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024国产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无码影片在线播放,日韩和欧美aaa片,欧美性欧美巨大黑白大战

論任弼時關于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思考

作者:    發布時間:2017-09-08   
分享到 :

論任弼時關于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思考

楊升祥

任弼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新中國建設初期,對黨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意義、主要途徑和關鍵環節等進行了深度思考,在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基礎上深刻闡明,中國共產黨能夠擔當歷史使命,并在艱難曲折的進程中歷久彌堅,就在于始終保持黨同群眾的血肉聯系。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永葆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的基礎。

一、黨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重要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中國共產黨把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統一于黨領導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事業之中,生動地體現在黨帶領人民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奮斗之中。任弼時強調:“我們的黨是已經與群眾密切聯系起來的黨,而且仍然為與廣大群眾取得密切聯系而斗爭。我們黨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與廣大群眾有密切的關系,就在于它得到廣大群眾的擁護。”【《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6頁。】這些論述對于新形勢下密切黨同群眾的血肉聯系仍具有重要意義。

(一)密切聯系群眾是正確領導和決策的需要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保持黨同群眾的密切聯系,是黨長期在敵我力量懸殊的艱苦環境里進行革命活動之寶貴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是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艱辛探索中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深刻把握。密切聯系人民群眾,是黨正確領導和正確決策的需要。

正確的領導源于群眾。列寧指出:“先鋒隊只有當它不脫離自己領導的群眾并真正引導全體群眾前進時,才能完成其先鋒隊的任務。”人民群眾是黨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黨的力量和智慧的源泉。任弼時指出,黨的領導是否正確,是否不脫離群眾,關鍵在于“黨的一切政策和決定之是否正確,要看它是否符合于群眾的利益與群眾的要求,是否能夠得到群眾的擁護,并能夠動員群眾積極起來去奮斗去實行”。因此,黨員干部要“經常面向群眾,經常關心群眾的生活,善于去傾聽群眾的呼聲和了解他們的迫切需要,善于去總結群眾斗爭的經驗并找出其教訓和規律,再去指導群眾的行動。”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黨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密切聯系人民群眾,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重大成就。任弼時指出:“群眾的創造力量是非常偉大的,只要依靠群眾,任何困難問題都有辦法可以解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只要我們黨始終堅持群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聯系,必將譜寫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

正確的決策源于群眾。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要求是黨制定的方針、政策的基礎,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任弼時指出:“凡屬正確的領導意見,必須是從群眾中集中起來的,又向群眾中堅持下去的意見。”每個黨員干部都要堅持群眾路線,糾正一些嚴重脫離群眾的傾向。“有些同志所擬的計劃或決定,不是經過詳細的調查研究,不是從總結群眾實踐斗爭的經驗產生的,常常是只憑主觀,只憑感想,只憑書本去決定政策,自然要成為不切實際的空論。他們在執行上級一般的決定時,常常不善于根據當地情況去研究具體實現的辦法,而是簡單地用強迫命令的官僚主義辦法去完成。在執行過程中發生困難時,又常常是眼睛向上,等待辦法從上面降臨,自己完全失掉主動性和創造性。”【《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3頁。】在新形勢下,我們要注重從群眾的實踐中總結經驗,為黨的決策提供實踐依據;注重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注重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

(二)密切聯系群眾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需要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上的活動和思想都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頁。】理論聯系實際既包括以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世情、國情和黨情,也包括聯系人民的生產生活實踐,這樣才能認識和把握客觀規律。對于以人民利益為最高準則的中國共產黨而言,理論聯系實際的主要方面,就是聯系人民創造世界的偉大實踐,根本目的就是代表、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員干部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堅持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生活上關心群眾。把不斷滿足人民的新訴求作為黨的理論需要聯系的最大實際。任弼時指出:“學習馬列主義理論的目的,就是為了從這些學習中能夠得到方法,得到經驗,去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問題。”【《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3頁。】因此,必須善于總結群眾的經驗,找出其中的規律。“當著我們抓到了規律后,便使我們的行動由盲目的變為自由的,有明確的方向,并按一定的計劃前進。”“我們天天要領導群眾行動,就天天需要理論來指導。這種理論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從群眾中來的,是把群眾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把群眾盲目的實踐,變成自覺的有目的的行動,這就是有理論指導的實踐。這就真正使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真正使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真正使馬列主義具體化、中國化,并有新的發展。”【《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3304頁。】因此,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是密切聯系群眾,在聯系群眾中促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密切聯系群眾是理論聯系實際的保證。任弼時認為,黨的政治路線是根據各個歷史時期的形勢和任務而制定的,其內容和要求是隨著形勢和任務的變化而變化。但是,黨根本宗旨是不變的。黨的組織路線是由政治路線決定的,并為其服務。黨的組織路線的內容也隨著形勢和任務的變化而變化,但是,依靠群眾,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這一點是不變的。衡量黨的政治路線、組織路線正確與否,就是看它們能否最大限度地發動和組織群眾,以實現廣大人民的利益。密切聯系群眾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保證,因為,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實踐中來,而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形成的正確思想只能是從群眾中來。詳細調查研究群眾生活,了解群眾的意見和要求,集中群眾的智慧和經驗,促進領導與群眾相結合、民主與集中相結合、一般與個別相結合,以形成符合群眾需要的系統意見,才能制定和實行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密切聯系人民群眾,既是用馬列主義指導群眾實踐的要求,也是在“領導群眾實踐中發展馬列主義”【《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4頁。】的要求。

(三)密切聯系群眾是增強黨性修養的需要

黨性是政黨階級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現。不同政黨代表不同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具有不同的黨性。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和人民群眾的忠實代表,其黨性修養是指共產黨員按照黨性原則進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堅持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是黨性修養的基本內涵和明確要求。

密切聯系群眾是黨性修養的基本要求。任弼時認為,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人民群眾謀解放。“所以我們在一切工作中,都要從照顧群眾的利益出發,從照顧群眾的經驗出發,從依靠群眾的力量出發。要密切黨與群眾的聯系,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與群眾融成一片。這就是我們所要求每一個黨員應有的群眾觀念,同時也是每一個黨員有無黨性的起碼條件。”【《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4頁。】黨的性質要求每個黨員應當置身于人民群眾之中,想人民群眾之所想,急人民群眾之所急,解人民群眾之所難。任弼時指出:“今天,在我們許多黨員干部中還非常缺乏這種群眾觀念。他們在處理一切問題時,常常表現其觀念上沒有群眾,或只有抽象的模糊的群眾,而沒有具體的斗爭的群眾。他們沒有從調查研究群眾的實踐中去想辦法,而是從感想從書本上去想辦法。沒有想到他們所決定的東西,是否符合于群眾的需要,是否能得到群眾的擁護,是否能動員群眾自覺地積極地起來去實行。”【《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4305頁。】他們沒有站在群眾之中,而是站在群眾之上,去強迫命令,必然不能做好工作。必須糾正脫離群眾,不符合黨性要求的錯誤。

密切聯系群眾是增強黨性修養的重要任務。任弼時認為,提高黨性修養,堅持群眾路線,密切聯系人民群眾,必須加強三個方面的研究和落實:一是做出正確決定,必須汲取群眾的實踐經驗。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了解群眾的實踐與經驗,為黨組織正確做出決策奠定群眾基礎,提供實踐依據。二是正確地執行決定,必須依靠人民群眾。黨組織在領導群眾執行決定的過程中,必須依靠群眾的支持和幫助,才能有效地落實決定。三是檢查執行決定情況,必須有群眾的直接參加。要聽取群眾對于落實決定的意見和建議,是否反映了群眾的要求和意愿。所以,正確地做出決定、正確地執行決定、正確地檢查決定落實情況,都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積極引導群眾,緊緊依靠群眾,大力組織群眾,才能實現黨的正確領導。因此,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與群眾建立密切的聯系,經常使我們黨的威信在群眾面前提高起來,使得廣大群眾信賴我們的黨,”為增強黨的力量而奮斗,“這是測量黨性的一個主要標志”【《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6237頁。】,也是每個黨員增強黨性修養的重要任務。

二、黨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主要途徑

列寧指出:對于執政黨而言,“最嚴重最可怕的危險之一,就是脫離群眾”【《列寧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2頁。】,“哪里有群眾,就一定到那里去工作。”【《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3頁。】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堅持向人民群眾學習,始終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力引導和依靠人民群眾,才能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這是黨緊密聯系群眾的重要途徑。

(一)要善于向人民群眾學習

社會實踐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共產黨不僅要根植于人民,造福于人民,還要向人民學習,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這是黨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發展的根本要求。任弼時指出,為了更加密切黨與群眾的聯系,共產黨員要善于向人民群眾學習。我們只有先向群眾學習,才能有辦法指導群眾的行動。

共產黨員要善于向人民群眾學習。堅持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這是黨員干部密切聯系群眾,做好群眾工作的基本要求。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為了指導實踐,并為實踐提供理論依據;我們向實踐學習是獲取實踐經驗,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檢驗我們的理論是否正確,并為開展工作提供實踐依據;我們向人民群眾學習是為了把理論成果、實踐經驗運用于汲取人民群眾的智慧,凝聚人民群眾的力量,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19493月,任弼時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隨著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黨的建設方針轉向以城市和工業為重點,因此,向人民群眾學習,與工農建立密切聯系,才能依靠工人階級,鞏固工農聯盟,加快經濟建設。黨的基層組織要“經常檢查黨員的工作,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嚴格執行黨的紀律,這對于改善黨與群眾聯系是很重要的。”【《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73頁。】這是實現黨的工作重點轉移,指導新中國建設的要求;是依靠人民發展生產,增加物質財富的要求;是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要求。這“對于我們黨將要在全國范圍成為執政黨的時候是特別重要的。”【《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73頁。】

共產黨員向人民群眾學習是長期的任務。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認識真理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無止境。人民群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擁有巨大的創造力,人民群眾在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中具有無窮的智慧和潛能,這是共產黨人深厚的學習資源。任弼時指出:“共產黨員要了解情況和掌握政策,必須虛心向群眾學習”【《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2頁。】,才能正確認識問題與解決問題,才能把工作做好。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都強調向人民群眾學習,這是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深刻認識。向人民群眾學習不是一陣子,而是一輩子;不是事業順利發展時口號,而是解決困難和問題的真諦;不是做表面文章的需要,而是求真務實的前提。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這是黨的寶貴歷史經驗。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健全向人民學習、向實踐學習的制度和機制,是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從各項實際工作中認識規律、掌握方法的重要保證。

(二)要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

馬克思曾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頁。】這是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理論依據和實踐要求。19417月,任弼時指出:“要深刻認識和了解無產階級的利益是我黨的最高利益,應當用無限的忠實性和堅定性為這個利益服務。”【《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3頁。】堅持為人民謀利益,這是對每個黨員干部的根本要求,也是保持黨同群眾密切聯系的主要途徑。

堅持為人民謀利益,才能與群眾建立密切聯系。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指出:“‘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頁。】在抗日戰爭時期,任弼時多次指出:我們黨是“為廣大勞動群眾謀利益的黨,是領導廣大群眾為自身求利益求解放而進行革命斗爭的黨。”【《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6頁。】如果哪個黨組織不能代表人民利益,就會脫離群眾,失掉群眾,就等于失掉了基礎,失掉了斗爭力量。哪個黨員不能為人民辦事,就會減弱自己的作用,減少一份力量。各級黨組織要認真解決人民生產生活的問題,人民才會擁護它,才能鞏固邊區政權的群眾基礎。這是黨與群眾建立真正的密切聯系,提高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贏得人民群眾對黨的信賴,使黨的力量不斷壯大的重要途徑。在抗日根據地,黨要維護人民利益,著力發展生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敵占區,黨也要“注意到在可能范圍內求得改善群眾生活,不提過高口號與要求,并且采用合法方式,使群眾改善生活的要求能夠順利地實現。”【《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4頁。】只要我們堅持為人民謀利益,就能與群眾建立密切的聯系,就能夠取得全民族抗戰的勝利。

兼顧不同階層和群體的利益,才能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在抗日戰爭時期,任弼時指出,在各階層群眾的抗日斗爭中,工人階級抗日是積極的;農民的抗日斗爭也是極為活躍的;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在抗日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婦女和兒童在抗日中積極進行戰地服務和宣傳慰勞工作。民族資產階級在日軍入侵后受到很大損失,希望戰勝日本,但對抗戰勝利的信心是不堅定的。一部分大地主和紳士被日本利用,在敵占區組織偽政府。中小地主在敵人殘暴政策下,對抗戰表示同情,在游擊區他們還把部分糧食供給游擊隊。我們既要關注工人、農民、學生和知識分子等階層的利益,保護其抗日積極性,也要兼顧民族資產階級、中小地主的利益,把他們團結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中。“我們黨今天所執行的統一戰線政策和其他的社會政策,像減租減息又繳租繳息,像改善工人待遇又要資本家可以賺錢牟利,”“這些具體政策,都是從照顧絕大多數勞動人民的利益出發,同時也照顧了少數地主資本家的利益”【《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0頁。】。這是同日本侵略者持久斗爭的需要,是全民族解放利益的要求。兼顧不同階層的利益,才能密切聯系群眾,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三)要引導和依靠人民群眾

任弼時認為,黨對人民群眾的正確引導是建立在“黨真正掌握了馬列主義的武器,真正與人民有密切的聯系,根據群眾的需要,按照群眾的覺悟程度,而提出主張和政策;同時又要通過群眾去實現它,使群眾真正認識與接受黨所提出的主張,并為這個主張而進行斗爭。”【《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0頁。】黨要引導和依靠人民群眾,必須堅持和發揚人民民主,必須發揮黨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政治優勢。

貫徹群眾路線要堅持黨的領導和民主集中制。任弼時指出,在抗日戰爭中,只有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保持黨的政治優勢,才能保證黨對陜甘寧邊區及各抗日根據地“三三制”政權的領導。“建立‘三三制’政權并不是要放棄政權中黨的領導作用;相反的,我們要鞏固這種領導。”【《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1頁。】保持共產黨員在“三三制”政權中三分之一的比例,加強對人民中的進步分子和中間分子的領導,并爭取一切革命組織和群眾團體執行黨的政策,實現黨的主張。一方面,黨不是命令這些組織同意黨的主張,而是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采取民主的方法做出決定。另一方面,這些組織里的黨員,在其組織內部必須努力解釋黨的主張的正確性,爭取其組織能夠接受黨的主張。這是黨引導和依靠人民群眾,實行黨的各種政策和決定,奪取抗戰勝利的任務和要求。邊區的黨和政府要在組織群眾進行經濟、文化和軍事等建設中,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相信和依靠群眾,制定計劃,認真執行,定期檢查,同邊區的老百姓一起辦好邊區的許多事情,這就是在邊區實行群眾路線和民主政治的實質。

在堅持和發展民主政治中加強與群眾的聯系。任弼時指出,陜甘寧邊區的政權“是民主的政權,是中國最進步的民主政治,也是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其一,它“是由人民選舉出來的,人民已經直接參加政權的管理。”其二,“人民選舉出來的政府,又是為人民辦事的,組織人民的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3頁。】我們不能否認邊區民主政權在內容和形式上還存在許多缺點,比如選到政府中的有些人員還不能真正替人民辦事;有的本來是工農出身的人員沾染統治階級剝削意識,利用其地位剝削與欺壓老百姓;個別反共特務分子鉆進政權機關,利用時機進行破壞與暗殺;某些地區下層政權還被地主階級把持,減租減息沒有認真執行等,對于這些地區的政權及其執行的政策,必須在發動群眾斗爭的基礎上來加以改造。同時,“要使每一個政府工作者能夠經常保持與群眾的密切聯系,反映群眾的要求,真正為群眾辦事,以達到政權與群眾密切結合的目的。”【《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4頁。】總之,在邊區的各項工作中,各級黨組織和政府都要堅持和發展民主政治,密切聯系群眾,引導和依靠群眾進行邊區建設。

三、黨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關鍵所在

研究任弼時關于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思考,使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提高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必須始終保持為民務實清廉的本色,這是發揮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政治優勢,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要求。

(一)堅持根本宗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

為民,是黨的群眾路線的核心,更是新形勢下對黨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要求。執政為民是黨的政治本色,是檢驗黨的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這是由黨的性質決定的。任弼時強調,每個黨員都要“加緊鍛煉黨性,提高黨性,培養黨性,增強黨性”【《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2頁。】,這是堅持黨的根本宗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保證;這是把人民利益作為黨的最高利益,密切聯系群眾的根本要求。

堅持根本宗旨才能真正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基礎。任弼時提出,我們黨是代表人民并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是代表人民的意見與要求的。黨是“從無產階級的最高利益,從勞動群眾的利益出發,來決定我們的主張與政策的”【《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59頁。】。19287月,任弼時指出,在城鄉的群眾工作中,都要堅持為群眾謀利益。其一,在城市工作中,要關注工人與貧苦市民的利益和要求。努力宣傳教育群眾,向群眾解釋黨的政策,使群眾了解黨,接受我們的主張,如此,在斗爭時才能獲得廣大群眾參加。其二,在農村工作中,要把改善農民生活與發動農民斗爭相結合。發動農民進行抗稅、抗債、抗捐等斗爭,改善農民的生活,防止脫離群眾。其三,要發揮基層支部聯系群眾的作用。19333月,任弼時指出,“支部是黨的基本組織,是黨與群眾的連環,黨的一切決議,必須經過支部執行。”【《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1頁。】支部要廣泛組織、動員、武裝群眾參加當前的戰爭。同時,要注意群眾利益的爭取,使群眾團結在支部周圍,才能貫徹群眾路線。

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才能密切聯系群眾。19381月,任弼時指出:抗日戰爭“只有動員起全民族的力量,經過長期艱苦奮斗,才能獲得最后勝利。因此,我們把動員、組織和武裝民眾,視為在抗戰過程中最重要的工作。”同時,要從各方面減輕他們自身的經濟負擔,“在可能范圍內改善人民生活,優待直接參加武裝斗爭者的家屬,這又成為發動和組織群眾堅持斗爭最重要的方法。”【《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143頁。】如果“破壞群眾利益,客觀上幫助敵人欺騙民眾。”【《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9頁。】19465月,任弼時針對解放區建設的任務明確指出,如果我們不能組織人民發展解放區經濟,使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就會脫離廣大群眾,不但“沒有力量推進中國的民主化,而且也不可能保持已得的勝利”【《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4頁。】。19493月,任弼時在新中國建立前夕指出,黨要根據工作重心轉移的要求加強黨的建設,改善黨與群眾的聯系。在新的歷史階段,我們黨已經是全國范圍內長期執政的黨,脫離群眾的危險,比以前大大增加了,而脫離群眾對于人民可能產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了。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密切黨同人民的血肉聯系。

(二)堅持求真務實,密切聯系人民群眾

務實,是黨的群眾路線的本質特征,更是新的歷史條件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重要任務。黨在長期的奮斗歷程中把群眾路線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堅持黨的根本宗旨;二是堅持群眾工作方法;三是發揚三大作風。三者的結合點是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指導下,深入實際、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在求真務實的群眾工作中,進一步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才能堅持求真務實。19281月,任弼時指出:每個共產黨員“應當很詳細地去調查研究群眾生活,替他們提出很實際的極切身的要求,領導他們為這些要求而爭斗。”【《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頁。】即使在白色恐怖之下,黨組織也要深入群眾。“黨的秘密工作只能使黨領導廣大群眾斗爭時才有意義,否則秘密工作與群眾斗爭也隔離起來,那便是極大的錯誤。為使黨可以影響并領導廣大群眾,則黨的秘密工作必須與公開工作聯系起來,盡量利用一切公開及半公開的機會去團結工農群眾。”【《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1頁。】19351月,任弼時在《目前湘鄂川黔邊區的戰爭形勢和黨的緊急任務》的報告中指出:“我們的動員不僅在黨團內,還要去告訴廣大群眾,使群眾清楚了解目前戰爭形勢,相信我們能夠勝利,鞏固群眾對戰爭的必勝信心。”【《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485頁。】為了保證部隊的糧食供給,一要說服群眾,在群眾幫助下留出糧食供給紅軍。二要分一部分給當地群眾,并向群眾宣傳解釋保證紅軍給養的重要性。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要研究實際情況和群眾的利益訴求,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才能在求真務實中取得革命的勝利。

密切聯系人民群眾,才能做到求真務實。19381月,任弼時提出:抗日戰爭“要動員全民族的力量去奮斗,才能持久與勝利。”“把人民動員和組織起來,使之成為不可摧毀的力量,是持久抗戰中軍事、財政和其他種種力量產生的主要源泉。”我們要“以周密的系統的宣傳方法,把日寇滅亡整個中國的侵略陰謀,把敵軍燒殺、奸淫、搶擄的殘暴行為,把持久抗戰能獲得最后勝利的條件,把每個國民應負的責任,把群眾參戰的具體方法,進行最普遍的宣傳鼓動與教育,鼓起群眾熾烈的愛國熱情,建立起堅固的勝利信心,積極起來參加各種抗戰的實際斗爭。”【《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7158頁。】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黨堅持求真務實,帶領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在新的歷史階段,堅持求真務實的作風,關鍵是引導全黨不斷求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之真,務堅持長期艱苦奮斗之實;求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之真,務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之實;求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務發展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實;求共產黨執政規律之真,務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之實;求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之真,務密切聯系群眾之實。

(三)堅持廉潔從政,加強黨的作風建設

清廉,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要求,更是在新的考驗面前加強黨風建設的嚴峻課題。清廉的作風是永葆黨同人民血肉聯系的關鍵。回溯我們黨的光輝歷程,群眾路線猶如黨的精神主線,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我們贏得了億萬群眾的支持和信任,獲得了力量之源和執政之基。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產生了把黨的正確主張變成群眾自覺行動的實踐力量。

密切聯系群眾,必須克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19412月,任弼時指出,我們“一定要把握少發空論多做實事,反對沒有內容而只有形式的各種小組,減少那些消耗老百姓勞動的做法,一定要從老百姓的利益出發”【《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0頁。】。建立新的作風,一要打破公式主義,盡量運用群眾習慣中的一些方式。二要善于組織人民的力量,改造那些群眾不喜歡的東西。要“從群眾的利益出發,兼顧群眾的習慣”【《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5頁。】,堅決克服形式主義。任弼時指出,官僚主義的表現,一是在制定計劃之前,既沒有詳細的調查研究,也不是從實際的可能的條件出發,更沒有依據群眾的需要和覺悟程度,而是想當然,憑著一種大概的估計而制定出來。二是對上級的指示和決定,沒有認真研究,簡單看過,就置諸高閣。更談不到結合當地情況,研究和制定具體的執行辦法。三是當執行某種決定或進行某種工作時,不能很好地采取說服教育的方法向群眾解釋,反而濫用攤派和強迫命令的辦法。本來是對群眾有利的,群眾是贊成的,卻反而導致群眾不滿。四是把計劃當做形式,既不組織執行,也不按期檢查執行程度。使計劃成為文牘主義、形式主義。【《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5286頁。】任弼時認為,戒除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要從根本上解決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的問題,才能密切黨群關系。

密切聯系群眾,必須摒棄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19444月,任弼時指出:“我們一方面應當從組織人民生產中保障人民能夠吃得飽,穿得暖,真正做到戰爭環境當中可能做到的豐衣足食;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防止和克服浪費現象,養成一種堅實而樸素的作風。”【《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5頁。】對于全黨而言,養成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培育艱苦奮斗,百折不撓的工作作風,是密切聯系群眾,推動革命和建設走向勝利的基本要求。19431月,任弼時對于黨政軍領導機關里產生了極少數腐敗分子的原因,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他們雖是出身于工農群眾,雖然也知道群眾的苦難和要求,但他們已經染上了剝削階級的思想意識,不僅不能好好地為群眾辦事,反而企圖爬到群眾的頭上,假公濟私,利用自己的地位去發財致富。”【《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7頁。】對于貪污、腐化和墮落的嚴重傾向,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干部與黨員就會起著質的變化,黨、政府與軍隊也會被它逐漸腐蝕,這是非常危險的。”因此,反腐倡廉要獎懲分明,“對于工作積極,肯負責任,有創造能力,有辦法克服困難,生活樸素廉潔,為群眾所擁護的干部,必須加以獎勵;而對于那些消極怠工,不負責任,貪污腐化,脫離群眾的干部,必須加以處罰。”【《任弼時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9頁。】加強黨風建設,才能密切聯系群眾。

“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研究任弼時關于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思考,使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群眾路線是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群眾路線的本質是相信和依靠人民群眾,群眾路線的方法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發揮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最大政治優勢,才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保證。

(作者楊升祥,中共天津市委黨校教授)

 (來源: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任弼時研究中心編《紀念任弼時誕辰110周年學術研究會論文集》,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