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朱德的人民戰爭思想與戰略戰術
論朱德的人民戰爭思想與戰略戰術
王志軍
作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朱德在長達70余年的軍事生涯中,不僅積累了豐富的戰爭實踐經驗,而且提出了一系列軍事理論原則,成為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人民戰爭思想與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是朱德軍事思想的核心內容。本文擬就朱德人民戰爭思想的形成過程、理論體系以及人民戰爭戰略戰術的特色,加以考察和分析。
一、朱德人民戰爭思想的形成過程
朱德戎馬一生,先后經歷過辛亥革命、討袁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后又為國防現代化建設傾注心血。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依靠人民群眾進行人民戰爭,始終是朱德研究和指導軍事問題的根本指導思想。回顧朱德的軍事生涯,不僅可以追尋其人民戰爭思想形成的歷史軌跡,而且有助于深入理解其人民戰爭思想的原理與精髓。
(一)從投身軍界到成長為滇軍名將,朱德在早期的軍事實踐中初步認識到了爭取民眾的重要性,其人民戰爭思想得以萌芽。1909年,23歲的朱德投考云南陸軍講武堂,開始投身軍界。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朱德參加了云南昆明的“重九起義”,先后任排長、連長,隨滇軍入川討伐四川總督趙爾豐,開始了其基層帶兵生涯。朱德后來回憶這段經歷時說:“我們當排長,老百姓看著就很威風,可是我們又擔心人家害怕,就到處給人家講好話。人家還說我們紀律好!边@說明朱德在其軍事生涯一開始,就已經初步體會到了軍隊守紀律、愛護百姓的重要性。1913年,已任滇軍營長的朱德率部駐扎在法屬印度支那邊界,以游擊戰的方法與當地的叛亂武裝部落和土匪作戰。在兩年的時間里,朱德不僅掌握了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術,而且在剿匪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了民眾配合的作用。1937年,他在延安同美國記者尼姆·威爾斯談起當年剿匪時所用的特殊戰術時講到:“一般來說我和民眾的關系很好,這給我很大幫助。”
此后,朱德又先后參加了護國戰爭和護法戰爭,多次指揮所部以少勝多,成為滇軍名將。隨著戰爭經驗的豐富,朱德對于戰爭要師出有名、要爭取民眾支持等有了更深的感受。在護國戰爭中,滇軍在兵力上遠遠劣于對方。在這種情況下,朱德鼓勵部屬:“我們反袁是義師,他們是師出無名。所以勝利一定是我們的!睂τ谶@段歷史,朱德曾回憶說:“我們只有六千人,抵著敵人十幾萬,打得很苦。那時,就是?看蛴螕魬,?棵癖姄碜o,不完全陣地戰。在整個中國打出了名。” “在這一次維護革命力量的‘護國軍’的階段,革命者已經懂得做統一戰線,譬如和改良主義的合作。同時也知道了要群眾(這是辛亥革命時還沒懂得的事)! 然而,在此后川、滇兩省的軍閥混戰中,滇軍由于師出無名,再也無法像護國戰爭那樣到當地人民的熱烈支持,接連遭到失利。軍閥混戰的黑暗現實和民不聊生的社會狀況,使朱德思想上陷入了一種懷疑和苦悶狀態。為此,他想從歷史典籍中尋找答案。1918年前后,他廣泛閱讀了《史記》、《三國志》、《前漢書》、《后漢書》等歷史書籍,開始從戰爭與政治關系的角度來認識問題。他在《史記·秦本紀》秦穆公兵敗于崤山一條旁,批注:“師屈(曲)為老”;“師出無名,焉得不大!”他對于《三國志》中記載的曹操敢于以弱小兵力討伐董卓加以稱贊,稱其為“成大事者起兵以義”。
軍事家往往善于對戰爭經驗加以理性的思考和總結,朱德也不例外。顯然,朱德從戰爭實踐中已經初步認識到,戰爭有正義與非正義(義與不義)之分,正義戰爭能夠得到民眾的支持,因而容易奪取主動權;相反,師出無名則得不到民眾的擁護,軍隊作戰就會遇到很多困難,甚至遭到失敗。雖然此時的朱德還未接觸到馬克思主義,還不可能從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角度看待人民群眾的作用,對戰爭與政治的關系也只是樸素的認識,但他已懂得了爭取民眾的重要性,懂得了戰爭要“師出有名”,可以說其人民戰爭思想已經萌芽。
(二)從遠涉重洋赴海外尋求革命真理到成為紅軍總司令,朱德的人民戰爭思想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初步形成。1922年,已脫離舊軍隊的朱德決定遠涉重洋,到德國去尋求革命真理。到達德國后不久,他就經周恩來和張申府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德國期間,朱德常常與黨小組成員討論和學習馬克思主義書籍,閱讀了《唯物史觀》等哲學著作,思想上收獲很大。在柏林,他曾參觀過紅色前線戰士同盟的閱兵式和野戰軍事訓練。當他看到人民對這支隊伍熱烈擁護,向他們捐獻了大量食品時說:“這是人民武裝的一次演習,一旦革命需要他們拿起武器,這就是一支強大的工人階級軍隊。看來,革命要取得成功,要有人民的軍隊,還要有人民的支持。”這是朱德投身共產主義事業以后,從革命戰爭的角度對人民軍隊、人民戰爭的一次深刻認識。
1926年7月回國后,朱德受黨的派遣到川軍楊森部做統戰工作,開始踐行其“終身為黨服務,作軍事運動”的誓言。大革命失敗后,朱德與周恩來等人一起領導了八一南昌起義。起義軍南下廣州受挫后,朱德率領起義軍余部轉戰湘南,并領導了規模浩大的湘南暴動。此時,朱德已經自覺地把革命戰爭與群眾運動結合起來,清楚地意識到了發動群眾的重要性,并且掌握了發動群眾的方法,即開展土地革命。朱德在回憶湘南斗爭的歷史時說:“從此,我們的軍隊就和湖南的農民運動結合起來。這一教訓是:大敗之后重新整理隊伍,恢復元氣,轉變方向,深入農村,得到了群眾擁護,才得以生存與發展!碑斈陞⒓酉婺掀鹆x的蕭克說:“(當時)朱德同志領導抓了兩件大事:一是深入土地革命‘插標分田’;一是組織宣傳群眾,擴大人民武裝!敝斓骂I導的湘南斗爭,為其人民戰爭思想的運用與發展提供了的重要的實踐舞臺,這場斗爭與毛澤東領導的井岡山斗爭遙相呼應,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戰爭的偉大開端。
在后來朱毛井岡山會師和開辟贛南閩西根據地的過程中,朱德人民戰爭的實踐不斷豐富,其思想也進一步發展。在井岡山斗爭中,毛澤東和朱德領導根據地人民深入進行土地革命,頒布了第一個土地法——《井岡山土地法》,從而可以更好地發動群眾以支援戰爭;在井岡山周圍各縣建立了赤衛隊、游擊隊,初步形成了主力紅軍、地方部隊與游擊隊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在戰略戰術上,主力紅軍與游擊隊配合作戰,這在游擊戰“十六字訣”中得到充分體現。1929年初,紅4軍離開井岡山轉戰贛南、閩西。為了在新區站穩腳跟,朱德十分重視發動和組織群眾。1929年5月,朱德在給中共廣東興寧縣委轉東江特委的信中寫道:“割據還要踏實地去做,不要只靠紅軍,過去瓊崖、海陸豐的失敗,就是單靠紅軍造成割據,忘卻了在敵人勢力下面去組織群眾和黨的秘密組織,以致我們的割據陷于孤立的狀態,遂為敵人包圍消滅!彼組織部隊分兵發動群眾,并以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嚴格要求部隊,處處維護群眾利益,在群眾中產生了很大政治影響。在此后的反“圍剿”斗爭中,朱德除指揮紅軍主力以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粉碎敵人進攻外,還十分重視建立地方武裝與游擊隊,特別是在部署戰役戰斗時,注重以游擊隊的行動配合主力紅軍作戰。1933年5月,朱德發表了《黃陂東陂兩次戰役偉大勝利的經過與教訓》一文,特別指出了紅軍勝利的原因之一,是“游擊隊、獨立師、獨立團和地方工作配合紅軍作戰,有相當的成績”,并具體總結了游擊隊的作用,以及群眾在封鎖消息等方面對反“圍剿”勝利的貢獻。
經過土地革命戰爭初期的游擊戰爭以及后來的大規模反“圍剿”戰爭,朱德在軍事實踐中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人民戰爭思想,并且進行了初步的理論總結。雖然在這一時期朱德的軍事著作中沒有發現“人民戰爭”這一用語,但人民戰爭的思想滲透于幾乎每一篇著作,涵蓋了人民戰爭的基本原理、武裝力量體制、具體的戰略戰術等內容,這也說明朱德的人民戰爭思想已初步形成。
(三)從擔任八路軍總司令率部出師抗日,到1945年黨的七大做《論解放區戰場》報告,朱德的人民戰爭思想在抗日戰爭中形成系統理論體系。抗日戰爭是一場規?涨暗拿褡褰夥艖馉,這為中國共產黨實踐人民戰爭思想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箲鹬,朱德即率部進入抗戰前線,在太行山區進行了近三年的發動群眾、開辟根據地的斗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從而使他的人民戰爭思想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箲痖_始后不久,為了向全國人民以及黨內一部分同志宣傳人民游擊戰爭的作用,朱德結合斗爭實踐,寫下了幾篇重要軍事著作,較系統地提出和闡述了“民眾戰爭”、“大眾戰、民兵戰”等思想。在《抗敵的游擊戰術》(與彭德懷等合作署名)一書中,他首次提出了“群眾戰爭”的概念,認為“游擊戰爭的定義應該是群眾戰爭,是群眾直接參加抗戰的最高形式!痹谶@篇文章里,還提出了動員民眾實行全民族抗戰的重大意義:“一個國家的生命,系之于全國人民的身上。一個戰爭的勝敗,也系之于人民的背向。”在《八路軍半年來抗戰的經驗與教訓》一文中,朱德則提出了“弱國戰勝強國,必須要發動廣大的民眾戰爭”的觀點。1938年初陸續發表的《論抗日游擊戰爭》,是朱德在抗戰初期最重要的一篇軍事著作。在這篇著作里,朱德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戰爭觀,深刻分析了抗日游擊戰爭的政治、經濟、人員、武器、交通(包括地形)五個要素,指出抗日游擊戰爭的實質就是“抗日的大眾戰、民兵戰”,這個戰爭的“全部秘密就在乎它是一種群眾運動,一種群眾抗日自衛的武裝斗爭方式”。“抗日游擊隊能存在與發展,主要的是依靠著人民做自己的堡壘,而不?课淦髋c地形。不要以為沒有好的武器就不能戰勝敵人!边@種群眾戰爭,要求建立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野戰軍與地方軍相結合,軍隊與民兵相結合,武裝群眾與非武裝群眾相結合,造成軍隊和人民的總動員;同時要求戰爭的領導者具有政治家的頭腦,善于把軍事斗爭和政治斗爭、經濟斗爭、思想斗爭密切配合起來。朱德的這些著作和文章,對人民戰爭思想的原理做了深刻闡述,對堅定人民群眾的抗戰信心,發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起了重要的具體指導作用。
在八年抗戰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軍民實行了一場真正的人民戰爭,不但消滅和牽制了大量侵華日軍,而且革命力量獲得了空前的大發展。1945年黨的七大上,朱德總結敵后解放區軍民豐富的斗爭經驗,做了《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對抗日戰爭中黨的軍事路線進行了系統總結,也對人民戰爭思想進行了系統論述,鮮明地提出了“人民戰爭”這一概念,指出了“人民戰爭的基本內容就是群眾戰”,并對其特點進行了詳細概括,特別是提出“人民的軍隊、人民的戰爭、人民的戰略戰術,三者是一致的東西”。這是朱德對人民戰爭思想最系統、最全面的理論總結,這篇著作,也是其人民戰爭思想形成理論體系的重要標志。
二、朱德人民戰爭思想的理論體系
朱德人民戰爭思想極為豐富,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
(一)人民戰爭的基本原理——革命戰爭必須是為了群眾,又依靠群眾。1944年,朱德在編寫紅1軍團史座談會上曾講到:“主要一點是在于依靠群眾。三次反‘圍剿’,我們都是為了群眾,又很好地依靠了群眾!边@是朱德對人民戰爭原理所做的精辟概括。而這一概括,其實是朱德對戰爭與政治關系深刻認識的結果。
如前文所述,朱德雖出身于舊軍隊,但他較早認識到戰爭與政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論抗日游擊戰爭》一書中,他更是對戰爭與政治的關系進行了深刻分析,提出了“政治戰爭”的概念,認為“一切戰爭,都具備著政治的要素,也可以說,沒有政治要素的戰爭是沒有的!币虼,朱德強調游擊隊要特別注意政治戰爭,因為我們進行的是革命的進步戰爭。進行政治戰爭,一是要整頓內部,鞏固團結;二是要以群眾為堡壘,把群眾團結在自己周圍,使游擊隊和群眾之間達到魚水交融;三是要瓦解敵軍。朱德所提出的政治戰爭,其實就是利用正義戰爭的優勢,更好地動員和團結群眾,以開展廣泛的人民戰爭,從政治和心理上打擊敵人。因為正義戰爭是代表社會進步,是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因此正義戰爭是為了人民,是能夠爭取人民支持的,這是開展人民戰爭的根本前提。中國共產黨人堅信自己的事業是正義的,因此能夠充分相信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能夠放手發動群眾。而國民黨則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雖然他們也知道群眾的力量,但不敢放手發動群眾和武裝群眾。這正如朱德在《論解放區戰場》中所指出的,“沒有真正的民主政治和對人民經濟生活的改善,就不可能有人民戰爭,國民黨統治區證明了這一方面。而解放區則證明了另一方面:實行了民主政治和對人民經濟生活作了改善,就必能實行人民戰爭!
充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是朱德人民戰爭思想的基本原理,也是其指導戰爭和軍事工作的出發點。20世紀50年代初期,朱德在談及邊防工作時說,邊防工事是必要的,不能輕視這項工作,但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人民群眾,只有廣大人民群眾武裝起來,進行人民戰爭,不管敵人從天上來,還是從海上來,一概逃脫不了人民群眾布下的天羅地網。
(二)人民戰爭的總體方略——群眾戰!叭嗣駪馉幍幕緝热菥褪侨罕姂稹,這是朱德對人民戰爭的定義。在《論解放區戰場》這篇報告中,朱德還對群眾戰的特點進行了詳細描述,他指出:“這種群眾戰的特點,就是不但有人民大眾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協力,而且有人民大眾在軍事作戰上的協力。這種戰爭不是軍隊單獨進行的,而是以人民大眾共同作戰的靈活配合來進行的。這種戰爭是主力兵團與地方兵團的配合作戰,是正規軍與游擊隊、民兵和人民自衛軍的配合作戰!边@段話,其實已經指出了人民戰爭的總體方略――以多種力量和多種斗爭樣式相配合,發揮整體合力以戰勝敵人。
中國革命戰爭的基本特點,是以人民的弱小武裝與強大的敵人作戰。而為了戰勝強敵,就必須通過開展人民戰爭,通過動員多方面的力量,綜合發揮軍事與非軍事手段的整體合力來彌補軍力的不足。朱德在其多年的戰爭實踐中,對這種“合力制敵”的人民戰爭總體方略,有著深刻的理解。1940年7月5日,朱德在《新中華報》上發表了《為爭取抗戰最后勝利而奮斗》的文章,總結了八路軍、新四軍反“掃蕩”的經驗:“我們實行了自衛隊、游擊隊和正規軍的配合作戰,使這三種武裝力量,都能充分地發揮它的作用。我們發動和組織了最廣泛的游擊戰爭,疲憊和迷惑敵人,造成正規軍最后消滅敵人的機會,最后粉碎敵人的圍攻。我們在正規軍中,曾適時地調劑了游擊戰與運動戰的分量;我們在游擊隊中,又曾融合了游擊戰向運動戰發展的連貫性,這就不斷地幫助了地方游擊隊的發展,同時又不斷地壯大了正規軍!
解放戰爭時期,人民戰爭的規模更加宏大,毛澤東和朱德等中共領導人對人民戰爭的指導也更加爐火純青。1947年4月30日,朱德在河北阜平縣城南莊向晉察冀中央局干部們講話時,強調了“各地打勝仗的幾條主要經驗:第一,主要是土地革命,發動了群眾。為保衛土地,農民就要打仗,我們為人民服務,農民也不覺得打仗只是共產黨八路軍的事,這就有了打勝仗的基礎”,“第二,黨政軍民團結一致,光靠軍隊打是不行的”,“第三,我們的戰爭是人民的戰爭,依靠人民群眾,依靠民兵、地方部隊到處打敵人,到處有人打,把野戰軍騰出來專打殲滅戰”。這些話不但闡述了人民戰爭的基本原理,而且指明了實行人民戰爭的辦法——“到處打敵人,到處有人打”,這是對人民戰爭總體方略的生動概括。
(三)人民戰爭的組織形式――“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叭Y合”的武裝力量體制,是指主力兵團與地方兵團相結合,正規軍、民兵與游擊隊相結合,武裝群眾與非武裝群眾相結合;在斗爭樣式上,強調武裝斗爭與非武裝斗爭相結合。這種人民戰爭的組織形式,不但可以使人民軍隊集中多方面力量戰勝敵人,同時也是人民軍隊不斷發展壯大、能夠獲得源源不斷后備力量補充的最佳方式。
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開始,朱德就非常重視游擊隊和地方武裝的建設,早在湘南暴動時就把繳獲的槍支撥出相當一部分給游擊隊。抗戰時期,朱德在指導民兵的建設上傾注了大量心血。1945年7月,朱德在《論解放區戰場》這篇七大的軍事報告中,對“三結合”武裝力量體制進行了詳細理論闡述和總結。他在報告中著重強調:“解放區部隊分為主力軍、地方軍、民兵自衛軍三大類。民兵和自衛軍是不脫離生產的,主要擔任保衛自己家鄉的任務! “民兵一經組織起來之后,就配合正規軍作戰,或者自己獨立作戰。解放區人民的生產運動,民兵保衛的功勞很大,敵后許多據點的收復,民兵的圍困起了很大作用!薄巴瑫r民兵自衛軍還普遍地擔任著生產任務,這樣使戰斗與生產結合,武力與勞力結合,實施此種任務,便改造了農村中的許多舊有形態。地方軍站在主力兵團與民兵之間,它擔任一個縣或幾個縣的保衛任務,不僅擔任反‘掃蕩’的較大軍事任務,而且還應該為保護人民日常利益而戰斗,如掩護收割耕耘,搶救災荒之類。”“主力在戰斗中常處于不時集中、不時分散的狀態中,主力必須與地方軍、民兵相結合,才能使自己更強大,更有力地打擊敵人。主力軍、地方軍、民兵互相結合,這樣造成了三者的有機聯系。在最嚴重情況下可實施主力地方化、群眾化的原則,以達到有利的分散;反之,如在情況便利發展時,則民兵、地方軍又可在一定條件下集結起來,配合主力或轉化為主力,去完成更大的發展任務。根據這種辦法,就使八路軍、新四軍擁有二百萬以上民兵,作為自己的助手,作為自己的后備,這是他們經得起持久戰斗的原因的一方面,也是解放區軍事建設上偉大的成就。”當年朱德對“三結合”武裝力量體制的理論總結,今后對人民軍隊建設仍然具有指導意義。
三、朱德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
朱德一生身經百戰,在用兵方法上具有很高的造詣,對戰略戰術的研究在其軍事著作中占有相當比例。他對戰略戰術的總結,既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組成部分,同時又顯示出自身的特色。朱德對自己的用兵心得曾總結為:“有什么槍打什么仗,對什么敵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時間地點打什么時間地點的仗!彼指出:“這幾條用兵通則,還圍繞著軍隊與廣大人民結合的特點!薄耙环矫媸且攒婈牭淖鲬鹑ピ鞣N人民的斗爭,另一方面又是用各種人民的斗爭(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交通的、軍事的)去配合軍隊作戰。軍隊與人民的這種全面配合一直貫徹到戰場上、戰役上、戰斗上去,這是我們進行人民戰爭所創造出來的新兵法,也即是毛澤東同志的新兵法!鄙鲜鲞@段話說明,朱德的戰略戰術思想既有符合同時代戰爭一般規律的通則,又有與人民戰爭特點相適應的獨特之處。
(一)發揮人民戰爭的政治優勢和群眾優勢,強調作戰的主動性。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朱德即為紅軍規定了戰術原則:迅速、秘密、堅決。朱德認為,紅軍之所以能夠達成秘密,是因為在根據地內部行動,有群眾的掩護,所以“敵人始終不知我主力所在地”!耙詳等f紅軍大規模的行動,能夠做到出敵不意襲擊敵人,這是確守秘密的證明!敝斓聦Υ丝偨Y道:紅軍行動能力強,所以能迅速。有人民的支持,所以能秘密。有政治優勢,作戰勇敢,所以能堅決。由此可見,紅軍的作戰原則,完全是建立在人民戰爭的基礎上的。
正因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是無產階級新型軍隊,具有高度的政治覺悟,所以能夠積極主動地消滅敵人。人民軍隊的很多戰略戰術,都是建立在這個政治優勢基礎上的?谷諔馉幹,八路軍、新四軍能夠在敵后開展廣泛的游擊戰爭,就是這種主動性的體現?谷諔馉幊跗冢斓略凇墩摽谷沼螕魬馉帯芬晃闹,專題論述了抗日游擊隊的作戰原則和活動方針:積極,主動,集中,進攻,迅速,秘密,堅決。1939年7月,朱德將敵后抗日根據地游擊作戰原則概括為:“小股進退,分支襲擾,集中主力,乘弱伏尾,晝伏夜動,聲東擊西,有意暴露,及時掩蔽,利害變換,毫不猶豫,拿定火色,轉入外線!卑寺奋姟⑿滤能娪捎谌罕姷拇罅χС趾脱谧o,能夠以各種形式的游擊戰積極主動打擊敵人。而國民黨軍在抗戰初期派入敵后準備打游擊的部隊,卻很難在敵后立足,更無法進行游擊戰爭。正如朱德所指出的,“官兵與人民一致,人人想盡一切辦法打擊敵人,因此,八路軍、新四軍里下的命令,只要適合情況,辦得通,每次都是被正確地執行了的;有時也有辦不通的過時的命令,因為下面能夠適應情況,機斷專行,也可以避免損失。這就是我們戰無不勝的道理。”
(二)與多種力量與斗爭手段相配合,強調作戰的機動靈活、避實擊虛。中國革命戰爭的基本特點之一,就是革命軍隊長期處于弱小地位,不僅裝備上處于劣勢,而且數量上也長期少于對手。在這種情況下,人民軍隊的戰略戰術一方面強調采取積極防御,另一方面則強調機動靈活、避實擊虛,“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特別是由于采取了“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這就為主力部隊這種飄忽不定的“走”與“打”創造了更好的條件。朱德對這種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極為重視。早在滇軍當旅長時,朱德就擅長翼側迂回,以少勝多。在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中,毛澤東和朱德在選擇殲敵目標時,就采取了避實擊虛的辦法,首先選擇戰斗力最弱的王金玨部作為首攻目標,首戰告捷后又向東橫掃,五戰五捷,打破了敵人“圍剿”。
1938年11月,朱德在為晉軍將校軍官講授對日作戰的戰略戰術時,曾對如何爭取主動有過一段非常精彩的論述。朱德認為,在戰斗中,應“不固守一點,專找敵人的弱點和空隙,也就是它打我不打,它不打我打!钡@種戰略戰術有兩個先決條件,一是必須先使作戰部隊有政治基礎,每個戰斗員都知道為爭生存而奮斗。二是要有廣大的土地和人民,到處都可以建立根據地,“使游擊戰、運動戰配合起來,則側面、背面固可主動,而正面亦可依山勢或別的有利形勢,成為主動!敝斓碌倪@段話雖然把八路軍的作戰原則明明白白地告訴了閻錫山的晉軍,但他們由于沒有人民戰爭的基礎,根本無法采用八路軍的戰術。
對此,朱德指出:“有兩種不同的軍隊,就有兩種不同的用兵方法。非人民的、反人民的軍隊的用兵方法,不能不限于固定成規和固定格式。而人民軍隊的用兵方法,則是隨機應變,變化無窮。八路軍、新四軍的用兵方法,便是屬于后一種。”
(三)從敵強我弱的實際出發,強調勇敢與技術的有機結合。朱德是從基層指揮員逐步成長起來的,他對戰術在作戰乃至戰爭中的作用有直觀和深刻的認識。早在1931年,他在《怎樣創造鐵的紅軍》一文中,就提出了“紅軍在戰術方面必須超過敵人”的口號,但同時也強調,“紅軍的戰斗力,不僅是靠軍事技術的條件來決定,最主要的是靠紅軍的階級政治覺悟、政治影響,發動廣大工農群眾,瓦解敵人的軍隊。”這說明朱德既重視技術與戰術,同時又不把其作為決定戰斗力的唯一因素,而是強調政治優勢與技戰術的有機結合。在解放戰爭中,朱德又提出了“勇敢加技術,就是很好的戰術”。
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如何以劣勝優一直是人民軍隊在戰略戰術上的難題。朱德對此進行了不懈的探索。他特別強調尋找敵人技術兵器的弱點,然后以針對性的戰術避開敵之長處,攻敵之短。抗日戰爭初期,為解決對日作戰的戰術問題,朱德傾注了大量精力。他在給八路軍各部的訓令中,特別強調要以白刃戰攻擊敵人,因為“敵人的長處,主要是技術的優良,我亦避其長而攻其短,如深入到敵人后方或遠后方,在不意的方面突然施以猛襲,一開始就求得白刃戰,是避開敵人技術優勢的最好辦法!痹诮夥艖馉幹,他提出了針對強敵要采用“釣魚”戰術,其出發點也是用有效的戰術手段減煞敵人優勢,最后消滅敵人。
另一方面,朱德也重視技術手段的掌握。1935年,朱德隨紅四方面軍長征時,為幫助指戰員了解敵空襲的危害并加以防護,特意撰寫了《對防空應注意之點》一文,指出:“我們不是拜物教者,不應絲毫懼怕。這些武器,要應用現代技術,及一切科學方法去對付它,才是出路!彪S著中國革命戰爭形勢的發展,當人民軍隊具備一定的軍工生產能力時,朱德尤其重視和強調技術手段的運用。解放戰爭時期,朱德多次主持召開解放區軍工生產與后勤保障會議,關注軍隊攻堅所需的炸藥、手榴彈等的生產與運輸。1948年12月26日,朱德在全國后勤工作會議開幕式上發表講話,對“勇敢加技術”這一思想進行了闡釋。他指出:“現在的戰爭不但要勇敢,而且必須要有技術,勇敢加技術就等于很好的戰術(技術就是很好地使用現有的槍炮、炸藥、手榴彈等)。有了好的戰術,戰爭一定勝利”。新中國成立后,朱德更加重視技術兵器與技術兵種的建設。1950年3月10日,他在空軍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時強調:“空軍能不能建設好,掌握技術是個關鍵。在一定意義上,技術決定一切。如果我們別的都好,就是技術不好,那也不能完成任務!
朱德關于人民戰爭思想及戰略戰術的論述,是他對長期革命戰爭經驗的總結,也是同毛澤東等戰友一起探索革命戰爭規律所得出的寶貴理論成果。其根本之點,在于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整體優勢,從中國革命戰爭的特殊規律出發,以靈活多變的戰略戰術,實現以劣勝優,以弱勝強。這一思想,作為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人民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斗爭準備,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來源:《全國朱德生平和思想研討會論文集——紀念朱德同志誕辰120周年》,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