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樹棟:鄧小平方法論簡論
一、科學的方法論系統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一致體。人們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當人們運用哲學觀點去觀察問題,去指揮作戰,去進行工作,去議論人家的長短,它就變成了方法論。世界觀是方法論的基礎,方法論是世界觀的表現。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是它的實踐性。第一次把改造世界的實踐自覺納入哲學視野的是馬克思:“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基于此,馬克思主義特別強調了哲學的方法論意義。毛澤東曾這樣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什么叫哲學?哲學就是認識論。”這就是說,不論是辯證唯物論還是歷史唯物論,都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銳利武器。
(二)綜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無論是毛澤東、鄧小平還是江澤民同志,他們的哲學命題都是從方法論意義上立意的。毛澤東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一分為二是這樣,鄧小平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把握時機、及時決策等,也是這樣。江澤民同志繼承了毛澤東和鄧小平的傳統,他要各級領導干部要系統地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改善我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真正像毛澤東同志所說的那樣,把哲學看做認識世界的“望遠鏡”和“顯微鏡”,看做過河的“橋”和“船”。
(三)我們黨的三代領導核心,對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方法論做出了獨特的貢獻。毛澤東開創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哲學方法論體系。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了毛澤東,發展了毛澤東,創立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理論的新形態。江澤民同志則在新形勢下,總結新的實踐經驗,為鄧小平哲學方法論理論增添了新的內容。我們學習和研究鄧小平方法論理論,必須上接毛澤東,下連江澤民,把他們的論述看做一個統一的科學體系,否則是決然不能展現鄧小平方法論的深厚功底和實踐意義,是決然不能深刻領悟鄧小平方法論的精神實質的。
我們對鄧小平的方法論理論,有這樣一點認識:它是由三個互相聯系的部分或層次構成的理論系統。首先是具有頭腦和靈魂意義的最高方法論原則,包括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等。其次是具有主干意義的基本方法論原則。包括“三個面向”的思維向度;“三個有利于”的價值取向;“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觀;原則性、系統惟、預見性、創造性等。三是具有基礎性意義的具體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如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從政治上看經濟問題、從經濟上解決政治問題;有大局意識,從大局著眼;抓住機遇,及時決策等。
二、方法論的靈魂
(四)鄧小平親自主持起草的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不僅科學地建構了毛澤東思想互相聯系的基本點,尤為重要的是鮮明地提出了毛澤東思想的“頭腦和靈魂”。他認為,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是毛澤東哲學的根本,也是毛澤東哲學方法論的最高原則。我們不是常說要學習毛澤東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嗎?這就是其實質所在。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就是緊緊抓住這三條,同新的實踐相結合,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關于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的方法論原則,并使其具有了新的時代內容和特征,從而形成了鄧小平哲學的主軸,形成了鄧小平哲學方法論的靈魂。
(五)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是毛澤東的一個偉大創造,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造性地闡發了實事求是的理論和方法。他認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說到底,就是實事求是。從而在更本質的層面上,確立了實事求是在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
鄧小平的實事求是,是同解放思想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它的基本內涵是:沖破舊的思想束縛,達到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努力開拓進取。它的基本要求是:背靠歷史,立足現實,團結一致向前看,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它的基本行程是: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解決主觀和客觀的矛盾,不斷實現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鄧小平把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作了規定性描述,這就是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實質上是把黨的思想路線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發展的基本規律聯系起來,把它看成認識基本規律的理論表現,從而使它具有了更加完備的理論形態。
江澤民同志在新的形勢下,依據實事求是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一個中心、三個著眼于”的學風,即必須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這就把理論、方法和作風統一起來,從更加實際的層面上闡發了實事求是的理論和方法。
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就是不斷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歷史,就是不斷地克服“左”的和右的錯誤傾向的歷史。它是貫穿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條紅線,也是我們不斷開拓前進的銳利武器。作為毛澤東、鄧小平的后人,世世代代都不可忘記“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八個大字。
(六)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毛澤東的另一偉大創造,也是我們黨的又一優良傳統。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特別注重群眾路線問題,對毛澤東創造的群眾路線方法做了創造性的發揮。他認為,群眾路線是觀點和方法的統一。一方面要相信群眾,尊得群眾、依靠群眾;另一方面,在領導工作中,還必須采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中起來、堅持下去的方法。只有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實現正確的領導,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他認為,人民群眾的利益,是黨的一切政策和工作的標準,也是黨一切行動的價值取向。各級領導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黨的宗旨,一切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這就是共產黨人黨性的最高表現。
他認為,黨離不開人民,人民離不開黨,這是一個不可改變的歷史結論。既要堅定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義要用先進的理論教育和引導群眾;既不可超越群眾的覺悟程度,又不可做群眾的尾巴,崇拜“自發論”。共產黨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群眾的引路人。
他認為,要貫徹群眾路線,必須反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當前領導作風方面的主要弊端就是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其主要特征就是脫離群眾,愛說空話,不辦實事,思想僵化,墨守陳規。這是貫徹群眾路線的大敵,大敵當前,有打倒的必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堅定這樣的觀念:貫徹群眾路線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反對和克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的過程。
他認為,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是實現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根本保證,是我們黨的“傳家寶”。辦任何事情都得走群眾路線,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丟掉群眾路線。隨著歷史的發展和變遷,特別在執政的條件下,要特別注重對各級領導干部進行不間斷的群眾路線的再教育,使這一“法寶”代代相傳。
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統一,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以人民為本的哲學。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力量所在,也是中國共產黨人智慧的源泉。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勝利,說到底,就是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勝利。我們要永遠記住鄧小平的話:“我是祖國人民的兒子,我是愛你們的。”
(七)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獨立自主是毛澤東的又一偉大創造,它同樣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毛澤東所說的獨立自主,有著兩方面的意義:一是說,中國革命的道路不能照搬外國的模式,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棚結合的原則;二是說,中國的事情不能依賴外國,必須堅持自力更生的原則,圍著外國的指揮棒轉,中國的事情是決然辦不好的,,
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同毛澤東的獨立自主原則是完全一致的。他說:“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這就是說,走自己的道路,是獨立自主原則的另一種形式的表達,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它在當代最高的實踐形式。
鄧小平關于走自己的道路的原則,內在地蘊涵了兩大哲學思想:一是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一是一般存在于特殊之中,特殊和一般相聯結而存在這一矛盾問題的精髓。它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表現出來,就是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勝利,就是堅持走自己的道路的結果。毛澤東和鄧小平之所以成為我國歷史上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就是因為他們堅持了這一智慧的辯證法觀念。
三、基本方法論原則
(八)方法問題屬主體范疇,但并非純主觀的產物,而是客觀規律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只有反映了客觀規律的方法,才是科學的方法。規律的存在是一個系統,因而反映規律的方法也必然是一個系統。它既有反映最根本問題的最高方法論原則,也有反映時代基本問題的基本方法論原則。如果說,前者是方法論的靈魂,那么后者就是方法論的主干。具有基干性質的基本方法論原則,是具有靈魂意義最高方法論原則的具體化,它更貼近于時代的要求和現實生活。
(九)“三個面向”的思維向度。鄧小平為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是鄧小平對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總目標總方向的規定。也是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思考為何“走自己的道路”的思維向度。所謂思維向度,即思維的方向。它構成思維的時空,廓定思維的視野,標示思維的境界。是鄧小平基本方法論原則的第一要義。
首先,思考中國的改革和建設事業,不可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也不可忘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要把立腳點和發展目標統一起來,使思維方式跟上現代化的進程。所謂跟上現代化進程,從根本上說,就是隨著科技革命的發展,不斷更新自己的思維方式。真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隨著自然科學每一劃時代的發展,唯物主義必須改變自己的形式。
其次,思考中國的改革和建設事業,不僅要懂得中國,還要懂得世界,特別要懂得中國和世界的聯系。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把中國和世界不可分割地聯結在了一起,一個自我孤立的中國是不可能發展強大的。在這樣的時代情勢下,必須使我們的思維轉向“世界史”的方向,站在令球的高度看中國,同時探刻認識中國發展的世界影響。做一個當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有世界眼光,戰略思維。
再次,思考中國的改革和建設事業,不僅要背靠歷史,立足現實,還要面向未來,把歷史、現實和未來統一起來。在我們的思維因素中,不僅要有歷史經驗的積淀,現實的理論思考,還要有思維的前瞻性。思維的前瞻性,固然不可脫離歷史和現實;而思維如果不面向未來,也不會正確地反映歷史和現實,使思維脫離正確軌道。鄧小平關于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論斷,實際上就是現代科學思維的基本特征。
(十)“三個有利于”的價值取向。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針對姓“社”、姓“資”的抽象爭論,提出:“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就是當代共產黨人、特別是各級領導者的價值取向。所謂價值,是指客體對主體的有用性。所謂價值取向,是指人們進行價值選擇所遵循的方向。如果說,認識的真理性判斷,關系到人們前進之路,那么,價值性判斷,則關系到人們的根本立場。
是否有利于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共產黨人的價值取向中具有根本性。在馬克思主義看來,生產力是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也是社會得以發展的動力。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它是社會主義社會得以全面發展的基礎,也為共產主義作物質準備。當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展基礎之上的共產主義得以實現時,將是全人類的徹底解放。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把有利于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價值取向,是其崇高的理想信念在思維方法上的體現。
是否有利于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說,它是著眼于國力的提高的。國力的強弱是國家的根本利益所在。我們必須不遺余力地改變國家的落后面貌,在當前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不奮力追趕,就有被淘汰的可能。這是一個關于社會主義國家能否生存和發展的大問題。二是說,它是著眼于綜合國力的提高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力,是經濟力、政治力、文化力等方面的統一,只有這諸多方面全面協調的發展,才符合社會主義國力的發展規律。只有這諸多方面的綜合力量的提高,才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共產黨人的價值取向必須以國家的強大為己任。
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體現,在馬克思主義的價值選擇理論中,具有最終目的性意義。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著眼于長遠的發展,另一方面要著眼于現實的要求。共產黨人的利益價值觀,要求把這兩者統一起來,既著眼于根本,義給人民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利益。這既是社會主義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
鄧小平“三個有利于”的價值理論,從社會、國家、人民三個方面著眼,不僅確立了我們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是非標準,也規定了我們開拓未來必須堅持的價值取向。江澤民同志從黨的性質、宗旨和任務的統一上,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對黨和國家的建設,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當我們思考它的理論淵源時,不難看出它和鄧小平“三個有利于”理論的內在聯系。
(十一)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鄧小平在1985年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指出:為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學習和熟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加強工作中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這四大方法論原則,是一個互相聯系的統一整體:原則性是基礎,系統性是核心,預見性是方向,創造性是靈魂。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法論要求。
所謂原則性,從哲學意義上講,就是實事求是原則和人民利益原則,前者是它的真理性體現,后者是它的價值取向。從政治上講,就是鄧小平規定的“四項基本原則”,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社會生活是復雜的。人們在革命和建設中,必須靈活地處置各種問題,但靈活性決不可超越原則的界限,不能拿原則做交易。原則是事物根本性質的思想表現,原則性歸根到底是個立場問題,具有首要的意義。
所謂系統性,就是從事物的整體性出發看問題和處理問題。系統是物質的存在形式,只有從系統性著眼,才能反映事物的本來面貌。依據鄧小平的論述,堅持系統性方法論原則,主要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全局和局部的關系:既要從全局著眼看局部,又要從各個局部的關系上把握全局;二是過程和階段的關系:既要從全過程著眼看階段,又要從各個階段的聯結上把握全過程的發展;三是系統和層次的關系:既要從大系統出發看層次,又要從各層次的聯結上把握整個系統。
所謂預見性,就是依據規律,預見未來,指明方向。思維根據必然性指明發展的目標,同時又要根據必然通過偶然實現的規律,預見可能發生的困難和曲折,在工作中把前進性和曲折性統一起來。預見性是思維的前瞻性在工作中的體現,使人們真正懂得沒有預見性就沒有領導,為著領導必須預見。鄧小平關于我國經濟發展的“三步走”戰略,就是建立在科學預見的基礎之上的。
所謂創造性,就是人類為著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依據規律,改變物質的發展形態,創造出事物的新的存在形式。創造性的本質是創新,包括知識創新、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方法創新等。創造性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的集中體現,是人的生命力的源泉,是一個民族活力的靈魂,是革命和建設的動力。鄧小平作為一個偉大的革命家,是一個創造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創建的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一個新形態。
(十二)發展才是硬道理。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依據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恩格斯曾稱辯證的發展是“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列寧和毛澤東則稱辯證的發展是無產階級的“發展觀”或“宇宙觀”。鄧小平關于“發展才是硬道理”,就是這個道理的通俗表達,實際上就是鄧小平的發展觀。
在鄧小平的發展觀念中,首要的是發展的絕對性。發展中有相對的靜止,也有暫時的后退,但這些只行相對的意義。靜止是發展的一種形式或狀態,后退一步往往是為了更好地前進,它們的意義盡在發展中。正是發展的絕對性,使我們從“整頓”中走上了大發展之路。在一個歷史的關鍵時刻,正是鄧小平科學地評估了整頓和發展的意義,論述了整頓和發展的辯證法,我們的思想才獲得新的解放的。
在鄧小平的發展觀念中,另一個重要思想是發展的協調性。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發展的不平衡性是經常發生的。但絕不是越不平衡越好。如果任這種不平衡性不斷擴大,經濟生活就會陷于失衡狀態,使建設事業受到損害。鄧小平的一個重大歷史功績,就是在自覺把握從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規律的基礎上,提出了全面穩定協調發展的理論,就是這個理論,使我們真正走出了“大躍進”的誤區,使我國的經濟發展走上了持續發展的康莊大道。
在鄧小平的發展觀念中,再一個重要思想是發展的臺階性。波浪式前進,是事物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但在實際生活中,由于種種原因,往往使這種“波浪”上下差距很大,破壞了事物發展的協調性,造成了很大的損害。鄧小平在經濟建設中,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在堅持波浪式發展的前提下,倡導了發展的協調性,又融進了可持續發展的因素,提出了臺階式的發展樣式。他認為,在經濟發展中,人們可以利用有利時機和條件,加快發展;當出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之后,就要整頓一下;然后再發展,使經濟上一個新臺階。這是鄧小平對波浪式前進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
在鄧小平的發展觀念中,還有一個重要思想,就是發展的跨越性。世界各國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在經濟上我們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還有很大差距。在這樣的情勢下,鄧小平告誡我們,決不可跟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后面,亦步亦趨地爬行,而要借鑒他們的管理經驗,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發揮我們自身的優勢,實行跨越式發展。跨越式發展在歷史上就有過。當今時代,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和高科技迅猛發展的形勢下,更為我國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們只有利用有利條件,實行跨越式發展,才能實現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
在鄧小平的發展觀念中,還有一個重要思想,就是發展的前進性。所謂前進性,就是事物運動的總趨勢是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新事物取代1日事物是必然的。在鄧小平看來,資本主義以其歷史的進步性取代了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也必然被更高級的社會形態——社會主義所代替,并逐步向共產主義邁進。現在的社會主義還處在資本主義的包圍中,還處于發展的低潮時期,在它前進的道路上,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還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曲折,但它的勝利卻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根本的原因,就是它是符合歷史必然性的社會形態。發展的前進性,是共產黨人偉大理想的辯證法支柱,而正是這種理想信念,鑄就了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開拓著歷史前進的道路。
四、具體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十三)在鄧小平方法論理論中,不僅有頭腦和基干,還有具體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具體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同具體的歷史條件、工作環境、實踐特點、自身的經歷和素質等緊密相聯的,是具體規律的方法論表現。具體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以方法論的靈魂為指導的,是受基本方法論原則制約的,它更貼近生活、貼近現實、貼近工作實踐,因而更具有基礎性作用。鄧小平具體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個巨大的寶庫,現擇其要者談點體會性認識。
(十四)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是鄧小平把矛盾觀點轉化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個范例。他在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兩手抓”。如一手抓對外開放、搞活經濟,一手抓打擊經濟犯罪;,手抓經濟改革,一手抓懲治腐敗;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等。形成了鄧小平具體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個重要特征。現在兩手抓已經形成了一種普遍意識,這是鄧小平方法論思想深入人心的表現。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就是要求全面地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反對片面性。在一段時間內,我們注重了經濟建設,但放松了思想教育,犯了一手硬、一手軟的錯誤,給工作造成了很大損失。鄧小平就是總結了這個經驗教訓,提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原則的。江澤民同志在談到改善我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時,總是把堅持全面性、反對片面性放在突出地位,他要求人們,對形勢既要看到有利方面,又要看到不利因素;對工作既看到成績,又看到不足;對人既看到優點,又看到缺點。這同鄧小平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就是要求辯證地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反對實際工作的形而上學。所謂辯證地看問題,就是堅持矛盾辯證法,一手抓對立面的斗爭,一手抓對立面的統一,并把兩者結合起來,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往往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絕對對立起來,否認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滲透,甚至把同資本主義國家做買賣,也稱乏為“賣國主義”。針對這種情況,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是根本對立的,但又有前后相繼與互相合作的一面;我們應該學習資本主義的管理經驗和先進技術,發展我們自己,使社會主義贏得對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并最后戰勝資本主義。這是在實際工作中把對立和統一辯證地結合起來的一個典范。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就是要求人們在實際工作中認識本質,抓住關鍵,反對“眉毛胡子一把抓”。在辯證法看來,矛盾著的兩個方面是不平衡的,主要矛盾方面規定事物的性質,次要矛盾方面影響事物的發展,只有抓住重點,并把重點和一般統一起來,才能把工作做好。鄧小平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提出了兩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命題:一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是穩定協調地發展,就是把重點和非重點結合起來的典范。有人稱:鄧小平的歷史觀,是以生產力為基礎的社會全面發展的歷史觀,這是很有道理的。道理就是重點和全面的統。
(十五)從政治上看經濟問題,從經濟上解決政治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是政治的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鄧小平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提出的從政治上看經濟問題,從經濟上解決政治問題的方法,就是建立在這一理論基礎之上的,或者說,就是這一理論的方法論表現。
鄧小平說:“在經濟問題上,我是個外行,也講了一些話,都是從政治角度講的。”這就是從政治上看經濟問題的方法。這一方法的基本含義是:要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必須維護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社會的政治穩定是壓倒一切的,否則,就什么都搞不成;要保持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政治方向,就要加強經濟建設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完成經濟工作的保證,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條件下,經濟建設就是最大的政治,因為它決定國家的前途命運,決定黨的生死存亡。為此,鄧小平提出:什么時候都得講政治。江澤民同志則順應這個思路,提出了講政治的基本內容:政治方向,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政治紀律,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形成堅定的政治意識和能力,才能真正堅持從政治上看經濟問題。
鄧小平指出:不僅要善于從政治上看經濟問題,還要善于從經濟上解決政治問題,特別是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期。這一方法的基本含義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決定政治,只有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才能鞏固人民民主專政,才能維護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社會的政治穩定固然是壓倒一切的,但政治的穩定,歸根結底要靠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國家安全是當代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而只有發展經濟,才能奠定國防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問題是個大政治問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而這個問題在當代的集中體現就是發展經濟,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歸根結底,還是鄧小平說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要真想社會主義,就要發展經濟,要真心為共產主義而奮斗,就要為其實現奠定物質基礎。
(十六)要有大局意識,要從大局著眼。鄧小平作為黨的領袖,一個最為重要的特點,就是胸襟開闊,洞察大局,抓住根本,把握方向。他既有顧全大局的觀念,又有綜觀大局的眼界,更有把握大局的能力。他決不為復雜的現象所迷惑,也不會在眼前的小事上糾纏,總是比別人站得高些,看得遠些,能從大局出發進行戰略思考,能從大局出發提出戰略舉措,從而領導全國人民防危涉險,克服困難,勝利前進。
鄧小平從全局著眼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把中國看做世界的一部分,站在全球的高度看中國。他每逢提出一項重大決策,總是先分析國際形勢,然后解析中國的現實和要求,并把二者結合起來作為決策的客觀根據。他站在當今時代的高度,從和平與發展的主題出發,論證了把發展經濟放在國家發展的中心地位;同樣,我軍建設的戰略性轉變,也是以這個時代特征為根據的。這是鄧小平留給我們的一份珍貴的方法論遺產。
鄧小平從全局著眼的另一個表現,就是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確定國家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把經濟搞上去”看做大局。全國各條戰線,只能維護這個大局,順從這個大局,在這個大局下行動,決不允許干擾這個大局,妨礙這個大局,否則就要鑄成大錯。并告誡我們“把經濟搞上去”,這就是黨的基本路線的實質,它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只要不發生大的戰爭,這一點是絕不能改變的。
鄧小平著眼大局的再一個突出表現,就是既要著眼現實,又要放眼未來,把現實和未來統一起來,對重大問題進行戰略思考。大局意識轉化為方法就是戰略思維。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的鄧小平理論,基本路線,還有江澤民同志提出的基本綱領和基本方針,都是從大局出發進行戰略性思維的結晶。而鄧小平以及江澤民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就是這種戰略思維的實際表現。這些是我們絕對不可忘記的,否則就會走到邪路上去。
(十七)抓住機遇,及時決策。鄧小平具有強烈而敏銳的機遇意識。“機會要抓住,決策要及時”是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要特點。他痛心我們過去眼睛只盯住階級斗爭,失去了許多發展的機會,影響和延緩了國家的經濟建設過程,現在決不可再失去難得的大好時機了。如果我們再重復歷史的錯誤就有被開除“球籍”的危險。
機遇不是虛無飄渺的東西,而是可以認識和把握的。在馬克思主義看來,機遇是必然性中的偶然性,或者說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在必然性通過偶然性實現自身的過程中,會遇到有利條件,也會遇到不利條件;而當有利條件出現時,發展的機遇就到來了。從這種意義上說,機遇也是必然性在一定條件下的表現。機遇是客觀的,但能否抓住機遇,則決定于人們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馬克思主義就是人們把握時機的武器。機遇屬于掌握了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而實現規律的人。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機遇具有自身的特點。一是機會難得。就我們中國來說,發展總是在不斷地克服困難中前進,給予我們大發展的機會并不多,而當這種機遇出現時,如果我們沒有抓住,那就十分可惜了。成就屬于善于抓住歷史機遇的人。一是稍縱即逝。就是說,機遇持續的時間是短暫的,如果機會出現了,不能立即敏銳地抓住,時機就錯過了。正如鄧小平所說:我就擔心喪失機會,不抓呀,看到的機會就丟掉了,時間一晃就過去了。一是機遇的條件性。機遇總是在一定條件下出現的。只有科學地分析事物發展中條件的變遷,才能把握住事物發展的機遇。鄧小平說,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決定于兩個條件,一是國內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一是國際相對的和平環境,現在就是我國發展的最好機遇,一定要抓住不放。
所謂抓住機遇,不僅表現于看到機遇,而更重要的是要及時決策,利用機遇,發展自己。如果看到了機遇,而無及時決策,那等于沒有抓住。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就是這一思想的歷史見證。在粉碎“四人幫”之后,鄧小平領導全黨總結歷史經驗,出現了“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大好局面;同時又看到時代的主題已經發生了變遷,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保持相對和平是可能的。于是鄧小平敏銳地意識到:歷史將給中國一個大發展的機會。據此,鄧小平相繼創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提出了以“三步走”為代表的諸多國家發展戰略,實行了一系列的方針和政策。正是鄧小平這一整套的重大決策,實現了社會主義事業的大發展。鄧小平是實現“抓住機會,及時決策”的大師。
(來源:《求是》200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