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市紅:鄧小平關于發展我國旅游業的深刻思考
20世紀70年代以前,我國還沒有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旅游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鄧小平以世界眼光、戰略思維內審我國國情,外察世界生產力和新興產業發展趨勢,最早、最深刻、最透徹地認識到旅游業對于實行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作用,明確提出和解決了當代中國為什么要發展旅游業和怎樣發展旅游業等重大問題。在鄧小平的直接指導和推動下,我國旅游業走上了崛起、騰飛和大發展的新道路。
一、立足中國國情,深刻把握世界生產力和新興產業發展趨勢,提出和解決了當代中國為什么要發展旅游業的問題
鄧小平提出發展旅游業與他對我國改革開放的總體設計密切相關,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重大指導方針密切相關。
(一)解決外匯資金緊缺是鄧小平提出發展旅游業的最初原因。鄧小平集中思考、大力倡導發展旅游業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這段時期,對外開放的初期工作——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的工作全面展開。外匯資金緊缺是當時非常突出的一個問題。1977年11月17日,鄧小平第一次談到發展旅游業問題,就點明了發展旅游業的主要目的——“多搞點外匯,爭取進口些大設備”。他說:“有位華僑對旅游事業提了很多意見,……他說中國把旅游事業搞好,隨便就能掙二三十億外匯。用這些外匯進口大中型設備有什么不好?”1978年10月9日,鄧小平同旅游總局、民航總局負責人算了一筆賬:“一個旅行者花費1000美元,一年接待1000萬旅行者,就可以賺100億美元,就算接待一半,也可以賺50億美元。要力爭本世紀末達到這個創匯目標。”100億美元,比當時全國外貿出口商品的總額還要多,是當時許多人想都不敢想的目標,體現了鄧小平的眼界、胸懷和氣魄。1978年11月初,鄧小平出訪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這些國家旅游業所產生的巨大經濟效益,進一步堅定了他大力發展我國旅游業,以旅游業為突破口解決外匯資金短缺的決心。回國后不久,他再次強調:“旅游事業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旅游賺錢多,來得快。”鄧小平的這一設想,也得到陳云的大力支持。1978年12月,陳云在中央工作會議東北組的發言中指出:“旅游項目必須優先安排,要同引進重要項目一樣對待。”“旅游收入實際是‘風景出口’,而且可以年年有收入,一年比一年多。”
(二)解決就業問題是鄧小平提出發展旅游業的又一個重要原因。“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日益嚴峻的知青就業問題,引起鄧小平的高度重視,他開始思考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就業問題,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回城市問題,這些都是社會、政治問題,主要還是從經濟角度來解決。”1978年2月1日,在與四川省委負責人談話時,鄧小平提出了通過發展旅游業解決返城知青就業問題的建議:解決下鄉知識青年問題,要開辟一些就業門路,比如發展旅游事業,可以用很多人。一年后,他進一步強調說:“旅游業發展起來能夠吸收一大批青年就業。”
(三)提出發展旅游業,還基于借鑒國外經驗,逐步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思路、調整產業結構的考慮。通過認真研究、論證發達國家現代化的進程和發展規律,鄧小平認識到,“由于解放以前的歷史狀況,也由于第一個五年計劃以后長期急于求成,我們的經濟一直存在著比例嚴重失調的問題”。1978年4月13日,鄧小平在同方毅、胡喬木等人談話時指出:我們發展的領域要很好研究一下,開辟什么領域,哪些方面會增加。我們還有很多領域沒有開辟,比如旅游事業。要研究一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結構。我們現在的結構是工農業技術落后的結構,現代化以后,這個結構肯定就不行了,構成比例肯定要變化。生產率提高了,就逼著我們改變結構的比例。半個月后的4月30日,他進一步指出:“旅游業可以大大發展,算是一個新行業。最大的行業,還是建筑業。為人民日常生活服務的行業都應當發展。飲食業發展了,就可以減少家庭勞動。足球也可以發展,也是一個行業嘛。可以組織一些國際比賽,既可以滿足人們的需要,又增加了收入。”1979年1月17日同工商界領導人談話時再次強調了這一觀點:“現在國家計劃想掉個頭。過去工業是以鋼為綱,鋼的屁股太大,它一上就要擠掉別的項目,而且資金周轉很慢。要先搞資金周轉快的,如輕工業、手工業、補償貿易、旅游業等,能多換取外匯,而且可以很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思想,是發展思路的轉變。在鄧小平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我國開始逐步改變長期忽視發展第三產業的狀況。
二、遵循旅游業和現代經濟發展規律,深刻闡述了怎樣發展中國旅游業的重大戰略
鄧小平遵循旅游業和現代經濟發展規律,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旅游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推動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戰略。
(一)要把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經濟產業來發展,要千方百計地賺錢。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社會化大眾旅游為標志的現代旅游業普遍而持續地發展起來,旅游業成為超過鋼鐵工業、石油工業和軍火工業的朝陽產業。受歷史條件的限制,20世紀70年代以前,我國還沒有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旅游業。1949年11月成立的中國旅行社和1954年成立的中國國際旅行社的真正職責相當于政府的兩個職能機關,只負責接待回國探親的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和來訪的“外賓”。兩家旅行社不僅規模很小,也不講求經濟效益。1978年我國的旅游外匯收入只有2.6億美元。與此同時,我國的國內旅游僅有小規模的差旅和公務活動,市場格局單一薄弱。更有甚者,在不少人的觀念中,游山玩水是剝削階級的腐朽生活方式。
針對這種狀況,鄧小平明確提出:“搞旅游要千方百計地增加收入。既然搞這個行業,就要看看怎樣有利可圖。”還“要搞多賺錢的東西”1979年7月,75歲高齡的鄧小平用了五天時間,游覽了黃山的風景名勝。7月15日下山以后,他就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問題發表重要談話,即著名的“黃山談話”。在這次談話中,鄧小平深入細致地提出了許多賺錢的具體辦法。他說:每個賓館要搞小賣部。祁紅世界有名,祁紅、綠茶搞小包裝,包裝一定要搞漂亮,當紀念品。安徽的紙、墨、筆、硯,也要搞好包裝,賺外匯。文房四寶,要包裝得很好,一套一套的,可以多賣一兩倍價錢。還要搞些好的黃山風景照片、畫冊,搞一套黃山風景明信片,讓游客買去作紀念。小賣部賣茶、紙、筆、墨、硯、畫冊、工藝品,可以規定收美金、日元,定國際價格,大有買賣可做。他還提出,要加強對旅游景區景點的宣傳介紹:“要有點雄心壯志,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
(二)要從整體上謀劃旅游業的發展,把旅游業作為一個綜合性的行業來搞,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旅游業是一個涉及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諸多內容的綜合性行業。鄧小平敏銳地抓住旅游業的行業特點:“旅游這個行業,要變成綜合性的行業。”針對當時制約我國旅游業發展的突出問題,諸如交通不便、住宿條件差、旅游服務質量差等問題,他提出:“搞旅游要把旅館蓋起來。下決心要快。”“要搞好旅游景區的建設,要有電、有路、有旅館”。鄧小平還富有遠見地提出:“發展旅游要和城市建設綜合起來考慮。”“新加坡的城市建設值得我們參考。公路搞立體交叉,可以搞兩層、三層的。北京到十三陵、長城可以修高速公路,也可以用直升飛機,還可以安排幾個專列,邊走邊看。”
(三)要大膽地利用外國的資金和智力,學習國外旅游業的先進經驗和經營管理方法,盡快打開旅游業的局面。經濟基礎薄弱,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嚴重不足,經營管理知識和經驗嚴重缺乏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旅游業的實際情況。針對這種狀況,鄧小平提出:“利用外資建旅館可以干嘛!應該多搞一些點。昆明、桂林、成都都可以搞,一個地方設一兩千個床位。”“搞旅游,經理看來要請人,城市規劃設計也要請人。有些華僑愛國心很強”,要“發揮他們的作用”。正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一批批由外商獨資、中外合資的旅游飯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中華大地上。不僅在吸收國際先進管理經驗方面發揮了重要的先導和示范作用,也較快地提升了我國旅游業的經營管理水平。
(四)搞旅游的關鍵是搞好服務。鄧小平認為:搞旅游,第一是服務態度,服務搞不好,就沒有競爭能力。“服務員要有點外語知識,導游要有章程”;“要搞一些培訓班,培養翻譯、導游、經營管理人員,甚至服務員”。在“黃山談話”中,針對黃山實際情況,還提出:對黃山要好好整頓。主要是服務質量不好。第一是臟。賓館一要清潔衛生,房子要干凈。每個房間要有浴室,保證熱水供應。房間的設備、床單、枕巾要每天換。伙食也要很好地研究,要適合外國人的口味,外國人喜歡吃小牛肉,你們可以搞幾個養牛場,這樣旅客來了就可以喝鮮牛奶,吃奶酪。總之,一定要搞得使游客方便。
(五)要重視保護旅游資源,搞好綠化,治理污染,美化環境。1973年10月,鄧小平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參觀游覽廣西桂林漓江時,一些電廠、造紙廠把大量污水排進漓江的情景,令他深感痛心。后來,他不止一次談到漓江水被污染的問題,說:“桂林那樣的好山水,被一個工廠在那里嚴重污染,要把它關掉。”在規劃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戰略時,鄧小平把保護旅游資源,搞好綠化,治理污染,美化環境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他多次提醒有關部門,要保護風景區:“一定要保護好西湖名勝”;新疆天池“風景不錯,要保護好”;“蘇州園林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一定要好好加以保護。蘇州作為風景旅游城市,一定要重視綠化工作,要制定綠化規劃,擴大綠地面積”;“要處理好保護和改造的關系,做到既保護古城,又搞好市政建設”。
(六)要解放思想,大膽改革,用管理經濟的辦法來管理旅游業。1978年10月9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泛美航空公司董事長威廉·西威爾前,同旅游總局、民航總局負責人談話時,從發展旅游的角度,提出了民航業的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第一,中國民航可以同美國民航進行合作,簽訂合作協議;第二,同意美國方面提出的幫助我國建5000個房間的旅館,認為還可以再多一點;第三,可以考慮將廣州白云機場作為美國航空公司的備降機場;第四,同意泛美航空公司做我國旅行社的代理人。這幾條體制上的突破,在當時來說,是大膽的決定,重大的改革,意義非凡。鄧小平還特別提出要注重培養和使用旅游人才,要引入競爭機制,改革分配制度。他說:“旅游局要用人得當,要有一些有闖勁、有干勁、有辦法的人,只憑資格不行。”“旅館、飯店的服務員,凡是服務得好的,不管年齡大小,工資待遇都要提高。”“工作人員要實行按勞分配,年終利潤多還可以發獎金。”他還提出大力發展旅游業,可以多搞幾個旅游公司,“公司之間可以互相競賽,賺錢多的工資就要多,搞得好的年底可以拿雙薪”。
(七)要通過發展旅游業,使群眾的生活盡快好起來,達到富民的目的。鄧小平認為,發展旅游業,能多換取外匯,還可以很快提高人民生活。在“黃山談話”中,他開宗明義地點出:“黃山是發展旅游的好地方,是你們發財的地方。”他語重心長地對中共安徽省委和徽州地委負責人說:你們這里要解放思想,開動機器,廣開門路,增加收入。這里的資本就是山,要靠山吃山,要以旅游為依托發展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要很好發展竹木手工生產,搞好竹編生產,搞些好的竹編工藝品,每件收幾個美元。要種菜,你們的絲瓜很好。石雞,外國人肯定喜歡,做好了,可以賣幾十個美元。他滿懷信心地說,你們物產很豐富,這個地方將來會是最富的地方。
三、鄧小平關于發展我國旅游業的思想,充分體現了他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的思想方法
鄧小平關于發展我國旅游業的思想,既高瞻遠矚又腳踏實地,既著眼全局又解決實際問題,不僅為開拓我國旅游業確定了總體框架,也為旅游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體現了鄧小平對世界生產力和新興產業發展趨勢的敏銳洞察力。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還不懂得什么是現代意義上的旅游,旅游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幾乎不占什么位置時,鄧小平敏銳地把握世界先進生產力和新興產業發展的趨勢,認識到包括旅游業在內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實現我國現代化的重要意義,并發出了旅游事業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的號召,使人振聾發聵,耳目一新,體現了鄧小平對世界生產力和新興產業發展趨勢的敏銳洞察力。
(二)體現了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中國國情出發,善于改革創新的思想風格。要把旅游業當作經濟產業來辦。通過發展旅游業達到“發財”、“賺錢”、“富起來”的目的,是鄧小平在思考發展中國旅游業時反復談論的話題。這是他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我國旅游業處在初創時期的實際,經過慎重思考提出來的。這些實際、鮮活的設想打破了長期束縛人們頭腦的陳舊觀念,指導我國旅游業從“事業接待型”走向了“經濟創匯型”、“經濟產業型”,確立了旅游業的產業地位。1981年,國務院第一次組織召開全國旅游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旅游事業是一項綜合性的經濟事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一項不可缺少的事業。198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旅游業確定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2006年,中國旅游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把旅游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
(三)體現了鄧小平求真務實、善于解決實際問題的工作作風。鄧小平關于發展我國旅游業的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從《鄧小平年譜(1975—1997)》披露的材料看,鄧小平曾經30多次談到旅游業問題,涉及旅游規劃、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旅游景區建設、旅游服務配套設施、旅游人才、旅游商品等旅游業發展的諸多領域,體現了鄧小平對旅游經濟發展內在規律的深刻把握,為建設中國特色旅游業指明了方向。改革開放以來,旅游業成為我國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興產業之一,并成為支撐我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從1978年到2008年,在短短30年時間里,我國從世界旅游業的小國、弱國步入了旅游大國的行列。旅游外匯收入從1978年的2.63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408億美元,年均增幅達18.3%。旅行社數量從2家增加到20691家,星級酒店數量達到1.5萬家,旅游景區超過2萬個。30多年來,旅游業實現了鄧小平提出的造福人民、轉變經濟結構、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的目標。
(四)體現了鄧小平高瞻遠矚的遠見卓識和戰略思維。在20世紀末創匯100億美元,旅游開發建設要與城市建設配套,以旅游業為龍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逐步轉變我國的產業結構,都是鄧小平戰略眼光的具體體現。在設計中國旅游發展戰略時,鄧小平把保護環境放在了重要位置,反復強調要保護風景區,搞好環境等等,不僅為我國旅游業指明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也充分體現了鄧小平思考旅游問題的遠見卓識和戰略思維。鄧小平不僅是我國現代意義上旅游業的開拓者和直接推動者,也是我國旅游業理論的奠基者。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鄧小平關于發展我國旅游業的思想依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