際利益。這就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實事求是地逐步建立和發展公有制。抽象地談論公有制,甚至搞超階段大過渡,這是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值得永遠記取的教訓。
按勞分配、人民民主專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其實際實現的程度,也無不受社會主義本質所決定和支配。只有堅持從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出發,從有利于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出發,才能依靠全體人民的覺悟和素質建構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大廈,從而使社會主義真正步入全面發展的康莊大道。
(來源:《黨的文獻》1994年第3期)
鄧小平以其徹底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和在實踐中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膽略,堅持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角度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建國之初,他就明確指出:“共產黨就是為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否則就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他在50年代提出的著名的“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的比喻,形象而深刻地蘊含著必須建設有利于發展生產力、有利于人民富裕起來的社會主義的思想。但是,把生產力放到社會主義本質地位上加以深入考慮和系統闡明的,則是在深入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教訓、推倒“兩個凡是”之后。1978年到1992年14年間,鄧小平幾乎每年都要強調生產力問題,而且關于發展生產力的一系列重要談話,都是圍繞著回答“什么叫社會主義?什么叫馬克思主義?”這個根本性問題展開的。可以說,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同社會主義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來確立社會主義本質,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是鄧小平最具有創造性的思想。
大略概括,鄧小平把生產力問題作為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突出強調,有以下基本觀點:
(1)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使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社會主義要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體現出優于資本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2)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就是要消滅貧窮;而消滅貧窮的根本途徑是發展生產力。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的要求。
(3)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首要任務、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就是要發展生產力,這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生產力不斷發展,最后才能達到共產主義。
(4)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發展生產力。
(5)在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首先必須建設能夠擺脫貧困的社會主義;從這個本質要求說,現在雖說我們也在搞社會主義,但事實上不夠格。
(6)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判斷一切方針政策好壞的根本標準,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
(7)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不抓住這一生產力迎接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挑戰,就不是真正的馬列主義者。
(8)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上述一系列基本思想,都貫穿著、體現著、堅持著一個共同的思想,這就是:社會主義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一種有機的聯系;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對于社會主義是必不可少的;社會主義對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一種內在的要求;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首要本質。
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納入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系,并放在首要位置,從根本上堅持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規律。歷史唯物主義揭示:生產力是社會變革和社會發展的根本依據。強調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首要本質,正是從根本上防止了把社會主義僅僅看成是一種抽象的真理和正義,僅僅道德標準來衡量社會主義,從而很容易滑入歷史唯心主義泥淖的傾向,把現實社會主義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
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首要本質,也就是說,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必須是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必須“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這種歷史唯物主義社會發展觀,對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根本性指導意義。首先,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才能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核心的所有制關系變革,歸根到底決定于生產力發展狀況。脫離生產力現實水平和發展要求,人為地進行所有制關系過渡,只能破壞生產力的發展。我國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受生產力水平制約,在所有制關系上,除了兩種公有制成分外,還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多種經濟成分,包括部分私有經濟。各種非公有制經濟成分所以存在和發展,是因為它們有利于解放和促進現階段的生產力。兩種公有制本身,也都面臨著繁重而艱巨的改革任務,因為在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上,還存在種種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弊端。凡是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綜合國力的所有制關系的改革都應采納和提倡,因為這種改革歸根到底是為社會主義所有制關系乃至整個經濟制度的鞏固和發展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所有制關系是如此,分配關系亦是如此,要實現按勞分配制度,必須首先發展生產力,創造日益豐富的社會產品,否則公平的分配也將難以實現。
其次,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才能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我國政治制度的根本基礎在于它依靠作為社會生產力主體力量的工人階級以及工農聯盟,包括作為工人階級重要組成部分的知識分子。因此,鞏固和發展這種政治制度,必須把有利于調動生產力主體力量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作為首要任務。脫離生產力要求的“政治革命”,結果只能阻礙、破壞生產力,同時也使政治制度失去強有力的物質基礎和社會支持而不可能長久。建設高度民主,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奮斗目標。高度民主目標的實現,直接決定于全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特別是社會主體力量民主覺悟和民主素質的提高。而經濟、文化的發展,只有通過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才能實現。總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鞏固和民主目標的充分實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不可缺少的首要因素。
最后,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徹底破除小生產的舊觀念,樹立社會主義大生產的新觀念,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今天,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大潮正在深刻地沖擊著我國人民頭腦中的小生產習俗,以及種種與社會化大生產相悖離的思想觀念,迫切要求人們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提高和健全現代化素質。這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迫切任務。這種提高,將在社會化、現代化的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發展中逐步實現。離于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孤立地進行思想革命,則很難將人們的素質提高到現代化水平。
總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的鞏固和完善,社會主體力量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都必須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展這一根本基礎之上。社會的全面進步,歸根到底取決于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正是從這個根本意義上,我們說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首要本質。
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把改革納入社會主義本質體系,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具有唯物辯證法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